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家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2017-03-10莫医铭
莫医铭
论齐家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莫医铭
齐家之道,主要指管理家庭、治理家族的条理、方法,目的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传统思想中齐家的内容,大致为“孝父母”、“友兄弟”、“别夫妇”、“睦亲族”等,以去私行公、重义轻利为主要价值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家的形式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家依然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空间,是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齐家之道所传递的互敬互爱的交往友爱,回报恩德的正义取向,努力践行的向上态度以及积极出世的责任精神依然充满着生命力。齐家之道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价值:齐家之道有助于实现家庭和谐稳定;廉洁齐家促进廉洁为政;时代精神呼吁时代家风,而时代家风构建时代的社会。
齐家;家庭伦理;儒家;价值
家庭作为人成长的摇篮,对人的人格养成和自由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风家教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风。”钱穆先生也曾言,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绝非仅仅倚赖财富权势,也非清虚奢汰,真正能使家族保泰持盈、闺门雍睦的关键是子弟循谨、孝弟妇德,是齐家的力量。因此,深入的了解齐家之道的价值基础和具体内涵,以及它的时代价值,发挥齐家的力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齐家之道的价值基础
“齐家”之意,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齐家之道,主要指管理家庭、治理家族的条理、方法,目的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向前追溯,古之君子皆有心怀家国天下的远大抱负理想;于今而言,追求幸福是每个人都要修好的人生课题,齐家均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故吾人之幸福,非吾一人所得而专,必于积人而成之家族,若社会,若国家,相待而成立。”
“齐家”之家,不仅是一个家庭,而是以家族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不仅是一个血缘共同体,同时也是个文化经济共同体,涉及经济支出、子女婚配、祖宗祭祀、对外交涉等各类家族事宜。与此同时,家族往往与封建宗法制度相联系,从而使家族具有了政治上的意义。这种家国一体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古希腊时期以自然人为基础形成的城邦和社会的结构,它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政治统治和文化教化的方式。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沉淀,家族已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特征,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指出:“我们中国民族是多数宗族融合而成的……各宗族的习俗、各区域的生活,互有不同;然而合各宗族的习俗,以构成中国的民族文化。”齐家事关个人,也事关社会和国家,它如同一条纽带,将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紧密地联接在一起。
齐家之道作为治理家庭、管理家族的条理、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为目标,以成文或言传身教的家训为主要载体。而家训往往反映出一种价值观,以儒家的去私行公、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为主导。一方面儒家思想占据传统社会思想的主流,奉行去公行私、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孔子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荀子言:“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另一方面儒家的公私观和义利观影响着家训伦理本位的形成,因此,许多家训把人首先作为一个“群”之内的个体来进行考虑,当利和义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优先考虑义和公利,要把整个大家庭的和谐存续放在首要位置,若家族利益和国之大义发生冲突,要以国之大义为重。《颜氏家训·养生》曾指出,虽然人的生命不可不珍惜,但仍不能苟惜,“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齐家与修身和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不仅是自我完善的继续,同时以树立崇高道德、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正如《礼记·大学》中所提到的次序:“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齐家之道的内涵
齐家之道大致包含“孝父母”、“友兄弟”、“别夫妇”、“睦亲族”等方面。关于“齐家之道”的书籍相当多,如《曾国藩家书》 《颜氏家训》 《上虞雁埠章氏家训》等,多以仁、礼来维持家族的整体和谐,增加家族人员的家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综合来看,齐家之道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明确本分、观照生命的家庭伦理,严慈并管、以身作范的家庭教育,以及治理国家、平治天下的基础功能。
1.明确本分、观照生命的家庭伦理
家庭之内主要有三伦——夫妇、亲子、兄弟姊妹,夫妇关系是人伦确立的第一步,人类社会的存续也是因为有夫妇;亲子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的纵向传递,在传统社会中主要指父子关系;兄弟姊妹是家庭内有血缘之亲的同胞手足。庞大的家族关系也是从这三种关系中衍生而出的。
