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印对比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潮”

2017-03-10罗海云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种姓印度制度

罗海云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印对比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潮”

罗海云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国自2010年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称为“中国奇迹”,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潮”起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通过对比才能彰显,中印是相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相近的起点,不同的制度,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无可争议地超过了印度。社会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国家的发展速度和目标,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富裕”,而印度遵循的仍是在“人与人不平等下”的“贫富悬殊”。

中国;印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潮”

中国自2010年始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11月,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017年5月,由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130个国家、70多个国际组织、29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通过对比才能彰显,而国际上又习惯于将中国与印度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当然,我们自己也要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潮”之内涵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社会主义滥觞于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开端。社会主义运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运动最高潮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有50多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4,占人口总数的1/5。但上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了低谷,甚至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历史的终结”。在这紧要关头,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令世界惊叹,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创造了更多奇迹: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里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被西方人称为“中国奇迹”[1]。社会主义也“潮”起来了。

“潮”,指新的社会风气或思潮(《百科全书》)。鲁迅在《热风·儿歌的“反动”》中说,“小孩子略受新潮,辄敢妄行诘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潮”,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先进性及引领作用。盖洛普国际全球调查(2017年6月1日)显示:全球66个国家70%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他们国家的经济起重要作用,56%受访者认为这种作用是积极的。

二、中印对比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相邻的发展中大国,两国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两国起点相似,都经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两国建国时期相近,中国1949年解放,印度1947年独立,上世纪50年代两国无论在经济结构还是经济水准上都相似;两国目前人口相当,中国14亿人,印度13亿人。不同的是两个国家选取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是革命与建设;印度是在国大党领导下的以私有企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国家,标榜的是议会民主。在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后,两国之间的差距已非常明显了。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对此进行对比:

(一)经济:改革带动发展

中国1979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印度1991年开始经济自由化改革。1990年时,两国GDP总量相当,但发展到2016年时,两国的差距却很明显了,中国GDP总量是印度的5倍,人均GDP也是印度的5倍。

其实,早在2003年时,中国就无论在物质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各项指标上都无可争议地超过了印度: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两倍,中国的贫困人口总数远远低于印度;中国的平均人口预期寿命为71岁,比印度人的平均数长6年;中国成人识字率是91%,而印度仅为65%;中国的人均医护人数是印度的两倍以上;5岁以下儿童体重未达标比例只有8%,无体重过轻现象,而印度体重未达标或过轻儿童比例高达47%;中国有轻度或重度发育障碍的儿童比例只有14%,而印度的此项指标高达4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明显超过了印度,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优于印度。诚如邓小平所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不能叫社会主义。

(二)政治:社会制度造就社会环境

制度是政治的体现,社会制度对社会环境起着决定作用。我们都希望生活在充满活力、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里,淘汰那些落后的、不合时代发展的制度,这就是制度的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灵活性、变革性等特点,从来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以农业为例,经历了由新中国建立时期的农民分田地,到农业生产合作社时的土地集中,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包产到户,再发展到目前的土地流转制度,无不说明了中国制度紧随时代的发展变革特点。城市也一样,改革开放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即使是传统的国家经营行业,也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2017年的食盐专营放开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制度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我国相对公平的社会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社会为每一个人在自由竞争的起点阶段提供了公平的制度保障,按劳分配为主与按资本要素分配注重了效率与结果的公平,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保证自由竞争的过程公平。

反观印度,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不公平不公正随处可见。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看,它将“人生来不平等”的观念合法化和固定化了,成为印度人民思想解放的重大障碍。从社会作用的角度上看,不平等观念将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之日起就固定下来,导致社会生产力进步所必需的资本、劳动力和各种市场要素等统统没有得到满足,经济社会必然得不到充分发展。印度的贵族阶层和官僚阶层还处处阻挠着社会的变革。印度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妇女受歧视的现象根深蒂固,妇女的创造力得不到激发,“顶半边天”的女性资源浪费了。学者阿什瓦尼·塞斯曾就中印两国的制度及其造成的社会环境进行了对比。他认为,印度制度架构的是一成不变的、顽固的环境,成为发展的束缚,在变革中也是一种不情愿的、缓慢的进化;中国制度构架的是一种没有约束的环境,并成为政策左右下服务于发展战略的催化工具。中国人不懈地追求能够、释放并探索潜在的积累和增长资源的体制,这种持续的努力来源于对物质进步和增强国力的基本共识和动力。[2]

(三)文化:教育成就民族未来

教育成就人,教育改变命运,对普通老百姓尤其如此。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衡量这个国家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中国民族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基础教育的普及。新中国成立时5.5亿人口中有4亿多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大规模的群众性扫盲运动,大部分摆脱了无文化状态,人口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改革开放时,我国年轻人识字水平已经很高了,基本上消除了青壮年文盲。2001年1月1日,江泽民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但反观印度,印度在1991年实行改革开放时,文盲率仍高达52%。

对此,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指出,中国之所以比印度超前,是中国的社会安排早为个人的发展准备了“可行能力”,“当中国在1979年转向市场化的时候,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识字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而“当印度在1991年转向市场化的时候,还有一半成年人口不识字,而且至今这一情况没有多少改善”。[3]他还毫不客气地指出:在低等种姓为主的印度贫穷人口中,教育极端落后,印度妇女的文盲率是三分之一,男性文盲率也接近20%。读完小学四年级的小孩中居然半数以上算不出20÷5=4!

