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理论进路

2017-03-10范根平钦州学院教育学院广西钦州535011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民族

范根平(钦州学院 教育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论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理论进路

范根平
(钦州学院 教育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伦理价值观、理想信念等的认同,是维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存在诸多困惑,急需民族国家予以解决。基于此,必须建构多民族的国家认同,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根本点,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关键点和以调整现行民族政策价值取向为突破点,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大繁荣。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建构

国家认同是将国家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自觉地将自己本人归属于此国家,形成牢固捍卫国家利益的一种意识,其本质是对自我与国家之间存在的内在一体性的认同。国家认同既是国家建构的基础,也是维系国家存在与发展的保障。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中的差异如果被刻意强调或被政治化,可能危及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利益矛盾日益凸显,致使多民族国家面临严峻的国家认同危机。因此,必须建构边疆地区多民族的国家认同,努力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根本点,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关键点和以调整现行民族政策价值取向为突破点,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根本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现实蓝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衍生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从前苏联十月革命和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伊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改变阶级压迫,建立各民族共同平等、自由的民主社会,维护各民族利益等方面,扮演了“指南针”的作用。二战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紧接着殖民地人民纷纷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犹如福音,指引殖民地人民摆脱殖民压迫,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同时,从世界范围内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在与其他多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列宁的民族理论、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的完整的学说。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民族理论的研究和阐释,内涵十分丰富,其与国家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视角来观察和剖析民族问题,并从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吸取丰富养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概括地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有:第一,民族的历史性。民族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民族的特征性。民族不是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而是语言共同体。民族应包括语言、地域,主要的经济特征和历史性质。[1](P6-10)第三,民族的平等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发展程度虽不同,但并无优劣和贵贱之分,“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2](P448)第四,民族的发展性。一切民族都是发展的,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交往程度,决定着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决定着民族问题的内容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揭示了人类各种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给出了民族政治经济发展的原则和途径,指明了民族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方向,为我国民族发展问题研究提供了对策参考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不少仁人志士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民族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碰撞出火花,得出重要经验,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发展。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各民族间的凝聚力空前提高,这一切都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成功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价值。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星移斗转、变化万千。从国外来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格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一刻也未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弱化”的图谋,企图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人权问题以及所谓的“东突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从国内看,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要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安康,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地区之间、一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正经历着大变革。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民族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梦”,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二、关键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3](P777)世界上各个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千姿百态,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

我国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在解放前分别同时存在着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地主制等社会形态,发展参差不齐,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好比是处于鸦片战争时期的旧中国一般,想要通过资本主义这条途径来获得较快发展显然不现实。正因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其必须跨越历史发展阶段,以走上更快更好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探讨落后民族特殊发展道路时曾指出,处在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却并不必然要经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道路。[4](P502)边疆民族社会的大跨越,即从农奴制、封建领主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并非其社会历史的自然发展,而是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炮舰逐渐打破了各少数民族的封闭状态,致使其失去自然发展的机会,在全世界社会主义浪潮下,实现社会形态的历史性跳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代表了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向,代表了新的发展前景。新中国建立后,党领导边疆各族人民实现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伟大成就,摆脱了贫穷落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对处于边疆和交通闭塞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其脱贫,实现民族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改善社会福利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不但实现了国内人民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且最大限度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安定有序,历史性地实现了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当今的国家关系并不理想,各打自己的算盘:在经济领域存在贸易壁垒,政治领域出现对不同国家的两个标准,文化上推行文化霸权。[5]跨入20世纪,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努力抗击了汶川特大地震,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灵活地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科学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挑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于我们对这条道路持之以恒地坚守。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6](P10)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三、突破点:调整现行民族政策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一般指主体基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7]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特指民族政策制定者基于一定利益,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确定的政策目标以及实施办法。民族政策的价值导向一旦得以形成,往往容易影响一个国家民族政策的未来走向。从各民族共同建立新中国以来,我国的民族政策形成了一种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此处“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民族政策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有机契合在一起,其本质就是党的民族政策。现阶段,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导向趋于“民族主义”,这种民族政策的基本价值导向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运用国家政治力量来处理整个民族关系。为了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为全面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础。紧接着,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论证了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8]在民族识别的基础上,党和国家对识别出来的少数民族给予了法定的族称,为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或法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政策总体上是成功的,它既满足了广大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愿望,彻底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根源,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民族工作的形势、特点和规律与之前的任何时期相比,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面临着新挑战。现行民族政策亟待调整,尤其是近年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断爆发恐怖主义、自焚、民族分裂、骚乱等事件,不仅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影响了各民族之间原本的友好团结局面,严重阻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究其原因,党的民族政策的价值导向尚存在某些偏差,换句话说,原有的一些观念或政策已经不适合新时代民族发展的要求。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为了尽可能地团结其他受压迫民族,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主义”的价值导向,强化了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间的区分度,无形中拉大了民族间的距离,影响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中华民族由多个文化族裔组成,我们难以要求多数族裔对少数族裔的文化、语言、历史产生兴趣,并尝试努力学习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

基于此,应该将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导向转向国家利益,从国家核心利益的角度来制定民族政策,倡导一种国家主义的民族政策观。国家主义的民族政策观要求淡化民族间的不同,在社会生活中强化共同拥有的国民身份,提升国家认同度;在社会治理上,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以协调民族间关系为主的治理方式,采取以解决区域问题为主的区域治理手段,将少数民族问题纳入国家统一化管理,不渲染民族色彩,不肆意将民族问题扩大化。在这里,我们需强调,坚持国家主义的价值导向,并非取消对少数民族的照顾,也不否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而是要将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或政策倾斜纳入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之中,置于国家利益前提下,即不能单纯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要从国家整体来统筹少数民族的利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少数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有机统一起来。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民族政策更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更能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也更能够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核心利益。

[1]华辛芝.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张翔.氏族与国家的形成——《家私国》中氏族的功能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2).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唐建兵.刍议中共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J].嘉兴学院学报,2011,(1).

[8]周平.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责任编辑:张 庆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rontier Minority’s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FAN Gen-ping

(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535011,China)

National identity is a citizen’s identity to his homeland’s history culture,ethical value,and ideal belief,which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protect a country’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resently,our society i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and minority ethnic groups may feel confused with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requires the national state to solve.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multi-national identity. Marxism ethnic theory should be taken as the fundamental point,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key point and adjusting current national policy value orient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push forward minority ethnic groups to develop national identity and protect the national safety and stability.

minority ethnic groups;frontier areas;national identity;political identity;construction

2016-10-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XKS039;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6BMCC10。

范根平(1986-),男,江西丰城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公共行政理论、社会治理等研究。

1004—5856(2017)05—0027—04

D03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5.007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