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嘉兴书法艺术的历史贡献

2017-03-10张利艳张波顾梅李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章草书体嘉兴

张利艳,张波,顾梅,李丹

(1.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浙江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论嘉兴书法艺术的历史贡献

张利艳1,张波2,顾梅1,李丹1

(1.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浙江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因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嘉兴成为汉代至魏晋时期北方望族南迁过程的选择地之一,文化历史悠久。嘉兴书法在书法史上有着较大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嘉兴书法群体的崛起,书法教育、章草的创新,蘧草与蜾扁书体的形成以及带动了书法器具与书法耗材制造业的发展。

嘉兴;书法艺术;书法教育;书体创新;书法器具

嘉兴市管辖南湖与秀洲两个区,同时管辖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五个县,其区域河道密布,有“鱼米之乡”之称,又因其丝织业的发达,故又有“丝绸之府”之称。嘉兴历来好文崇学,文贤辈出,文化资源深厚,其中书法艺术在嘉兴是一枝独秀。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嘉兴书法艺术成就突出,书法贡献显著,嘉兴 素称“江南书画名薮”,曾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墨客,如沈曾值、王蘧常、陆维钊、沈尹默等,可以说是“精诚所聚,馨香留芳”①葛金根:《嘉兴书画史迹及兴盛探析》,《嘉兴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一、嘉兴书家群体的崛起

西汉至东汉时期是我国书法史上步入魏晋书法高峰的一个准备阶段,也是一个过渡阶段,出现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书法家群体,东汉以后,“翰墨之道生焉”。自汉至魏晋六朝,所谓五胡乱华,南北纷争,其间延续了300多年,然六朝帝王将相多好书法,于国家丧乱之时而收藏鉴赏尚称隆盛。为躲避战乱的北方望族有一部分南迁至南方的长江流域,主要集中在吴越之地,其中吴越境内的嘉兴就是他们的选择地之一。②葛剑雄:《陈师曾讲中国绘画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9页。这一历史阶段的皇权贵族多是书画高手,对书画倍宠有加,如汉代的汉武帝刘彻、汉文帝刘恒再至魏晋时期的明帝司马绍均擅长书画。他们常利用其政治优势,不断从民间搜集失落的名画。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中就提到“及胡族入洛阳,魏晋以来名迹概遭焚掠。至明帝再搜集书法名画,其后恒玄篡立,此等名迹悉归恒温家”③同②,第11页。,其中有一大批北方望族大凡是世袭书家。因此,魏晋之后,由于战乱,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南方呈现出群体性书法家崛起现象。

在书家群体性崛起与经济崛起的同时,书法创作成为当时文人贵族寻求精神寄托的基本方式,所发表抒写者,自能引人入胜,悠然起澹远幽微之思,而脱离一切尘垢之念。④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荣宝斋》2015年第11期,第252页。魏晋时期江南富贾家中收藏书画蔚然成风,书画作品成了他们在明窗净几前把玩的雅物。⑤郑国贤等:《近现代嘉兴书法家群体成因探析》,《嘉兴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此时遗留下来的书画作品为唐代书法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唐代后的书画提供了历史参照与借鉴。

嘉兴真正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是在清末明初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首创新式小学,光绪二十七年始办嘉兴府中学堂、秀州书金石质感的凝重与雄浑的禀然正气与阳刚之美,④黄小龙:《清代“尊碑抑贴”的历史成因及其书学价值》,《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正如明人丰坊在《笔诀》里所说的:“书有筋骨血肉”,此时有大批写碑的书法家出现。但此时书家多善篆隶,对章草少有问津。至清末民初之际,逐渐兴起一股由碑入章草的书法风尚,这与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书家群体,尤其是嘉兴书法家群体性研究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沈曾植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诗书之家,诗文书画通达,学识广博,无一不通,在书法上融通历代名家,博采众长,吸其精华于一身,在晚清书法界居于重要地位,是晚清和民国书法过渡与衔接的重要人物之一。沈曾植以晋人行草,唐人小楷为基石,参以二爨及北魏碑刻。他并没有随波抑贴尊碑,而是碑帖并重,探索草书与北碑的结合,创造出一条新的书法艺术道路。其书法结构上吸取了章草的横向取势又借鉴汉魏碑版的宽博开张的特点;其笔法方面吸取了文征明的用笔法则,以锐笔尖锋起笔,又从米芾那里悟到了“八面出锋”的用笔方法;其章法上看似字字独立,但他在处理字的点画、长短、粗细,字的大小、上下、左右等关系方面变化多样、相互交融,形成了字与字之间上下贯通左右呼应的内在联系,打破了每个字的结体平衡,原自所谓的独立字不得不依赖上下左右字的相互依存来寻求平衡,这样在整个章法上形成统一,同时也丰富了每个字之间的灵动感。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线性的因果关系,充分展现出沈曾植的艺术理念和审美价值的思路创新,在书法的道路上重新开辟了一片艺术的新天地。

