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红楼梦》中菜肴英译的识解运作
2017-03-10周维
周 维
(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红楼梦》中菜肴英译的识解运作
周 维
(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文章简单介绍了《红楼梦》中的主要菜肴及其特点,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典型菜肴的翻译,解释了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内在的认知活动,探讨了造成两个英译本中菜肴译文差异的认知成因,希望有助于展示清朝时期我国的饮食文化风貌,同时也为弘扬和开发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提供参考。
《红楼梦》;菜肴英译;识解运作
引 论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清朝贵族家庭。本书被认为是一部反映满清贵族日常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反映我国清朝时期饮食文化的典范。书中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人物的饮食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120回中提到的食品达180 多种。[1]7林语堂曾在《饮食》中提到:任何人翻开《红楼梦》或者中国其他的小说,将会震惊于书中反复出现、详细描述的那些美味佳肴,比如黛玉的早餐和宝玉的夜点。[2]9这些品种繁多的佳肴美食不仅反映了我国清朝时期的饮食文化,还暗藏了不少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养生方法。可以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精通养生和中医药学,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养生家。本文选取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宪益)以及戴维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翁婿(以下简称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对比分析两个英译本中菜肴的翻译,希望有助于展示我国清朝时期的饮食文化,并为弘扬和开发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提供参考。
一、《红楼梦》中的主要菜肴及其特点
1 《红楼梦》中的主要菜肴
《红楼梦》中提到的主要菜肴包括糟鹅掌(第8 回)、糟鸭信(第8 回)、火腿炖肘子(第16 回)、烧野鸡(第20 回)、鸽子蛋(第40 回)、茄鮝(第41 回)、炸野鸡(第43 回)、炸鹌鹑(第46回)、野鸡瓜齑(第49 回)、牛乳蒸羊羔(第49 回)、烤鹿肉(第49 回)、蒸芋头(第50 回)、糟鹌鹑(第50 回)、法制紫姜(第52 回)、各色干菜(第53回)、咸菜(第58 回)、豆腐(第61 回)、面筋(第61 回)、酱萝卜炸儿(第61 回)、油盐炒枸杞菜芽儿(第61 回)、芦蒿炒面筋(第61 回)、炖鸡蛋(第61 回)、酒酿清蒸鸭子(第62 回)、胭脂鹅脯(第62 回)、椒油莼齑酱(第75 回)、鸡髓笋(第75 回)、炸鸡骨(第80 回)、青笋(第87 回)、紫菜(第87 回)、五香大头菜(第87 回)、南菜(第88 回)等。
2 《红楼梦》中的主要菜肴的特点
2.1 制作方法多样考究
钟鼎之家的贾府是四大家族之一,对于饮食十分讲究,其讲究首先体现在菜肴的制作方法多样化上。书中提到贾府的菜肴不仅有糟、炖、烧、炸、炒、蒸等做法,还有生烤等满清贵族特有的菜肴做法。比如第49回“琉璃世界雪红梅,脂粉香娃腥啖膻”[3]339中提到贾宝玉和史湘云在芦雪庵里生烤鹿肉,鹿肉的香味引得贾探春、薛宝琴、平儿和凤姐等禁不住大嚼起来。文中还提到薛宝钗和林黛玉“平素看惯了”,由此说明生烤食物这种菜肴的做法在贾府常见。《红楼梦》中还提到另外一种叫做“腌”的菜肴的制作方法,书中提到的贾府所吃的腌制而成的菜肴有茄鮝、酱萝卜炸儿等。
《红楼梦》中的饮食不仅体现在制作方法多样化上,还体现在制作工艺复杂考究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茄鮝”。“鮝”以前是指“鱼干”,后来指腌制的东西。茄鮝指的是腌制的茄子,其制作工艺讲究且工序复杂。《红楼梦》第41回[3]276-277,贾母在大观园设宴,刘姥姥道:“我知道什么名儿?样样都是好的。”贾母笑道:“把茄鮝夹些喂她。”凤姐儿听说,依言夹些茄鮝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得可口不可口。”刘姥姥吃了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之后刘姥姥又要凤姐儿再喂她一些细细嚼。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难怪这个味儿!”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茄鮝制作工序精细,各种佐料的搭配和烹饪的工序十分考究。从茄鮝这道菜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贾府对于饮食是相当讲究的。
