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的人民性思想
2017-03-10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石 超(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论“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的人民性思想
石 超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科学发展的新理念,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创新发展依靠人民提供动力源泉,协调发展确保人民利益最大化,绿色发展构筑人民“美丽中国”梦,开放发展实现人民互惠互利,共享发展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发展成果。就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而言,五大发展理念始终贯彻人民至上的原则,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性思想。
五大发展理念;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共产党人探索发展道路的新成果,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性思想。
一、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人民性内涵
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认为,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因而会受到限制和制约,但同时人又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群众是指在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了历史前进的基本方向、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P104)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只有满足了物质资料需求,人民群众才能从事其他活动。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物质实践活动为精神实践活动提供了基础,人们可以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各种艺术创作。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的实现必然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而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迫使生产关系变革,人民群众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2](P861)
(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统一的。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发展来推动,只有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原则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个体还没有获得相对于他人的独立性发展。第二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们摆脱了早先的人身依附关系,然而这种独立性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借助于对物的依赖。第三阶段:“自由个性”阶段。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3](P121)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性显示出强烈的人民性。
二、历史沿袭: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观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性取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依据当时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举措。虽然各个时期发展观内容有所不同,但在探索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秉持人民性的取向。
(一)毛泽东发展理念中的人本精神
虽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发展观”的概念,但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发展理念中始终体现着强烈的人本精神。
毛泽东重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他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我们党的出发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和未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4](P864)毛泽东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创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了中国存在的十对矛盾关系,并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一直以来,毛泽东把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基础,他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工业。”[5](P24)毛泽东不仅重视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且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鼓励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在文艺界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在企业管理上,毛泽东强调管理的民主化。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他对人民的现实关怀。
(二)邓小平强调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发展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发展主体问题上强调“关键在人”。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他说:“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6](P41)他进而指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人的解放和发展。他认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6](P380)邓小平重视人才的培养,主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他说:“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7](P41)邓小平根据我国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分“三步走”的战略,并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总之,邓小平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发展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并系统地开启了对人才的培养。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观中的人民本位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是在对国内外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发展观提出和落实过程中彰显了人民本位思想。
江泽民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8](P64)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中每一个“代表”都与发展息息相关,与人民利益密切联系。在发展战略上,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化,形成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9](P14)在发展途径上,江泽民指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贯彻这两个基本途径的过程中,江泽民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发挥人的作用。江泽民还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他把“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看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总结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性,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的时代内容。人是发展的主体,贯穿于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尺度。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为了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及时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三、现实旨归:五大发展理念的现时代人民性指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指向,表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每一个发展理念的实践都要依靠人民,且服务于人民。
(一)创新发展依靠人民提供动力源泉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要地位。习近平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充分发挥其创新精神,引领创新潮流,做创新型人才。邓小平说过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如果“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6](P372)我们需要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7](P143)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培养一批创新型的“闯将”仍然十分重要。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中国处于转型期和发展的机遇期,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现与国际接轨。创新发展是我们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当坚持的重要发展战略,创新竞争的本质在于人才的竞争,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土壤。
(二)协调发展确保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主要针对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众多硕果,也存在着发展不协调问题,主要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几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鉴于失衡发展后果的严重性,因此,为了保障人民利益的最大化,社会机制的良好运行,当前我国坚持协调发展势在必行。要坚持协调发展,必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统筹东部、中部、西部,促进地域平衡发展,按照国家方针部署,努力缩小区域发展的代沟。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坚持发展经济,同时,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既增强硬实力,又努力提高软实力。
(三)绿色发展构筑人民“美丽中国”梦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侧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自工业化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高投入、高能耗,不注意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后果很严重。据统计,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4%。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这种“唯GDP”论的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0]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化和补充,坚持绿色发展有利于转变过去不合理的发展方式,真正构筑起人民的“美丽中国”梦。坚持绿色发展需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同自然的生态规律有机结合,将自然加入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中。[1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使经济增长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效益,从粗放经营转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严格压缩,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四)开放发展实现人民的互惠互利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开放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融入世界全球化的浪潮。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国际规则接轨,与国际体系的联系日益密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经有6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中国的开放发展不仅实现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对于世界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70多个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现阶段,中国重点打造的“一带一路”,带动了沿线周边国家的贸易发展。而且,在世界舞台上,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出现,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努力为人类福祉作贡献。新一轮的全球化进程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应坚定地走下去,不断调整改革战略和开放方式,从而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互惠互利。
(五)共享发展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发展成果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直指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在这一分配方针的指导下,人民对于社会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创造出巨大财富。随着改革的深入,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两极分化明显出现。为了强调发展的公平问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3](P1064)随后,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则对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作出了更加深刻地阐释。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共享发展的联系密切。如果没有共享发展作支撑,不解决当前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的问题,那么共同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我们当前的共享发展提供了方向,促使我们更好更快的发展。现阶段实现共享发展,不仅局限于共享发展的成果,同时要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机遇、权利、过程和愿景。为了实现共享发展,我们必须处理好几对关系,包括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长期目标与短期效益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11]付媛,林美卿.福斯特的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当代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2).
[12]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N].经济日报,2014-08-20.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新红
The Character of People in “Five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SHI Cha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The five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innovative,harmonious,green,open,and sharing——are new philosophie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China’s new era,which are distinctively problem-oriented and goal-oriente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depends on people to provide the source of power.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omises the maximum interest of people. Green development constructs people’s “beautiful China”. Open development realizes mutual benefits. Sharing development promises that people enjoy the most fruit of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process and the ultimate goal,peoples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 for the fiv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so the character of people is implied.
five principles for development;the character of people;Marxism idea of development
2016-09-19
石 超(1991-),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1004—5856(2017)05—0015—04
D6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