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2017-03-10田世广

理论与当代 2017年1期
关键词:朱砂绿色旅游

田世广

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田世广

万山区是全国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2002年贵州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后,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4亿元,财政总收入824万元,遗留长达970公里纵横交错的地下坑道、600多万立方米的废渣废土,生态恶化,商贸不活,大量居民失业,偷盗、抢劫等问题十分严重,一度成为贵州的重点稳控区。为了探索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子,万山区坚持以改革创新破题、绿色理念引领、产业转型推动,大力实施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推动工业绿化、农业绿色、旅游绿颜,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大突破。

一、变废为宝,构建全域绿色旅游新格局

围绕“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保护开发方式,推动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型城市转型。一是废址变古镇,打造绿色旅游龙头。成立矿山公园景区管理委员会,对原汞矿区遗址、遗产、遗居进行全面清理和整合打包,统一规划、管理和统筹。组建区文化旅游传媒公司,与吉阳实业集团合作,按照自主管理、自负盈亏原则对矿区遗址进行市场化开发,围绕“千年丹都”打造中国第一个以矿山文化为特色的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建设了主题广场、汞矿博物馆、玻璃栈道、时空隧道等旅游景点,开辟了悬崖宾馆、悬崖天池、俄罗斯风情餐厅、侗家风情街等特色体验服务,推动景区从观感向游乐玩购旅游链延伸。朱砂古镇2016年“5·1”试营业期间,3天客流量就突破20万人次,现日均入园人数超过万人,实现了从危楼遍布、人迹罕至、上访频发的社区向人流车海、商贾不暇、安居乐业的旅游新区转变。二是废渠变滨河,建设绿色旅游走廊。投资1.6亿元,对朱砂古镇至九丰生态农业综合体的荒废小渠和沿途民房、民居进行景观改造,建设云贵高原首个以“江南·水乡·烟雨”为主题的“生态氧吧”——滨河公园,与朱砂古镇、万亩花海、九丰农业融为一体,形成以滨水植物、烟雨阁楼、小桥流水为景,“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多层次绿色景观长廊。三是废场变乐园,提升绿色旅游品牌。对原弃土场与周边荒山进行连片绿化景观建设,打造花园式国际风筝联合会放飞基地,建成了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融合精品民俗、四季花海、五星级风情酒吧的休闲功能区,成为铜仁市民、儿童日常游乐和风筝放飞乐园。2016年3月26日—28日,成功举办了第12届世界风筝锦标赛暨第33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西南赛区精英选拔赛,美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支队伍参赛,吸引国内外游客达12万人次,招商引资20多亿元。四是废地变公园,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对城区的空白地、闲置地,实施“见缝插绿、空地成景”绿化改造,为38万平方米的空地披上了“绿装”,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对城区木杉河进行水域整治和景观改造,关闭了所有河道排污口,对河道两边实行全域绿化,建设了音乐喷泉、文化长廊、沿河栈道、花园碧湖等旅游项目,成为数万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热点城市景观。2016年上半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38万人次,同比增长604%,完成旅游总收入6.35亿元,同比增长499%,旅游发展呈现出“井喷”之势。

