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述评

2017-03-10刘希岩谢玉环

理论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话语哲学

刘希岩 谢玉环

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述评

刘希岩 谢玉环

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研究取得较为丰硕成果,其研究集中于话语体系的内涵与属性、历史流变与存在问题,意义和形势、实践思路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对一般性问题研究不够全面、深刻,研究视野狭窄,理论研究系统化不足等问题。因此,学界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深化一般性问题研究,注重运用多学科视野与比较视野分析话语体系现实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关注话语体系的实践和落实等。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述评

加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既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也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回顾近年来学界在这一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深刻把握话语体系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向等,对推进学界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上的研究及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可知,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模块,由此构成了学界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未来图景。

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内涵与属性

在关于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中,学界从语言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视野解读话语体系的内涵、属性等一般性问题,不断丰富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内容。

1.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国内学界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进行解读,主要涉及话语表达、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等方面。

(1)它是思想理论的表达方式和表述形式。此类观点将思想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与话语表述体系相统一。郭湛等人从话语的本质属性出发,认为话语是主体运用相关的语言符号传递思想、情感、意图的言语,是主体内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表达;话语体系则是主体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运用系统化的语言符号表达思想、情感的系统化、结构完整、内容完备的言语体系,是语言符号体系与言语内容、思想理论体系的综合体,具有客观性、完整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等特征。〔1〕

(2)它是一种综合的话语有机体。苏星鸿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在中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由理论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民族话语等话语群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批判性话语及世界历史分析方法构建而成的具有全球视野和建设性话语思维的、大众化的本土话语体系。〔2〕

(3)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马建辉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蕴含三个方面内容,即民族性内涵、科学性内涵与大众性内涵;民族性内涵是底蕴,内含有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特性的独立和尊严,既延续传统又反映现实;科学性内涵是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理的要求,是科学性与人文性,主体性与客体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大众性内涵(即人民性)是价值取向,是大众化的、与人民群众密切相连的话语,而不是少数精英的文化话语,这三者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内涵,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显现。〔3〕

(4)它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位。此观点从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关系出发,将话语体系与阶级、政党的性质紧密联系。话语体系是话语权的基础,是阶级、政党、民族、国家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确立领导权的重要条件。〔4〕沈壮海认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权紧密关联,话语体系体现着国家或政党的价值立场、强化或重塑主导性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内涵,话语体系与国家主导性价值体系紧密联系。〔5〕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肩负着引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传播,肩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重任。

(5)它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相脱离,并基于自身的社会现实自主建构。这种观点从话语批判性和建构性的视角及话语体系本身出发进行阐释。吴晓明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是完全抽象的话语形式,也不是简单的词句斟酌和语文学上的表面修辞,而是要在对从属于主观意识的外部反思进行坚决批判中,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相脱离,并基于自身的社会现实自主构建的具有真正“实体性”内容的,即根植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之中的话语体系。〔6〕

综上可知,学界注重分析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内在构成、中国特色、实践内涵、意识形态内涵等,这些观点体现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性、民族性、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等属性。

2.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属性

(1)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梅荣政认为,话语与权力是密切联系的,话语具有明确的阶级性内涵,而话语体系则是具有一定经济政治地位的阶级、集团运用系统化的语言符号传达符合自身阶级、集团利益要求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7〕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从专业角度来看具有各不相同的研究对象与理论构建,但反映马克思主义立场、人民立场、全人类解放立场是其本质的价值取向与旨归。〔8〕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必然包含意识形态问题,但并不只是意识形态问题。话语体系的概念、范畴、理论还必须符合其学术的内在自洽,是建立在学术基础上的逻辑演绎和知识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是感性的民族口号,而是要从学理讨论出发,依靠学术规范来批评评议。〔9〕

(2)民族性与世界性。越是具有民族性的话语体系,越能更好地解读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世界性的话语体系,就能够更好地与世界学术对话,以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影响世界。王伟光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一方面话语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话语体系相融合,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借鉴和汲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进行超越性和本土性转换,与此同时,以国际视野、积极主动了解世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积极“走出去”,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中国回答,宣传中国的方案和智慧。〔10〕

(3)价值性与工具性。齐卫平等人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工具理性是科学客观描述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交流的现象,即话语的表意、表述功能;在价值理性上,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人才、文化建设、重塑形象等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话语的表意功能。〔11〕

