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海关研究评述

2017-03-10罗章鑫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国海关海关研究

冷 东 罗章鑫

海关史

粤海关研究评述

冷 东 罗章鑫*

通过梳理19世纪以来有关粤海关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粤海关在中国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外贸易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海关机构管理机制渐趋完善,为中国近代海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领域,也是广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粤海关;广州十三行;海关管理;海外贸易

十六世纪世界开启了“海洋时代”,中国丰饶物产和巨大市场吸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船蜂拥而至。在世界与中国的交流中,国门海关应运而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东南沿海设置粤、闽、浙、江四个海关,是中国历史上真正以“海关”命名的中外贸易管理机构,又以粤海关最为重要。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对中外贸易的管理,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封建末世吏治腐败的种种弊端。西方国家不断侵蚀破坏这一管理体制,咸丰九年(1859),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抵达广州,设立粤海关税务司署(官函称“粤海新关”,俗称“洋关”),从此粤海关关务分政,在传统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曲折发展。粤海关成为中国历史从古代向近代过渡、对外关系从亚洲藩属国向西方国家过渡、对外贸易从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过渡的见证,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央与边疆、整体与区域、国内与海外关系。

海关史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热点,述评文章主要有:戴一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阮芳纪:《近年来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吴伦霓霞、何佩然主编《中国海关史论文集》(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1997年出版;佳宏伟:《近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 2005年第6期;张瑞霞:《晚清海关史研究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第3期;姚永超:《近30年来中国古代海关史研究述评》,《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傅亮:《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海关与经贸研究》2015年第2期。此外还有廖声丰:《近年来明清时期的榷关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6期;黑广菊:《明清时期榷(钞)关研究概述》,《历史教学》2004年第4期;杨建庭:《近十年清代榷关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4期等。但尚无聚焦粤海关研究的综述文章,现将百余年曲折发展简要评析如下。

一、1839-1949年:初始阶段

清代中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海关资料,就是粤海关中外文献资料。道光十九年(1839)梁廷枏编纂完成30卷《粤海关志》,具体内容为:皇朝训典1卷,选辑顺治六年至道光三年共6位皇帝的22道圣谕。前代事实3卷,辑录历代史志著作中有关广东对外贸易的资料。口岸2卷,图文并茂地介绍广东沿海口岸。设官1卷,记述粤海关机构编制情况和历任官员。税则6卷,辑录康熙二十三年至道光十三年的税则以及有关税务的上谕和奏议。奏课2卷,辑录有关税款的上谕和奏议。经费1卷,记载粤海关及所属港口的经费开支情况。禁令3卷,辑录贸易法规、禁运货物以及相关上谕和奏议。兵卫1卷,记述沿海港口兵防力量,辑录相关上谕和奏议。贡舶3卷,介绍进贡各国情况。市舶1卷,介绍与清朝有贸易往来的各国情况。行商1卷,记录广州经营对外贸易的行商情况。夷商4卷,记录外国商人在广州、澳门居留、贸易等情况,以及清朝对外国商人的管理措施。杂识1卷,辑录有关航海气象的歌谣,以及有关介绍外国情况的资料。《粤海关志》是我国第一部海关专志,但所记并不仅限于关务,而是涉及相关的贸易、口岸、海防、对外关系、贸易国家、行商等方面,甚至涉及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海洋气象。由于其包罗宏富,为研究我国古代外贸管理机构沿革史、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史、鸦片战争前中外关系及清政府外交政策、研究广州十三行、广东沿海的港口和海防提供了重要史料。

粤海关也是外国学者较早关注的领域,利用粤海关资料研究中国可以追溯至马士。马士1874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中国海关任职,专心研究中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经济,撰写了包括《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和《远东国际关系史》等学术著作,而粤海关档案成为重要资料来源。国内有黄序鹓:《海关通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杨德森:《中国海关制度沿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贾士毅:《关税与国权》(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江恒源:《中国关税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31年版),周念明:《中国海关之组织及其事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等,皆涉及粤海关内容。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南京国立编译馆1937年版)虽非研究粤海关专著,但是研究十三行与粤海关关系的奠基性著作,从此粤海关和十三行如同孪生兄弟,无论在存世阶段还是后世研究,都相依相辅,结伴而行。

