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女性继续教育措施研究
2017-03-10董怀良
董怀良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女性继续教育措施研究
董怀良
农村女性是农村精准扶贫的对象,也是农村脱贫和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农村女性在受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等方面仍然和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这需要有关部门尊重女性的主体性地位,并采取措施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为农村女性接受继续教育扫清障碍,提高农村女性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其成为农村脱贫工作的积极推动力量。
精准扶贫;农村女性;继续教育
对于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精准扶贫”,例如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切忌空喊口号”。在对河北省委的有关报告中批示“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实施精准扶贫,增强内生动力”,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增加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等等。“精准扶贫”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理念,如何精准扶贫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关键。我们要看到,我国的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我国仍然存在数目庞大的贫困群体,传统的扶贫主要靠救济和项目等方式已经和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明显脱节。事实证明,当前的农村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乏,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贫困。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精准扶贫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要在给“鱼”的基础上重视教会人们“渔”的能力,变“输血”为“造血”。“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提升贫困人口素质最直接的途径,这是让贫困人口脱贫的长久之计。
精准扶贫的一个关键就是提高农村女性的科技文化素质。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女性,指的是户籍在农村,并且生活依托于农业生产的成年女性。现代社会,有众多户籍虽在农村,但已经进城生活的女性,本文不关注此类女性。对于农村女性和扶贫工作的关系,部分学者做了一些研究,有人意识到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女性主体性是精准扶贫的关键。〔2〕部分学者也提出了相关措施,认为农村女性成人教育面临文化素质低、家务重、受教育阻力大等问题,提出扫盲、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等措施。〔3〕也有学者认为农村女性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发展,并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女性职业教育的投资、政策扶持、设立女性职业教育项目等措施。〔4〕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强调提高女性继续教育的措施“要干什么”,但措施的可操作性往往不强,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关注其阻力在哪里,很少考虑农村女性继续教育“为什么这样难”,其实只有破除了阻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瓶颈,措施必须建立在破除以往阻力的基础上,必须可操作。本文尝试继续探索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的障碍,并进一步探索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的措施。
本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在中国选择了三类地区进行调查问卷,第一类是沿海地区,选取了温州农村,代表的是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21份;第二类是山东聊城的农村,代表的是处于发达与落后的“中间地区”,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0份;第三类是西藏的阿里地区,代表的是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1份。每个地区随机选取数个农村,调查员由家乡处在该地区的大学生担任。
一、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短板”
农村女性继续教育有利于家庭的良性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印度教育家卡鲁纳卡兰认为:“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几代人。”农村的良性发展和女性的素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农村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个家庭就有希望发展得更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所以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农村的良性发展。
农村女性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打工经济”成为日渐凸显的社会现象,人员流动日益加速,大批农村男性进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落在了农村女性的肩上,调查显示,2017年,在20岁至50岁的农村男性中,88%的人在城市谋生活,在农村,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占农村女性的78%,这表明,农业的生产活动的承担者已经呈现女性化的趋势,农村女性的素质必然影响着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她们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样才能挖掘出她们的潜力,使之更好地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作用。
