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生态战略与经济转型发展
2017-03-10
一、大生态战略与贵州区域经济定位
贵州的基本省情决定了“要始终坚持发展和保护两条底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必须相互统一,相得益彰。经济发展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但不是消极无为的守候原始自然生态,而是在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修复和美化自然生态,形成有利于生产发展、生活舒适、生态良好的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构建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实现 “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贵州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营造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整合生态工业、促进生态旅游、提升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优化生态产业和推进生态文明具有特殊优势条件。贵州经济发展完全可以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在工业化进程中直接进入生态文明的建设阶段,这也是贵州经济后发优势的体现。并且,贵州西高东低的地理状态,形成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承担着对中下游十几个省区水资源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这决定了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既要注重对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又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
因此,贵州区域经济的科学定位与合理布局是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定位与合理布局,一方面要根据本省区位特点和国家战略布局,科学界定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要对本地区的不同区域,根据生态环境和特征,合理划分生态建设的主体功能。
就贵州在全国的区位而言,位于祖国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天然屏障,作为典型的集中的喀斯特区域,生态脆弱,总体上属于国家限制性开发区域,贵州在经济开发格局上应实行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政策。
依据贵州内部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机遇,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发展目标应该是:在新时期贵州要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保护和利用城乡自然生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产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把贵州建设成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的“世界旅游地、祖国后花园”。
贵州确立大生态战略行动的发展目标,要遵循“三个符合”的要求。首先要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要求。把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于“世界旅游地、祖国后花园”,其实质就是要贯彻落实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要符合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央把贵州定为全国三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在《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利于发挥贵州的生态环境优势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优势,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成果”。再次要符合贵州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客观实际。贵州是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省区,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极为典型、极其罕见,加之贵州又具有十分特殊的区位优势,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并且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贵州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世界旅游地、祖国后花园”。
二、大生态战略与贵州产业结构调整
(一)加大传统农业的改造,尽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为目标,努力改变贵州传统农业的落后状态,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营造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信息农业、集约农业的新模式,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率。
方成取材民间传说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钟馗、济公、布袋和尚等,创作出多幅漫画,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常有轰动效应。尤其是漫画《武大郎开店》,借古讽今,尖锐批评了当时社会上的妒才恶习。当人们看到画中武大郎“比他高的都不用”,无不啧啧称妙,并引发对身边人和事的深深思考。此画相继发表在《工人日报》和《人民日报》,读者评选《人民日报》新闻作品优秀奖时,美术作品中只有两件获奖,一是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二是方成的漫画《武大郎开店》。这也是中国漫画作品首次获得该项荣誉,为漫画界争了光,添了彩。
一是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要根据各地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努力发展经济效益较大的种植业,如各类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草药等特色农产品。由于喀斯特地貌生态脆弱,要严格限制对2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粮食和蔬菜,选择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的林木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调整畜、禽、渔结构,培育优质品种,更新养殖方式,发展绿色养殖业。因地制宜,稳定生猪生产,重点发展牛羊特别是优质肉牛和乳牛,大力发展鸡、鸭、鹅家禽,积极探索和发展高效特种野生动物养殖。同时,因水制宜,努力发展渔业,增加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以发展畜牧养殖为龙头,逐步形成种草、饲料、畜牧、肥料、粮食、加工的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要科学规划养殖范围,按照林地、草地、湿地有效载畜量确定养殖规模和数量,防止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三是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贵州是“八山一水一分地”,发展林业潜力巨大。要结合退耕还林的战略措施,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把大力发展林业同农民增收联系起来,调动广大农民种植、培育、管护林木的积极性。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用材林、经济林的结构。重点抓好速生丰产用材林、竹林、果林的培育种植。并且把发展林业同开发森林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推进城乡林木绿化工程。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加大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
工业在贵州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工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存在突出的矛盾,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生产格局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的沉重负担。
重工业过重,原因是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很大程度是依赖于煤、磷、铝、铁合金等矿产资源开采型和加工型的生产,因而重化工长期在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重化工业比重大导致工业经济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能源消耗较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资源浪费突出。轻工业过轻,结果是造成贵州的农特产品加工业落后。贵州农特产品的加工除了卷烟、酿酒等少数产品成规模外,大多农特产品的加工业发展仍然滞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轻工业滞后的结果是农业落后的原因。
贵州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大对重工业尤其是矿产开采加工业的优化和技术升级,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工业产业,突出培育发展农特产品的加工业。
一是努力加强对能源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制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在贵州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开发利用不行,但不慎重开发利用也绝对不行。要优化发展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工业,充分利用贵州水力资源和煤炭资源的优势,发展水火互济的能源工业,要积极开发水电,慎重发展火电,防止污染发生。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要实行矿产资源开采的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技术落后、资源浪费大、对生态环境有破坏性的小矿井开采,发挥大中型矿山作用,搞好现有骨干矿井技术改造,加快建成一批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矿井,提高开采水平,努力提升矿产的开采和利用效率。
二是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全新的现代经济发展理念,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内涵。要加大对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化工生产的结构调整、产业配套、技术更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不断改造和提升重化工业,发展清洁、配套和循环的重化工业生产,努力形成资源、环境、经济和谐的工业体系。
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工业,尤其是大力发展直接带动农业的轻工业生产。要继续巩固和提升烟酒传统支柱产业,目前烟酒产业仍然在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绿色产业。要大力培育发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制药工业,充分利用贵州自然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特色食品生产上,利用特色资源和特有工艺,发展高质量的特色食品工业,重点扶持茶叶、辣椒、猕猴桃、土豆、魔芋、肉食和奶制品、干鲜果品等特色食品加工。在特色生物制药上,进一步开发生产优质中药材,扩大名优中药材种植规模,建设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力争把贵州建成全国特色生物制药基地。
