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以广东云浮为例
2017-05-11伍百军
伍百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以广东云浮为例
伍百军
结合广东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利用文献参考法、访谈法设计并检验调查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分析、因子分析,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信效度检验。评价指标体系总共有六个维度,按照权重由高到低分别为遗产开发价值、遗产开发潜力、遗产质量状况、遗产开发效益、遗产影响力、遗产开发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评价体系;开发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展开,学术界对其研究也在逐步深入,但是专门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研究相结合的文献不是很多。国外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研究,如2007年D.Ram和J.Everitt分析玛雅文化旅游景点给当地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有利有弊[1];二是遗产旅游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如2002年Kennedy Ondimu调查研究了肯尼亚西部Gusii社区建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型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规划等问题[2];三是对遗产旅游的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如2003年G.McCain和N.M.Ray对遗产旅游市场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市场营销策略[3];四是遗产真实性方面的研究,如2007年Miguel Vidai Gonzalez认为在遗产旅游目的地见到的一切是源于当地遗产的原真性[4]。
国内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价值与途径进行研究,如2010年刘桂兰认为民艺类非物质文化具有文化旅游价值和适合旅游需求的体验价值。[5]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并对其开发进行研究,如2010年孙国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旅游内容,对其适度开发可以实现它们之间的可持续协调发展。[6]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如2012年雷蓉、胡北明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相应的5种旅游开发模式。[7]国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的研究视角重点集中在非遗保护方面,虽然也有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关系进行研究,但研究内容不够全面,视角比较单一,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价值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云浮市为研究对象,设计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其相关规律,为云浮及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价值评价指标
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有效开发,对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评价依据主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及中国部分国家标准、法律规定,同时参照一些国际公约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有关文献,具体包括:《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以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等。
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和评价依据,并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征,笔者选取了适合开发的评价指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资源开发价值、遗产开发潜力、遗产影响力、遗产开发效益、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和遗产质量状况六个方面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
表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
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指标权重较为普遍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可以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进行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可以提高评分的客观性。对每位专家给出的数据利用SPSS21软件进行检验,最后得出评价因子的权重,并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由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评分,评分结果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中的标准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的等级结构,将每一评价指标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应的分值分别为4、3、2、1,反映了各因子在评价模型中的相对重要程度(见表2)。
二、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评价体系
(一)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
云浮市坐落在广东省西部,是面向珠三角和沟通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云浮历史悠久,历经时代变迁与种族迁徙,形成多民族汇集、多语言并存、多宗教发展的格局。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数量较多,但是,这些资源品位高低不一,资源等级差异较大。本文主要选择省级及以上的或者正在申报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为对象(见表3)进行研究。这些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现状。研究对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征、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有所侧重,同时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条件。
表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指标、等级、分值
表3 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
(二)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有多种方法,包括专家德尔菲技术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8]12本研究在提炼云浮非物质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时运用的是访谈法、文献法。运用访谈法收集相关评价指标时,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访谈对象
选取访谈对象7人,第一期选取云浮市旅游局2人,云浮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人员2人,采取集中访谈的方式;第二次访谈对象选取罗定市旅游局、郁南县旅游局相关人员各1人,罗定市快乐天旅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1人,采取单独访谈的形式。相关人员都是旅游行业管理人员或旅游从业人员,并且对云浮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年龄结构上,20~30岁1名,30~40岁2名,40岁以上的人员4名,满足分层抽样的要求。
访谈结束后,将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作为评价指标收集的基础资料。
2.评价指标的形成
对访谈者所描述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评价指标。笔者以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欧阳正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9]为参考,结合访谈法收集的词条,同时查阅云浮地区相关资料,初步编写出符合云浮地区实际情况的问卷。之后组织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广泛讨论、修改,确定《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的33项评价指标。
3.编制和发放问卷
《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共9项,即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户籍、单位性质、工作年限、平均工作时间、月收入情况等,作为统计变量。第二部分为评价指标及其重要性评价,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判断各项评价指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并采用李克特五级等级评定法进行赋分。2016年3月,对云浮本地区人员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20分;剔除无效问卷22份,获得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为93.13%。
(三)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评价指标构建的检验
