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

2017-03-10阮东彪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存在物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

阮东彪

(1.中国社科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党的十九大指出:“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就要求国际交往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国际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世界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这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和丰富内涵,涉及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饱含浓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人是类存在物”的人学底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的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2]95世界各国的人民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有着相类似的地方,都具有“人”这个“物种”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劳动。这也是人的类本质,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学底蕴。

在人对自身的认识上,人首先是作为“类”来规定的。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3]21这个集体,在原始社会就是部落。但是,当人自我认识的时候,首先出现在人的意识中的,是不同于动物的“人”这个类。马克思在探索人的问题时,首先就是从人的类特征开始的。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人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类的共同性。人类之所以是同一个类别,同属于一个“种族”,说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或者与其他动物不同所具有的人这个“类”的质。只要是人,都具有人这个“类”的质,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有共同性,在属“人”这个类上的共同性,就是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人性”。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同的“人性”,就是活动的自由自觉性。他指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征、它的类特征,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征[4]96。第二,自由平等性。人具有“类的共同性”,那么,作为人具有的东西,都应该为人这个类中的每一个人所具有,每一个人都具有自由平等地实现自己类特征的权利。因此,每个人都具有“人的类特征”,并且在实现“人的类特征”时,也是自由平等的。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述中,认为自由是人的类特性。第三,规定抽象性和“具体的统一性”。人作为人类,是抽象的规定。但是,人类是社会化的人类,是从个人和群体中抽象出来的人类,因而它又包含具体性多样性的统一的概念。第四,联合性。人类不是孤立的个人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互相分离的群体的机械组合,而是个人和群体的“合力”,具有联合性,具有整体力。由于人类的联合性、整合性,才能使人结合构成了有机社会。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状态、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展望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前景时,往往强调人的联合性,并提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第五,无限永恒性。对于特定的个人和群体,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但是作为整个人类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会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而且人类具有整合力,人类是人的无限永恒的表现形态,具有至上性。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是一个自我不断诞生和创造的过程[2]131。

“人是类存在物”是人的存在形式之一,人首先是自然存在,因为人要生活;然后是类存在,因为单个人自然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人与人必须联系合作;然后是社会存在,因为生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感到受社会制约;最后是个性存在,因为人的类存在表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共通性,个人间的社会关系意味着个人差异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个人的个性存在。“人是类存在物”也就是类存在的基本内容是哪些呢?历代思想家都承认人的“关系的共通性”,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即必然把人自身作为自己的关系对象。换一句话说,人不仅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还把人自身作为自己的关系对象,人不仅为自然界而存在,而且还为人自身而存在。人的类存在包含人的类意识存在,就是把自己作为类存在并使类成为他自己对象一个关键,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人通过他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同属一个类,都具有“人”这个类的共同性,意识到自己是人这个类即“人类”的一个分子,意识到自己是和动物不同、也和自然界不同的人的存在物,是“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的存在物”。正是由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才是类的存在物[2]96。人的类存在包含自由自觉的生产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由于人自己的意识,他能意识到自己本身、自身生活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因而他就有可能自由自觉地掌握自身、自己的生活,支配自己的活动,从而改造世界。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2]9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把人作为人类、作为类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的价值充分肯定的根据。人的类特性是人不同于动物并高于、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特性,这种类特性的实现,表明人优越于动物的价值所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思想,包含这层意思。第二,批判当今国际社会中非人性化现象的根据。类特性的观念是人的理想之价值的观念,也是“人应当是怎样的人”的观念,是同人的动物特性和有害于人的社会相对立的。“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10。第三,要求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的根据。应当强调人类的共同性,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希望和平、平等、合作。人与人本是同类,应该都追求美好生活。第四,共产主义展望的一个根据。共产主义社会是人性绽放、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社会,因为这个社会将使人性在最适合于人的类特性的情况下得到充分实现。展望未来,必须回到人的类特性问题的思考上来。

二、蕴含“真正的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人是类存在物,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方式。我们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注人类未来走向的中国方案。当今时代,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世界各国必须具备共同体意识,充当人类自己的救世主,共同合作,扎实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探索“共同体”思想。但是,穷尽马克思一生的著述,我们发现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界定“共同体”这一范畴。纵观马克思诸多涉及共同体的论述,我们看到,马克思把原始群、氏族、家庭、部落、农村公社、国家、阶级、货币、资本和共产主义社会都视为共同体。我们发现马克思并不关注共同体的定义,而是重点关注共同体与人发展之间的关系,着眼于不同共同体条件下人的发展来理解共同体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在迈越“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之后将进入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逻辑相适应,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主要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阶段。只有“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才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119。“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但是这种共同体只代表原始人的共同利益,无法彰显每个原始人的特殊利益,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形态。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绝非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指出“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4]119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共同体才能真正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联合形式,才算是“真正的共同体”。

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中国共产党文献。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不同场合,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首次向国际社会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呼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首次写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3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继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人权理事会决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浸润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底蕴。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外交新战略,更是彰显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论断的实践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人类社会才会不断走向“真正的共同体”,而我们积极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正是关注人类未来、践行共产主义的中国担当。

三、蕴含“世界历史”理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战略举措。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范畴,从广义上看:

一是指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总体历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2]131。

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范畴,从狭义上看:

一是指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在横向上进入世界性普遍联系和交往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史。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是成为世界历史。”[4]88

二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时代,世界历史开启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最终指向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经典论述了世界历史是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4]114《德意志意识形态》也经典论述了世界历史是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4]86

三是指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后的世界历史整体中各个民族和国家谋求发展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它要求从世界历史整体和各个民族、国家的关联出发,揭示人类社会整体和各个民族、国家自身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历史之所以转变成世界历史,是因为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中介环节发挥转变作用。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世界市场和各种交往中构建,蕴含着“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时代下,各个国家、民族、地域交往频繁,联系紧密,合作广泛,同时,不得不共同面对环境、资源、气候、恐怖主义等世界难题,人类世界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利益相关、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要求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加强合作,坚持走和平之路、合作共赢、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观,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全面提升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各个共同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放眼世界,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时代,胸怀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超越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是全新国际秩序观、价值观乃至国际关系的全新哲学,是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旨趣和世界情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联合国“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倡导实践,使得“世界历史”理论内涵更充实,外延更丰富,世界历史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宽广、前景越来越光明,世界历史向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奔去。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存在物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
最有思想的句子
命运的更迭
命运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