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生态文明意蕴

2017-03-10康雅倩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明人类

康雅倩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生态文明意蕴

康雅倩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力量,而且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层面的“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归宿;社会层面的“平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前提;公民层面的“友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彼此相通,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和谐;平等;友善

狭义的“和谐”指人与人之间友好和谐的一种状态;广义的“和谐”不仅限定在人与人之间,还扩展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互惠互利、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该对这里的“和谐”进行现代性解读,丰富其内涵,赋予其时代性的价值,即在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和谐的同时,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观指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归宿

“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追求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和谐”是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生态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1]当今社会,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二者要协调发展,互惠互利,利用科技发展开发新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自然环境也为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客观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所在,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归宿。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两个主要的核心关系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人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是实现生态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追求生态和谐社会是人类在之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人类在社会建设和理论建设方面的重大突破。

生态文明中的“和谐”最主要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跃居为第二大经济强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也日益严峻。党中央在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后,又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4]“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5]我们必须重视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提出有效的措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另外,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不是要求停止发展经济而专心致志治理环境,解决环境问题,而是不断探索能够循环利用资源的新技术、新科技,改变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在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和谐价值指向并非是寻求一种静态的、不变的和谐,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和谐;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和谐,表现为人的一种主动创建过程。[6]

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直接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因此,其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在处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7](P550)大自然之于人类是实践的客体,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大自然,实践活动受人类脑力劳动的指导,人类思想又受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和谐社会,必须以人及其社会的和谐发展为重要的社会保障。假设没有统一的社会机制和核心的价值观力量来要求和鼓舞人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无法形成核心的力量去完成通过科技对现今生产方式进行的绿色化改造,目标将成为空谈。所以,人及其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前提

“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追求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狭义的“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平等地享受社会成果和享有社会地位;广义的“平等”不仅指人与人之间,而且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地位的平等。生态文明丰富了其基本内涵,强调了自然界的作用和地位。从生态系统构成的基本维度来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我们把生态价值解释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三重生态价值关系的辩证整体性构成,是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三重价值向度的辩证统一,其价值核心是生态平等、和谐共生。[8]由此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不仅是社会层面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前提,只有认识到人与大自然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才能真正在生态社会的建设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古人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今的生态文明将这句话推及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人类不能肆无忌惮地掠夺和虐待自然,应该认识到人类自身与自然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忽视自然的地位,以人类需求为中心,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统治者,将自然置于人类的对立面,将大自然当作人类的敌人,肆意虐待自然,对自然资源挥霍无度,丝毫不顾忌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自然界出现了崩溃现象。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工业的增长为经济发展尺度的浪潮,工厂大量出现,工业迅速发展,向大自然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许多物种灭绝,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彻底消失。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的这些行为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体现出人类中心主义存在弊端。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寓意人、地、天、道四者地位平等,相生相克,只有和谐共生才能永恒。综上所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界是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为前提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不断地繁衍生存下去。

生态文明的平等观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平等,还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平等。人与自然的不平等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存在密切的联系。当今的生态危机和资源枯竭等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经济政治权利的不平等,例如国际贸易体系的不完善,污染物排放量的国际标准不适用,基础设施建设不平等等。在纯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私有制的出现和存在造成了阶级的出现,从而成为不平等的起源。历史上典型的人与人不平等的思潮主要有“种族主义”和“精英优生论”,这两种思潮都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事实也已经证明这种崇尚人与人不平等的思潮最终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平等的核心价值观,既坚持人与自然平等,也坚持人与人平等,二者和谐统一,才能不断推动文明的进步,才能让人们有尊严地活着,生态文明社会才会早日实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新时期,我们不仅要彼此之间友好相处,更要与大自然友好相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友善”作为核心的价值观指导。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要友善地对待自然。对大自然友善是每个公民无论在思维领域还是实践活动都必须具有的品质,把大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怀抱一颗善良的心,友好地对待自然,自然才会对我们有源源不断的回馈,为我们提供一个美丽的生存环境。生态友善可以说是生态文明的代言词,遵循人与自然的客观规律,把生态当作友人,以善待的心态对待,倡导人和自然的和睦相处。生态友善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不强加人类的意志,生态友善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的建设鼓励公众参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友善”遥相呼应。广义的生态文明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公众自身、环境友善行为和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等方面。[9]生态友善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行为实践,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树立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责任感。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要倡导公民之间的友善,公民与社会的友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善。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美好的个人品质,友善地对待自己,可以生活得更加精致;友善地对待朋友,可以收获更加真挚的友谊;友善地对待亲人,可以让家庭更加稳固;友善地对待陌生人,可以让社会更加美好;友善地对待国际友人,可以营造一个友善的国际环境,使世界和平能够更加持久,人们的心能够更加安定;友善地对待自然,可以拥有一个美丽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崇尚友善,友好地对待生活,公民才能更加幸福,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国际环境才能更加稳定,人类才能不断地繁衍生息。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要求爱国、诚信、敬业、友善。总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要结合时代特色,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才能生生不息,一直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黄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维度——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2]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5-05.

[3]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N].人民日报,2015-09-27.

[4]习近平.把义务植树深入开展下去,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J].中国林业产业,2013,(4).

[5]习近平.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一些团组的审议和讨论[N].中国青年报,2015-03-07.

[6]赵成.论生态和谐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2007,(1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程从柱,刘惊铎.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价值观变革[J].教育理论研究,2009,(1).

[9]邓翠华.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0).

[10]黄岩.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传播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8).

责任编辑:李新红

TheImplicationofEco-CivilizationinSocialisticCoreValue

KANG Ya-qi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Socialistic core value is not only of guidance significance to leading social ideology but also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iviliz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harmony” is the spirit home for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t the social level,“equality” is its value premise. At the level of citizens,“being friendly”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There are ample eco-civilization ideas in socialistic core value. Since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it is argued that the socialistic core value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ic eco-society.

the socialistic core value;eco-civilization;harmony;equality;being friendly

D616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0.002

2017-01-11

康雅倩(1993-),女,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04—5856(2017)10—0008—0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明人类
我的价值观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