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探索及意义

2017-03-10乐程周红月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鲁艺文艺工作者大众化

乐程,周红月

(1.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2.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探索及意义

乐程1,周红月2

(1.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2.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延安时期的文艺大众化是延安时期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的文艺大众化在五四时期和“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毛泽东于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给文艺工作者以启迪,使得文艺创作面向大众,贴近生活。延安时期的文艺大众化促进了大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同时也对现今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是指1936-1948年间,在以延安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区域内发生的文艺现象。①张婧:《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实践及启示研究》,延安:延安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页。在此期间,针对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急迫形势,同时延安文艺界出现脱离实际之风,进而对文艺界进行整风,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不仅推动了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对当时文艺走向起到了导向作用,而且对今后文艺发展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一、延安文艺大众化的缘起

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日本侵略之中,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民族危机,为了民族生存,需要唤起广大民众的抗日激情。广大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他们因为之前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其思想深处必然带有小资产阶级情绪,因此接受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一)抗战形势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

延安文艺大众化既是当时抗战形势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需求。“卢沟桥事变”后日本疯狂侵略中国,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团结起来,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抗日。此刻凝聚大众力量最重要的便是精神上的统一,精神统一最重要的便是在文化、艺术方面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需要通过文化革命的方式唤醒大众的民族意识、自由意识、斗争意识;其次是广大民众的要求。在中国共产成立之后,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制度,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人身得到解放,在经济上、政治上得到了自由,这便使得他们进一步要求文化上的解放与自由。而且当时党内有相当一大批的党员、干部出身于贫苦大众,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有的不识字或仅仅念过几年书就参加革命,他们也要求文化上的进步,要求文化大众化。文艺作品的“读者主体也由‘五四’以来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转变为底层劳苦大众,尤其是农民阶级。”②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周文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第259页。民众日益对文艺的需求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让文艺普及大众。

(二)大批知识青年脱离了革命形势的需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知识青年陆续从大后方和沦陷区奔赴延安。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努力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在人民群众特别是胸怀抗日救国理想的热血知识青年中得到广泛认同,“从此,中共中央的驻地——延安成为指引中国革命的方向,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红星。③陈正文:《延安时期对知识青年的教育及其启示》,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90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457页。一大批爱国知识青年面对国土沦陷,为了实现其理想和抱负,选择奔赴抗战圣地延安。除了知识青年主动奔赴延安之外,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还为中共中央起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阐明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对爱国知识分子进行召唤。大量的知识青年先后奔赴延安,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完全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相融合,他们有的来自国统区或敌伪沦陷区,思想不统一,有的难免会带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如享乐主义等,这都会反映在他们的文艺创作中。这些同当时延安的革命形势不相符合,他们创作的作品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为了纠正文艺工作者思想、工作上的偏向,把他们的思想引入正轨,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先在中央党校作了《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报告,随后于5月2日至23日邀请文艺工作者一百余人在杨家岭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三)文艺大众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文艺大众化运动从晚清之后,逐渐在文艺上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主要经历了晚清、五四时期追求“言文合一”文学形式的探索,到“左联”时期的理论探索和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步入实践阶段。

1.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探索。晚清文艺大众化运动的主要形态就是追求“言文合一”的白话文运动。最早提出文学形式大众化问题的是黄遵宪。他认为“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主张“言文合一”①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46页。,表达了“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白话文”的意思。五四时期继承了晚清的“言文合一”白话文运动。五四时期提出“平民文学”“民众文学”的口号,打破了“贵族文学”长期统一文坛的格局,使得文学开始面向“大众”。从晚清到五四,文艺大众化运动的现代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它们为共同起始于1920年代后期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做好了充分的前期理论探讨和准备,其历史功绩不容忽视。②甘浩:《从晚清到五四:文艺大众化运动现代模式的形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123页。

2.“左联”时期对文艺大众化的理论探索。早期文艺大众化所进行的尝试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民众中去,而且多限于语言方面的改造,即废除文言文改行白话文的运动,鉴于此,“左联”开始对文艺大众化展开深入的探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成员主要有鲁迅、冯乃超、沈端先、田汉、矛盾等。大会成立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是其中之一,文艺大众化是左联的工作重心之一。并创办《大众文艺》《萌芽月刊》《拓荒者》《北斗》等刊物,在这些期刊上进行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左联”曾对文艺大众化进行了三次讨论,这一时期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主要涉及形式、内容及理论,为延安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作了理论上的铺垫。但是受历史条件和主观认识的局限,“文艺大众化最根本的问题,即文艺同工农群众结合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提出向工农群众学习,没有提出改变小资产阶级立场、感情的要求,反而强调‘去和大众的无知’作斗争,存在着‘化大众’的倾向。”③邓英华,于寒:《高等师范中文本科试用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49页。

