APP下载

论蒋百里对日观

2017-03-10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抗战日本

夏 倩

(贵州大学 人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论蒋百里对日观

夏 倩

(贵州大学 人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蒋百里,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有“兵学泰斗”之称,早年留日赴德学习军事,曾多次赴欧美考察军事,一生致力于军事教育和国防建设。文章结合蒋百里言行及相关论著对他的对日观做初步的考察。

蒋百里;对日观;防御

一、对日观的源起

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1882年出生于浙北硖石镇一大家族。11岁就读蒋氏家塾,深为塾师倪勤叔先生器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大清帝国惨败于日本,被迫割地赔款、屈辱求和,消息传来国人为之深醒,时年仅13岁的蒋百里亦是此中一员。他千方百计找到《日本国志》与《普天忠愤集》,勤奋苦读,寻求甲午之战的因由。“公耻于甲午之役,于读书外留心国事,阅普天忠愤集,常中夜鸣鸣,矢为国自效”,萌生了弃文从武的想法,对他后来的国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岁考中秀才,经人介绍入浙江求是书院求学。

1900年,蒋百里前往日本,次年进成城学校,正式弃文从武。1903年,日俄两国在中国领土上大动干戈,清政府无力制止,反而宣布所谓“中立”,蒋百里再感耻辱,与胡汉民、汪精卫等主持召开留日学生大会,举行抗议活动。1904年,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蒋百里就读日本士官学校,同期的同学有荒木贞夫、小矶国昭、冈村宁次等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他们经常狂热鼓吹侵华,使蒋百里心里时常笼罩在两国战争的阴影中。与此同时,在日期间,蒋百里不仅刻苦学习军事,而且还深入了解日本民情,多方搜集日本资料,为之后研究日本,制定对日防御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沉重的历史背景和实地的直观了解,无疑对蒋百里产生了沁入骨髓的影响,形成了他终其一生的以“防御”为主要特征的对日观。

二、对日观的主要内容

(一)防御日本的国防建设

论及国防或者军备事宜,首要的任务就是认清敌人,“无兵而求战,是为至危;不求战而治兵,其祸尤为不可收拾也。练兵将以求战也,故先求敌而后练兵者,其兵强;先练兵而后求敌者,其兵弱。征之以中外古今之事,而可信者焉”。蒋百里经历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又依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军事态势,认为日、俄为中国国防之假想敌。1906年,蒋百里从日本归国后,即到东北练兵,试图在东北充实国防力量以防御日俄。1910年,他从德国学成归来后到东北继续练兵,时人论言蒋百里到东北的第一要务就是在东北构建前线防务,这是他一生最擅长和最乐意为之的事业。1915年,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来,蒋百里即向袁世凯疾呼保全山东,因为山东是对日防御的第二道关键防线。1917年,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而日本对中国的渗透日盛,日本遂渐成为蒋百里国防建设中首要的假想敌。1922年,在《军国主义衰亡与中国》中,蒋百里明确指出以中国其时的状况而言,最应该忧心的是富有侵略性的邻国——日本,其侵略中国恐为期不远。到那时,“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这可以说是其之后著名“抗战持久战略”论的最初表述。次年,蒋百里在北上途中对同行者亦言及未来对日作战,津浦京汉两路必被日军占领,因此我们国防应以洛阳、襄阳、衡阳为据点。言下之意,中日之间不仅将爆发战争,而且日军还会深入中国腹地,可以说是对后来战争现实的准确预见。1927年,蒋介石迎蒋百里到南京洽谈,其时蒋百里认为,国民党统一中国只是时间问题,问题关键在于外交方面,中国外交的第一线应是日本。现阶段对日应以缓和为上,以免日本寻得借口干涉中国革命,待到全国统一大业完成,国防事业建设有成时,再与日本计较不迟。果然,不久日本接连制造了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至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蒋百里预见的日本侵华战争终于从他认为的国防第一线东北开始了。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蒋百里在私宅与十九路军将领共商战事,为抗战殚精竭虑。

1934年,蒋百里以私人身份赴日考察,其时正值日本军阀提出非常时期的口号,借以鼓动国民情绪,为全面侵华战争作舆论准备。期间蒋百里曾访问士官学校时的同学真崎、荒木等,当面揭露他们无法掩饰的侵略中国的野心。

