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素养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微
2017-03-10柏瑞平
柏瑞平
(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基于网络素养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微
柏瑞平
(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网络信息时代需要广大网民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大学生群体是一支强大的网络生力军,即将踏入社会,其网络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网络生态环境的质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极为重要,也十分必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将网络素养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的教学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基于此,将网络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实践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力尝试。
网络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数字化的网络互通时代。在强劲的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生活方式、工作态势、交往形式等受到极大的冲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扑面而来的信息让人猝不及防,想挣脱互联网,找寻宁静的“桃花源”已成奢望。人们不再是单纯的受众,也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信息的生成与传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在年龄结构上,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在学历结构上,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而在广大的网民中,大学生是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0.6%。①《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560209.html。巨大的网域、众多的网民、多元的网络特点使得网络环境日趋复杂,网络生态失衡,网络硬实力远远超过软实力。因此,对广大网民,尤其是作为网络重要主体且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极为重要,也十分紧迫。
一、网络素养及其主要内容
网络素养源于国际上广泛倡导的媒介素养,特指在网络环境下的综合素养。其内涵丰富,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概况起来总体上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从技术层面讲,主要指网民对网络媒介的认知、操作、应用、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其二,从精神层面讲,主要指网民对网络信息的生成、利用、分析、评价、传播能力,对网络行为的自控、管理能力,和对网络安全、道德、法律的自觉能力。对于热衷于网络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需求,但仍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期,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大一新生,因此,要特别关注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不断拓展网络素养的新内容。
(一)网络认知和恰当应用
网络使用者首先必须对网络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这是网络素养的基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承担着这样的任务。但知道、了解是一回事,如何恰当地操作和科学地应用又是一回事。网络本身是中性的,其正面或负面的功能则取决于网络的使用者。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智等方面尚处于形成期,对于各种网络信息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难以预计由此带来的种种后果。只图一时的好奇和刺激,对网络产生误用、滥用,甚至错用等现象。比如,有的大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技能,运用黑客技术攻击网络系统,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有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并因此中断了学业,甚至毁掉了健康,失去了生命。因此,对网络的辩证认识,恰当、合理、合法和有节制地使用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网络素养。①胡凯,曹挹芬:《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的网络道德与网络心理健康》,《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二)网络行为的自控和管理
当代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自控能力低下是引起网络沉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强烈的好奇心和网络监管的欠缺使其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网络自控和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网络自控能力要求大学生能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比如上课时、开会时、听讲座时、做作业时、读书讨论时将手机关机或置于静音状态;看到网上自动跳出的不雅网页能够规避和不点击;对上网时间严格控制等。
(三)网络信息的甄别和扬弃
当前,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内容庞杂,无所不包,先进的网络技术使信息的生成与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同时,网络传播渠道的开放性,网络主体的多元化和隐蔽性使得网络信息异常复杂,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存在大量的信息垃圾和灰色、黄色、黑色、暴力、虚假信息。因此,大学生应具备对各种网络信息的分析、判断的能力,比如哪些是科学的、真实的、积极的,哪些对自己来说是有益的;哪些是伪科学的、虚假的、消极的,哪些对自己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哪些是应该大力弘扬的,哪些是要坚决摒弃的。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学生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各种信息,学会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网络实践的责任和义务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实践的主体,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又使得实践主体具有充分的参与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实践主体的成本和风险,因此,极大地激发了网络实践主体的热情和侥幸心理。由于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在理性思维方面有所欠缺,其网络实践能力与自律能力存在偏差,网络脏口、网络恶搞、网络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参与网络讨论的过程中,盲目从众、言论过激、情绪化、想当然的现象随处可见。有的随意发布并传播不实、不良信息。因此,作为网络实践的主体之一,大学生应具备理性参与网络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能力,在进行网络交往和网络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应对自己的行为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在制造和传播网络信息之前,应对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充分的预测和评估,尽量避免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大学生在享受网络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五)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意识大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即保证网络在使用过程中处于安全状态。比如使用前要安装预防和杀毒软件,使用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查杀病毒,给系统升级、打补丁,阻塞软件漏洞,对来历不明的网站和信息进行谨慎处理等,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网络交流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即保证网络主体在进行网络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处于安全状态。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我们在网络中与他人交流或在网站上填写信息时要谨慎,注意保管好个人的相关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账号、密码、家庭地址、电话等。同时,大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善,比较单纯,往往轻易相信别人。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与网友约会、上当受骗,甚至付出生命的现象时有出现。因此,网络安全意识应该是大学生网络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
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就是指大学生网民要懂得一定的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知识,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表达自由的权利,在参与相关的网络活动中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共同维护网络生态的平衡,促进网络生态良性、可持续发展。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创制网络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传播。而网络传播的隐匿性和虚拟性,又使得传播主体变成了虚拟的符号,网络主体出现了缺失和分化,标榜自由的网络“乌托邦”不得不面临着道德缺失、伦理失范的危机,这些主要表现在网络犯罪、网上侵权、信息滥用和信用危机等方面。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严格自律。同时,保证自己传播的是符合人类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信息。
