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未来教师素养研究
2017-03-10孟宪乐侯方静
孟宪乐 侯方静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未来教师素养研究
孟宪乐 侯方静
“互联网+”时代既给教师带来了机遇,也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未来教师需要较高的综合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热情;富有共享、包容合作精神;融聚创新、新意思维;读懂学生,知晓学生需求;富有责任感,学会“走心”;呈现真性情,彰显本我;富有个性、特色和人格魅力。关键的是,未来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数据思维素养、专业成长素养等核心素养。
未来教师;互联网+;素质
一、“互联网+教育”与未来教师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1]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发展,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教育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纵观教育发展历程,学校发展经历了数次变迁。孔孟时代的学校是学校的1.0版,私塾学校盛行。2.0版的学校时代,学生围绕着图书馆来学习。现在的学校是3.0版。[2]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客户端等技术广泛兴起, COURSERA、葱课直播、学堂在线、MOOC(慕课)等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开放性,给知识的共享、生成和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未来教育将以学生为原点,大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教育有助于打破教育不均衡的障碍。在“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下,优秀的教师、课程和知识库等教育资源将能够跨越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服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使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尽可能平等……[3]未来教育中,人们随时随地学习,听课不必再亲临现场。未来教育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感受,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可以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内容,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地点。未来教育采用信息处理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更能吸引学生,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建议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2017年1月1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互联网突破了课堂的边界、学校的边界、求知的边界,“万维空间”挑战“三尺讲台”。[4]但是互联网学习也有缺陷,如知识以碎片化呈现,MOOC对传统教育只能充当补充角色,而不能替代它。课堂学习是一个线下正式学习的方式,现场感强,教师能传达更真实的体验,相比之下,虚拟学习的效能略低,且缺少人际沟通的实践。[5]
教育形势在变化,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受到很大冲击,教师也要学会变通。网络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学习、生活、成长,如何做好引导规范工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促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正向融合、虚拟与现实良性互动,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但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未来教育,教师不仅不会消失,反而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教师是弥合线下教育与在线教育不足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未来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素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借助于科技发展更加得心应手。
二、未来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
互联网为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也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迫切需要教师紧跟互联网思维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已经不是唯一评判学生正确与否的裁判员。未来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拥抱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适时改变,主动适应,重建自己的教师职业素养体系。
第一,广阔的国际视野。“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着国际竞争,服务国家发展需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形势的严峻形势。从国际环境看,开放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三维(3D)打印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与学习方式。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未来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教育发展战略,通过教育改革发展谋划未来,抢占先机。[6]放眼世界,各国也都在探索未来教育背景下“未来教师”的培养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的师资力量培养已经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学术性还是专业性研究生的问题。我国自从取消了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将教师资格证列入职业资格考试后,师范生的培养方式面临着尴尬处境。[7]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特别是在上海等一些发达城市,基础教育对师资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教师不仅要传授教科书中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探索未知的世界。
第二,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热情。教师要做“互联网+”时代的拥抱者。教师,不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且是一个神圣的使命,完成使命需要教师保持教书育人的初心,工作上兢兢业业的激情。这就要求未来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热情。唯有如此,才不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最好的成长路径是自主发展,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富有激情地自我建构专业的教师素养。有兴趣,有动力,即使缺少知识、技能和经验,也会认真地总结与反思。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教师更要保持这样一种高度的热情去迎接挑战。
第三,富有共享、包容、合作精神。教育是使人们从狭窄视距通往宽阔视野的桥梁,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具备共享、包容、合作精神。未来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包容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氛围。科技让教师与学生以及其他教师的合作更加便捷化,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常态化,建立在机制基础上的跨区域合作也在逐步成熟。政府搭建平台,产学研相结合,以“三通两平台”[8]为抓手,搭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只有这样,未来教师与学生才会得心应手地合作,才会共享精神财富、乐于分享各自价值观和人生经验。