2.2 讲究养生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饮食养生之道。《红楼梦》中提到的菜肴不仅讲究色香味,而且还注重其养生效果。比如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3]307中提到林黛玉又生病,薛宝钗说的一段关于食疗养生的话十分精辟:“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又如第62 回“憨湘云醉卧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3]440中提到:只见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个盒子来,春燕接着揭开,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气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这里提到了酒酿清蒸鸭子和腌的胭脂鹅脯两道菜肴,从中医养生原理来看,酒酿清蒸鸭子滋阴暖胃,胭脂鹅脯则既能益气补虚,又可以和胃止渴。除了这些,《红楼梦》中还有不少其他菜肴都有养生的功效。可以说,《红楼梦》作为我国饮食文化上的一部代表作蕴含了很多养生哲理。
二、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
Langacker在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认知语法基础》)中提出了人类认知的一种主要方式Construal(识解),将其定义为“人们具有用不同方式理解同一场景的能力”,主要包括五项要素:详略度(specificity),辖域(scope),背景(background),视角(perspective),突显(salience)。五项要素构成四个维度: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主要用来解释人们为何在面对相同场景时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述。
从内涵来看,“识解”在Langacker的定义里主要是用来表达认知语法中认知视角的内涵,也就是指说话者或语法主语作为观察者或参加者的作用,这种作用通常在被表达的事件或者情境中显现出来。[4]4还有研究者从“优势理论”的视角研究“识解”,从而更好地突显出与选择性心理现实相关的内容。[5]335基于此,研究者进一步描述“优势性识解”的内涵,突出“识解”过程中选择性视角的具体应用。[6]14不论从语言还是从心理角度来定义,“识解”都是描述语言生产和感知如何建基于人的认知,人的认知又是如何在“识解”过程中起作用的这一过程。[7]108
从范畴发展看,“识解”的研究经历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认知“识解”阶段、动态“识解”阶段。[7]108
从构成因素来看,文化语言学家Palmer (帕尔默)将“识解”的构成因素分为图形—背景、详略度、视角和辖域。[8]293Langacker则将“识解”的构成因素分为辖域、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辖域”(scope)指的是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背景(background)就是“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和结构需要另外一个或数个表达式的意义或者结构来作为基础”。[9]28视角(perspective)指的是“人们对事体描述的角度,涉及到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9]28突显(salience)指的是人们对事物选择不同点进行重点突出。突显的认知基础是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详略度(specificity)是指对实体描述的详细程度和精细划分。[10]58详略度、视角、突显、辖域和背景这几者紧密联系,详略度和视角在一定程度上预设了突显,辖域和背景又可反映突显。
识解具体是指人们通过确定不同辖域、选择不同视角、突显不同焦点、权衡不同精细度来观察和解释场景的一种认知能力,是形成概念体系、语义结构和进行语言表达的必经之路。[11]212Danks等人编辑出版的Cognitiveprocessin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口笔译认知过程)标志着翻译学进入新时期,翻译中的认知转向为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西班牙翻译家Martin在OnParadigmsandCognitiveTranslatology一文中首次提出Cognitive Translatology(认知翻译学)这一学科,不过她认为当前该学科尚处于Pre-paradigm(前范式)阶段,极不成熟。[12]169但是认知翻译学这一说法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在我国王寅是最早将语言学的识解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人之一,他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中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中将识解理论运用于古诗英译分析。[11]211-217他在《认知翻译学与识解机制》一文中提到识解机制不仅可用于分析语言层面的表达,还适用于研究翻译的认知过程。[13]52-57另外谭业升的《跨越语言的识解: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探索》进一步推动了识解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
翻译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语言认知的识解过程。由于译者对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的不同选择导致了同一文本译本的多样化。因此,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来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菜肴翻译的识解运作过程做出解释,从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来解释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内在的认知活动,探讨两个英译本中译文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翻译语言背后译者的认知机制,解释同一文本产生不同译文的认知原因。