(三)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包含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交通、信息、房地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诸多部门和行业,服务业大多是绿色环保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产业重点。贵州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应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调整的需要重点发展以下产业部门:
第一,要大力发展交通和信息。交通基础设施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人流和物流的载体,信息基础设施则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载体。如果把交通视为经济发展的动脉,信息则可视为是经济发展的神经。交通和信息是贵州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不仅是从一般意义上对交通和信息的地位和作用而言,而且更重要的是从贵州发展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论。
第二,积极发展旅游业。贵州具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要搞好旅游规划和项目开发,创建旅游品牌,搞好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加强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遗迹的保护与利用。加强旅游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好一批与旅游景点配套的博物馆、旅游度假区、旅游接待设施和道路。努力把贵州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域旅游省区。
第三,进一步发展商贸物流。发展省内外国内外商贸流通,开拓市场,促进商贸物流,可以推动和扩大商品的生产,刺激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当前贵州在全面发展商贸流通,搞活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加快农村商贸流通和对外商贸流通发展。在发展农村商贸流通方面,要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集散地和特色农副产品批发贸易市场,努力建设网络交易平台,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第四,进一步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关键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教育科技文化机构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部门,尤其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的主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和调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各类专家人才的积极性,投身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为贵州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大生态战略与贵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一)努力调整优化贵州城乡生态结构
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要求,逐步形成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对于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景区和保护区域,应将这些区域划为禁止开发区域,确保生态环境不受任何破坏;对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不宜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涉及生态安全的区域,可以划为限制开发区域,保证生态逐步得以恢复或修复;对于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可以划为优化开发区域,使其可持续发展;对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可以划为重点开发区域,适当集聚人口,充分利用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发挥带动作用。依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包括人口迁移或集聚、封山育林或退耕还林、矿山开发与保护、土地使用与控制、城镇的布局与规划、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等政策措施。通过不同区域的不同政策的实施,使贵州大生态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生态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生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严格保护,生态文明得到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农村,要努力保护绿水青山,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大力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石漠化区域。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筑乡村公路,完善农村电网,兴修水利设施,发展农户沼气,使广大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产生活条件逐渐完善。在城镇,建设生态文明,更要重视对绿水青山的保护、修复、规划、美化。必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镇道路、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排水、环卫等基础建设,为城镇居民提供了美丽、清沁、舒适、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进一步加大城乡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的城镇和乡村
首先,要进一步加快贵州城镇化进程,加大城镇人口集中力度,加快农村贫困人口整体搬迁力度。广大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是农民摆脱贫困落后,缓解农村生态环境压力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城乡生态环境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污染排放、交通堵塞、环境卫生的治理。垃圾、污染、堵塞和环卫问题造成城乡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紊乱,引发城乡生态环境恶化。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扔乱倒的“脏、乱、差”现象,如不加强治理和解决,对内影响城乡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对外影响贵州的形象。再次,要进一步加大城乡绿化美化力度。绿色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底色,绿化是生态建设的基本内容。要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的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城乡森林覆盖率。通过政府出资、市场融资、个人投资,以及义务植树等各种方式方法,推动城乡绿化美化。既要加大农村荒山荒坡的修复绿化,又要加强城镇绿化美化工程。装点青山绿水,充分发挥贵州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依山傍水的特色,优化人居环境,把城乡建成风格独特、秀美多姿、生态良好的景区。
四、大生态战略与政府的宏观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全省广大城乡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理念的巨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全社会从上到下,每个干部和群众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必须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要在全社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使大生态战略行动深入人心。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机关、学校、企业、村寨,都要积极的参与。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营造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二)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的科学规划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大生态战略行动的实施需要科学谋划、整体布局、统筹兼顾、精心设计。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统筹安排,相互兼容,多规合一。规划要集政府、专家、广大群众的聪明才智为一体,要将规划、建设、管理有机统一。要避免在规划上相互矛盾、重复建设。更不能“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了了之。
(三)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当前,贵州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必须用制度、法规管人管事,构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法规,形成产权清晰、责任明确、奖惩并重、体系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切实在制度和法治的层面上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四)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尤其是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整合资源,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效果。除了加大财政的直接投入外,还要充分发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有效调节市场,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积极性。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等。
(五)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
生态文明建设,大生态战略行动的实施,需要科学的考核评价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犹如“指挥棒”。各级政府要把当地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在客观的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落实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肃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