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创新

2017-03-10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俄国列宁资本主义

王 祥(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列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创新

王 祥
(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列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和时代特色,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列宁;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继承;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俄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尽管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欧国家,但还是卷入了战争。“一战”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尖锐化导致的恶果,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俄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的革命愿望强烈。同时,战争削弱了国内统治阶级的统治力量,与国际资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反革命镇压的力量也被削弱,这些都为俄国革命的爆发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机遇。

时代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列宁登上历史舞台,列宁主义应运而生,成为那个时代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新纪元。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正确领导下,从俄国实际出发,适时把握革命形势,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进程中,列宁始终坚持马克思认识社会发展问题的立场、原则和方法,并结合俄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努力推进苏俄社会的调整和发展,结合俄国革命和建设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实际,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传承和发展创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和时代特色。

一、确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

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特别是晚年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基本判断,结合帝国主义时代种种矛盾和发展不平衡的社会运行规律,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发展道路上进行了理论创新,找到了一条适应时代要求和俄国国情的现实的社会革命路径。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一般意义上阐明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为此进行了系统地论证。晚年马克思在科学分析东方社会发展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以及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对于具体国家的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的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探索,马克思不可能对此一一做出精准的回答。对此,列宁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他一方面强调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性,指出其对于指导俄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多次强调必须打破马克思文本教条的束缚,认清俄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从俄国现实出发,通过明智试验来分析判定符合国情的发展路径。列宁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但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P160-161)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工厂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增长了2倍多,工人人数增长1倍多,生产总值增长近3倍。生产的发展,带来了资本的集中。到20世纪初,俄国工人在500人以上的大工厂人数已占到全体工人的34%,生产集中程度比先进入帝国主义的西欧国家还要高。但俄国垄断资本主义的一般剥削性质和它的落后性及其对外国帝国主义依赖性的特点,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整个70年代,俄国发生罢工斗争350多次。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农民运动也开展起来,成为工人运动的同盟军。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要求民主自由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各种各样的革命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这里就包括1898年成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由于俄国内部阶级矛盾逐步尖锐化,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革命组织的蓬勃发展,俄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渐趋成熟,形成了新的革命高潮,爆发了1905年革命。沙皇政府残酷镇压了这场革命,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革命再度高涨。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政权转入临时政府手中,列宁预估实现革命性质的和平转向,资产阶级革命后会出现平稳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情况。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超出列宁的判断,主客观条件使这种所谓的和平转向变得不可能。而此前推翻沙皇专制革命的胜利极大地点燃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热情,加上执政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限制、破坏和镇压,积极参加世界大战并遭遇惨败,引发国内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总爆发。1917年11月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在圣彼得堡发生士兵工人武装起义,结束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俄国工人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信念,实现了社会制度的伟大变革,开启了人类历史的崭新纪元。

列宁认识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完全具备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然而,类似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随意的,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深刻把握俄国社会情况的列宁认为,俄国在当时已经具备这种“赶超式”社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并且抓住了历史给他提供的难得的时代机遇。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上,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并未僵化地对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提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必然引发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现实给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良好机遇时,列宁很好地把握了它。不过与马克思不同的是,列宁是把俄国革命作为欧洲革命的导火索来认识的,他要用俄国革命引起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洪流,而不仅仅是配合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对此,列宁深刻地指出:“发展成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在战争的影响下变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我们现在达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已是贴近社会主义的前阶。因此,在俄国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仅仅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平与面包,推翻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医治战争创伤,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这就是斗争的目的。”[2](P171-172)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坚持和发展,又赋予其鲜明的俄国特色。

