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命题下的脱贫攻坚新路
——基于贵州省的实践探索

2017-03-10

理论与当代 2017年12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并要求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引领下,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全力决胜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正满怀信心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其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开启了文化自信命题下的脱贫攻坚战略新路。

一、文化自信命题开启了一条更加坚定脱贫攻坚决心的路

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脱贫攻坚就是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这一天起,就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尤其在今天,经过90多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截至目前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个客观现实,不能忘记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这个客观要求,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不能落下这个底线担当。我们要牢记,消除贫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作为长征圣地的贵州,近年来着力加强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代表的长征文化传承基地建设,2015年改建以来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近400万人次,红色基因正在这里代代相传。今后,我们要大力崇高的革命文化,把中国革命历史当作最好的营养剂,激励我们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彰显革命的豪情,带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定不移完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答卷。

二、文化自信命题开启了一条更加增强脱贫攻坚能力的路

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脱贫攻坚就是要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首要的问题就是发展能力弱,能力弱就容易缺乏信心和斗志。因此,脱贫攻坚首先要紧扣“扶智”做文章,大力培育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近年来积极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就业计划,仅传统手工技艺“十百千万”培训工程,2016年就完成23000多人次培训,带动数万贫困农户增强脱贫致富能力。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整合各相关部门力量和资源,全面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创业就业脱贫,对有劳动能力未创业就业贫困对象开展全员培训,突出创业就业技能、实用技术人才、民族特色手工艺、技能教育长期培训等重点,拓宽劳务输出门路,确保每一个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人以上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就业创业。尤其要特别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切实抓好教育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切实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三、文化自信命题开启了一条更加激发脱贫攻坚斗志的路

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脱贫攻坚就是要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自轻、自懦、自弃心理。容易为发达地区所看不起,最后甚至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因此,脱贫攻坚更要紧扣“扶志”做文章,强化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信心和斗志,点燃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激情和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年来,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陆续涌现出黄大发、文朝荣、姜仕坤、李桂莲、李光、张有光、余留芬、邓迎香、杨波、潘学军等典型人物,2017年被授予“年份英雄”称号,进一步强化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斗志。今后,我们要着力恢复和重建文化自信,进而树立发展自信,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誓言,最大限度地激发、激活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发展信心和脱贫斗志,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入手,一点点地积累起发展的信心和斗志,最终汇成磅礴的力量,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攻克贫困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

四、文化自信命题开启了一条更加压实脱贫攻坚责任的路

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脱贫攻坚就是要坚持扶贫与脱贫主体责任自觉相结合。现在,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部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缺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这种现象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就是贫困人口缺乏脱贫责任。因此,坚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压实贫困人口的脱贫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其实提出了压实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内在要求。如果没有这个责任的压实,无论政府主导下我们作出多大的努力,群众也不会有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贵州近年来探索的“特惠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就是要探索扶贫攻坚中的贫困主体利益链接机制,压实贫困主体的脱贫攻坚责任。我们必须要让贫困人口自觉认识到,脱贫既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每个贫困人口都必须觉醒起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每一个人应有的担当。

五、文化自信命题开启了一条更加深化脱贫攻坚内涵的路

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脱贫攻坚就是要坚持全力扶贫与全面扶贫相结合。2010年,国家把脱贫线提高2300元。实践中,我们既要牢牢守住这个底线,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个底线。牢牢守住这个底线,就是把脱贫攻坚作为硬任务,面对这个硬任务不妥协、不退缩、不敷衍。不局限于这个底线,就是不拘泥于2300元这个数字,而是要为这个数字注入深刻的内涵,其中也包括文化内涵。须知,文化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石。历史地看,《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小康是“大人世及以为礼,城廓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的社会状态。根据这个描述,小康社会一定是“礼仪以为纪”的社会,是一个拥有较高文明程度的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中包括文化这一个重要板块。为此,我们必须把2300元的贫困底线具体量化为一个个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指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补短板、惠民生,尤其是要补齐文化领域的短板。近年来,贵州省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面专设公共文化服务专题组,牵头26家省直单位统筹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9000多个,全面实现广电云“村村通”,覆盖全省18000多个村。今后,我们要努力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贫困村综合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电云等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夯实全面小康最大短板的文化基础,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精神生活质量。

六、文化自信命题开启了一条更加丰富脱贫攻坚资源的路

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助力脱贫攻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的讲话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启示我们,资源不仅仅只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文化资源。事实上,文化资源兼具精神与物质的二重属性,不仅意味着一种精神的激励和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是一种现实的发展要素。尤其对贫困地区来说,挖掘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无疑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特色文化产业源于民间,贴近民众,具备内容、社会、艺术、经济、传承、就业创业和脱贫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复合价值,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包容性强、进入门槛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有传统根基和时代气息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贵州省水城县,通过深挖彝族文化资源,让易地扶贫搬迁和文化旅游相结合,建设千户彝寨景区,解决1000多贫困户的易地搬迁和就业。事实证明,把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精准扶贫方式,将是符合中国国情特点、兼具公益性和产业化脱贫的重要路径和战略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在特色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将有助于我们更加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七、文化自信命题开启了一条更加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路

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脱贫攻坚必须要有持续的内生动力。现实中,具体到每一家每一户的脱贫攻坚,要让其在某个阶段某个时刻越过2300元的脱贫底线,往往不是最难的课题。真正的难点在于,让贫困人口稳定地、持续地、长期地、远远地越过脱贫线而不返贫。事实上,扶贫不同于减贫,扶贫不能只靠救济。扶贫的意义在于对那些有一定发展能力,但能力和信心还不足的贫困人口,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帮一把,让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实践中,很多贫困人口也许在某个时刻信心被强化、斗志被激发,但还不够坚定,一遇到暂时的挫折就会泄气。这个时候,更需要持续地打气鼓劲、强心壮骨、开阔视野、创新思路,以保证攻坚克难、永不退缩。否则,贫困人口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认为贫困是命中注定,从而甘于贫困。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信心的强化,还是斗志的激发都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把扶贫工作简单化,尤其不能把扶贫等同于救济,等同于“补、给、送”,从而强化“等、靠、要”。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应该从文化意义上坚守扶贫工作的底线和要义。也正是基于此,2016年以来,贵州省委印发的《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提出“文军”扶贫行动计划。贵州省政府批复的《贵州省“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把文化扶贫作为贯穿“十三五”始终的重要任务。历史会证明,文化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创造减贫奇迹的伟大时代必将英雄辈出,贡献更大力量。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