(二)蘧草书体

王蘧常⑤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号明两,浙江嘉兴人,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乃是沈曾植弟子之一,19岁时在上海正式拜师沈曾植,跟其学习书法、文学、历史与诗歌等。⑥贾明哲:《王世镗与王蘧常章草艺术之比较》,《艺术百家》2010年第8期。沈曾植教导王蘧常时常说道:“治学必须另辟蹊径,一探古人未至之境,或少至之境。倘亦步亦趋,循旧轨辙,功效实稀。”⑦郑逸梅:《书坛旧闻》,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16页。如写字,唐宋诸贤之迹,学者已陈陈相因,若再因之,如何出人头地,不如学汉魏碑、草书,如十七帖等。而王蘧常亦非等闲之辈,其祖籍嘉兴,在国学、哲学、史学、文学和书法等领域,研究深厚。王蘧常书体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章草得到演绎与发展,使章草独辟蹊径,不泥于古,变化多端,汇聚了沉稳、质朴、雄浑、古拙、厚院等新式中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①朱自清、茅盾、巴金、徐志摩、王国维、张乐平、叶浅予、潘天寿、沈钧儒、张宗祥等人独领风骚,占领半壁江山。而沈曾植、蒲华、吴镇、李叔同、沈均儒、陆维钊、潘天寿、胡小石、张乐平、丰子恺、王蘧常、张宗祥、钱君陶等均是书法名人。这样一个大规模书法群体的出现,是其他城市和地区并不多见的。

当嘉兴面临战乱时,嘉兴的书家大多迁徙到临近的城市上海,上海便为嘉兴书家群体的形成提供了温床,从而为嘉兴书法家群体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开辟新的书风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中国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成就了嘉兴书法家群体异军突起的现象。

二、嘉兴书法新书体的形成

(一)章草的创新

章草的创新是嘉兴书家对中国书法的主要贡献之一。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书写起来难度极大。在用笔上讲究灵动,在笔力上讲究有骨有肉,在笔势上讲究自然变化,在形态上讲究作品的生命力,在整个章法上要讲究线条、结构、韵律、意境之美。章草乃是草书的书体之一,它是从秦代隶书中演变而来的,章草形成于西汉,盛兴于东汉,其笔法有隶书之波,变隶书之笔顺,增牵丝之功效。卫恒在《四体书势》中就有“汉兴而由草书,不知作者姓名”②的论断。笼统地讲,草书是汉代把“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一类字体,称之为草书,这样的“解散隶法”无疑会形成一种与当时流行书体完全不相同的书写方式,体现出当时异样的书法审美情趣。③

早在东汉时期,章草就已经比较成熟了。到了魏晋时期,索靖、卫璀、王羲之等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今草风尚,字迹娟秀,一直延续到唐代后期。但汉代的章草却从此一蹶不振,直至元代,从赵孟頫开始摇旗呐喊,章草得以复兴,然而赵孟頫研习的是二王之路,笔法则采用的是唐宋以后的章草书写方法。汉时章草先天不足,并没有给人带来古朴厚实的视觉感受,章草的高古浑穆之气也相应不足,这种书写形式与书法艺术审美取向影响了后来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清代金石学派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梁诸贤力倡北碑,兴起“尊碑抑贴”风尚,呈现重、大气苍茫的生命力和美学内涵,时称蘧草。王蘧常为魏碑和草书在笔法上的结合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在字形上,不仅与沈曾植有别,更与历代每一位章草书法家都有很大不同,字形上变幻莫测。这种变化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融汇古代名家书迹精华于一身,博采众长,吸先贤法则精髓化为己有,笔笔有来头,字字有交代,其字形丰富之程度几乎超越了此前嘉兴籍的所有书家,真可谓章草之集大成者。王蘧常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些,纵观中国书法史,章草的出现经历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汉魏时期,第二次是元明时期,王蘧常的出现,则标志着章草的第三个高峰期。汉魏章草与汉简在形体上相似,用笔富有灵动感,字形稍扁,未脱离隶书之味。元明章草基本上还是传承了汉魏章草法则。章草的入笔通常以楷书用笔,古意已漓,整体水平无法与汉魏相提并论。到了民国时期,章草这一书体遭到冷落,无人问津。直至王蘧常这一代人的出现,书画行业稍微有所变化,特别在文革结束后,人们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书画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书画大家,在此情况下,产生章草热,为章草带来第三次高峰期。

当今书坛,随着时代发展脉搏,先后出现了不同书体热,但在效法诸种书体热中,唯有章草吸纳今人之法,形成具有独特风格之美,这就是王蘧常章草。王蘧常章草不但继承古人之法,而且对章草写法进行了创造性开发,并得到书法界认可和广泛推广。汉魏章草如同汉简,是进一步对隶书笔法的优化。而王蘧常章草之法,是对唐以后人归纳和总结,完全涵盖了前人所有的古朴遗风,可谓古今第一人。然王蘧常章草用笔笔实实在在,无虚灵之笔,这与当代社会审美情趣有一定的脱离,使得他的章草在当今社会未得到认可,但随着人们审美情趣不断丰富和发展,王蘧常的章草一定会得到社会广泛传承与弘扬。

