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2017-03-10陆耿
陆耿
(淮南师范学院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陆耿
(淮南师范学院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因生源压力、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缺失等问题致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改革。各类高校应合理定位,多层次、分类型培养,地方高校应致力于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形成,以建立良好的“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为前提,打通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通过专业技能比赛,激发学生应用能力学习热情,用“项目驱动”法推动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
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因生源地对文化产业认知度不高及近年来适龄大学生数量减少,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招生堪忧,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面对竞争压力,有的学校选择停招,有的学校改为对口招生。针对这些新问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需要进行改革。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这些年的实践,本文仅从地方高校的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做些探索。
一、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出现新问题
(一)专业认知度低,地方高校生源问题突出
虽然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不乏此类的报道,但文化产业的社会认知度仍然较低,有些人虽听过“文化产业”一词,仍不知文化产业为“何物”。地方高校,特别是位于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的高校,生源地区主要在农村。而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费用要占农村家庭收入很大一部分比重,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投入也要求回报,大学毕业生应该比农民工工资要高,才符合他们的期望。因此,在孩子填报志愿时,家长不会冒风险让孩子填报自己不了解的专业,这也就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从2008-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不断下降,平均递减率达4.64%①王湖滨:《地方高校招生形势及对策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36页。,”地方高校生源数量下降,生源竞争压力加大,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各校招生的报考率及录取分数线公开透明,成为评判学校教学质量、考生报考的重要参考。地方高校主管部门为了促进高校转型发展,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允许学生入学后可自由转专业,那些因服从调剂等原因报考文化产业的学生也会选择转专业。面对竞争的压力,地方高校以“招生为王”,实行第一志愿报考率末位淘汰,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成为淘汰的对象。
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被写进2014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推动全国600所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鼓励职业教育,扩大对口招生,是促进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职业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因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人才存在很大缺口,所以面对招生的压力,有的高校选择对口招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职学生没有经过高中阶段基础知识的教育,生源质量不同于普高学生,面对这一新情况,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很显然需要改革。
(二)缺乏文化产业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文化产业涵盖众多行业,包括新闻出版、广电影视、演艺娱乐、网络游戏等,每一个行业都有不同的要求,文化产业人才能力要求差异性较大。从产业链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上游的以创意策划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创作类人才,二是中游的以具体的技术、技能为支撑的文化产品制作生产类人才,三是下游的以营销经纪为内容的经营管理类人才。一个学校的一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无法培养具备这三种能力的人才,文化产品制作生产类人才属于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由广播电视、广告、动漫等专业培养。从目前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市场来看,缺乏的是文化创意、文化经营管理类人才。由于文化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类能力只能体现在具体的文化产业活动中,用人单位招聘时很难确定评价标准。
国家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上并没有分类设立,所以没有统一的能力要求标准,以致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上没有标准可循,虽然各有做法,各有标准,但在就业上,对于企业而言不知如何选择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因为没有社会所公认的人才标准,社会对文化产业人才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认知不清,反过来又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低,学校招生困难。
(三)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内涵不清
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征在于学以致用,以用为本”①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第66页。。目前,社会上很少有某某文化产业公司或单位,既使有,也以某一行业为自己的主营业务,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若无明确的专业方向,就会偏向于理论,就没有将一般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也就不是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若依托于某一专业,如依托动漫专业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方向设为动漫产业经营与管理,以培养学生的动漫产业经营管理能力为重点,也培养学生的动漫基本技能,学生具有非常明确的就业定位,用人单位也有明确的人才要求标准,如此分类培养,则可以培养文化产业所涵盖的各类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依托于某一文化行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其应用能力就比较明确。
有些地方高校或是迫于学校定位转型的传统专业改造,或是为了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跟国家形势,亦或为扩充专业而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因为没有专业依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多向重点高校学习,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对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认识不清,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适切度不高。
二、全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采用分类型、多层次模式
文化产业各领域拥有各自特有的行业属性和运行轨迹,彼此之间差异较大,对人才要求不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文化产业管理从公共管理之下调整到工商管理之下,由准二级学科变为二级学科,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但仍有学者认为“二级学科的设置要根据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范围来决定,例如,结合文化产业九大类型可在一级学科下设立媒介经营管理、影视经营管理、文化艺术经纪人等二级学科(专业),而属于文化产业却设在其他学科下的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则有必要调整回来”②李志雄:《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热的冷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2期,第127页。。现已作为二级学科的文化产业管理是新调整的专业目录,若要重新划分,成为一级学科,需要一定的时间。立足当前,解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困境,需再作研究。
我国高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先类后层’原则,将我国高校分为两大类(学术型、应用型)、五亚类(学术型、行业型、新建/新型本科院校、应用技术院校和独立学院)、四层次(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③何万国等:《我国高校分类发展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2期,第61页。。从全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学术型、行业型、新建/新型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这几类高校中均有设置。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与特色,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能一个模式。
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术型大学,以全国重点高校为代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他们多设有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这些学校拥有一流的师资和资源,承担我国文化产业硕士、博士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任务。基于全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还应该承担第四类、五类高校文化产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如设置单科进修、暑期培训或访问学者。
新建/新型本科院校,以地方高校为主,主要培养本省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地方性高校受到办学资源的限制,多依托于文化产业行业中的动漫、传媒、影视等专业建立起来,应该以培养文化产业某一行业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如果没有专业依托,也没有具体产业明确的专业方向,可以培养文化创意策划或文化产品营销为目标。因为不管是文化产业哪一个行业的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都具有共同的规律可循。每一个文化行业的创意策划都要求从业者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经营特点与规律;把握文化消费心理,掌握文化调查方法、策划基本原理等,这些是文化创意策划应该具备的应用型能力。同样,文化市场营销也具有明确的能力要求,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文化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行业型大学以传媒大学、艺术学院等为代表,他们以具体的传媒产业、艺术产业等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名称不是文化产业管理,但实际上是在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门人才。独立学院,主要培养操作技能人才。典型的代表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开设电视节目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出版与发行、音乐表演等。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并非以文化产业管理命名专业,但包含了文化产业管理的众多行业,是非常契合文化产业属性的专业设置模式。