夫妇关系是人伦确立的第一步,人类社会的存续也是因为有夫妇。《幼学琼林·夫妇》中提到:“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人生偶以夫妇。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夫妇和而后家道成。”至今仍有许多成语形容夫妻间的和谐关系,如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宜室宜家、伉俪情深等,夫妻和顺才能保证家庭事务井然有序,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然而,夫妇之间的和美不仅仅只是卿卿我我,更重要的是患难与共,相互砥砺,有共同的志趣。《后汉书·逸民传·梁鸿》记载:“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东汉文学家梁鸿虽然家贫但很有道德操守,迎娶了仰慕自己的女子孟光,却七日不见她。孟光于是跪下问梁鸿道:“听闻你品行高洁,拒绝过很多求婚的人。如今我有幸被您看中,却不知我做错了什么事而遭受冷落。”梁鸿表达了希望妻子能与他一同穿着粗布衣服归隐山林的愿望,孟光换上布衣荆钗来见梁鸿,梁鸿异常高兴。不久,两人迁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每日颂读《诗经》、《尚书》,弹琴自娱,过得很快乐。后来夫妻二人又迁到吴地。每次梁鸿从外面回到家中,孟光给他做好饭,不敢仰视他,而是将盛饭的托盘举到同她眼眉一样高的地方,孟光的做法得到了人们的称赞。在现实生活中,男女之间在体力、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双方要本着共同组成一个家庭的初衷互相扶持、互补,明确自身的定位,分工合作,方能使夫妇关系和家庭关系得以长久维系。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的纵向传递,在传统社会中主要指父子关系,反映在其中的伦理要求为“父慈子孝”。父母对子女有两种最重要的赐予,一是肉体生命,二是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所给予的精神力量,这两种赐予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结果,因此,父母对于子女而言最大的慈爱是抚养和教育。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情是不可超越的,子女则应以孝顺、敬爱、报德来回报父母之恩。在报德方面,子女应以养父母之志和体为主,且养其志重于养其体。“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养父母之体的口体之养仅是给予老者以物质上的关心,而养父母之志则要在举手投足间恪守孝道。曾子奉养曾皙时,每一餐都有酒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皙如果问是否有剩余,一定会回答“有”;而曾元奉养曾子时,也有酒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不问剩下的给谁,如果曾子问是否有剩余,便说“没有了”,要留下以后再进用。在孟子看来,曾子奉养曾皙,可以称得上是养其志,而曾皙死后,曾元侍养父亲曾子则只是“口体”之养,侍奉父母,理应像曾子那般尽心才是。对养志的理解还不仅限于举手投足的尽心侍奉,还包括珍惜自身生命、立身行道报效国家,使父母乐子之荣誉、对父母的过失加以适度劝谏等多重内涵。虽然父子关系中的伦理诉求为“父慈子孝”,但儒家更强调“孝”,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自然感情的天然表露,是人情的自然发挥,但子女对父母尽孝却是逆着人的情感的,因而困难却显得更加可贵。“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孝”一度成为社会中选贤与能的重要评判尺度。
兄弟姊妹是家庭内有血缘之亲的同胞手足,传统社会中主要指兄弟关系,反映在其中的伦理要求为“兄友弟恭”。他们共同成长,拥有相同的生长环境,亲密无间,自然会形成深厚的感情。古人常因没有兄弟而发愁,因而才有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的感叹。然而兄弟关系却也最容易发生矛盾,历史上有许多兄弟之间为了争夺财富权势而倒戈相向的事例,因而父母从小就在家庭教育中强调兄弟之间应互爱互助。在启蒙孩童的《弟子规》中就提到,“兄道友,弟道恭”,为兄者当起表率,为弟者当谦让恭敬。这种“兄友弟恭”的情感不仅有助于维护家庭之内的和睦,同时还能在朋友交往中传递友善。
家庭内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家庭幸福也会将仁爱延伸至社会,将正义延伸至国家,那才会是社会之福、国家之福。
2.严慈并管、以身作范的家庭教育
家教对儿童少年成长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教不仅限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包括整个家庭氛围对孩童的教育熏陶。一方面父母、兄姐等与孩童朝夕相处,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具有教育孩童得天独厚的条件。《颜氏家训·序致》中即提到:“禁童子之暴虐,则师友之诚,不如傅婢之智慧;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情能增加教育的感染力,从子女的角度讲,出于对亲人和长者的信任,也更愿意接受其教诲,即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颜氏家训·序致》)
古时的家庭教育有胎教、幼教、少教和成人教育多个层次,其中以幼教和少教为主抓,但都强调对孩童的教育应越早越好,以免失去塑性的最佳时机。在教育方法上,首先,家庭教育应该是爱教结合、严慈并管的教育。宋家颐《教子语》讲道:“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父子之间不可溺于小慈,自小律之以微,绳之以礼,则长无不肖之悔。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性,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一味的溺爱终致子女“败德”,而过度的严苛会增加彼此怨恨而导致情绪对立,家长应该做到“威严而有慈”,方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后辈的责任,教导其认清是非、居敬持志、修性养德,在日常接人待物时适度合宜。其次,家长对后辈的教导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的传授和思想的启发上,更要鼓励其不断躬行,且在教育中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刘备在《遗诏救后主》中教导后人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北宋学者颜之推在少年时期九岁丧亲,后由其兄抚养,虽慈爱有余却有仁无威,以至于他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到了十八岁自知砥砺,终学有所成。因而他鼓励后人“人有坎凜,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子家训·勉学》),强调人要不断发奋,努力践行,不必自暴自弃,悲天悯人。
古时的家庭教育有家风熏陶、家训规范、宗族祭祀、家谱记录等多种实现方式,已然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文化。其中家风主要是以习惯、信念和风俗影响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人格气质和精神旨趣;家训主要反映一种礼的规范,以训导和矫正家庭成员的行为为目的,告诫其“何者当为”和“何者不当为”;宗族祭祀和家谱一般是规模比较大的家族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而一般家庭多通过祠堂和家谱记录来传递家族文化。
3.治理国家、平治天下的基础功能
