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与驳”资源转化教育时机的研究
2017-03-10曹满莉
曹满莉
(福建三明第一中学 福建 三明 365000)
“疑与驳”资源转化教育时机的研究
曹满莉
(福建三明第一中学 福建 三明 365000)
因学生“疑与驳”打乱课堂预设方案,教师经过观察,筛选与捕捉有价值的资源,运用课前情境、课内布白、课尾情境的创设,从而把握第一印象时机、布白时机、美育时机等,使课堂因“疑与驳”而精彩,激发学生质疑、析疑、释疑、再疑的持续学习品质,此外,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及专业素养、学生会疑与敢疑对后续研究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疑与驳;资源转化;教育时机;对策
叶澜教授将教和学比喻为:学习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实现从“教本”向“学本”,从“文本”向“对话”,从“知识”向“素质”与“能力”的转变,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与超越性的学习素材,提供探究、思考、对话的操作平台,展现知识背景、思维过程、应对策略、迁移应用,满足各层次学生发展需求。因此,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材的强大探究与思考、质疑与驳斥的功能,与新课程理念吻合。但现实是:课堂因出错引发“质疑”,为保证课堂流畅,教师常给“正确的”与课本一致的结论。当结论与课本不一致时,教师要么回避,要么慌乱,要么故作镇静,急于找托词,要么用模糊的言语,搪塞过去。面对“质疑与辩驳”,教师未倾听学生的想法,也许是教师无法迅速筛选与转化有用信息的缘故,使有用资源瞬间即逝。久之,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这与新课标的理念背道而驰。
“疑与驳”即“质疑与辩驳”,指课堂因质疑,引发积极讨论,打乱教师预设的多种方案中的任何思路,教师沉静,思维灵活,据学生质疑与辩驳的情况,教师速筛切合实际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不断动态生成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是一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留给学生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讨中试误、纠误,从而顿悟,新思想迸溅,新解法涌现的过程;是师生质疑、析疑、释疑、再疑的行为过程,运用开放、动态、多元的教学形式,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完成预期目标,让课堂变得有活力。因此,教师要捕捉“质疑与辩驳”中有价值的资源,寻找合适的教育时机,使课堂因“质疑与驳斥”而精彩,那么在“疑与驳”中如何激发学生质疑、析疑、释疑、再疑,并适时把握好教育时机[1]呢?
一、课前情境,激发质疑,把握第一印象时机
“氢键与物质性质”是鲁科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第4节第2课时,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听起来比较枯燥,需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质疑与辩驳,调动学生求知欲,从而把握好第一印象时机。
所谓“第一印象”,就是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即首次获得的信息往往成为以后认知与理解的重要根据,会使个体在第一次获取少量的信息后,动用以往知识与经验来分析、综合,形成系统理解。而“疑与驳”成就精彩课堂,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渐入辩驳,再尝试提出有深度和广度的质疑,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发散性,利于培养多视角看问题。由此,教师应在教学伊始,充分把握第一印象时机。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观看投影展示文件、图片,让学生观察化学模型,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与家庭实验,习题讲评与互评及教师点拨等方式让教学情景多样化,让新鲜与好奇牵着学生。
在“氢键与物质性质”教学开始,教师展示图片“同质量的水变成冰撑破容器”,学生质疑:“不就是冰的密度比水小吗?”,又有质疑:“为什么冰密度更小呢?”,有打破砂锅的意味,教师展示“雪花六出”系列图片,高度的对称美,令学生叹为观止,感受异中同,给学生以美的启迪。教师趁热打铁,投影折线图“IVA、VA、VIA、VIIA元素氢化物熔沸点高低”,学生利用“结构和组成相似的物质,其范德华力大小的规律”,已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引入新课,承前启后,使学生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从而把握了第一印象时机。
二、多处布白,激发析疑与释疑,把握布白时机
“氢键与物质性质”涉及原子结构等知识的分析应用,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创设各种布白,给学生质疑与析疑的空儿,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记忆教学,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所谓布白,是为充分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空白,李如密说:“深得绘画中三味的画家,在一张纸上画一条鱼,则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以虚为实,虚实相生,使无画处皆成妙境”[2]。教学也是如此,在细针密线、精辟入理时,给学生留有回味思考的空白,给学生默默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教学方式。
在“氢键与物质性质”引入新课时,展示文字、图片、折线、动画,引而不发,设置布白,学生渐入质疑,引出课题。学生因图制疑。艺术的引课布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情绪,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灵活性;在突破重点“氢键的形成条件”时,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动画展示氢键的形成,学生知要有“裸露”H,但并不知“怎样有”,教师展示“常见元素电负性和半径大小数值表”,留问题给学生,仅点拨一二,即突破重点;在突破“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难点时,利用“H2O比H2S沸点高的反常”,学生猜测是前者分子间氢键所致,再用“氨易液化,做制冷剂和对羟基苯甲醛熔沸点高于邻羟基苯甲醛”的启示,讨论设置布白,学生得“氢键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规律”,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乙醇与水混溶、甘油吸湿性强”的启示,学生得“分子间氢键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规律”,教师讲关键、点要害,突破难点,课堂呈“愤悱”之势,如同教师拉弓,学生射箭;教学近尾声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给学生回味、思考、质疑、释疑的空儿,学生理顺思路,新旧融合,举一反三。短暂的布白,学生内化新知,新旧联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可能产生新质疑,并辩驳,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品质而释疑,甚至可再次激发新疑。可见,适时布白,不可忽视。
三、课尾展示知识价值,激发再疑,把握美育时机
“氢键与物质性质”的特点是抽象,理论性强,要让学生知其价值,更能激发其学习的持续性,因此,教师在结课时,展示学习内容价值,易于让其持续释疑与再疑。
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实则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持续性,让学生认识化学学习的可发展性,教师可在结课时用图表、文字、视频、游戏、表演等方式活跃气氛,让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体会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激发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
在“氢键与物质性质”结课时,笔者采取图、文、声组合,让学生观看图片,欣赏文字,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氢键为祖国的和谐与美丽的贡献,体会到氢键不仅存在于化学学科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认识到化学是一门实用和有大爱的科学,收到“意犹未尽”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总之,将“疑与驳”资源转化为课堂精彩,对师生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观念转变”是成就精彩化学课堂教学的前提。“应试”的长期影响和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等,使教师对“探究·活动”、“联想·质疑”全盘包办,采取“满堂灌”自问自答的方式,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见解,被淹没在“满堂灌”中。长此以往,“疑与驳”少了,学生逆来顺受。其次,“会疑”和“敢驳”是成就精彩化学课堂教学的有力基础。学生是课堂的实践者、体验者和思考者,通过“疑与驳”,学生思想从“混沌”趋于“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使知识、经验等保持得更为持久,要求学生不仅敢疑,“会疑”且“敢驳”,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发散性。最后,“疑与驳”的出现是偶然的,秒筛有价值的“疑与驳”,找准时机和转化策略,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时刻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举动,有一副“火眼金睛”,需大脑高强度的运作,教师要有很强的业务水平。有价值“疑与驳”资源转化时机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实践价值[3],既关注了学习结果,更重视了学习过程,保证了学生探究之本真,彰显了探究的魅力所在。
[1] 徐星玛,胡志刚.教育理论视域下的“物质聚集状态”的教学设计分析[J].化学教学,2014(8):39-42
[2] 胡志刚.教育时机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7-19,93-94
[3] 朱永侃,于忠荣.“探究前置教材后移”教学实践研究——以“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4(4)
1008-0546(2017)10-0012-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7.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