农村女性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她们的努力,但是由于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农村女性的文化素质和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极其不适应。调查显示,在农村女性中,高中文化水平的只占1.5%,比男性低4个百分点,初中文化水平的占40.5%,这与男性基本持平,而5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其中文盲占13%,这个比例远高于男性。可见,在受教育水平上,农村女性远低于农村男性,而且年龄越大,文化水平越低。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正在提高,但是总体上,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水平非常低,这种情况制约了农村女性致富技能的提高,这体现出对农村女性进行继续教育的紧迫性。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关键在于治愚,在精准扶贫的措施中,重视教育,就抓住了精准扶贫最关键的一环,要重视对农村女性的继续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进行职业技能教育,这是“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来看,对“人”的素质提高有忽视的现象,而且农村女性更是被忽视的群体,作为农村“半边天”的女性,其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难以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她们参与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程度相对男性低的多,其就业模式相对低端,这严重制约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女性继续教育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增强农村建设力量,有助于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的障碍
长期以来,农村女性继续教育工作比较薄弱,对农村女性的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农村生活方式以及传统观念中的性别观念等因素也制约着农村女性接受继续教育,这都是精准扶贫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先,有关部门缺乏对农村女性主体性地位的尊重
观念是行为的前奏,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对于扶贫工作,国家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就强调了“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这说明国家已经认识到扶贫不单是政府的单边行为,激发扶贫对象的内在主动性也是扶贫工作的关键一环。但是扶贫工作人员普遍的认知状况和国家层面的认识相比是有差距的,调查问卷显示,85.5%的工作人员没有改变传统观念。
在扶贫工作中,只有正确认识农村女性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对有关扶贫机构和组织的调查显示,他们基本上是把扶贫对象视为被动的群体,这种观念的本质是歧视农民,认为贫困农民是无能的、愚昧的,甚至有的干部还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凡是贫困的农民,基本上都是奸馋滑懒的人,人都有一双手,只要没病,即使到饭店去端盘子洗碗,一个月也会挣几千元工资”。这是先入为主的观念,也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看待贫困原因,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对于农村女性,这种轻视更加严重,在工作计划和实践中大都缺乏针对农村女性的措施,这种观念的影响是,在扶贫工作中把女性视为“接受扶贫”“无关紧要”的群体,致使难以激发农村女性主人翁感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扶贫工作,容易忽略女性特殊需求,女性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对农村贫困资源的支持和农村女性的实际状况严重不符,农村女性的潜力和聪明智慧得不到有效发挥,扶贫工作没有做到“精准”,国家扶贫措施的效果不佳。
其次,农村女性及其家庭成员观念上的羁绊
在农村,中国社会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仍非常严重,女人被认为是“家里的”,女人主要是照顾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抛头露面会被人认为“这家的男人没本事”,所以农村家庭的男性对女性走出去“长本事”大多不太支持,家庭的不支持直接制约了农村女性接受继续教育。农村女性本人的观念也很难改变,据调查,86.7%的农村女性认为“结婚以后,女人的最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家庭,伺候好丈夫、孩子和老人,把家里打理的干干净净,有时间就干点农活儿,出去做事是男人的事情”“结婚以后再去接受教育,学习技能会被人认为不安分,名声不好,学习技能往往是在结婚之前完成,结婚以后要安心守家”。由此可见,在农村女性心目中,“本职工作”是照顾家庭,而不是外出打拼。这种观念使她们在农村的发展中有一种局外人的心理,缺乏主人翁的主动性。
其实,这种落后的观念不仅仅存在于女性结婚以后,在结婚之前,农村家庭让女孩子受教育的观念也相当薄弱。这和父权、男权的影响都有关系,调查显示,78.3%的农村家庭认为“女孩子早晚是人家的,读书多了也是为别人做嫁衣,早退学早挣钱,可以为家里分忧”,如果对他们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将来有个好工作,可以建立一个更好的家庭”,有65.2%的家长会说“现在不好找工作,读书无用”。这种短视的观念制约了农村女性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制约了将来的发展。
再次,社会分工的性别特征制约了农村女性的发展空间
调查显示,70.5%的用人单位对女性有不同工种的安排倾向,女性大多是干“内勤”类的工作,这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女性在信息获得渠道、人际交往范围、社会资本获得等方面受到了严重制约,而这些因素正是女性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见,中国基本上仍是一个男权社会,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一个特征,在男权的观念下,精准扶贫工作“很自然”地歧视女性,例如对扶贫工作的资金支持,土地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等方面倾向于男性。要改变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讲需要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更需要有意识地促进人们社会性别观念的改变。
三、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的措施
继续教育应该着眼长远与近期的目标相结合,对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根本,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其认识问题的能力,扩大其视野,最终提升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另外,要提高其尽快致富的技能,这是农村女性尤其关心的,所以有关部门要重视培养其掌握一技之长,不能过分要求农村女性的眼光有多长远,要关注其眼前的利益。要促进农村女性的继续教育,必须消除农村女性继续教育之路上的观念障碍。解决精准扶贫问题,解决农村女性继续教育问题,根本上是一个发展问题,要发展有关部门的工作,发展人的观念,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女性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发展难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才能得到解决。”〔5〕具体来说,需要重视以下工作:
首先,有关部门要改变轻视农村女性的观念和工作方式
有关部门需要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在扶贫工作中,一是要有意识地重视农村女性的主体地位,保证农村女性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获得干事的机会,得到支持,例如在扶贫资金的安排上,有意识地划出女性专款;在技术培训中,有意识地设立女性项目;在女性干事创业中,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消除女性的家庭、生活、舆论的后顾之忧。涉及女性时,一定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对女性主体性地位的重视和激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在实际工作中,要关注可行性,让农村女性有机会、有能力参与扶贫工作。调查显示,虽然某些地方重视女性的参与,但是在执行中,女性参与时就会望而却步。二是尊重农村女性的经验。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备受轻视,她们的认识和经验往往被视为“头发长,见识短”,所以有关部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关注女性的声音,尊重她们的认识和经验,调动她们的积极性,鼓励她们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设计和进程,多向她们咨询,组织她们讨论,让她们参与监督,事实证明,在工作中,女性有男性不具备的细心、执行力好等优势。
健全女性组织,促进农村女性发展。要建设好女性组织,例如发挥农村基层妇联的作用。现在的农村妇联实际上就是摆设,基本不开展工作,必须发挥村妇女主任的作用,激励她带领全村女性积极参与精准扶贫。还要强化上层妇联的协调和领头雁作用,改变“干工作就是下达任务”的风气,多做一些实事,例如省市各级妇联可以与银行合作,争取小额信贷或科技致富资金,开展巾帼扶贫。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女性的行业协会及组织,某些行业应主要是女性从业,例如缝纫、制衣等,有关政府部门和组织要加强对这些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服务,更好地让女性发挥作用,另外,要敢于让女性参与农村甚至乡镇的扶贫工作管理,要发挥农村女性村民自治的作用,相信她们在村务的行政、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能管理和发展自己,在很多情况下,无为而治,不打扰她们,减少无谓的“管理”,给她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留出空间,正是对她们最大的支持和信任。
针对农村女性完善精准扶贫机制。政府预算要有一定比例的女性预算,用来提高女性的继续教育水平,增加农村女性的就业机会,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在精准扶贫工作的评估中,必须将农村女性的扫盲率、受教育水平、技能的提高程度、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因素列入考评体系,对于不达标者要“一票否决”。
政府出面帮农村女性联系就业途径。事实证明,农村女性即使有一定的技能,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也比较困难,因为她们的交往范围相对窄,很难和一些公司、企业取得联系。所以,政府就要在其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主动收集有关公司、企业的用人信息,并利用政府的公信力为这些单位推荐农村女性,让单位找到合适的员工,为农村女性找到安全、可靠的单位。
其次,继续教育的措施要改进
加强宣传教育,使农村女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广大农村女性熟知国家的扶贫政策,知道国家对女性干事创业脱贫的政策,还要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这比说一些大道理有效得多,让女性致富的典型到各村去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和鼓舞广大女性,激发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使其从内心燃起主动脱贫的积极性。
要改变落后观念。这包括改变农村女性本人的观念,也要改变其家庭成员尤其是丈夫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要改变落后状况必须从接受教育入手。要改变读书无用的短视行为,贫困的重要根源就是科学文化水平低,即使成人也要继续接受教育,接受教育是一种终身行为。要在家庭里学,在田间地头学,更要参加有关部门有组织的系统的继续教育。其实,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接受教育轻视。
加强对农村女性的技能培训。要注意的是,技能培训必须实用性强,如果农村女性在培训之后没有感受到带来的实际利益,就会打击她们继续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而且培训最好是免费的,调查显示,如果是收费的技能培训,82.5%的女性态度很消极,这不能抱怨她们的“短见”,其实没有受益先交钱培训的事情,农民大多很抵制,有关部门要认识到农民的这种心态,因势利导,把技能培训工作做好,这就要求政府划拨这样一部分资金,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女性进行教育和培训。
为农村女性的继续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国的妇联组织和有关政府部门也已经意识到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为之搭建了一定的平台,可以说关爱农村留守女性,提升他们素质的措施已经不少,例如女性维权站、留守女性之家等,这对农村女性的继续教育是有利的。只不过多数组织并没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推动这些组织良性运行的机制,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将农村女性的继续教育纳入已有的组织中,并采取措施使这些组织运行起来。
技能培训要探索新模式。变“一刀切”的培训模式为个性化的教育培训,因为每个人所擅长的和喜爱的技能是不同的,她们对教育培训的期待也具有个性特征,所以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首先做好摸底工作,对农村女性的个性特征有前期了解,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然后再有目的性地让农村女性参加不同的技能培训,这其实就是“精准识别”,这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这样的培训效果必然会更好,当然,这需要有关部门投入更多的精力,具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只要真心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扶贫工作是不难的。