(三)蜾扁书体

另一位比较著名的嘉兴籍书法家与书法教育家则是陆维钊,浙江嘉兴平湖人。纵观陆维钊一生的书法作品,可以归纳为“贴—碑—帖—碑帖”结合的脉络。其贡献:一是创造了一种被当时称为“蜾扁”或“扁篆”的书体,这种书体篆隶笔法并用,以篆为主,辅以隶笔,利用拆字法将字紧贴连属,产生奇异效果;二是于1963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持创办了首家书法篆刻专业,于1979年招收国内首批书法专业研究生,是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①荀海:《陆维钊书法风格刍论》,《文教资料》2016年第17期,第59-61页。三是在陆维钊的书学中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即是将书画的“想象力”概念嫁接到碑帖临摹学习之中,实现古为新用。陆维钊曾在《书学述要》中提到:“或者以为碑帖损蚀,不易如墨迹之能审辨,此仅为初学者言之。如已有基础,则在此模糊之处,正有发挥想象之余地。想象力强者,不但于模糊处不生障碍,且可因之而以自己之理解凝成新的有创造性的风格。”

这种说法,虽在众多书家中很少见,而在画家中却是通识之语。正是得益于书画同源与集书画创作于一身,陆维钊信手拈来“想象力”运用在书法中,将书法的抽象性思维演绎到一种具象表现的模式中去,为学生学习碑帖提供了一种参照。与潘、沙奠定了一种重视临摹、强调从墨迹和精神上追摹往圣、磨炼识力和心灵的重要传统。②许江:《书法教育须思危又思贤》,求实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wh/whsy/201301/t20130106_203724. htm。

三、嘉兴书法带动了书法相关制造业

(一)带动书法器具制造业

嘉兴河床丰富,流域辽阔,湖泊众多,渔猎、养殖、种植业,制造业的技术方面也围绕着这些为中心而展开。除了植物资源外,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为书法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于三国魏晋时期崛起的嘉兴职业书法家必然会对书法用具方面的制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笔具等,相应地促进了书法产业的发展,也使书法器具的制造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当时的一些官府要员、文书及贵族,对书法用具的要求则会更高。因此,书法用笔形成了皇室用笔、官府及职业书家用笔、庶民用笔③由于我国汉代开始实行“以字取官”制度,即能书八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即可入官,即“史书而士宦”很多书好的文人都可以做官,所以,我国古代书家往往是书家、政客、文人三位一体的。经考察,自钟王至颜柳及苏米赵董,莫不如此。钟繇官至太傅;王羲之为右军;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苏东坡层任监布书院兼任尚书祠部;董其昌曾任尚书一年等。三个阶层的专用笔具。至汉末魏初,制笔工艺发展相当成熟,已达到书法用笔的“尖、齐、圆、健”四德。

(二)带动书法用材制造业

嘉兴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著称于世,这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纸”的解释道:纸,就是把丝絮放在水中打散、滤水、漂絮,而后放在篾席上经纬交织而成的薄片的称谓。东汉服虔《通俗文》中的“方絮曰纸”所述,也正是此意。可见,最初的造纸是仿照纺织技术或者漂絮法“漂、捣、挫、钞”而来的。关于桑蚕技术与造纸技术的融合,在王羲之纸张的传记上,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据传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写在一种蚕丝纸张上,也有记载说是竹纸,对于这种说法,根据不同的记载,所表述的纸材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可以看出当时的制纸业的发达。

嘉兴当地合理利用天然植物藤蔓、竹子,造成了独特的纸张。在包装用纸中,浙江自晋代开始出现用藤纸包茶的习惯,陆羽(733-804)《茶经》中就提到用藤纸包茶。唐代时达到全盛,《唐六典》及唐人李肇《翰林志》中均记载唐代宫廷、官府文书用青、白、黄三色藤纸,用途各有不同。

结语

嘉兴书法艺术在嘉兴书法史上乃至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承载着厚重的嘉兴地域文化底蕴,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今,依然要充分发挥嘉兴书法的历史资源优势,更好地优化嘉兴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将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创意产业相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丰富文化领域,从而促进文化领域的繁荣与多样化发展。

On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Jiaxing calligraphy art

ZHANG Liyan,ZHANG Bo,GU Mei,LI Dan

Located in Zhejiang province,Jiaxing was one of the places the prestigious clans in the north preferred when they moved to the south from Han Dynasty to Wei-Jin period.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Jiaxing came on the scene by setting up schools and fostered a large number of writers, painters,and calligraphers,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alligraphy groups in Jiaxing. Jiaxing calligraphy contributed much in history.

Jiaxing;the art of calligraphy;calligraphy education;calligraphy innovation;calligraphy appliance

J0

A

1009-9530(2017)02-0084-04

2016-12-29

张利艳(1980-),女,安徽工程大学讲师,设计艺术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视觉艺术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章草书体嘉兴
《初心》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谈张耀山的简章
章草对联
浙江嘉兴卷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