二、确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

列宁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探索东方落后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实现工业化,即后发国家在落后条件下如何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如何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包围和封锁,探寻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如何实现非西方式的现代化等一系列基本思想。尽管列宁的探索时间短暂,而且存在很多曲折失误,但其中许多社会发展思想对后世的启发意义很大,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关于未来社会的种种基本设想就深刻地鼓舞着列宁,对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美好憧憬点燃了列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在《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列宁以极大的热忱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图景进行了规划:消灭私有垄断资本和一切剥削条件,没收厂(场)主非法资产,银行、大型工矿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部门生产集中归国家掌控,全社会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和监督,将所有居民纳入国家保障体系之中,农村实行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国家生产粮食和副食品,从整个社会的规模来统筹协调生产,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参加劳动、同工同酬的生产劳动体系,每个人都成为国家工厂里的员工,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全民和集体企业所有制,从根本上杜绝私有制和剥削现象,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将原先的设想付诸实践,加速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以国家资本主义取代原先占主导地位的商品生产,推行贸易国有化,严格禁止民间性自由买卖,工业品特别是大宗商品的生产和交易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范围。农业生产则实行集体化和共耕制来打破原先小农经济格局,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共同劳动,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完全国有化的集体农业庄园,这就将整个国民经济置于国家统一领导和管理体系之中,发挥社会主义集中有组织生产的优势,克服了资本主义分散生产和自由贸易带来的混乱局面。根据俄国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列宁特别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将其视为重要的中间环节。这种“直接过渡”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改造方法只有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提出和实现,显然这种根据实际情况所进行的社会发展具体的创造性实践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文本语境中是无法体会的,是列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判断,它保证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种前无古人的社会发展事业的顺利进行。

以对农民余粮无偿征集制、取缔商品自由贸易和普遍义务劳动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对于应付国内叛乱和外部干涉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维护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列宁曾经十分自豪地说道:“当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考茨基之流说我们实行这种‘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过错时,他们实际上起了资产阶级走狗的作用。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3](P517)但是,这种“临时的办法”在1920年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国灾荒不断,经济困难,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工人持续罢工和农民起义,引发了1917年以来最大的政权信任危机。对此,列宁曾指出:“到了1921年,当我们渡过了而且是胜利地渡过了国内战争最重要的阶段以后,我们就遭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巨大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政治危机,这个危机不仅引起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引起工人的不满。”[3](P661)全国上下遭遇了一场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突如其来的风暴,对此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列宁在这一时期积极反思自己以往的主张和做法,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本真批判精神进行了自我否定,转而提出新的政策——“新经济政策”,这是列宁在晚年对马克思社会发展和建设思想的最为卓越的贡献。

1921年3月,列宁提出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无偿征集制,全面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这是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导致社会危机的积极反思所形成的重要转折,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思路。列宁认识到,要摆脱危机就必须对农民作出让步,必须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保存自己的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热情,逐步缓解粮食短缺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这是小农经济的俄国在实现社会主义大工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马克思虽然也关注俄国社会经济结构问题,但由于当时俄国主要任务是进行革命,无暇顾及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所以,马克思并没有就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进行过专门的探讨和研究,列宁必须根据新情况作出新的判断。俄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家,原来工业生产并不发达,然而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建设将大工业生产突出地提了出来,而激进的社会主义大工业生产又不可避免地损害到农民的利益。列宁认为,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必须考虑到农民的生存,决不能一味地靠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实现现代化,必须将工业化与小农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欧社会的全新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是由俄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同时,他还提出对待资本主义经济和贸易自由的新政策,逐步放开贸易禁令,允许外国人在苏俄投资和经营当时苏俄急需的工矿产业,积极开展美苏之间的易货项目,开发西伯利亚的资源和市场。列宁提出改革原先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公认的解决原先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弊端的法宝——经济计划管理模式,认为处于萌生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成熟市场经济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合理利用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来为苏维埃建设服务,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对此,列宁深刻指出:“倘若苏维埃政权不能适时地加以让步和退却,一味地执行一些很容易完成的任务,结果是我们必须承担失败乃至灭亡的风险和代价。”[3](P661)为什么要“让步和退却”呢?列宁进一步阐述道:“我们必须采取另一种途径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3](P525)