二、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何以可能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网络大军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网络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环境,传播正能量。但从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来看,83%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73%的学生不能对网络信息的真假做出正确判断,79%的学生对对网络素养缺乏认知,9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96%的学生认为学校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做得一般甚至不够,他们期待学校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社团组织等形式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②严利华:《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调查与网络素养教育对策——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第33-34页。 《显而易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十分必要。但事实上,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专门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关的教材、教学计划,更缺乏完整的网络素养教学体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通过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加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近现代史教育;开展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经验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国际国内形势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复杂的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评判,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完全囊括网络素养的全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尽可能将网络素养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将网络素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现实的需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③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年第4期。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蕴含着网络素养的内容,二者具有一致性,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再恰当不过的。首先,从性质上看,网络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属于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内容,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在这两个方面提升自身。其次,二者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都是造就高素质的中国公民,培养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二者的教育内容具有交叉重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除了网络操作技能以外,可以说包含了网络素养的主要内容。此外,二者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都是灵活多样的,具有兼容性。因此,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三、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可能
在网络素养的教育内容中,对于网络操作技术及恰当应用能力,各高校通过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而网络素养中的其他教育内容则可以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网络素养的内容
1.在“原理”课中融入对网络信息的理性分析、研判和有效利用、传播能力等内容
“原理”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基本特征的简要阐述。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教育,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素养问题正是现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教师在讲授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的原理时,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当今网络社会的种种现象,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读接触到的网络信息,并对其作出科学研判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时,可以让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网络信息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辩证地接受、使用和传播网络信息。
在网络虚拟空间,信息的真实性实在难以确定,许多信息是经过多次修改转发的,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PS的广泛应用,即使“有图有真相”,也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经过周转的信息难免会出现“断章取义”、“以讹传讹”、恶意篡改、蓄意扭曲等现象。大学生在处理网络信息时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仔细加以辨析,运用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的方法,对网络信息批判性地加以吸收和利用,努力做到《弟子规》中倡导的“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不断地提升自己理性参与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加强自身的网络素养。
2.在“基础”课中融入网络道德、法律意识和安全教育等内容
“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通过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和法律精神等的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这门课是最适宜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意识、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的课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自觉遵守网络伦理道德,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利,维护网络社会正常有序运行。
在讲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在国家层面上,引导大学生在享受民主权利的同时注重培养文明的网络言行,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国家的和谐稳定;在社会层面上,引导大学生在人人平等、自由发表网络言论的同时,自觉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在个人层面上,引导大学生将爱国情感化为日常的网络言行,在隐形虚拟的空间中做到慎独,即使是对未谋面的陌生人也要讲诚信,言语友善,营造舒适怡人网络氛围。对于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信息、网络行为,一方面要勇于批驳,另一方面要做到不传播,做到“谣言止于智者”。对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要大力支持与弘扬。
3.在“概论”和“纲要”课中融入网络政治意识、主流意识形态、网民责任意识等内容
“概论”课主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从而热爱和信任中国共产党,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和国家保持同向同行。在系统学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中认清国情、党情和世情,深刻领会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曲折历程,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两门课对于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认可并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情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高度的责任感把好网络信息的关口,守住正向网络阵地。
4.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融入国际国内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网络热点难点问题和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形势,了解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科学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教学过程中,融入最新网络信息技术和国内外发展动态,融入国家关于网络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大学生正确分析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形势和理解相关政策的能力,并身体力行,认真贯彻落实。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熔铸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歌德曾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一个人网络素养的高低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并不一定就能说明其网络素养高,重要是看他(她)怎么做,尤其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表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空洞的说教实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基于此,在将网络素养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尽量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反复熔铸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外化为真实的行为,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践教学就是“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设置的以实践形式为手段的教学环节”①颜加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第68页。。目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专门的实践学分,学校还将大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获奖情况作为创新学分的一部分。可见,将网络素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必要也有可能。在校内实践可采取网络案例分析、研讨、辩论等形式,或搭建新媒体平台、采取情景模拟、现场案例教学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网络建设、监督与管理等活动。在校外实践可通过志愿活动参与社区、企业或社会团体的网络建设、监督与维护,也可以就网络热点问题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素养的内容还会不断地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随之不断地变革,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也有力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改善网络生态环境。
Teaching re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
BAI Ruiping
Netizens are expected to have much network literacy in the era of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a strong network force on the road to society,their network literacy will have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of network ecology in China.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carry out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 for the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integrating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teaching reform
G641
A
1009-9530(2017)02-0134-05
2017-01-17
淮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大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2014hsjyxm26)
柏瑞平(1976-),女,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