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文化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7-03-10孙晓玲

理论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孙晓玲

日常文化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孙晓玲

日常文化活动是指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主要指的是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根据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在满足社会化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文化活动。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角下的我国日常文化活动存在的几个问题,继而研究如何加强在日常文化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平台和依托。

日常文化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对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日常文化活动是指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主要指的是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根据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在满足社会化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文化活动。日常文化活动与非日常文化活动相比,具有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载体的多样性、商业化属性、娱乐性等特征。日常文化活动在价值观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日常文化活动方式的选择体现了人的不同的价值追求;其次,日常文化活动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健康向上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再次,日常文化活动的丰富,不仅增加了人们的文化消费选择,在促进自身身心和谐的同时,也有利于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那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角下,我国日常文化活动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角下我国日常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1.我国日常文化活动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认同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当前在日常文化活动中,日常文化活动的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认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乔阿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研究”中对价值认同提出如下观点:“价值认同的过程是价值主体对来自于外部的价值信息进行比较、鉴别、选择、摄取,在此之后,与自己内在价值结构融为一体,并在长期的日常文化活动实践活动中逐渐构建而成。社会通过一定的价值文化信息载体试图影响价值主体时,价值主体总是以自己的价值图式‘审视’该信息,并根据自身需要和经验,选择和吸纳与之相适合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规范。”〔1〕价值主体在个体的价值结构与社会传导的价值文化信息相符合的时候,就会产生价值认同倾向和认同意愿。陈延斌、周斌老师在中国省域民众核心价值观调查报告中指出:“当前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状况总体较好。但各职业、各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认同程度差异较大。”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必要和及时,从高到低依次为事业单位职工93.2%、公务员89.4%、学生86.7%、国企员工77.6%、农民55.5%。〔2〕勿庸讳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合法性基础源于人民群众对理论的根本认同。

2.我国日常文化活动内容是丰富的,但是其中也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当前,我国群众日常文化活动在城市和乡村开展得轰轰烈烈,构成了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极具时代和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日常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而且能切身感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然而,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带来的日常生活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群众的价值观念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也给广大民众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和心理恐惧,在宗教信仰中寻找精神寄托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一些落后、不良的文化活动如打牌、迷信、赌博等仍不同程度存在,这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是非常不利的。

3.群众在日常文化活动中文化消费模式单一化、封闭化

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朋友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然而,农村不同于城市,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以农为主兼营他业,白天干活儿晚上空闲成为农村生活的主要特点,而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又使他们疲惫不堪,晚上想休闲娱乐也没有城市那样的公园和广场可去,因此,只能看看电视就睡觉了。农闲时,农民整天无事可做,打牌由于简单易学、成本较低,因而轻松取代电视成为农民文化娱乐的主要消遣,有时为了追求刺激带些彩头,由最初的简单娱乐发展成为聚众赌博的也不少,由此引发的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在城市,自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消费在城市居民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市民的总消费支出当中,文化消费支出所占比例较高,同时也存在着文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诸如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在被动接受型文化消费类型上(如看电视、上网等)过于集中,而在知识性含量较高的文化消费项目上以及需要一定投入的教育培训上,参与率明显不足。还有文化消费观念落后,具体表现在:多数市民没有把文化消费当作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的必要途径。以上海为例,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梁继凯老师在“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现状与需求研究”中指出:“上海市民文化消费,市民选择支出较多的文化消费项目比重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外出旅游”(38.1%)、“上网”(22.6%) 和“看电视”(15%),对于“近一年中,您参与过以下14项中的哪些项目”这一问题,从市民的参与率来看,“看电视”(99.3%)、“阅读书刊”(86.7%)、“逛公园和绿地”(82.6%) 和“外出旅游”(81.5%) 四个文化消费项目列前四位,均超过八成;“运动健身”(71.7%) 和“上网”(70.1%) 两项超过七成。”〔3〕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民众的消费模式都过于单一。电视以其低廉的价格、巨大的信息量、生活化的语言、便捷的欣赏渠道等特点,占据了民众文化娱乐方式的大半江山。有68.2%的受访者将“看电视”作为自己“最喜爱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文化娱乐形式”。毋庸讳言,影视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特定意识形态,而且与大众心理构成一种对应关系,继而引导着观众的消费方向并使之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价值观。如何在影视文化中自觉抵制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有意识渗透,继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