将调查问卷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21统计软件依次对内部一致性、项目和因素等进行频数分析,得出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分析、效度检验。
1.内部一致性分析
对问卷内容内部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项目和维度总分之间的相关处于0.347~0.823之间的题目有34个。根据要求,项目与维度总分之间的所有相关系数全部大于0.3,因此对这些项目给予保留。
2.项目分析
将《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中的33项词条的分值从低到高予以排序,并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这34项词条全部符合要求,因此对这些项目全部予以保留。
3.因素分析
(1)因子分析的适度检验
对这些相关变量利用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结果显示这些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能够提取公共因子,并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值见表4。从表4可以发现,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 572.575,p值接近0,且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KMO值为0.927,依据KMO度量的相关标准,对这些变量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表4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
(2)因子的命名解释
这里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权。指定按第一因子载荷降序的顺序输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图以及权重,分析结果如表5。
表5 因子负荷及公因子方差
4.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对调查问卷中的6个因子及总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问卷的α系数为0.923,6个分量表的α系数在0.802~0.970之间。依据相关标准,我们认为本次问卷的信度达到了理想的水平,因此本次调查问卷的信度好。
(2)效度检验
由软件中的6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可知,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35~0.618之间,这说明6个因子之间相关系数值比较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偏相关系数值较低,在-0.084~0.102之间,表明是低相关关系,因此符合要求。
(四)构建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评价指标模型
在调查以及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评价指标模型,该模型一共有四个层次,具体见图1。
图1 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评价指标
其中开发价值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具备哪些方面的价值,是否值得开发;开发潜力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有潜力的本质特征;开发效益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开发中所能获得的效益,一般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质量状况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质量的现状,是开发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条件;遗产影响力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等级,等级越高,说明保存越完整,其影响力越强;开发条件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其他一些条件予以支撑,一般包括区位、基础设施和其本身等条件。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分析与因子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潜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质量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条件6个评价维度中选取富有代表性的33项指标,为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情况,这对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通过权重分析可知,在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这主要是因为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质量,开发价值很高,开发的潜力较大,因此云浮要重点保护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不强,保护力度不大,旅游开发程度不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足够的推动作用。因此,云浮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和资源质量,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思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联合宣传机制,完善遗产保护措施,以对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全面的、有序的开发。
由于篇幅所限,文章在构建完评价指标体系后,没有对各个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本文重点研究评价指标的构建,至于各项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权限、评价主体、评价方法、步骤等,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使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
[1] RAMSEY D EVERITT L.If You Dig It,They Will Come! Archaeology Heritage Sit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elize, Central America[J].Tourism Management,2007(11): 1-5.
[2] ONDIMU K I.Cultural Tourism in Keny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4):1036-1047.
[3] MCCAIN G.RAY N M.Legacy Tourism:The Search for Personal Meaning in Heritage Travel[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 713-717.
[4] GONZALEZ M V.Intangible Heritage Tourism and Identity[J].Tourism Management,2007(7):1-4.
[5] 刘桂兰.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旅游价值评价:以河南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26-28.
[6] 孙国学.基于旅游开发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经济问题探索,2010(1):77-79.
[7] 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12(7):210-216.
[8] 姚昆遗.中国旅游客源国家和地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9] 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1):43-45.
(责任编辑 周军伟)
An Empirical Study of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A Case Study in Yunfu,Guangdong
WU Baijun
(DepartmentofEconomyandManagement,LuodingPolytechnic,Luoding527200,China)
The article combines wit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in Yunfu, Guangdong from the principle of evaluation, uses literature references, interview to design and test questionnaire, then constructs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ests the reliability, validity through project analysis, internal consistency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six dimensions:heritage development value, herita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quality of heritage, heritage development benefit, heritage influence, heritag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evalu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value
1006-2920(2017)02-0026-07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2.004
伍百军,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罗定 527200)。
2015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GD15XGL47);2014年云浮南江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南江流域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YFNJ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