重视继续教育的“师资”。没有优质的教师资源,一切都是空谈,就目前来看,农村的继续教育师资主要有三类:一是“村官”。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文化素质比较高。对现代科技比较熟知,如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农村女性的继续教育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但是现实情况是,村官基本上不驻村工作,而在乡镇政府,和农村工作比较脱节,严重存在“下不去”的现象,而且村官们的思想也不稳定,他们大多想着在农村“镀金”,将来通过考公务员或者其他途径进城。所以有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措施留住人,让村官们认识到农村是干事创业的大好舞台,是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这就要从制度上规范和引导,从思想上促进他们的转变,为他们实现理想和抱负提供舞台。二是农村小学教师,这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农村,家庭在农村,和农民接触比较多,熟悉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农村女性进行继续教育有天然的优势。要看到,这些人在农村继续教育中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他们往往被认为只能从事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传授的知识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其实,农村女性的文化水平本身比较低,这些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场所,对农村女性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只要文化素质提高了,女性的眼界就开阔了,发展的思路就多了。当然,这需要有关部门针对教师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比如在职称晋升方面对有关教师加分。三是有关部门组织城市的知识资源下乡交流,这是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城市有关部门可以采取轮流下乡的方式开展这项工作,并给予下乡人员一定的工作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
调整继续教育的结构。对农村女性的继续教育必须适应农村的发展需求,缺少与村村实际相结合的具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是农村女性继续教育的薄弱环节,必须有意识地把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农村女性的素质上,使每一个农村女性都可以学到适合自己的技能。
继续教育的内容要分层次。最基本的继续教育是扫盲,全面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升女性的文化素质,力争农村女性都具备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一些的女性,要进一步提高其农业知识水平,让她们从对农业生产习惯的沿袭向对农业知识的科学认知发展,这些人会逐渐成长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能手。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是对女性进行社会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如果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农村女性必须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学会借市场经济大潮的力量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当然这需要对她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例如送到高校进行培训。总之,要逐步形成基层文化教育、实用技术、高等理论知识等多梯次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网络。
总之,有关部门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农村女性的继续教育,为她们接受继续教育扫清障碍和创造条件,农村女性也要勇于冲破传统观念的阻力和家庭的阻力,积极接受继续教育,这样才能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农村建设者,只有农村女性的素质提高了,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迸发出来,“扶贫”才算得上“精准”,“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会更容易。■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2]赵群.尊重女性的主体性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J].女性研究论丛,2016(6).
[3]王蕾蕾.发展农村女性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3(4).
[4]石菊红.农村女性职业教育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
[5]胡锦涛.在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女性大会10周年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中国女性报,2005-08-30.
R esear c h on R ural W omen's Continuing E du c ation Measures on the c ondition of P o v erty A lle v iation Dong Huailiang
Rural women are the obj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areas,and also an important forc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areas.Bu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rural areas and the rural women’ s education level, occupation skill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rural areas,which requires related departments to respect the subjectivity of women,and take measur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peasants to pave the way for rural women to receive continuing education,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rural women,and become a positive force of the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rural women,continuing education
G4
A
1003-6547(2017) 09-0067-07
本文系2015年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嬗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董怀良,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严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