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红楼梦》中菜肴英译的识解运作
1 从辖域和背景看《红楼梦》中菜肴的英译
“辖域”(scope)指的是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相关的经验,并且需要另外一个或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为背景,这与我们常说的百科性背景知识有关。[11]213背景(background)就是“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和结构需要另外一个或数个表达式的意义或者结构来作为基础”。[9]28辖域和背景从广义上来说被认为是翻译活动的语境范围,从狭义上来说是译者翻译过程中激活认知“识解”活动的概念域范畴。具体到菜肴英译的范畴,就是指在理解原文的菜肴表达范畴的时候,需要菜肴的范畴被激活,以此提供与菜肴范畴相关的背景或者是经历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中菜肴的概念和意义。辖域和背景这一识解因素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主要体现在以下菜肴的英译上。
《红楼梦》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提到: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书中提到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3]270-271从中医养生原理来说,鸽子蛋营养价值高,被誉为“动物人参”,富含各种维生素和钙、铁、锰、锡等微量元素。此外,鸽子蛋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女性的美容养生佳品。不过一般一对鸽子一个月只产一次蛋,一次又只产两枚。另外,从中医养生学来看,鸽子蛋还可以调节妇女的内分泌,对于气血不足的女性来说是很好的滋补佳品。书中提到贾府女性在宴席上也食用这一道滋补养生菜肴。在古代,包括《红楼梦》所描述的满清时期,鸽子蛋因为稀少难得,所以异常贵重。书中提到“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可见鸽子蛋因为稀少难见以至于作为平民百姓的刘姥姥还误以为是鸡蛋,书中还提到一个鸽子蛋就要一两银子,按照现代的市值,一个鸽子蛋相当于400多元人民币。当然如今在中国,鸽子蛋不再像过去那样难得,价格也不像《红楼梦》中提到的一个鸽子蛋一两银子那样昂贵,但是其营养价值和养生效果却仍然受到人们的追捧。
对于鸽子蛋,霍克斯和杨宪益都翻译成“Pigeon’s eggs”。两者对于“鸽子蛋”的翻译整体上来说是成功的,说明两位译者都有深厚的汉语功底,对于鸽子蛋的理解都不成问题,在理解该表达式激发的概念辖域上是精准的,所以对于鸽子蛋的译文处理到位。两个译文的辖域和背景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译者的认知努力和认知加工准确,译文既忠实原文又能精确表达原文本义,这是成功的翻译识解行为。不过对于鸽子蛋的养生功效两位译者是否都清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红楼梦》第75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提到:鸳鸯又指那几样菜道:“这两样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来,是大老爷送来的。这一碗是鸡髓笋,是外头老爷送上来的。”一面说,一面就只将这碗笋送至桌上。[3]540
对于鸡髓笋杨宪益的译文是bamboo shoots with chicken marrow,意思是指竹笋和鸡的骨髓,而霍克斯把鸡髓笋翻译成creamed chicken and bamboo,意思是指奶油鸡和竹笋。根据《红楼梦鉴赏辞典》中的记载:笋为竹类的嫩茎芽,分为冬笋、春笋,其在孵鸡雏时生长者名孵鸡笋,颜色蛋黄,短肥味佳,小说中称其为鸡髓笋是形容其质鲜嫩。[14]591这里鸡髓笋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方法。但是两位译者对于鸡髓笋的翻译都是错误的。杨宪益和霍克斯虽然都有深厚的汉语功底,但是在理解表达式激发的概念辖域上出现了偏差,可能是对于鸡髓笋的辖域和背景不熟悉,导致两个译者同时在翻译中语言的处理上不到位,认知努力和认知加工不准确,因此译文未能表达原文本义,这是不成功的翻译识解行为。
《红楼梦》第49回“琉璃世界雪红梅,脂粉香娃腥啖膻”中写下了一夜大雪后宝玉早起吃饭,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说:“这是我们有年纪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3]338
根据贾母的说法,“牛乳蒸羊羔”中的“羊羔”是“没见天日”的,即羊胎。 牛乳蒸羊羔的制作方法是用母体胎内未产出的羔羊做主料,配上鲜奶、鸡汤、银耳等辅料制成的一道菜。这道菜营养丰富,具有养气血、治气虚、滋阴补气的作用,作为一种养生菜肴,适合老年人大补元气。那一天正好下了一夜大雪,天气寒冷。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在寒冷的冬天进食一些热性滋补的菜肴用以养生驱寒。牛乳蒸羊羔这道菜肴味道咸鲜醇厚,色泽乳白,里面含有大量的激素和各种丰富的微量元素,热性较大,一般不适合年轻人吃。所以书中提到贾母说“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