国防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国家图存之道也远远超出了武装斗争的作战领域,经济、外交、思想、心理等领域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未来的战争是国民的战争,是交战国家间综合国力的较量。鉴于此,加之前述在日本的亲身感悟,蒋百里自日归国后,不计成败得失,拟定了一套包括钢铁、煤炭、交通等涉及国防经济建设方方面面的计划,并直接参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战略计划的起草工作。1935年夏,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考察,回国后,他建议国民政府应实行“国家总动员”,将全部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动员起来,做好抗击日本侵略的充分准备,他还接连发表了《总动员纲要》《总动员之意义及其实施办法纲要之说明》《与全国总动员关联之作战部队的辎重组织纲要》等报告,对中国如何实行国家总动员作了详细的阐述,为坚持长期抗战作了整体的规划。1937年初,蒋百里奉命视察全国各地防务,在与福建省府主席陈仪谈到中日问题时,他们一致认为中日战争不可避免,而且短期不可解决,战局必将西移。在杭州同老友钱均甫见面时,蒋百里坦言中日之间除打之外别无出路,且时间就在今年明年,至多不出一年。在被问及中国是否打得过日本这一问题时,蒋百里回答道,我们中国拥有地大人众的优势,因此与日交战应采取“拖”字诀,直到把敌人拖垮而止。果不出其料,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枪声响起,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华民族进入了全国性抗日救亡的阶段。9月,蒋百里奉命第二次出使欧洲,展开外交斡旋,争取外援。在意大利,无论是面对意大利法西斯台面人物还是民间人士,蒋百里都正言中日战争的性质是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将进行不屈不挠的抵抗,直到侵略者退出中国;中国人民拥有坚强不屈的意志,这是最大的斗争武器;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中国。

(二)抗战必胜的心理建设

蒋百里很早就认识到无形的精神因素在战争中远较有形的物质因素重要。“国力者,人力之集也,国力之要素,以国民之体力,智力,道德力为主。而道德力之左右于武力,则尤大。”因此,在全国性抗战开始后,蒋百里除了在外交战线上为中国的抗战事业积极奔走外,同时笔耕不停,以其犀利的笔调、深刻的分析,纵论敌我态势,坚定国人抗战的信念。

在柏林期间,蒋百里完成了集中反映其对日观的不朽名作——《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全书分为绪言和正文十二章,在绪言中蒋百里鲜明地写道:“世界上没有像我那样同情与日本人的!一个伟大的戏角,正在那里表演一场比哈姆雷特更悲的悲剧,古代的悲剧,是不可知的命运所注定的,现代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反映,是自造的,而目前这个大悲剧,却是两者兼而有之。”文章指出受国土自然条件的影响,日本人养成了时常向外界注目的习惯,从而缺乏内省能力,形成了心急、矫激和易于陷入悲观的性格。日本自以为是东方的英国,但却缺少了英国人的体格之强健和眼光之正确;日本人要实现它的大陆政策,也缺少了中国人特有的气度。书中剖析日本武士道与大和魂,分析日本社会的种种裂痕和矛盾,论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直白的表达道:“在历史上看来无论那一个民族那一个时代,从没有像日本在欧战时代的激急变迁。一个原来缺少内省能力缺少临时应用能力的急性的民族。一方遭遇了社会的莫大的矛盾(不安与烦闷),一方当着千载难逢的机会(诱惑与希望)。这一支渔船,遇到了飓风,一高高到天上,可以征服亚洲,即可以征服世界——西方自杀的文明没落了——一低又低到地狱。贫富不均,生活困难,革命共党。虚无主义,暗杀手段。不仅把舵的失却了罗盘针,全民族也就导入了一种疯狂状态。战争!革命!”日本一边对中国用兵,一边又主张人种战争。标榜以东方文化而自豪,实际上无一不是在仿效西方。学拿破仑造莱茵同盟之事来制造“满洲国”。学英国试图分中国为几个互相对立的小国。得了朝鲜不足,还想要南满,进而想要满蒙全部,直至全中国。即要以有限的能力来满足无限的欲望。这个想象力本来很大的民族,悲剧性的,自己创造了一个国难。向外发展超越了自然的限度,结果必然是要栽上一个大筋斗。宛如日本人最热爱的樱花那般,最美的时候,正是立刻就要凋谢的转折。最后,蒋百里告诫国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该著于1938年8月在汉口版《大公报》上连载,立即引起了轰动,文章的结论成为当时的名句。日本人亦因此深恨蒋百里,因为蒋百里在文中笔锋犀利辛辣而又句句详实中肯。后来,黄炎培先生在蒋百里逝世后的挽联中道:“……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蒋百里在《抗战一年之前因与后果》一文中,中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自周朝开辟中原到秦汉统一中国,是完成本国文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播下了两颗种子,一为同化力,一为抵抗力;第二时期从汉朝张骞通西域到宋末文天祥的死,是养成我们同化力的时期,抵抗力也并不因此丧失;第三时期从蒙古崛起到辛亥革命,是锻炼我们抵抗力的时期。由以上三个时期的分析,他认为,中华民族的抵抗力是千百年来孕育的结果,根深叶茂,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断言日本必败,奉劝日本的军事后辈们回头。并认为抗日战争之于中华民族,不仅具有考试作用,验证谁最努力地奋战在救亡图存最前线,而且具有一种特别的排泄作用,敌人替我们分别贤奸,将毒细胞尽力去除,使我们民族的血液得以更加的干净康健。对于彼时的汉奸群体,无疑犹如当头棒喝。