(四)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决定民生

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民生与人民的幸福紧密相关,习总书记说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更便利的出行,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中印两国在交通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

交通运输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已取得飞速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中国高速公路已呈网状分布,总长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16年官方公布数据显示,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超过2万公里,保持世界第一。而且,中国高铁动车因其正点、安全、快捷舒适、绿色环保的乘车环境,已成为中国人出行的首选,也助推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相较之下,印度的交通状况令人堪忧。据统计,印度公路上每6分半钟就有一个人死亡,印度汽车的后视镜属于“选装件”,合上不用,目的是为了在拥挤的马路上超车时便于钻空。印度的高铁目前还处于试营状态,时速60-70公里的列车被称为特快列车;印度列车十分拥挤,“挂票”就是对乘客挂在车体外表的戏称。

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的遮雨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成果也惠及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农村的变化尤为显著:农村原来的泥泞小路已变成了通车的水泥马路,处处可欣赏美丽乡村风光;农村医保全面普及,不让农民病死在家中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农村孩子享受9年义务教育,提供免费午餐,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农村老人超过60岁可领取基础养老金;有些农村已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再也不用摸黑走路;等等。这些变化真切地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了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在享受这些基本社会保障时人与人是平等的。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印度,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种姓低的“贱民”各方面都受到歧视。2008年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由于那里是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之中;2001年印度全国平均识字率为63%,而最低种姓的识字率却只有55%;最低种姓儿童疫苗注射水平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2005年最低种姓的贫困率为39%,高出全国平均值27%。2016年一个贱民博士因不堪忍受学校的歧视压力而自杀,他留下的遗书是“我的出身是我的致命”,控诉了世袭种族制度的不公平,并引发了示威潮。

(五)生态:环境关乎人民福祉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在建设过程中生态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我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3年,中国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94年,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发展的长远规划;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治理工业污染、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扩大自然保护区等方面,中国已采取了强有力措施。相比之下,印度由于过快的人口增长和粗放式的工业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已十分严重:70%以上的地表水污染;60%以上的大气受污染;化学、机械等工业污染使癌症、肺病、皮肤病和肢体畸形发病率很高;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和干旱地区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对恒河水污染的报道也常见于各大媒体,恒河作为印度的母亲河,全国重要饮用水来源,却充斥着垃圾、泡沫,甚至由于宗教的原因,河面上还有“浮尸”现象。首都德里也垃圾成山,有50万人在那里拾荒,阴霾和空气污染使人窒息,被英国媒体称为“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

三、中印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各方面已明显超过印度,印度如果不进行更深层次的变革,这种差距只可能愈加拉大。诚如印度学者拉贾·莫汉所说,从21世纪前十年的发展状况来看,若发表印度已超过中国的言论,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痴人说梦。

造成中印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应该从两国制度的本质寻找答案。中国选择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追求“为了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社会目标。在这过程中,中国社会力主发展成果共享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创造了较为公正、公平、合理、稳定的社会环境,倡导“人与人是平等”的现代社会理念,特别是良好的基础教育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平台,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印度选择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在印度发展过程中彰显无遗,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这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得到了充分显现。印度高种姓群体认为自我是至高无上的,“人生来是不平等的”,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对低种姓的剥削也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这导致了过度贫富悬殊化。印度的种姓制度还使阶级阶层固化,低种姓的人难以得到上升的渠道,这也成为制约该国发展的瓶颈。低种姓的绝大多数印度人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再加上女性歧视,导致大部分人视域不开阔,思想不上进,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印度的贵族阶级和官僚制度阻挠着社会变革,没有为普通人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平台。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就预示了这个答案,“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印两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起步是相近的,但由于二者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导致几十年后二者在发展成效上的巨大差距。通过对中印两国发展状况的对比,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发展令世人叹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我们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很“潮”。

[1]王新颖.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

[2]Kojima Reiitsu.“Accumulation, Technology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Selden and V.lippit(eds.),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in China[M]. New York: M.E.Sharpe,1982:238-265.

[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4.

D6

A

1009-3605(2017)06-0049-04

2017-08-01

罗海云,女,湖南女子学院教师,湘潭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曹桂芝

猜你喜欢

种姓印度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