对于牛乳蒸羊羔这一道菜肴杨宪益翻译成lame embryo steamed in milk,意思是指用牛奶蒸羊的胚胎。霍克斯的译文是unborn lamb stewed in milk,意思是用牛奶炖的羊的胚胎。虽然译法不一样,但是两个译文意思差不多,说明两位译者都有深厚的汉语功底,在理解该表达式激发的概念辖域上是精准的,所以对于这道菜肴的译文处理到位。两个译文的辖域和背景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译者的认知努力和认知加工准确,译文既忠实原文又能精确表达原文本义,这是成功的翻译识解行为。
2 从详略度看《红楼梦》中菜肴的英译
详略度(specificity)是指对实体描述的详细程度和精细划分。[10]58王寅认为翻译技巧中所述及的“词量改变(包括增添、删减、重复)”与详略度密切相关。所谓“详”,是指对译文做更为细化的处理,包括添加词语、各类注释;所谓“略”,指对较为复杂的原文做简化处理,包括省略部分词语。[13]52-57详略度体现了译者的认知努力和认知增量。详略度与突显密切相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为了突显事物的某个方面,在翻译的时候对于原文的一些部分进行仔细翻译,而对于其他部分则一笔带过,或者直接省略。翻译中的详略度选择取决于译者对原文侧重点的识解。
《红楼梦》第8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提到:宝玉因夸前日在东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鸭信。薛姨妈听了,忙也把自己糟的也取了些来与他尝。[3]55
糟鹅掌、糟鸭信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地区流行的饮食习俗。鸭信是指鸭舌。这两道菜肴的做法是将鹅掌及鸭舌煮熟,剔骨,用鸡汤加盐重新再煮,捞出后用香糟汁或糟油糟食。糟鹅掌、糟鸭信适合冬季食用,宝玉吃这两道菜的时候,正是外面下了半日雪珠的时候,说明食用这两道菜肴正当时令。
对于糟鹅掌、糟鸭信杨宪益翻译成the goose feet and duck tongues pickled with distiller’s grain。而霍克斯的译文是goose-foot preserve,直接省译了糟鸭信。
在这里杨宪益通过详略度的选择,增加了译文内容,详尽描述“糟”的概念,他把“糟”翻译成了“pickled with distiller’s grain”,这是一种认知“识解”过程中认知增量的具体体现。与之相反,霍克斯在这里通过详略度的选择,采取省略译文内容的方式省译了糟鸭信这一道菜肴。同时goose-foot preserve翻译过来应该指的是腌制的鸭掌,而不是用香糟汁制成的,所以译文理解有误,可以说这两道菜肴反映了杨宪益作为中国人对于原文理解准确到位,他的译文反映了他对原文成功的识解。而霍克斯作为英国人对于这两道菜肴的详略的选择可能与其自身的知识文化背景有关,在此他未能克服语境约束做出正确的认知努力和认知加工,导致译文偏离原文本义,这是不成功的翻译识解行为。
前面提到《红楼梦》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贾母在大观园设宴,刘姥姥吃茄鮝的故事。[3]276-277茄鮝指的是腌制的茄子。从中医营养学来看,茄子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和B2、维生素E 、维生素P、生物碱等。从中医养生原理看,茄子性凉,有清热凉血、活血化淤、止痛、利尿、消肿、解毒等功效。
杨宪益把茄鮝翻译成Fried eggplant,意思是指油炸的茄子。而霍克斯将它翻译成dried aubergine,意思是茄子干。根据凤姐所说,茄鮝的制作工序是把刚摘下来的茄子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碎丁,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拌就是。也就是说茄鮝既不是简单的油炸的茄子,也不是什么茄子干。由于茄鮝这道菜制作工序复杂,杨宪益和霍克斯都采用了省译法,从识解理论角度来说,实际上,词量的删减也是一种详略度的选择,译者通过省略译文内容的方式简单解释原文,这也是一种认知“识解”过程中认知增量的具体体现。译者对较为复杂的原文做简化处理,包括省略部分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只突显了茄鮝中的原料茄子,对于其复杂的工序和配料则采用了省略的方法。从译文来看,对于茄鮝这道菜肴两位译者都没有克服语境约束做出足够的认知努力,导致译文不能体现原文本义,不能为译入语读者展示这道精细美味的菜肴,这也是不成功的翻译识解行为。
《红楼梦》第62 回“憨湘云醉卧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提到:只见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个盒子来,春燕接着揭开,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3]440
从中医养生原理来看,酒酿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助消化。鸭肉本身有腥味,经过酒酿以后,不仅可以去除腥味,而且香甜可口,有助于消化吸收。从中医营养学来说,鸭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1和B2等。从养生原理来说,鸭肉性凉,酒酿清蒸鸭子具有滋阴暖胃、清肺解热、补血、定惊、解毒、清除水肿等功效。
杨宪益把酒酿清蒸鸭子翻译成steamed duck with wine sauce,意思是用酒酱汁蒸鸭子。霍克斯则翻译成duck steamed in wine,意思是用酒炖的鸭子。
身为地道的中国人,杨宪益熟知酒酿不是酒,而是未放出酒的米醇,在翻译识解过程中,他依据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克服语境约束做出了足够认知努力,突显了酒酿这一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对于原文的这部分进行了仔细翻译,准确表达了原文本义。相反,霍克斯也许跟他的知识文化背景有关,也可能与他的认知努力有关,在对这道菜肴的识解过程中他采用了词量删减的方法,没有突显酒酿这一词语,只翻译了酒,省译了“酿”这一词语,导致译文偏离了原文的本义,他的译文反映了不成功的识解。