这一阶段只是粤海关研究的初始阶段,虽然产生了《粤海关志》等重要成果,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利用,但是没有研究粤海关的专著和论文,只是在海关概论性书籍和论文中少量涉及而已。海关史研究兴起与当时的关税自主运动密切相关,内容亦多偏向于关税问题,随着关税运动的结束,其研究也逐渐转入沉寂。

二、1950-1979年:蹒跚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海关研究略有进展,主要有胡思庸:《清朝的闭关政策和蒙昧主义》(《东北师大学报》1979年第2期),涉及粤海关成立背景、发展概述及历史影响。在海关功能和专题研究方面,主要有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与海关总署研究室编译了一套“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丛书系列成果21 辑,如《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国海关与邮政》(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中国海关与庚子赔款》(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 》(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一九三八年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等。仍然没有研究粤海关的专著和论文,只是在海关概论性书籍和论文中少量涉及而已。十三行研究成果虽然有所增加,但与粤海关有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十三行起源与粤海关的关联,以粤海关成立为界产生了不同意见。如彭泽益:《清代广东洋行制度的起源》(《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汪宗衍:《十三行与屈大均〈广州竹枝词〉》(《历史研究》1957年第6期),梁方仲:《关于广州十三行》(《广州文史资料选辑》1960年第1期)等。

海外中国海关史研究则方兴未艾。主要成果有葛松:《李泰国与中英关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丛刊1972 年出版,中文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克利福:《梅乐和与中国海关,1937-1941》(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 37,No. 1. p. 18 - 34),德雷克:《龙庭侍者:包腊和包罗的一生》(Charles Drago,Servants of the Dragon Throne:Being the lives of Edward and Cecil Bowra,1966)。

同期香港和台湾学界出现了一批粤海关专题研究成果,如汤象龙:《十八世纪中叶粤海关的腐败》(台湾《中国近代史论从》1956年第3期),认为乾隆时期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粤海关成为最重要的肥缺所在地,各种贪污勒索等腐败案件不断。腐败案件之所以得不到有效遏制,与最高统治者对犯官的纵容不无关系。张存武:《中国海关出版品简介(1859-194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介绍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海关材料,其中以《英国领事商务报告》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Commercial Reports Shannon: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为详。陈志川:《粤海关时代的外洋通信问题》(台湾《邮政资料》1973年9月),文章探讨了鸦片战争前粤海关与中外信息传递的关系,张亨道:《粤海关船料研究》,最早发表于1975年日本的《中国总合研究》一书,探讨了粤海关与造船业之间的关系。

1950年至1979年由于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粤海关研究略有发展,但仍处在徘徊蹒跚阶段,研究成果很少,对粤海关的评价皆为负面评价,基本上是把近代中国海关作为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工具进行批判,与海外的研究形成一定的反差。

三、1980-2017年: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粤海关研究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具体表现如下:

(一)方志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广东省内各直属海关启动修志工程,广州、深圳、拱北、汕头、黄埔、江门、湛江7个直属海关(前身属于粤海关)列为第一批修志单位。各关从北京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上海、厦门以及广东各海关的档案室中查阅、收集原始文献、文件、文档,经过整理、翻译和编辑成资料长篇和地情书籍,公开出版或内部出版。主要成果有:《广东省志:海关志》、《黄埔海关志》、《广州海关志》、《拱北海关志》、《海口海关志》、《九龙海关志》、《江门海关志》等,整理充实了粤海关历史资料。