3.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收获期。“左联”对文艺大众化的探索主要限于理论层面,而到了延安时期则将之付诸实践。这主要是因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政治力量的推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延安各方面的新气象为文艺大众化作了前期准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社会制度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群众要求文化上的翻身,提供了群众基础;众多大中城市的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开始创作与当地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作品。在《讲话》发表之后,对文艺大众化的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和诠释,使文艺工作者在认识上和思想上得到了统一。主要围绕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如何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与党内和党外文艺工作关系问题、关于文艺批评和文艺界存在作风不正的现象等五个方面。《讲话》中关于五个方面重要问题的诠释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使文艺大众化的理论更为系统和具有实践可操作性。中国共产党为了推行文艺大众化的方针,在文艺座谈会召开一年后,在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上登了毛泽东的《讲话》,《讲话》中的内容规定了党对于中国文艺发展的基本策略,要求全党和文艺工作者都应虚心研读与实践《讲话》中的要求。之后不久颁布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中指示,“鉴于根据地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受过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或地主阶级文艺的深刻影响的,在他们之间尤需深入地宣传这个文件。”④《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解放日报》1943年11月8日。通过政治的影响力不间断颁布关于文艺大众化的文件,要求文艺工作者按照党的要求,磨灭思想中的另一面,走向大众化。同时由于《讲话》本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的说理性,使得文艺工作者大受启发,自发地按照《讲话》中的要求来进行文艺创作,也受到中国共产党政治力量的推动,使得延安时期的文艺大众化得以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二、延安文艺大众化的实践探索

延安文艺大众化最突出的表现是由先前的理论探索走向实践。陕甘宁边区,顾名思义,地处偏远,经济、文化等相对落后,一般群众受教育水平有限,为此,中共中央特地创办了简单易懂的《边区群众报》和主要为培养文艺干部、宣传文艺工作的鲁迅艺术学院。

(一)《边区群众报》的创办

为贯彻“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可以挤掉一些腐朽的劳什子”①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大众文艺》1930年第3期。的要求,40年代初期在延安成立“大众读物社”,周文任社长,成员主要有金照、胡绩伟、胡采等人。该社的任务是“出版大众读物,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启蒙运动”②郑惠,张静如,梁志祥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志》(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003页。。先后创办了《边区群众报》《大众习作》等,除此而外还出版了《大众文库》(七种)、《大众画库》(四种)等系列“浅显易解”的大众读物。

《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创刊,毛泽东为其写了报头,由胡绩伟任总编辑,是一份大众化报纸,主要面向陕甘宁边区文化水平不高基层干部和识字较少的大众。概言之,“大众读物社”创办的这些大众读物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全新的,脱离了知识分子的圈子。如《边区群众报》《大众习作》,其作者是根据地的大众通讯员(基本成分是部队战士、小学教师、县乡区的各级干部),读者主要是识字不多的农民和农民出身的干部等。这部分人主要就是毛泽东在《讲话》中所提的文艺服务的对象——工农兵及其干部。《边区群众报》追求由形式到内容的全方位的大众化。胡绩伟曾评价《边区群众报》是在“字数少”“内容多”的夹缝当中奋斗,一方面要做到通俗、明白、多样性、活泼有趣,来正确地宣传重大的政治任务,一方面又要做到短小、精悍、简单、具体,去适合文化比较落后的边区群众。因其很好地贯彻文艺大众化的要求,被边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的报纸”,还受到毛泽东和习仲勋等领导的赞扬。毛泽东于1940年曾写信表扬道:“你(指周文)的工作是有意义有成绩的,都非常高兴。”习仲勋于《边区群众报》六周年的时候对其表示庆贺,并赞扬《边区群众报》的传播“告诉边区群众和干部团结抗战、生产建设的任务,当边区的喇叭筒,而且教边区干部和群众怎样来工作,来动员,来生产,来完成这些任务。”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习仲勋文集》(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第45页。

