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核心素养维度构建

2017-03-10

关键词:学术期刊核心

樊 霞

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核心素养维度构建

樊 霞

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对编辑个人发展和期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遴选核心素养必须遵循注重时代性和前瞻性、妥善处理与国际接轨和传统出版的关系、重视终身学习等原则。据此,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耦合的知识结构、学术能力、信息素养等。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学术期刊编辑;核心素养;编辑后能力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传播深刻、迅速地改变了期刊出版的产业生态和编辑的角色定位,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由对知识的把关和传播演变为对知识资本的生产与组织、对数字内容的配置与共享、对出版资源的整合与推送等。显然,传统的编辑专业素养已经无法担当起今天的职责与使命。研究探索编辑的核心素养,涉及编辑个体价值的实现,关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有关期刊编辑核心素养的系统研究较少,研究核心素养需要借鉴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从最基本的概念要素、维度构成来探索。期刊编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对期刊和期刊编辑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术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及遴选

(一)学术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

素养指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达到的高度。相较于素质和修养,素养更强调专业性和长期性,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核心”一词意为最关键、最必不可少、居于核心地位。[1]所谓核心素养是指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是个体诸多素养中的“优先选项”和“关键少数”。[2]所谓“优先选项”是指核心素养是有竞争力的高级素养,比如创新能力、社会责任、信息素养等。“关键少数”是指少而精的素养,而非全面素养。其有别于基础素养和常规素养,比如,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对编辑来说是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素养,但因其是编辑必备的基本素养,不应在核心素养之列。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表现出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作为关键少数的高级素养,核心素养更倾向于多学科的横向整合和融会贯通,即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合。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能够从期刊和编辑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来获得。

由此,笔者认为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是指编辑在互联网时代和信息文化情境下,创造性地从事期刊出版工作的自主意识和实践,是编辑个体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和胜任期刊传播工作所必需的多学科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的集合。期刊编辑核心素养,既能满足编辑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也能积极促进数字化时代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数字传播语境下核心素养的遴选原则

第一,要注重时代性和前瞻性。从全球核心素养的研究来看,核心素养的遴选侧重于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强调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自我规划与管理等。期刊编辑核心素养的遴选要充分考虑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现实: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发展,“互联网+”时代,新旧传媒交替更迭[3],融合发展。期刊编辑核心素养的遴选必须基于互联网下的数字传播语境,基于期刊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前瞻眼光。

第二,既要重视与国际期刊出版接轨,也要处理好与我国传统出版的传承关系。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的遴选强调全球意识、国际视野,重视培养编辑在世界多元文化环境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也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出版学历史源远流长,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值得学习与借鉴,因而我们要正确对待我国传统出版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继承与发展,不能割裂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关系。

第三,核心素养必须强调终身学习理念。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的意义日益显现,终身学习素养是编辑个人也是期刊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欧盟认为,核心素养以终身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一个人要在生命的过程中处理并应对一切变化和挑战,就必须终身学习,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编辑的核心素养关乎个体适应当下数字传播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应具有可塑性、可培养、可持续的特点,应是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可以获得的后天素养。编辑在终身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获得持续进步与发展,可以充分满足期刊对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需求,实现个人价值和期刊竞争力的同步提升。

根据核心素养遴选的原则,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结构和学术能力、信息素养等。

三、在线传播模式下网络编辑核心素养的维度构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的期刊出版活动,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期刊因其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属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更为密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期刊出版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和理想信念,对期刊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价值依据和评判标准,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和基本规约。

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价值观。[4]素养中的知识与技术能力必须以态度、价值作为根基,因为态度、价值会影响个人的品质、信念与行动。[5]我们强调价值观,重视期刊编辑的家国情怀和个人的品行修养,并将之提至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地位,甚至高于知识和能力,也是对以前编辑行业重知识能力而忽略价值观的合理纠正。

(二)多元耦合的知识结构

期刊出版活动是一项创造性劳动,互联网时代编辑的知识和能力构成,相较于传统的文字编辑,其“核心素养”的内涵既有传承,也表现出数字时代多元与综合的特征,知识和能力构成呈现耦合状态。

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与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现代科学呈现出如下发展态势: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并向纵深发展,知识的专业化特征越发突出;跨学科研究增多,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协作以及相互依赖性增强;各学科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又表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学科之间相互协调和融合的要求也很强烈;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研究都需要政治、经济、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高度协调和互相补充才能完成。期刊编辑作为知识的生产加工和传播者,既要纵贯导向,减少因专业化加深导致的传播阻碍;又要横断控制,以加强交叉学科信息的有效传播。[6]

因此,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在多学科和高层次上的多元耦合。编辑要有深厚的学科背景,对专业有积累、有研究;要在知识的“博”和专业的“专”中游刃有余,密切关注并把握相关专业的热点、趋势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状态。比如财经类期刊的编辑,既要有深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背景,有自己在财经理论方面的研究方向和专长,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和趋势谙熟于心;又要掌握编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也就是说,要同时具备该类期刊所规定的某一具体学科和编辑这一职业的专业知识。唯有如此,才能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以较高的学术眼光审读、编辑稿件,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知识结构单一的编辑在互联网时代将会因力不从心而处境尴尬。