在《为国联开会警告英伦人士》一文中,蒋百里预言国家间的战斗基础在于经济,因此,对于像日本这样资源贫乏的国家,找寻经济出路是关键。日本身处亚热带不适应高寒的气候,西伯利亚的资源也是无法和南洋相比的。所以日本未来的进攻方向是南进而非北上。

在《欧洲大陆英雄之覆辙》一文中,讥诮日本还够不上和他的盟友并驾齐驱,它只是在“重蹈覆辙”。

在《抗日基本观念》一文中,蒋百里指出,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中有两点不为外人所明晰。第一是我们的乐观态度,这种乐观态度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培育出来的一种长久的希望。因为中国历经数代兴衰成败,熟知强者未必恒强,弱者亦未必恒弱。因此,现在我们退出上海、退出南京,也自认是胜利的。因为中国是农业国,国力的中心不在都会。敌人占领封锁都市,与中国的抵抗力量并无影响。第二是中国人民的决心。抗战是中华民族决心的表现,如果要妄论日本能征服中华民族的意志,是没有历史常识的表现。

上述等一系列文章在国内发表时,正值抗战即将进入相持阶段的紧要时刻,对于国人厘清战局、坚定抗战信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无怪乎时人同声称赞蒋百里对于抗战心理建设的突出贡献:“抗战以来百里先生发表的文章,每每使国人于苦闷中求得安慰,于失望中得到鼓励。他那深邃的思想,好像一道光,于黑暗中,益显得光芒万丈,遍射到各个心灵深处。他那高超的见解,又好像一种波,在汪洋中激荡得万马奔腾,影响到全体精神的去向。”“百里先生常在报端撰文或发表言论,坚‘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念,他的作风是那样的生动而有力,语调是那样的简明透彻,真不啻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他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建设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国民党《中央日报》蒋百里病逝的次日,发表短评追悼曰:三年以来百里先生以精气充盈、格调朗畅的文字,为激发民族自信心和青年们的情绪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犹自抗战以来,百里先生积极奔走于南北各地,甚至远涉海外。每当艰难困顿,前途迷茫之际,他又以其丰富的军事学养,笔耕不辍,匡除阴霾,使国人振醒,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三、结语

蒋百里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被强敌入侵、备受欺凌的时代,亦是国人迅速觉醒、反抗侵略的时代,军事犹显重要,作为学贯中西的军事学家,蒋百里在中国传统兵学和西方军事理论之间融会贯通,紧贴中国的国情,围绕中国国防的性质、目标、基础、道路等重大问题,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道德等各种因素引入国防领域,完成了对中国近代国防理论的初步建构。而从其中大量的对日言论中,不难看出蒋百里对日观的核心即是“防御”,从最初确立日本为首要假想敌,到“九·一八”事变后逐步完善全面对日防御思想和国防建设规划。

而被赞“天生文学家”的蒋百里,在一系列为国人进行心理建设的文章中,除了从历史、文化及军事的角度所进行的理性剖析外,从其洋溢着强烈民族情感的字里行间,无疑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日本评价不高。

个人的民族情感和敏锐的军事嗅觉,或许会影响蒋百里对日本分析的客观性。然而其精深的军事学养,六年留日生涯及之后不间断的关注研究,使其能明晰日本人和日本文化中的缺点和弱点,继而屡次作出准确的预判,为防御日本未雨绸缪,也为坚定抗战必胜信念提供支撑的基石。

1938年11月,蒋百里在去贵州赴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的途中病逝于广西宜山。消息传来,举国为之震惊、惋惜。蒋百里虽未能亲眼见证中国人民将侵略者赶出国土的那一刻,但其留下的防御日本的国防建设规划和宣传抗战必胜的言论却一直激励着国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其对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分析直至今也依然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后来者的思考。

[1]曹聚仁.蒋百里评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2]蒋光前.蒋百里先生全集:第2辑[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

[3]蒋光前.蒋百里先生全集:第3辑[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

[4]张学继.论蒋百里的抗日战略思想[J].浙江学刊,2002,(5).

[5]陶林.论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8).

[6]吴仰湘.蒋百里对中国抗战的理论探索与贡献[J].安徽史学,2006,(5).

责任编辑:赵 岸

Jiang Baili’s Views on Japan

XIA Qian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Jiang Baili was a famous military theorist in the Republic China period,who was praised as “a leading authority of military strategies”. He studied in Japan and later went to Germany to study military. He went to Europe and America many times to investigate military affairs,and devoted his life to military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With Jiang Baili’s deeds and works,it attempts to study his views on Japan.

Jiang Baili;views on Japan;defense

2016-04-21

夏 倩(1984-),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专门史研究。

1004—5856(2017)02—0120—04

K827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2.030

猜你喜欢

抗战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忆·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