三、地方高校培养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模式
(一)以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打通理论与实践环节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高校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根据地;文化企事业则是学生专业技能真正的实践场;而研究机构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项目以提升专业能力。构建政产学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的保障,具体做法是:
1.高校培养。高校依托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三个定位”,即“人才目标定位”、“专业方向定位”、“课程定位”。首先,根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和办学资源,凝练专业方向,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再次,结合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定位,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做好课程模块设计,重点是加强实践课程设计,形成融“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能力锻炼”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2.政府支持。地方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明显制约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而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不少地区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之一,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也需要地方高校的智库支持,出于多种原因,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寻找有效的解决之策。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和《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建立多方合作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就强调要与文化企业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可见,政府还可以起到促进企业和高技联合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作用,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合作项目,以此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3.企业参与。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必须建立人才培养的调节适应机制,即“高等学校要能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反馈,及时调节人才培养的规格,以适应社会需求。”①姚伟钧:《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2期,第15页。这必然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闭门育人”,应主动接轨市场。地方高校文化产业教师以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为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借鉴,以参与文化企业或相关单位的文化项目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能够得以展示,从而获取企业的直接反馈,来及时调节人才培养规格。
4.科研带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地方高校科研团体可以和地方政府、企业等组织合作,成立多方参与的开放式研究机构。地方政府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分立一部分,以项目的形式委托研究机构就文化企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调研,为企业提供咨询、智库支持。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以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实践。另外,地方高校专业教师要积极加入地方文化产业协会等民间机构,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为学生参与实践开拓领域。
(二)以 “项目驱动”教学法锻炼学生文化产业应用能力
文化产品创作、文化活动都可以看作项目,因此,可以将项目管理引入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通过一个个“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
为了加强文化产业专业实践,可成立文化创意工作室,构建“项目驱动”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运作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参与或承接文化活动项目,以项目驱动为理念,让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能够全程参与文化项目的运作,实现其文化创意策划、活动实施、文化营销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文化创意工作室由于不是实体企业,承接项目较难一些,但可以先全力争取学校项目。首先要主动参与二级学院的文化活动项目,提供支持和帮助,比如参与迎新晚会、歌手大赛、新年晚会、美术专业作品展、音乐表演会等活动,通过这样的平台,让二级学院和管理部门认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促使他们能主动将类似活动交由专业去做;其次,由学校管理层加以引导,文化产业专业教师主动争取,整合学校资源,使学校各管理机构的文化活动、学校大型文化活动成为创意工作室文化项目来源;再次,在积累校级活动经验以后,由工作室“市场部”主动去跑“业务”,寻找社会项目。此外,还要通过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平台,参与企业的文化项目;通过政府和企事业,参与政府主导的项目。
通过挖掘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创足够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项目。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实行分阶段、团队式教学。在项目运作中,一年级学生是“观察员”,做些辅助性工作;校级项目以二年级学生为主体,三年级学生起领导决策作用;社会项目,由专职教师为指导,以三年级学生为主体,二年级学生辅助。保证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参加过具体的文化项目实践锻炼。通过文化项目的实际运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师生应用能力学习动力
通过参加相关专业大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这种模式在高职高专中运用的比较多,或由教育部主办,或由行业协会主办,评判专家也多是企业人士,具有一定专业权威性。专业比赛题目围绕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展示,多是行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契合行业发展需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悉企业对专业能力评判的标准和要求。
通过参加相关的专业大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学习平台。参赛学生通过校内选拔的形式产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比赛,“倒逼”学生去努力锻炼专业应用能力。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地方高校培养的是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专业大赛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非常符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急需这样的比赛,文化产业相关专家和文化企业人士应联合拟定选手考核内容,聘请文化产业企业家和研究专家作评委。比赛的考核重点和评判标准能够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树立参考标准,通过这样的比赛,各高校会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文化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比赛中交流,在比赛中提高。
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是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各类型各层次人才,既需要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者,也需要搭建文化产业大厦的建筑师。各类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与条件分类培养各类型人才,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Discussion on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echnicians in cultural industries
LU Geng
The difficulty of enrollment and the lack of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talents lead to the reform for the training mode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Universities should set reasonable objectives and provide various types of training.The common universities should devote to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cultural industry.The formation of application competence of talents in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ought to tak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from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 as the premise,bridg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use professional technical competitions to motivate their learning enthusiasm,and employ the project-driven teaching.
cultural industry;application-oriented technicians;cultivation;discussion
G4
A
1009-9530(2017)02-0118-04
2017-01-10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文化产业管理(对口)专业综合改革”(2015zy053);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文化产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构建”(2016jyxm0951)
陆耿(1975-),女,淮南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