(4)人民性与大众性。为了谁的问题,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人民性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属性,只有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掌握的理论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人民的需求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指引话语体系构建的正确方向。〔12〕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换为具体的生活化逻辑,把晦涩的学术性话语用人民群众所能理解和掌握的、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掌握话语体系中蕴含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13〕此外,苏星鸿认为话语表达大众化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是关乎世界观和党性修养的重大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实现话语重心由精英到大众的转变。〔14〕

由此可见,学界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属性,既体现出话语体系的一般属性,又立足于中国实际,赋予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鲜明的中国特性。

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流变和存在问题

1.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流变

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发展历程的探索,由于学者们选取的历史时期的差异,话语体系发展的历史分期也不一致。

(1)探索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演变历程。忻平等人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历经五个关键节点:一是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时期,为西方技术理性话语的植入;二是甲午中日战争激起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话语浪潮;三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使近代西方价值话语对东方传统话语的挑战;四是由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引入与发展——多元价值话语并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占据主导;五是由马克主义一元核心话语——多样文化话语与多样文化观时代。〔15〕全林远则提出“结构性转型论”,认为中国话语体系历经三次重大转型:一是鸦片战争后,话语体系在理论上实现了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变;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实现了由近代到现代话语的转型;三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面临着当代话语体系的建构。〔16〕

(2)着眼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发展变化。任远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与世界学术体系接轨的过程,提出“三阶段论”:一是“照着说”阶段,即学习照搬西方的理论话语;二是“接着说”阶段,即以中国的实践验证西方学术假说;三是“对着说”阶段,不同学科的中国化和本土化相应形成,开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此外,笔者还认为未来中国学术话语发展的前景是形成“领着说”的状态。〔17〕

2.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话语体系创新不足。骆郁廷指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研究中的许多概念、范畴、话语、研究范式皆取自于西方,习惯运用西方话语理论解读中国社会现实,缺乏话语创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造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从属于西方话语的现象十分严重。〔18〕潘琳玲等人认为,在反向格义的驱动下,中国学术研究在与国际学术盲目接轨的过程中,及时接受与采用西方学术新话语成为评价学者学术水平的尺度,致使简单套用和移植西方学术话语的现象在学术界十分严重,西方学术新话语逐渐侵占我国学术话语领域,严重阻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与创新能力提升。〔19〕

(2)国际学术话语权薄弱。由于当今世界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和国际知识权力结构,以及长期以来我国话语体系以引进西方话语为主,严重缺乏中国特色和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导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在国际上仍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弱势地位。沈壮海指出,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相对薄弱状况,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是我国丰硕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广泛持久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目标尚未得到实现;另一方面是我国诸多学科领域中的核心概念、范畴、表述、理论框架、关键议题、研究范式、评价尺度等,多为“舶来品”,中国原创性的本土话语相对较少。〔20〕

(3)马克思主义话语边缘化倾向。王伟光指出,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话语被篡改、被取代、被边缘化的倾向,以及借学术外衣排斥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同时认为,在话语体系建设中,绝不能搞“纯学术化”、“价值中立化”、“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必须旗帜鲜明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21〕

(4)学术话语指导实践乏力。这种观点认为,学术话语只有转换为大众话语,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和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转换成为关键。宋希艳认为,在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学术话语能否转化为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直接影响着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效用;而要真正实现学术话语的转化从而推动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真正发挥“理论武器”的作用,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22〕

梳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演变历程,才能准确把握未来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发展趋势;明确问题所在,才能增强构建话语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界关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的初步探究,为深入分析当代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意义及实践路径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语体系的意义和形势

1.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意义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据目前学界研究成果,大体上表现在国内层面和国际层面。

(1)国内层面。学界基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董云虎提出了“三个迫切”,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二是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三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需要。〔23〕邓纯东则从宏大的视角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24〕在关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必要性上,骆郁廷认为创新学术话语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责任;是增强科研能力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时代要求。〔25〕此外,冯旺舟等人还指出学术话语创新还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26〕

(2)国际层面。郭湛等人指出,构建话语体系,是民族和国家应对全球化、增强国家话语权的需要,是文化输出或文化抵御的需要。〔27〕陈先达认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反对话语霸权,抢占世界学术制高点,向世界宣传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理论的有力武器。〔28〕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还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29〕此外,宋希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和平崛起、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治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识。〔30〕

