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2017-03-10吕银凤
吕银凤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310024)
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吕银凤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310024)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需求侧拉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受阻、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一是要政府大力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二是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合理配置资源;三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创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改革;经济结构;创新
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所作的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演讲中,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了较系统的阐述,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其主要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强调经济发展新常态之“新”,就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这些新的特征,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打破了我国主要依靠出口、消费、投资的需求性拉动力的疲软状态,着重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在这一背景下,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一概念,也是首次将“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由此确定了中国未来经济改革的主基调。此后,供给侧结构改革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概念界定
对供给侧结构改革概念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可以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还有学者认为,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要素端和生产端的改革,要素端的改革主要是促进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合理配置,激发要素活力;生产端改革主要是能化解三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创新实践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是指从全要素角度,即利用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这四大要素,扩大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全要素配置最优化,着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发社会创新驱动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然性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改革措施。针对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需求侧拉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受阻、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提出具有其必然性。
(一)需求侧拉动力不足
我国经济发展传统意义上依靠出口、消费、投资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需求侧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向日渐疲软。
1.出口竞争优势减弱
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2016年春季报告中指出:“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5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2万亿元,下降1.9%。”[3]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出口竞争优势减弱。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方面:(1)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力成本低廉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但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凸显,青壮年劳动力相对短缺,尤其是在农业和制造业方面,致使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逐渐上升,而相比较于东南亚等拥有较多廉价劳动力的国家,我国出口产品会因为生产成本的上升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2)政府监管不到位,企业只重视出口产品的数量和效益,忽视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良好形象。(3)国内优势产业相较于国外,产品缺乏创新性,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地位。
2.投资结构不合理
从企业角度来看,许多企业为了避免产品单一所带来的经营风险,试图利用多元化投资来降低风险。比如,目前最常见的国内企业投资大多涉及房地产领域,出现了许多的“空城”和“鬼城”。企业盲目投资,不能从实际出发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领域,易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会因为资金在新的投资项目被大量占用,而出现资金链循环中断,导致企业破产的现象。
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教育、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领域。政府投资的集中,首先,短期上会满足人民群众的广泛需求,但长期上会导致供给过剩且有效供给短缺,某种程度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加剧经济领域的供需比例失衡现象;其次,政府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领域的集中,随之而来的是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复建设,会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且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本;最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大多数属于公益性投资,投资成本较高,但回报率低,难以形成循环往复的投资链,这种过度投资,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消费需求双重矛盾
在新时期,我国政府在破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供给结构却相对固化,存在有需求、无供给和有供给、需求不足的双重矛盾。有需求、无供给即是有效供给不足,高端产品的供给无法满足国内消费群体的需求。而随着“代购”等跨国的新型消费方式的兴起,国内消费者更热衷于购买国外的婴幼儿用品、化妆品、数码产品等高质量的消费品。国内消费一方面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消费者群体流失国外的现象。有供给、需求不足即是有效需求的购买受限,医疗、住房等基本社会生活设施的供给存在大量过剩现象,但由于它们较高的价格,抑制了城乡居民的有效需求。消费层次的双重矛盾从根本上都源于供给侧方面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产业结构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逐渐出现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1.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即生产能力总和大于消费能力总和,通俗来说就是供给大于需求。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发生多轮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轮:第一轮发生在 1998-2002 年通缩和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第二轮发生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第三轮是新常态以来中国正在经历的产能过剩。”[4]我国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水泥、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还有电池、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并且出现在低端产能和低层次产品上供给过剩,在高端产能和高层次产品上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政绩考核,从而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管制,刺激企业过度投资,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还未构建公正、合理的市场运营环境,如一旦某一行业、领域出现短暂暴利现象,企业就争相效仿,而当高利润消失后,必然出现大量产能过剩现象。
我国政府往往从刺激总需求的角度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对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致使大多数消费者更倾向于去国外消费,或者从国外进口产品,这样既不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也使我国资金大量外流,阻碍经济发展。所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重点还是要从供给侧入手,扩大有效供给,弥补供给缺口。
2.创新动力不足
产业创新即技术成果的产品化,它是企业依靠新技术,将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等结合起来,突破现有产业生产的限制,创造新产业或者改变原有产业结构,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全球化背景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目前,我国产业发展中,虽然政府对企业的创新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但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动力仍明显不足,主要表现:(1)在传统产业中,加工制造业占据较大的比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步兴起,但是它们都属于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因而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加之,政府对传统企业的管制和保护政策,使得企业未能充分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缺乏自主创新的市场激励效应。(2)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在社会总投入中比重过低,技术研发具有时间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等特点,使得一些企业更倾向于引进国外的技术,即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而非自主研发新技术,长此以往,必定会过度依赖国外技术,而缺少参与创新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另外,我国的创新型人才短缺也是产业创新的一大阻碍。总之,以上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生产领域的问题,也就是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措施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去杠杆。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的推进措施。
(一)释放市场活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点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要明确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是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加强对供给制度和供给改革的干预,而是要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减少对供给侧的管制和干预,包括政府减少对要素供给和定价的管制,减少对产能过剩企业的投资干预等。着重通过市场的内生机制对供给侧进行调节,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合理的市场运行体制和机制,重视和鼓励企业自主经营,这样不仅能激发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根据市场上企业和消费者群体的自身发展,来提供有效供给。并且通过市场机制的引领,把生产性资源逐步从产能过剩的领域转移到有效供给不足的领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当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至关重要,政府应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市场竞争的监督者、供给改革的推动者,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破除市场交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使有效供给能顺利地为消费者群体所掌握。同时,也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转型面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双重任务’”,[5]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两个方面。
第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解决好传统产业中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地位,依托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规则,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一批产能过剩企业和“僵尸企业”,以优化供给结构,将企业的资源集中化,减少产业建设的重复性,从而合理配置资源,增大有效供给,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政府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企业的环保水平和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一旦发现违规破坏环境,提供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严惩不贷,以保证供给的质量和品质,给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购买环境,促进内需的增长。其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推进企业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企业要加大科研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由单一的加工制造向产品的研发、服务转变。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的全球供应链条,实现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产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即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等产业在内,以技术密集型为特点的产业。由于它具有能耗低、利用效率高、更加环保、可持续性强等特点,所以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力支持和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塑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需求,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而在当前人口红利逐渐下降,土地、资本利用效率低的状况下,就必须把创新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创新驱动是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途径,把创新驱动注入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使用中,有利于改善和优化要素结构,提高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供给质量,增加供给的有效性,减轻无效供给。为此,我国政府要重视对科研创新的保护,重点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提倡自主创业,鼓励微小创业企业的发展,培养社会成员的创新、创业意识。企业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实践,通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等各种鼓励措施,激发他们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动力,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种种经济问题,我们要着重对生产领域即供给侧方面进行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弥补供给短板。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能够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实践中,它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1]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N].人民日报,2016-01-04.
[2]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1).
[3]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2016年春季报告[J].国际贸易,2016,(5).
[4]陈小亮,陈彦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总需求管理的关系探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
[5]霍影,王春梅,李巍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9).
责任编辑:谷晓红
TheSupplySideStructureReforminNewNormalChineseEconomy
LV Yin-feng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310024,China)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Chinese economy. In this new normal state,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need side power,the blocke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low creative competence. The practice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is quite necessary. To promote this reform requires:1. the government to simplify administrative process and activate the market;2.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3.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hould be promoted and activate innovative pow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side;economic structure;innovation
F04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0.009
2016-12-12
吕银凤(199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004—5856(2017)10—0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