(二)资料建设

这一阶段在档案资料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由袁钟仁校注的《粤海关志》 (校注本)(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为深入开展粤海关研究提供了便利。二是对《粤海关志》的研究考证不断深入,如丁宁、周正山:《梁廷枏与〈粤海关志〉》(《学术月刊》1986年第6期),谭启浩:《〈粤海关志〉的一处辨误》(《海交史研究》1995年第1期),陈恩维:《梁廷枏《粤海关志》及其海关史研究》(《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3期),关汉华:《梁廷枏〈粤海关志〉文献价值初探》(《图书馆论坛》2009年第6期),郑泽隆:《粤海关档案有关中山舰事件情报》(《民国档案》1996年第1期),黄菊艳:《广东海关档案与辛亥革命》(《广东史志》2002年第11期),李爱丽:《从粤海关档案看清末广东省两次公债发行》(《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杨国桢:《禁烟运动中的粤海关与沿海贸易——英国收藏的豫堃致林则徐咨文考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陈国栋:《红单与红单船——英国剑桥大学所藏粤海关出口关票》(《海洋史研究》第五辑,2013年)等。三是开发利用广东省档案馆保存的粤海关档案日益引起重视,如黄树森:《关于抢救、出版、盘活粤海关档案和编辑出版〈澳门近代文献大集〉的建议》(《广东档案》2008年第1期),石大泱:《粤海关档案记忆旧中国外贸沧桑》(《山西档案》2008年第1期),吴义雄:《粤海关档案的学术价值与开发利用建议》(《广东档案》2013年第4期),陈永生、李娜娜:《近代粤海关及其档案简析》(《历史档案》2016年第4期),《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1887—1946)》、《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潮海关档案选译》、《香港海关资料汇编》、《潮海关史料汇编》等文献。学术界的共识是粤海关档案(包括九龙海关、琼海关等九个海关)可称之为“中国第一关”资料,是史学界公认的广东省之历史珍宝,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被束之高阁,鲜有研究者涉足。许多珍贵历史文献已濒临危境,同时受管理制度所限,学界研究人员查阅这些资料多有不便,绝大部分史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急需通过出版进行全面的抢救、发掘和整理。

(三)研究成果

与以往空白状态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后涌现了一批粤海关研究成果。

1.研究专著

主要有蔡渭洲:《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年版),李爱丽:《晚清美籍税务司研究·以粤海关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任智勇:《晚清海关再研究:以二元体制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陈国栋:《清代前期的粵海关与十三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袁峰:《黄埔海关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参考了粤海关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探讨了粤海关管理机制、贸易架构、专题考证等。此外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罗友枝:《最后的皇族》(台湾八旗文化出版社2017年版),程浩:《广州港史:近代部分》(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吴家诗:《黄埔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徐德志:《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陈柏坚、黄启臣编著:《广州外贸史》(广州出版社1995年版),林仁川:《粤海关与清代广州的海外贸易》(香港:《崇基学术集刊》1997年12月),吴义雄:《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李国荣:《清朝洋商秘档》(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谭元亨:《国门十三行——从开放到限关的逆转》(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皆研究了粤海关相关社会影响。

2.综合性论文

对粤海关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论文涌现很多,如邓端本:《鸦片战争前的粤海关》(《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黄启臣、邓开颂:《略论粤海关的若干特殊制度及其影响》(《广州研究》1985年第1期),戴和:《外国资本主义侵夺粤海关主权的历史考察》(《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詹庆华:《鸦片战争前粤海关外船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述略》(《海关研究》1989年第4期),孔宝康:《清代鸦片战争前粤海关制度述论》(《海关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梁冬梅:《筹办粵海新关略考》(《海关研究》1992年第1期),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1期),马英明:《粤海关史述评》(《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戴一峰:《晚清粤海关(洋关)设立问题考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廖声丰:《鸦片战争前的粤海关》(《五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谢松:《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涉及若干基本问题略考——以粤海关的发端、发展脉络及其研究价值为视角》(《海关与经贸研究》2017年第1期),文章结合中国近代史和海关自身发展特质对粤海关的发端及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在明确历史维度的基础上选取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探寻海关史中折射出的近代社会变迁及其特征,进一步拓展海关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粤海关研究的深入构建了发展规划。