2.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形势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秦宣认为,当前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面临的不利条件表现为:(1)东西方学术话语的不对称性,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在世界学术中仍占据主导地位;(2)我国学术界缺乏高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有利条件表现为:(1)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学术话语正遭遇严峻挑战,逐渐丧失其主导地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开展,为构建话语体系提供土壤和条件;(3)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为话语体系构建奠定坚实基础;(4)我国已具备了构建话语体系的基本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1〕谢青松还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构建话语体系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和政治上的保障。〔32〕

总的来看,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面对当前社情、国情、世情提出的时代命题。学界并不是孤立地探讨构建话语体系的意义和形势,而是将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意识形态主导权、国际话语权及中国梦的实现等具体实践密切联系起来,较为准确地把握构建话语体系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为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方案、实践思路奠定基础。

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实践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开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新征程。基于此,学术界紧紧围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积极建言献策。

1.宏观设计

(1)坚定立场和方向。为谁服务,代表谁的利益的问题,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首要回答的问题。邓纯东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33〕马建辉认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统——人民性的政治立场,坚持做到以人为本。〔34〕曲建君等人则从话语体系构建方向的“根”、“魂”、“体”、“用”四方面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方向,是巩固话语体系之“根”;坚持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的方向是重塑话语体系之“魂”;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方向是发展话语体系之“体”;坚持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和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及话语权的方向是发挥话语体系之“用”。〔35〕

(2)落实原则。郭湛等人从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势出发,指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以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为根基,坚持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历史性和世界性相统一,公共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立场和原则。〔36〕董云虎认为要确保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须把握好学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原则。〔37〕曲建君等人认为,需遵循实践性原则,服务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立足我国文化和国情,坚持本土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决定须遵循开放性原则。〔38〕

2.具体实践

在坚定立场和方向,遵循原则的宏观设计基础上,还需要具体实践层面的落实,学界对此集中展开深入讨论,这一方面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吴晓明指出,我国自主构建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的语言”基础之上;立足于本民族自身的语言(即中国语)基础之上;同时认为,构建学术话语体系还需唤起本议题的实质性内容(即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等)。〔39〕骆郁廷则从提升学术话语创新能力的角度,认为学术研究中要在正确处理好借鉴与独创、个体与集体、中国思维与世界思维、创新与应用相互对接等相互关系中探索话语体系创新的提升之道。〔40〕邓纯东认为,构建话语体系除了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外,还须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相符合;借鉴和汲取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同时以批判精神与独立自主精神对待西方思想理论与学术话语体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平等对话,以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好声音;话语体系要深入群众、贴近人民生活,运用大众化的话语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41〕江应中认为,构建话语体系需在体系构造、话语转换上下功夫;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释放话语体系能量;在融合发展中让话语体系走向世界。〔42〕郭建宁则从实践、时代、传统三维度提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二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需做到具有国际视野、立足时代前沿、强化问题意识、突出中国视角、体现学术话语等方面。〔43〕苏星鸿从方法论视角探讨话语体系构建,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建设功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分析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向中国化的话语指向,建设性话语思维,大众化话语重心及全球性话语视野的转变。〔44〕岳德长认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借助这个理论研究突破旧的哲学研究范式(思维与存在关系),建立新的知行论研究范式(实践与价值体系的关系),进而突破以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的西方话语束缚,从而自主构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45〕

五、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学界从内涵与属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构建意义与形势,实践思路等方面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进行集中研究。研究进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研究角度多样化,研究思路不断深刻,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不足,部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1.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的评价

(1)一般性问题研究有待深化。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有关于话语体系的内涵与属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与实践路径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为话语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奠定了框架基础。但同时也存在对话语体系的一般性问题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刻的问题,对于话语体系本身的本质、功能、历史定位、发展趋势等问题的研究呈片面化和碎片化状态,在诸多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例如在研究话语体系的功能上,仅有部分学者简要提及话语体系具有资政、导向、育人、辐射的功能,〔46〕但并无具体论证;以及郭湛等人以小篇幅论证话语体系在民族和国家中的凝聚、融合、教化功能,同时指出话语体系的发展趋势在纵向维度上表现为历史性——创造和继承,横向维度表现为世界性——冲突与融合两方面,〔47〕此外学界尚无专门研究。故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一般性问题迫切需要学界深入研究。

(2)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在话语体系的研究上有的着眼于话语体系的内涵、历史分期、意义、实践等方面,研究角度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总体上,研究视野仍比较狭窄,可能会影响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例如部分研究者仅从自身的研究对象出发,缺乏对更大学科背景下话语体系的普遍性和整体性探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决定了话语体系的研究并不仅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它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工作者在基于自身研究对象和学科背景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研究;既立足于国内,又着眼于世界,努力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在推进本学科话语体系研究的过程中,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普遍性、系统性研究。因此,学界在研究视野上仍需作出较大努力。