二、变黑为绿,推动工业绿色升级

以园区为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管理创新,推动以汞锰为主导的“黑色”产业向以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绿色产业转变。一是建立绿色机制。出台万山区《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绿色产业扶持目录,并将环评列为准入门槛,实行工业项目凡进必评,对不符合生态理念、产业政策、环保标准、节能降耗的项目,坚决不引不建。同时对原有涉汞涉锰项目,利用老工业基地技术人才优势推动创业创新,建设循环型工业体系,通过整合重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引导企业提质升级。目前,已实施创新技术300多项,完成技术改造升级28家,淘汰落后产能13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科技创新贡献率达到了63.7%。二是开辟绿色通道。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立一个挂帅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工作班子、一张时间进度表、一套推进措施的“五个一”责任制,实行一企一策、一月一调度。成立了全省首个由民营企业运营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展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手续代办、创业辅导等服务,帮助解决中小企业经营中的难题。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和简化下放,累计简化和下放审批事项93个,非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成为铜仁市保留审批事项最少的区县,并建立“一站式”服务和并联审批制,部门一般行政审批事项工作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即可办结。三是培植绿色产业。建立领导班子招商引资责任分解和述职制、乡镇(街道)项目观摩制、乡镇(街道)财税考核制,实行全民抓招商,重点引进和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工业发展基金,通过贴息、股权投入、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共发展规模以上企业48家,实现年产值56亿元,比2010年提高了近3倍,绿色产业产值占比达到80%以上,吸纳就业8000余人。新引进总投资20亿元年产15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年利税6亿元,解决4000名当地群众就业,年底第一辆车将正式下线。四是打造绿色园区。对原矿区居民朱砂工艺品自制自售的家庭式作业进行资源和产业整合,建设朱砂工艺产业园,设置了物流中心、检测中心、研发中心、展示大厅等,引导工艺品生产者以多元化形式进行入股合作,比如把朱砂原石、雕刻技术、手工技艺等转换为股权,开展股份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目前已发展入园企业26家,解决就业2000余人,实现年产值近亿元,废水废渣排放量减少了80%。成立万山区朱砂工艺品行业协会,研究制定《朱砂工艺品通用技术条件》团体标准,成为国内第一个朱砂工艺品规范化行业标准。

三、变散为聚,打造绿色现代农业

以惠民为导向,集聚政策、资源、力量向重点园区、产业、人群集中,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绿色化、信息化转型。一是构建绿色农业综合体。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营原则,整合农业、水利、扶贫等项目资金向园区倾斜,引导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配置,重点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了国家级龙头企业,对园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打造融入农业生产、智能旅游、食品加工、科普示范、健康养老功能的全省第一个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现已建成了生产大棚、育苗大棚、观光大棚、成果展示大棚13.8万平方米,开设了游客服务中心、智能观光区、育苗展示区、花卉大世界、候鸟小木屋、食品谷、海洋馆、采摘体验区等八大板块,引入国内最高端的智能大棚技术,建有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智能观光大棚,建立了种苗试验基地、产品研发基地,培育种植瓜、果、豆、叶菜类等100余个新品种,可年产优质蔬菜达6.6万吨,产值6亿元以上,其黄瓜、辣椒、南瓜育种繁种种植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2016年6月18日开园迎客以来,日均游客量突破10000人次。二是构建绿色惠民链条。依托九丰农业综合体,在贫困村建蔬菜种植基地,村集体通过合作社形式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股份,投入基地建设和种植,由九丰农业公司分区域制定农产品品种、规模和标准,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回购(或设最低保护价),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得收益按照“622模式”(60%归农户、20%归集体、20%归管理人员)分红,确保群众稳定脱贫。2016年上半年敖寨乡中华山村采取“622模式”为119户贫困户现场分红,户均分红1500元。目前已在14个贫困村推开,形成“一村一园”“一村一特”新脱贫机制,为1.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了保障。三是构建绿色营销平台。探索实施了农村电商发展“机制+政策”“平台+能人”“服务+特色”的“3+”模式,整合相关部门电子商务职能,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促进局,设置乡镇电商服务点,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电商发展。建设电子商务生态城,面向全国引入专业的电商团队负责运营,重点强化电商人才培训、创业孵化、平台搭建和代理服务。目前,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淘宝服务站的村级全覆盖,成为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上半年完成订单378.2万笔,交易金额达到1.27亿元,畅通了黔货出山渠道,为群众发展绿色产品解决了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中共万山区委改革办)

责任编辑:郭 清

猜你喜欢

朱砂绿色旅游
绿色低碳
衡南朱砂坳为何再也不出朱砂了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朱砂记
旅游
含朱砂、银朱蒙药的安全性研讨
朱砂和朱砂安神丸对小鼠肝组织金属硫蛋白表达的影响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