(三)学术能力

编辑的学术能力是期刊编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其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编辑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二是指编辑在当今的数字传播语境中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专业知识对各种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偏重后者。

第一,编辑后能力。是指在期刊出版前后,借助网络平台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用户满意度的跟踪研究能力,以及有效延伸期刊传播功能的能力。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不同于社会上通俗期刊的追求订单、迎合用户,而是指借鉴市场经验和管理手段,看期刊是否满足了学术研究的需求和获得了用户的认同。[7]多数期刊都很重视策划和编辑加工,却忽视期刊出版后的社会效益。这显然有悖于互联网时代“用户为王”的宗旨。借助于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读者反馈、同行评价等信息,检验、修正并完善办刊思路,打造用户满意的“双效”“双爱”期刊。编辑后能力也体现在期刊出版前后,借助新媒体在线学术平台有效延伸期刊传播的能力。比如,开通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在期刊正式出版前向用户推送最新的期刊信息和重要文章等,方便读者及时了解期刊出版动态,也方便读者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借助新媒体发布约稿信息,建立在线读编互动平台,开通评论功能,听取用户对期刊的建议和反馈等。这对提升期刊影响力,进而打造知名期刊品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沟通交流能力。参与期刊运作的编辑要有“学术经纪人”[7]的素养,能以自身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活跃于学术领域,有广泛的作者资源,有深厚的学者人脉。专业编辑,必须有对某一学科或问题方向从选题到作者群体的研究与整体把握能力;还要保持和国内外相关学者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借“脑”办刊,充分发挥专家在栏目策划和期刊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犀利的学术眼光。犹如商人可以灵敏地嗅出商机,编辑要练就一双迅速发现并准确判断文稿价值的慧眼。*龙协涛《编辑的人文素养、学术眼光及职业境界》,2014年8月河北张家口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暨学术发展前沿报告会。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良莠不齐的来稿信息,考验着编辑对文稿价值的判断能力。专业编辑必须洞悉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学术界相关领域的骨干精英和他们的研究动态。这是伯乐发现千里马的能力,也是编辑家、出版家的境界。

(四)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期刊编辑在专业性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的价值体现。互联网时代的数字传播,编辑工作也将从“把关”转型为“构建和维护在线学术交流平台”。[8]

第一,信息素养可以助力编辑选题。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数据分析和搜索功能有利于实现对文章热点和创新方面的解读分析,用分类、聚类、预测和关联分析等技术对大量文章进行碎片化分析,比对已有的研究热点和预期创新点形成创新库,有效延伸选题的深度和范围,使选题更加新颖。第二,信息素养可以提高审稿效率。编辑凭借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借助相关信息平台方便获取稿件的创新点,利用数据库剔除剽窃、抄袭和弄虚作假的来稿,对定稿的文章则可以借助平台提供的辅助审稿工具完成引文查找和文献的审查等工作程序。[9]第三,信息素养有助于维护线上社区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编辑凭借信息组织能力,可以搭建以期刊为平台、主要由作者和读者以及对相关话题有兴趣的用户构成的虚拟传播社区。具备核心素养的编辑既是这个社区的组织者,也是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是学术精英。编辑可以凭借自己多年来在相关领域内的积累,以专业眼光筛选出用户真正需要的“干货”, 为用户筛选、配置并推送有价值、有针对性的信息,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提高他们科学研究工作的效率。[8]

不同期刊的编辑个体因其学科不同、侧重点有异,信息素养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应用信息的独创性等。[10]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需要编辑注重学习,提升对信息的选择、支配和控制能力,树立永不满足、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积累,实现在服务学术和期刊发展中追求自身的提高与进步。

四、结语

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新旧媒体交替更迭的时代,编辑和期刊都面临转型与变革,期刊的转型不是形式和载体的变化,编辑的转型也不是纸本内容拷贝到网络这么简单。期刊从印媒到网媒的转身,必然伴随着编辑核心素养的重构。编辑的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需要赋予全新的内涵。期刊编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新时期对人才质量标准的新定位和高要求,也是出版事业在互联网时代赋予编辑的重要使命。

[1]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2]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 (1):1-2.

[3] 朱剑.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J].武汉大学学报,2016(2):66-80.

[4] 李帆.核心素养,一枚改变教育内涵的“楔子”[J].人民教育,2015(24):18-20.

[5]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6] 李继峰.学者型编辑是一种高层次耦合型人才[J].中国出版,1996(4):18.

[7] 廖哲平.论当下高校学报的栏目策划与编辑意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0-95.

[8] 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3):55-64 .

[9] 彭远红,孙怡铭.简论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J].科技与出版,2014(3):318-319.

[10] 陶小雪.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应注重培养的几种素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35.

1006-2920(2017)05-0095-04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5.017

樊霞,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450045)。

(责任编辑孟俊红)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核心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