第四,融聚创新、新意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互联网时代,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而不是教学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的简单相加。未来课堂不只是装满先进技术设备的教室,而是必须有教师深度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没有未来教师,未来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互联网+”时代,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更新教育理念,找寻体现“互联网+”创新特色的成长路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第五,读懂学生,知晓学生需求。教师视角下,教学最理想的状态是:知晓学生需求、兴趣点之所在,师生步伐一致。传统课堂下,教师支配教学内容、方法,控制教学进度。“互联网+教育”时代,一方面,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大量优质教学视频被上传到网上学习空间,学生可根据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时,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权威,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在空间留下的浏览记录和反馈数据,读懂学生真实的内心需求和疑惑,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成长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六,富有责任感,学会“走心”。教师素养中最基本的素养就是责任心,体现于教师对这份职业的担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责任感。[9]“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需求、家长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呈直线上升趋势。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既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也要走进家长的内心,彼此尊重并做到心与心的沟通。
第七,富有真性情,彰显本我。柴静《穹顶之下》展开雾霾调查源于母爱本能,呈现了一个真情实感的人的内心世界,步步逼近真相,纪录片以个人演讲自述呈现于互联网。[10]新闻人如此,教师也应如此。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一般见不到教师最本我的一面。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人格、知识魅力仍然对学生有很深影响。“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即使从移动网络终端学生与教师共享同样的教育资源,学生仍离不开本真、富有真性情的教师。
第八,富有个性特色和人格魅力。教育教学实践中全能型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互联网+”时代,浅显的知识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易搜索到,学生的选修课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未来的教师要吸引学生,自然要拥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人格魅力。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在未来教育中也有可能实现,未来课堂会逐步社会化。未来教师应当拥有代表着教师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的个人特色课,学生不仅仅是在选择课程内容,更是在选择一种价值认同,未来教育需要富有特色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三、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新课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即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的素养课程,立德树人。目的是使学生踏入社会,有情有义,有家国情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学生,更要以德服人、以情动人,引领学生自由、自主、自觉成长。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师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更新教学理念,避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育观,落实素质教育。未来教师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素养。“互联网+教育”、未来教育对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积极迎接数字化教育挑战,强化信息技术素养。在国外,有专家建议,信息技术的投入大约有一半应该用于教师培训。如果不用大量的经费培训教师,前面的钱等于白花。[11]根据201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未来教师需要具备和掌握如下的信息化技能和工具:收集数字化教学资源,编辑声频、视频文件,编辑图像文件,设计与制作思维导图,使用即时通信工具沟通交流、分享文件,利用在线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利用移动环境下学习工具组织教学,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学。[12]“三通两平台”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常态化,未来教师需要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熟练组织教学。只有信息素养提升了,教学硬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教师的信息素养。
数据思维素养。今天的学生是生活在数字化时代里的原住民,从小就接触数字化产品。我们在传统课堂上所熟知的平均分、升学率、及格率等数据,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可以更好地分析利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有条件并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微观动态和成长档案,从而更好地读懂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成长中的变化。教育将会变得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思维素养。
专业成长素养。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而育人又是一个复杂并含智慧性的活动,尤其是数字化时代,更加强调教师的创新,未来教育更需要个性化的专业教师。因此,教师更要时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放大了个体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教师之间交流更频繁,缩小了地区间因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5]未来教师的成长发展,是一项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马拉松长跑。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应满怀热情,保持独立的个性,多自由思考和反思,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促进教育教学和科学技术双向融合,进而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发展。
[1] 李克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7-02-20]. http://news.sina.com.cn/c/2015-03-16/224431612998.shtml.
[2] 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5):73-80.
[3] 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85-88.
[4] 陈宝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EB/OL].[2017-02-2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3/00/34299166_628615904.shtml.
[5] 赵天骄.“互联网+”来了未来教师应该“+”点什么[J].师资建设,2015(3):49-51.
[6]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2-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7] 姜澎.“未来教师”需要广阔国际视野[N].文汇报,2016-03-23(007).
[8] 蒋东兴,吴海燕,袁芳.“三通两平台”建设内容与实施模式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2):7-10.
[9] 谢凡,陈锁明.聚焦教师核心素养 勾勒“未来教师”新形象: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J].中小学管理,2016(11):35-38.
[10] 沈祖芸.穹顶之下“看见”未来教师影子[N].中国教育报,2015-03-03(001).
[11] 陶西平.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N].中国教师报,2016-03-09(015).
[12] 单丽.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29-133.
(责任编辑 孟俊红)
1006-2920(2017)02-0043-04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2.007
孟宪乐,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洛阳 471934):侯方静,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洛阳 471934)。
2015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河南省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研究”(2015-JSJYZD-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