4.日常文化活动的商业性、娱乐性特征带来的现代传媒提供的日常文化产品低俗化

现代传媒作为日常文化产品的载体,在消费文化商业化的过程中,逐利的本性使其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群体的低级趣味和需要,从而放弃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的就是传媒低俗化。

二、解决对策——建立健全在日常文化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1.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目标,积极培育认同机制

针对日常文化活动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存在的差异,一定要使广大群众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标,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引领该社会民众行为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并取得权威地位,一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因此,就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文化活动的理论认同机制,借助各种载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创造丰富健康的文化活动环境,以期达到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朱晨静曾归纳了意识形态认同的“政治权威认同、个人权威认同、宗教权威认同、理性权威认同和无意识权威认同”等几种模式,其中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就是无意识认同,它是指一种意识形态已经融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包括一切日常生活领域和非日常生活领域,成为人们难以察觉、无法摆脱的“政治无意识”。

2.针对日常文化活动中的不和谐因素,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培育

日常生活的转型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人们精神世界的内在冲突与由此而来的心灵痛苦问题,也就是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文学艺术、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礼仪引导,构建文明的日常文化活动环境,在日常文化活动中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文化活动,以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润物细无声”的理念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到日常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在日常文化活动中不自觉地接受,继而转换为自觉地践行,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这一问题上,我国历史上和现在都有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民革命时期,广大民众就是在言简意赅的口号宣传中理解了我党的政治主张。在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语、布告,经常性召开的各种报告会、演讲会,各种形式的宣传队、话剧等都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广大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到了党的政纲和主张。

当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漫画形式的、剪纸形式的、绘画形式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图,生动、艺术、形象地解读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和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口号宣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日常文化活动中百姓喜闻乐见的、流行于全国的广场舞,适合儿童传唱的童谣等舞蹈、音乐形式都可以成为价值观培育的载体。2014年9月5日,中宣部宣教局、中央文明办三局、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团中央少年部联合在北京召开《核心价值观童谣100首》出版使用座谈会。2014年上半年,河北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中国梦”主题创排了广场舞。目前《核心价值观之歌》、《唱响核心价值观》等16首精选歌曲配套的广场舞已经由河北电视台录制完成,并制成教学光盘发放到农村、社区舞蹈队,供广大群众学习。而“唱响核心价值观 共跳百姓健康舞”活动旨在让广大群众在载歌载舞、强身健体中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创新和改善目前日常礼仪教育的方式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之中,逐渐转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理念,形成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人们日常文化生活所坚持的行为规范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重视礼仪活动,一是将经过选择、加工的优秀礼仪文化相互传递,进而实现民族礼仪文化的代际传递。二是在传承、吸收传统礼仪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而重建一套适合现代的文明礼仪活动,促进礼仪文化现代化。

同时,对传统节日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激活和重构,通过加强仪式感增强人的幸福感。一方面,有效地激活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优秀民族内涵是文化自觉的要求,国家宣传部门要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和介绍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激发国民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热爱、向往之情,进而有效地“激活”传统节日所传递出的爱国、团结、和谐、忠孝、仁爱、诚信等宝贵内涵。另一方面要对传统节日内涵进行有意识的“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将这一精髓注入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通过赋予传统节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并结合传统节日本来就涵括的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从而完成对传统节日精神内涵层面的“重构”。最后,还应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即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改进旧时代相对粗鄙、自发性的节日庆祝活动,搞活节日文化活动形式,完成传统节日外在符号形式的时代性“重构”。如此才能切合时代要求,增强传统节日的时代魅力,吸引广大民众的关注和热爱,使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重要依托和载体。