家庭道德是国家安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大学》中指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把子对父尽之孝和弟对兄行之悌延伸到政治生活的治理中,认为孝、悌“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家不仅在形式上是国的构成单位,其思想风气更影响着国家治乱:家之仁会促进国之仁,家之让会推动国之让;相反,一个人在家中不能行孝悌之义,在社会上就难以遵守既定规则,在政治生活中也存在着“犯上作乱”的隐患。
家庭道德的影响对领导阶层尤为重要,决定统治者能否怀抱一颗民本之心来治理国家。儒家早就发现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认为统治者爱民利民不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更是要推己及人,爱民之所爱,恶民之所恶,做好民之父母。统治者重视自身德性,同时能够带来上行下效的良性效果。统治者若兴仁爱崇礼让,国人就会争相效仿;统治者若暴虐贪婪,国人就会犯上作乱。一言以蔽之,一言可以偾事,一人亦可定国。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等级和地位的不同,掌握不同物质资源和权力的人享有不同的待遇,但是儒家强调人都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以修身为本”(《大学》),而齐家中的伦理道德同样具有普适性,是人不断完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价值的重要条件。
三、齐家之道的当代价值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儒学遭到许多诟病,其倡导的“齐家之道”也被许多人认为已经过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齐家之道作为一种管理家庭、治理家族的方法,它包含了互敬互爱的交往友爱,回报恩德的正义取向,努力践行的向上态度,以及积极出世的责任精神。这些优秀的精神品德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1.齐家之道有助于实现家庭和谐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的含义渐渐地由家族转为单偶制的家庭,家庭关系的重心也由父子关系转向夫妻关系,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也逐渐转为承认家庭成员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平等关系,但是家依然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空间,是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齐家”所倡导的尊长爱幼、夫妇互爱等精神内涵反而历久弥新,充满生命力。
现代社会强调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但仍然提倡夫妻间和谐共处,患难与共,相互砥砺,有共同的志趣。以财产和外貌为条件的婚姻不如以爱情和相互理解为基础的婚姻牢靠和幸福。因此,要找寻和维持好一段婚姻,在缔结婚姻前要全面了解对方的品行,要选择正直善良、明辨是非的男人做丈夫,选择温婉善良、坚贞端正的女人做妻子,只有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能正确地对待婚姻。婚后,男女双方都要以自身条件为基础掌握好自己的定位,分工合作,为家庭的美满做贡献。
亲子教育仍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要做到爱教结合,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许多父母一味地要求子女掌握谋生技能、艺术才华,却忽略了他们的生活技能培养,接人待物的能力培养和心理的健康,以致许多学生无法适应学校教育,在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父母抚育子女,为其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反之,子女也应当对父母尽赡养之责,尽力所能及之孝。这种回报恩德的正义取向虽然以法律的权利、义务关系被确定下来,但事实上真正驱使人们践行孝道的仍然是德性。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会影响家庭成员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就家庭问题作出良好的情感反应和沟通处理,极有可能引发自我封闭,与家人和朋友产生疏离,最终影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反之,家庭功能良好的儿童会有较高的幸福感,更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家风对个人造成的影响是持续长久的。
2.廉洁齐家促进廉洁为政
家风之正与党风之正密切相关。《人民日报》曾提到:在中央纪委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中,约四成都涉及家庭成员;仅2015年一年,就有约20名因亲属而违纪的中管干部。因而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干部子弟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要,提到“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干部子弟也要遵纪守法,不要以为是干部子弟就谁都奈何不了了。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处理,而且要从严处理,做给老百姓看”。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助于领导干部专心工作,同时作为家风主要倡导者的领导干部的言行也会对家庭成员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反腐倡廉的价值观:不仅表现在治国理政中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还表现在老一辈的党员和革命家所坚持的优良家风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建议全党读《触龙说赵太后》,号召党员干部树立良好的家规、家风;陈毅在担任上海市长期间,曾与子女“约法三章”,要求他们穿着简朴,不乘坐公家汽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些良好的传统,为今天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如果说规定和禁令只是外在的约束,那么家风建设则可以造就真正的自律,使党员干部的修养得到内在的提高。党员干部虽然生活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但应学会处理各种“中国式关系”,坚定为民服务的本心,从廉洁的家风中汲取力量。而传统家风、家训中所传导的去私行公、重义轻利、崇俭抑奢的价值取向,恰好为党员干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3.时代精神呼吁时代家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精神的内涵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仅包含富强、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传统价值观念,而且包含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现代精神。这一方面体现出时代精神是基于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无法脱离历史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体现出时代精神孕含着创新精神,它是一种对历史的扬弃的发展,是对现代化特征的包容性的呈现。这种时代精神也正呼吁着时代的家风。