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虽然存在制度替代的历史必然性,但实现这一必然性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前者,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地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辩证思想的继承和深化,也是他在社会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之处。“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就是从俄国具体实际出发,打破意识形态的藩篱,学习资本主义的优势和长处,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准备条件。“新经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受到群众的欢迎,社会危机得到了化解,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日渐提高。善于结合实践去创造修正新的理论成果,再以新的理论成果去指导新的实践,是列宁取得成功的根源所在。列宁经过艰苦的探索,找到了切实可行的俄国化的社会主义发展路径,初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基本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上其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新经济政策”中,列宁坚持继承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这一基本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向资本家学习,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各种交流活动,力图在学习中赶超资本主义。当然,对待资本主义的东西应该作辩证分析,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有益文化可以学习,腐朽落后的糟粕必须摒弃。要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首先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这是列宁在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承认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虚心学习先进经验,这就迈出了赶超的第一步。正如列宁所说:“恢复资本主义也就是恢复无产阶级,使他们在大机器工厂里生产有利于社会的物质财富,而不去投机生意,不去制造打火机出卖,不去干其他一些不太有益但在我国工业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的活计……多花点学费并不可惜;为了学习要不惜破费,只要能学到东西就行。”[3](P578)“社会主义能否在新的条件下变成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将资本主义先进的成果运用于我们政权建设和苏维埃经济管理体系中来,另外还取决于它们之间结合程度的好坏。”[4](P17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社会发展的新视野,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确立社会整体发展、全面进步的基本思想

列宁在阐释社会发展问题时始终遵循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同时又深化了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辩证性质的理解,确立了社会整体发展、全面进步的基本思想。

在唯物辩证法的问题上,列宁研究深刻且著述颇丰。1915年,列宁写了《谈谈辩证法问题》文稿,收录在《哲学笔记》中,构建了以辩证法思想为中心,囊括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等一系列哲学论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部唯物辩证法的百科全书,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统一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但他反对将对立统一当作实例和现象的总和,而认为它是一种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的认识的普遍规律。他认为,社会发展中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和绝对作为一对矛盾也有统一性,不能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列宁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自己运动和自我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和飞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其内部矛盾,即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社会发展规律同样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内在运动。严格遵循历史辩证法的社会运动就是“处在矛盾中的并通过矛盾来实现的”。[5](P64)

列宁格外重视矛盾特殊性的分析,他认为,研究社会发展问题必须着重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实现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特殊道路,认为它们“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6]“地方差别,经济结构的特点,生活方式,居民的素质,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所有这些都必定会在国家这个或那个劳动公社走向社会主义的途径的特点上反映出来。”[4](P140)“俄国可能表现出而且必然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固然并不越出世界发展的共同路线,但是使得俄国革命显得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在转向东方国家时这些特殊性又会带有某些局部的新东西。”[3](P69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列宁历史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列宁在哲学层面上进一步论证了晚年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统一、互生共存的重要观点。

此外,列宁在社会主义社会总体布局上,特别强调社会整体发展的原则,注重在综合平衡中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遵循这样的思想,列宁在晚期探索中,非常注意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尤其对文化建设特别重视。在列宁看来,必须“通过普及工农群众文化水平和提高培养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不仅能加强共产主义信念,也提高了大众科学判断和审视资本主义思想渗透的能力。只有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才能抵制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7]马克思在其社会发展理论阐述中,没有过多地突出文化(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作用,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要破除一直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唯心史观,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不能不特别强调社会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不能不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实际上,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和著述中指出了(文化)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只不过没有加以集中论述而已。列宁弥补了这一缺憾,在阐述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突出了文化(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必须实现全盘的改革,必须让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经历整个发展阶段。”[3](P683)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发展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和充实,这一完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辩证发展过程。在文化建设上,列宁以通观全局的辩证法目光提出为文化“补课”,将文化作为旗帜来引领社会风尚和社会发展进步,这是列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传承和发展。

总之,列宁立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性质,从俄国实际出发,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和非凡智慧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并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实践,开辟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发展模式的全新的社会发展道路,其理论创造和社会实践丰富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宝库,是列宁对全人类的杰出贡献,必将长远而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1]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桑洪波.论列宁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以新经济政策时期文本为考察对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3).

责任编辑:李新红

Lenin’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WANG Xia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During the late 19thand early 20thcentury, Leni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with abundant achievement,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in his process of exploring Russian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urn,the content and time characters were enriched and advanced this theory into a new level.

Lenin;Marxism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inheritance;development

2016-11-11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YJC710061;2016年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专项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NLSZ201605。

王 祥(1978-)男,江苏涟水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1004—5856(2017)05—0006—05

A8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5.002

猜你喜欢

俄国列宁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