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的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现代化文明的发源地和扩散地。城市以它特有的优势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城市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要以“科普进社区、文化进社区、卫生进社区、法律进社区”为依托,围绕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把社区建设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总之,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的构建,引导人们明辨是非,谨防迷失方向,做到爱国、爱党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

3.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文化活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培育

在日常文化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选择科学的培育方式,坚持正确的培育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仅要提出任务,而且要提出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4〕可见,科学的培育方式、正确的培育原则、完善的培育载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在这方面美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诸如美国政府借助强化学校教育,进行有意识的宣传;利用媒体传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渗透;重视对其公民进行政治观教育等。

当前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培育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强化日常文化活动中家庭、社会教育载体的作用。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一定离不开教育,在这当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发扬,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继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此外,在我们身边,有着大量的、精心制作的“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作品,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在路旁、建筑围挡、橱窗展板还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都有着数量众多的创意新颖、生动感人的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甚至一些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都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这些,事实上就是充分发挥了社会教育的力量,是将社会作为一个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课堂,而社会是人民群众日常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群众日常文化活动中家庭、社会教育载体的作用,通过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通过强化教育的方式,一方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就是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弘扬时代精神。

其次,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网络这一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如今,网络已像一张无形的大网,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目前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传媒工具就是网络了,因此,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其中去,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势在必行。

来自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的数据表明,在上海,18至34岁的居民使用的所有媒体中,互联网占到了33%,电视占28%。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借助文字、声音、图像等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以数字化的形式囊括了之前所有的媒体形态,形成了无所不包的超级载体,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具有高度抽象性,表现为深奥的理论文字,人们往往难以直接理解和接受。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教育内容如果融入到各种日常文化活动载体中,会变得更具体化、简单化和通俗化,从而容易被人们真正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新兴媒体舆论阵地,加强正面思想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再次,理论研究和宣传部门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载体,积极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平台,以增强理论对民众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根据“微时代”媒体传播的特点,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等载体,努力在“微”字上下功夫,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和宣传力度;我们还可以借助传统媒体作为载体,比如说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来进行先进典型宣传,诸如中央电视台连续十多年开展的“感动中国人物年度评选”活动,在全社会产生了极大反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们还可以借助建立规范礼仪制度,以此作为载体,通过庄严、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弘扬主流价值观。

4.针对日常文化活动中娱乐性、商业性带来的低俗性问题,努力增加各种文化艺术的“价值含量”,积极传递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日常文化活动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文以载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可以说文化艺术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娱乐消遣,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更不能追求“娱乐至死”。当前,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在各种文化艺术中表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近些年“韩剧热”为例,据2005年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版的报道——《韩剧的温情抓住了中国人的心》,调查证实恰恰是韩剧内容宣扬和谐的“传统—现代”价值观,是其在我国社会转型时代背景下魅力根源之所在。由于剧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民族性的尊重、唯美纯真的情调、东方式的谅解宽容精神等受到观众的认可。有鉴如此,我国的影视作品也应致力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当代文艺工作者要了解自己所承担的庄严的历史使命,在创作文化产品的过程中,自觉地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内容融入其中,通过优秀的文化产品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在感染群众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当前,要努力提升文化艺术的价值品位,要注重发挥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健康的娱乐活动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潜移默化的影响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使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更好地承担起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大力发展积极健康,寓教于乐的文化艺术,更好地抵制低俗、庸俗和媚俗之风。■

[1]乔阿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5.

[2]陈延斌,周斌.中国省域民众核心价值观调查报告[J/OL].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05-31.

[3]梁继凯.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现状与需求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7):38-39.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9.

责任编辑:严 瑾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Daily Cultural Activities

Sun Xiaoling

Daily cultural activities refer to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masse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daily life and mainly refer to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and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self-improvement of the mass by the law of beauty.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problems of our daily cultural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and then studi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daily cultural activities so as to provide a powerful platform and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daily cultural activities,Socialistcore value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7) 10-0069-06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高校互联网舆情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LGW101613)的阶段性成果。

孙晓玲,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副教授,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