3.职权研究

粤海关最重要的职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主权,履行征收税收,对外国船舶进出港口实施强制性引航管理。自设立粤海关以来,税收额连年上升,关税逐渐成为清朝财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拓宽了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渠道并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同时粤海关“不但存在着‘制度上’的弊端,而且存在着‘技术上’的缺陷。前者表现在清朝官员经常勾结外商、收受贿赂、私定税率,造成海关税收制度混乱不堪,私弊盛行。后者表现在清朝官员近代外贸知识和税务知识的严重缺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使广州与上海等四口一并对外开放,粤海关作为中国外贸唯一海关的局面被打破,同时,关税协定开始破坏海关自主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更加速了粤海关半殖民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其中最重要的是税务司制度的建立。1859年粤海新关设立后,由于多种势力,特别是外国势力的渗入,使粤海关税收状况变得十分复杂。因此粤海关的征税功能成为学界关注重点,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陈诗启:《海关总税务司对鸦片税厘并征与粤海常关权力的争夺和葡萄牙的永据澳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陈国栋:《清代前期粤海关的税务行政(1683-1842)》(台湾:《食货月刊》1982年第11卷),陈国栋:《清代前期粤海关的利益分配(1684-1842)——粤海关监督的角色与功能》(台湾:《食货月刊》1982年第12卷),李金明:《清代海关的设置与关税征收》(《南洋问题研究》1992年第3期),戴和:《清代粤海关税收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李金明:《清代粤海关的设置与关税征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戴和:《清代粤海关税收的考核与报解制度述论》(《中国海关史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1997 年版),郑作勋、温春来:《清末粤海关税收评析(1861年—1910年)》(《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纪宗安、陈勇:《清末粤海关税款收支权探析》(《暨南史学》第二辑,2003年12月),廖声丰:《清代前期粤海关的商品流通及税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王巨新:《清前期粤海关税则考》(《历史教学》2010年第10期),李世荣:《清代粤海关一口通商时期财政管理体制论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12年第5期),陈勇:《清季粤海关库款侵蚀案及其治理——兼论税务司制度对监督制度的影响》(《安徽史学》 2016年第2期),倪玉平:《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1861—1910税收统计补正》(《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王瑞成:《何为“洋税分成”:晚清海关洋税的分成制度探析一文辨正》(《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2期),吴义雄:《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税费问题与战后海关税则谈判》(《历史研究》 2005年第1期)等。

4.粤海关管理

在粤海关设立方面,有沈毅:《粤海关设置地点在广州》(《广州研究》1987年第1期),谭启浩:《粤海关始设地问题考略》(《海关研究》1995年第4期),吕健行、陈锡标:《从历史背景试析粵海关始建地》(《海关研究》1996年第3期),谭启浩:《太平关与粤海关》(《海关研究》1996年第5期),周修东:《“潮州九正口”与潮州新关开关时间考辨——就〈潮海开关史事考略〉商榷一二》(《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等。

在粤海关监管职能方面,有陈国栋:《鸦片战争以前清朝政府对进出口商品的管理》(台湾:《大陆杂志》1982年第6期),詹庆华:《清前期粤海关外船管理的特点及其局限初探》(《海关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景乃权:《比利时所见清“粤海关外洋船牌”》(《 文献季刊》2000年第4期),陈国栋:《红单与红单船——英国剑桥大学所藏粤海关出口关票》(《海洋史研究》第五辑,2013年),谭启浩:《广东省海康县出土粤海关收税铜砝码》(《海交史研究》1994年第1期),吕铁贞:《论清代海关监督的法律职权》(《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6年第5期)等。

在粤海关管理人物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有陈国栋:《清代前期粤海关监督的派遣》(台湾:《史原》1980年第10期),戴和:《试论清前期粤海关征税用人的弊端》(《广州研究》1985年第1期),潘启后:《粵海关职工在“省港大罢工”中的斗争》(《海关研究》1989年第4期),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粤海关当局与“大班”的关系及其演变》(《福建论坛》1998年第1期)等,较有影响的是任智勇:《道光、咸丰朝的粤海关监督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1期),文章认为:由于国内研究的缺乏,经由外人笔下的描述,粤海关监督们被当做了污浊不堪、拖着辫子的蠢人,除了装满自己的腰包外别无他图,他们的任期也被认为是三年或一年。这种判断不仅不合常理,而且不见于官私记载。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关关税档案,实际情况与之相差甚远。例如,则例中关于关库管理的严格规定,粤海关监督是有一些特殊收入,但对于正式关税收入则难以调动。道咸两朝时间跨越四十一年( 1820—186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都发生在这个时期,无论从内政还是外交的角度,中国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但在粤海关监督的选择问题上,我们却很难看到这种变化。清代的士大夫群体在此时期对西洋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清政府内部的满汉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政府在粤海关监督人选的问题上态度值得玩味。