(3)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的契合度有待强化。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研究,为构建话语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现实问题不够契合的缺憾,存在着片面地用理论裁决话语体系的实际情况,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纯理论研究的问题,严重影响话语体系现实状况的研究及具有针对性构建思路的提出和实施。例如目前仍有部分研究以解读会议文件,论证党中央部署的正当性为主题,以期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理论的落实。不可否认,这种思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也会使得理论的逻辑性探讨高于实践和现实问题研究,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在遵循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着眼于社会现实与话语体系发展规律,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而不是基于抽象理论逻辑泛泛而谈。

2.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的展望

依据学界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与存在不足,未来学界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基础性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灵魂,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始终坚持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化基础性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科学理论、观点、方法,在当前理论与实践中仍发挥着巨大能量。深化话语体系的基础性问题研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政治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才能在正确方向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和发展。

(2)运用多学科视野和比较视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涉及政治学、哲学、文化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要求学者们的研究不能封闭在自身研究领域中“自说自话”,而应打破“学术壁垒”和“学科壁垒”,以多学科综合、开放的方式推进话语体系研究,这就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出更大努力,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创新发展。此外,话语体系的研究还需充分运用比较视野,把我们的研究对象放在西方学术话语对立面的比较视角来探究,例如关注西方国家是如何看待中国学术话语的?西方国家构建学术话语体系中合理性的、可资借鉴的经验有哪些?只有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放在多学科综合视野和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才能看清自己的处境,探索出原创性的本土话语体系。

(3)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只有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指导力,也只有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必须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立足于我国社会实践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坚决反对闭门造车、为理论而理论,搁置理论对实践的关怀,反对理论性的逻辑思考高于实践逻辑、不关注现实社会发展态势的纯理论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必须与实践密切联系,深刻解读中国道路、制度和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的成功经验,真正服务于党的治国理政实践;让话语体系在人民群众中传播,使人民群众真正掌握“理论的武器”,从而推动社会改革实践的发展。■

[1][27][36][47]郭湛,桑明旭.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兼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

[2][14][44]苏星鸿.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方法自觉[J].社会主义研究,2015(6).

[3][34]马建辉.着力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2(4).

[4][21]王伟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阵地——在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3).

[5][20]沈壮海.试论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1).

[6][39]吴晓明.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J].中国社会学,2011(2).

[7]梅荣政.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的话语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3).

[8][22][30]宋希艳.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J].理论探索,2017(3).

[9][17]任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长期性[J].党政研究,2017(4).

[10]王伟光.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16(12).

[11][12]齐卫平,姜裕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13]李永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北京教育(德育),2016(9).

[15]忻平,于智慧.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改革创新学术理论研究与传播[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

[16]全林远.话语体系构建之首要:明确核心目标[J].人民论坛.2012(11).

[18][25][40]骆郁廷.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05,(A08).

[19]潘琳玲,朱守信.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译学审思——“反向格义”抑或“中西会通”[J].北京社会科学,2015(8).

[23][37]董云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J].学术月刊,2016(4).

[24][41]邓纯东.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6).

[26]冯旺舟,李春梅.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5).

[28]陈先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指导地位[N].光明日报,2015-11-14,(008).

[29]严书翰.思想认识基本思路遵循规律——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解决三大问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5).

[31]秦宣.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思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1).

[32]谢青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意义、要求及范式[J].云南社会科学,2016(5).

[33]邓纯东.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

[35][38]曲建君,郝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当代建构的方向与路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42][46]江应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3]郭建宁.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正确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

[45]岳德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4卷第3辑)[C].2014:7.

责任编辑:严 瑾

A Research Review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Domestic Academia

Liu Xiyan,Xie Yuhuan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domestic academia which mainly implements heated discussion on its connotations,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 processes and the existing cruxes of discourse system,and the importance and practical paths of the constructing a discourse system has obtained a fruitful results,but there also some shortcomings,such as the superficial research on basic issues,the narrow research perspective,lacking of systemization and so on.Therefore,the research circles should reinforce basic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insisting on the guidance of Marxism,paying at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reality issues of discourse system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the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by sticking to problem-oriented.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discourse system,constructing,research review

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7) 10-0075-09

刘希岩,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谢玉环,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话语哲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