3 从视角看《红楼梦》中菜肴的英译
视角(perspective)指的是“人们对事体描述的角度,涉及到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 。[9]28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可能是由于观察事物的视角和立场不一样。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由于所采取的视角不同,对于原文的理解也不同。王寅认为:译界常讨论的“归化VS异化”“意译VS直译”“表征过分VS表征不足”“常规化VS舶来品”等问题,实际上就是基于哪个视角或参照哪个基准点进行翻译的问题,是站在“顺应本族”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引入外族文化”的立场)。他还认为译入语特征的表征过分(即常规化),或表征不足这两种情况在译文中都有。这实际上与译界常说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基本相同。前者相当于意译,将外国语言信息和文化因素归入到本族体系当中,充分彰显本土语言文化价值观,常以其为参照点对原文做一定或较大的改写,过多体现出本族语言和文化特征。后者相当于直译,将译出语及其文化内涵以近乎本来面目的方式呈现在译入语中,本族语言和文化表征不足。[15]20
如《红楼梦》第61 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中提到:连前日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议了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菜芽儿,现打发个姐儿拿着五百钱给我。[3]426
油盐炒枸杞菜芽儿是一道清爽的绿色菜肴。枸杞菜芽即枸杞的嫩芽茎。枸杞菜芽在清朝乾隆时期是宫中后妃春天时喜欢吃的一道时令菜肴,大观园的姑娘们也爱吃,比如探春和宝钗。其制作方法是在春天采摘枸杞的嫩叶,用油盐清炒。从养生原理来说,这道菜肴具有滋肾养阴、清肝明目、退热解毒的功效。
杨宪益把油盐炒枸杞菜芽儿这道菜肴翻译成fried wolfberry sprout。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英美国家的人可能会误以为是炸的西方雪果的叶芽,因为wolfberry对于他们来说是首先想到的是西方雪国,而不会想到是中国的枸杞。枸杞的准确译文是Chinese wolfberry。霍克斯则把油盐炒枸杞菜芽儿翻译成salted bean-sprout,意思是盐拌豆芽。
在此,杨宪益作为中国人在翻译的识解过程中,采用意译法把油盐炒枸杞菜芽儿翻译成fried wolfberry sprout,将英语国家的“fried” 和“wolfberry”归入到汉语中,充分彰显出英语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原文“油盐炒”和“枸杞菜芽”做了一定的改译,过多地体现出英语语言和文化特征,导致译文容易产生误解。而霍克斯作为英国人可能是视角不同,他把枸杞菜芽误当成了豆芽菜,采用了意译法进行了改译,把这道菜翻译成了盐拌豆芽。由于两个译者观察事物的视角和立场不一样,导致他们对于同一道菜有不同的理解,意思也相差甚远。他们的识解过程都出现了偏差,对于这道菜肴都没有翻译出原文,都是不成功的识解。
4 从突显看《红楼梦》中菜肴的英译
突显(salience)指的是人们对事物选择不同点进行重点突出。突显的认知基础是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10]58确定描述事物的辖域和视角之后,就要考虑从事物的哪个方面着重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
《红楼梦》第50 回“芦雪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提到:贾母便饮了一口暖酒,问那个盘子里是什么东西。众人忙捧了过来,回说是糟鹌鹑。[10]334
糟是江南地区一种凉菜的做法。糟鹌鹑是用酿制黄酒剩下的酒糟浸泡或者腌制的鹌鹑肉,从养生角度来看,糟鹌鹑健脾益气、补肾气、壮腰膝盖、强身体。
糟鹌鹑这道菜肴杨宪益翻译成quails cured in wine,意思是用酒酿制成的鹌鹑。霍克斯则翻译成pickled quails,意思是腌制的或者盐渍的鹌鹑。突显指的是人们对事物选择不同点进行重点突出。对于这道菜的翻译,两位译者的不同出现在对“糟”的理解不同。也就是说这道菜的译文不同是由于译者对于他们所突显的“糟”字的理解不一致。识解过程中杨宪益对于突显的“糟”原文理解正确,所以他的译文接近原文本义,是成功的识解,而霍克斯由于对于突显的“糟”字理解有误,导致识解并不成功。
又如胭脂鹅脯的做法是将鹅治净,先用盐腌,然后烹熟,鹅肉呈红色,因此叫胭脂鹅。鹅脯指的是鹅的胸脯,肉嫩鲜美,能滋阴、益气补虚、和胃止渴。
杨宪益把腌的胭脂鹅脯翻译成salted goose,意思是盐腌的鹅肉,失去了胭脂色。霍克斯则翻译成red salted goose-slice,意思是一块块红色的腌制鹅肉,也没有翻译出鹅脯。对于这道菜肴,霍克斯在翻译识解过程中突显了胭脂色,可以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这道菜肴色美。而杨宪益在翻译识解过程中没有突显“胭脂”两字导致译入语读者无法感受其色美。此外,两位译者在翻译识解过程中都没有突显“鹅脯”,也就无法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鹅脯肉的鲜嫩。因此对于这道菜肴两位译者的识解都不算成功。
四、结论
总的来说,以上分析侧重从识解理论的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以及详略度这四个方面讨论《红楼梦》两个英译文中菜肴翻译的差异,分析了翻译语言背后译者的认知机制,解释了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内在的认知活动,探讨了造成两个英译本中菜肴译文差异的认知成因,通过对比分析译文的差异及成因希望展示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也希望弘扬和开发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