5.粤海关与十三行

作为粤海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十三行研究近年来方兴未艾。有关20世纪研究成果可参见《20世纪以来十三行研究评析》(《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3期)。其后有赵春晨:《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赵春晨:《十三行与广州城市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赵春晨:《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反映了最新的十三行研究成果。赵春晨、章文钦、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报告》(广州出版社2012年版),对十三行的历史发展脉络、人文资源价值、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的调研与总结。金峰、肖楚熊:《十三行与岭南社会变迁》(广州出版社2014年版),范小静:《十三行故事:1757-1842年的中国与西方》(花城出版社2012年版),其中许多内容与粤海关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有直接关联。

(四)首届粤海关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的倡议下,先后于1988、1990、1995年在香港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三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来自美、英、日等国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相关学者围绕着“中国海关与近代史研究”、“近代中国海关的作用和影响”、“海关与近代中国社会”等主题展开研讨,有力地推动了海关史研究。2016年10月9日至10日,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中国海关学会广州分会联合主办,粤海关博物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承办的“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沙面隆重举行。这是首届以粤海关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海南海关系统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基本汇集了国内粤海关研究的力量,也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思路和观点,值得关注和培育,成为粤海关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五)粤海关海外文献取得进展

吴松弟教授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海关文献建设,主要成果有吴松弟:《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1860-194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吴松弟:《中国旧海关出版物评述—以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为中心》(《史学月刊》2011 年第12 期)等, 将海关史文献建设大大推进,既包括粤海关文献内容,也为今后粤海关文献整理提供了经验和途径。

(六)国外研究动态

英国与近代中国海关关系密切,五任总税务司的前四位都是英籍人士,因此英国收藏了一大批有关粤海关的档案资料,例如亚非学院收藏的安格联、梅乐和文件,英国国家档案馆的外交部档案等。在研究成果方面,主要有玛丽·蒂芬著, 戴宁、潘一宁译:《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马克-奥尼尔:《赫德传:大清爱尔兰重臣步上位高权重之路》,香港:三联书店2017年出版。2003 年至2007 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家通过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重点开展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在该研究项目的推动下,一批海关史著作面世。如张志云:《政府、帝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国海关及其华员》,英国劳特利奇出版社2013 年版。凯瑟琳·拉兹:《帝国职业:为中国海关工作,1854-1949》,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2013 版。英国的学者还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海关档案中选出部分档案制作成缩微胶卷,该套缩微胶卷由布里斯托大学的毕可思教授与剑桥大学的方德万教授联合编辑,题为《中国与西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海关档案》(China and the West: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rchive) 已于2007 年出版,共计372 卷。中国海关也是日本学者长期关注的领域。如冈本隆司:《近代中国的海关》,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9年出版。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开放港口市场区域》,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9 年出版,由高淑娟、孙彬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出版。久保亨:《走向自立之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的关税通货政策和经济发展》,王小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探讨了清末的海关与贸易统计,对海关的设立、海关统计方法的变迁、亚洲区域内贸易以及香港、新加坡在区域贸易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研究,提醒我们海关作为国际性机构,除了英美等国之外,不能忽略日本的作用。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海外也没有粤海关的专门研究成果,但是丰富的成果及文献中包含了粤海关的资料、研究线索和部分内容,需要去梳理和提炼,加深粤海关的研究。

总的看来,虽然粤海关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粤海关在广州城市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社会变迁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他海关研究成果相比,粤海关研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ngagement in the world,Canton Custom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It further enhanced the level of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trade and gradually improved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thu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ustoms service of China.It has now turned into an academic domain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Guangzhou to be a renown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Hence the research in Canton Customs has vit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Canton Customs;Thirteen Hongs of Canton;Foreign Trade

(责任编辑 郑超引)

TheResearchinCantonCustoms

Leng dong,Luo Zhangxin

该文为广州海关课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冷东,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教授;罗章鑫,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硕士生。

猜你喜欢

中国海关海关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东北海关二五附加税的开征和中日交涉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近代中国海关史百年研究回顾与反思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2013 年1-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