首先,时代家风的建设要依托优良传统和价值。在传统文化中,“齐家”的书籍相当多,这些家书中包含优秀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智慧,有利于全社会互敬互爱、谦让有礼、积极向上、乐于奉献风气的形成,这些优秀的精神品德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新加坡领导者在本国面临认同危机和道德危机的时刻,就看到了东方价值文化尤其是儒家精神遗产的重要作用,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起了“文化再生运动”,倡导礼貌、敬老和道德教育等,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次,时代家风的建设要避免盲目崇拜现代价值理念。自由、平等观念作为现代价值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处理家庭人际关系的重要指导,许多人基于这些理念批评传统家庭伦理中的孝道、角色本位等,甚至持一种简单批判态度,不免矫枉过正。对于重男轻女、棍棒出孝子、愚孝愚听等糟粕思想我们应当予以摒弃,然而我们仍然要对自由、平等观念予以家庭本位的深刻剖析。平等是互敬互爱下的平等,也是有差别的平等:平等的基础是作为一个人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有平等享受资源的机会,如子女享有隐私权,父母不应倚仗自身权威而去窥视子女的信件、日记等,子女享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父母不应以自身经济有限为由而予以剥夺。然而,这个平等是基于现实的平等,父母提供物质条件养育子女,子女应当对父母持有敬爱和感恩之心,不能以平等为由而要求与父母同等的地位,或者向父母提出超出经济范围的要求。自由不是放纵任性的自由,而是有约束的自由。在当今家庭生活中“啃老族”屡见不鲜,他们不仅做不到奉养父母,反而给父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子女基于自由恋爱而缔结婚姻关系,不告知父母,却对年老父母的婚姻指手画脚。这些显然都违背了自由的初衷,真正的自由是对规律和必然的认识,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为政》),是在家庭交往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却无害于他人。因而在建设新时代家风时,我们必须反思时代家风的现代价值,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再谈创新。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传统的齐家之道传递出去私行公、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的崇俭之风和官员的廉政之风;其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交往友爱,回报恩德的正义取向,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公民德性的养成。随着时代的进步,齐家之道定会日臻完善,在不断汲取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1]朱贻庭.中国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0.
[2]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7.
[3]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107-110.
[4]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1).
O n P hilosophy of F am ily R egulation and Its Modern Value Mo Yiming
The philosophy of family regulation means carrying out the family management, and the purpose is to keep the family united and make its members work together well.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philosophy of family regulation contains “being filial to parents”,“respecting elder brothers and loving younger brothers”,“difference between couples” and “harmony between families”based on righteousness more important than benefits and the countr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privat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the form of the family has changed,but the family is still an important space for personal growth,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ntry.The spirit it delivers which is love, respect positive and responsibility is still full of vitality.The philosophy of family regulation family is still of great value in today’ s society.The philosophy of family regulation contributes to family harmony and stability.Honest and clean family promotes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The time spirit calls for time family style, which makes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ety.
the philosophy of family regulation,family ethics,confucianism,value
B0
A
1003-6547(2017) 09-0017-07
莫医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5级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魏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