[1] 金兰.《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2] 晓白,晓珊.名家谈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3] 曹雪芹.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12.
[4] Langacker,R. W. Conceptualization, Symbolization,and Grammar [A].In:Michael,T.(Ed.) ,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tructure[C].London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8.
[5] Winters,M.E. On Construals and Vantages [J].Language Sciences,2010,(2).
[6] Anishchanka, A. Vantage Construal in the Attributive Use of Basic Color Terms: the AcN and N of Nc Constructions [J]. Language Sciences, 2010,(2).
[7] 孙凤兰.识解理论视角下的《黄帝内经》医学术语翻译[J].外语学刊,2016(3).
[8] Palmer, G.B.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6.
[9] 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 吴小芳.识解理论综述:回顾与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8).
[11]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中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
[12] Martin,R.On Paradigms and Cognitive Translatology[A].In Shreve,G.&E.Angelone(eds) 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0.
[13] 王寅.认知翻译学与识解机制[J].语言教育,2013(1).
[14] 上海市红楼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红楼梦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5] 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4).
(编校 邓胤龙)
OnConstrualOperationsofEnglishTranslationofDishesinADreamofRedMansionsfromthePerspectiveofCognitiveLinguistics
ZhouWe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The paper ga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dish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ADreamofRedMans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mad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ome typical dishe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ADreamofRedMansionsby applying the construal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hich explains the internal cognitive activities of Yang Xianyi and Hawk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explores the cognitive cause resulting to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of dishe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be helpful to show Chinese cuisine culture in Qi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to offer reference to promote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 cuisine culture.
ADreamofRedMansion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ishes; construal operation
H315.9
A
1673-0313(2017)05-0111-07
2017-09-12
2016年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外语联合项目“从认知语言学看《红楼梦》中饮食文化英译的识解运作”(项目编号:16WLH01)阶段性成果。
周维,女,湖南浏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