(二)鲁迅艺术学院教育方针的调整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在延安城内中央大礼堂举行成立典礼,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并领导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鲁艺”成立后到抗日战争结束,其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成立之初在其颁布的《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中,将之定位为培养艺术干部的学院,“边区对于抗战教育的实施,积极进行,已建立了……政治、军事干部的学校(如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工学等)。而专门关于艺术方面的学校尚付缺如;因此我们决定创立这艺术学校”④《鲁迅艺术文学院创立缘起》,鲁迅研究室编:《鲁迅研究资料》(2),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3-4页。;1939年4月19日,在纪念“鲁艺”成立一周年的大会上,罗迈(时任中共中央教育部副部长)在大会上宣布了新的教育方针: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标志着“鲁艺”正式步入“专门提高”阶段;1940年1941年间,在周扬(1939年11月开始担任“鲁艺”副院长,实际负责“鲁艺”的日常事务)的主持下,鲁艺的同志致力于改革教学制度和措施,加强专业学习,以培养适应抗战建国所需要的专门人才。⑤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第73页。1940年4月,在“鲁艺”成立两周年纪念会上,周扬发表“鲁艺”的工作计划,强调要“培养新中国的理论人才,建立新中国的文艺批评”。1940年7月制定第四、第五届教学计划,规定:教育的基本方针为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为培养适合于抗战建国需要的文学艺术的理论、创作、组织各方面的人才,之后,周扬主持制定《艺术工作公约》。这些教育方针的改革使得“鲁艺”走向专门化、学术化的道路上,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与提高,但是当时的中国是处于革命的年代,这样的专门化道路使得艺术性与革命性的分离。毛泽东对这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工作是不满的,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就曾批评“鲁艺”是“关门提高”,“鲁艺”之前主张的专业化学习是没有搞清楚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在《讲话》中则要求“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毛泽东亲到“鲁艺”讲话,提出“鲁艺”要从“小鲁艺”转变为“大鲁艺”。在延安文艺座谈后,“鲁艺”的教育变为“文艺为政治服务,为现实政策服务,通过改造人而改造文艺,走教育与阶级斗争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⑥庞海英:《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艺教育方针的变迁及反思》,《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58页。如1943年12月成立“鲁艺工作团”,从事文艺宣传、组织下乡演出,服务大众,向群众演出《兄妹开荒》等,受到群众的欢迎。

三、延安文艺大众化的意义

延安文艺大众化风风火火地展开,创作了许多的文艺作品,至今读起来还是充满斗志和热情。这些文艺大众化的活动和作品对当时的革命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因为贴近群众,通过群众的觉醒来进一步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同时延安文艺大众化也有许多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的文艺发展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一)促进了文学与大众的融合

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与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紧密相连,反映他们的抗战情绪和反对压迫,要求解放,充分体现了《讲话》中的文艺应该为工农兵服务,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知识分子通过下乡,他们的文艺作品更能与大众相连,在下乡的过程中他们利用当地的题材,创作出符合群众心理的作品。在经过充分了解群众后,文艺大众化的时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有《白毛女》《李家庄的变迁》《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大众的融合,文学作品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些作品都以人民群众为主人公,毛泽东曾在评价《逼上梁山》这部作品是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文艺上),人民却成为了渣滓……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①彭媛媛:《论毛泽东的戏曲文艺观》,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第50页。让普通的人民大众作为文艺作品的主人公,使他们在欣赏的时候更能够感同身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起革命欲望和奋斗意识。在延安时期经过文艺大众化的运动,许多文艺工作者纷纷走向文艺与大众相结合的创作,使得文艺作品更能够反映革命现状,使大众从心底里被打动、觉醒,走上革命的道路,为革命增添了活力。

(二)明确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在《讲话》中毛泽东讨论文艺大众化,要求文艺工作者创作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这也就是要求文艺应该面向大众,贴近群众生活,正因为这样的要求,要求大批的文艺工作者改掉其思想深处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走向社会底层,深入工农兵,知晓他们的思想要求,创作出诸多符合他们的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如贺敬之、马可、张水华等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集体创作了《惯匪周子山》,在延安的演出中,收到了各界的好评。这给当今的文艺工作一个很好的借鉴,坚持文艺为大众服务,注重民间文艺,深入群众日常生活,了解民众意见,在创作中要体现群众生活,反应群众意识。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通过底层社会中的兄弟二人的奋斗,来展现中国当下城乡的社会生活,这部作品很贴近大众的生活,在文艺界得到很高的赞赏。

文艺大众化的工作,是文艺如何普及如何深入到民间的工作。②李辉英:《中国现代文学史》,香港:东亚书局,1978年,第216页。延安时期的文艺大众化则较好地实践了这一点,不似晚清五四时期和“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这两个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大多局限于理论时期,而在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运动能得到由理论到实践,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给当时的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让广大文艺工作者知晓当时革命形势下所需要的文艺作品,创造出了一大批弘扬革命、反对压迫的作品,唤起大众的觉醒,支持革命,推动革命的发展。《讲话》的精神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今的文艺创作有重要的启发,现今的文艺工作者依旧要坚持文艺为大众服务,深入大众进行创作,脱离大众的文艺作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行之不久的。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period of Yan'an:Exploration and significance

LE Cheng,ZHOU Hongyue

In the period of Yan'an,the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ti-Japanese culture,which wa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at in the period of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period of Zuo Lian,a change from theoretical debate into practical exploration.The speech at the Symposium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Yan'an by Mao Zedong in May of 1942 defined the direction for literature and art to go,inspired the workers of literature and art,shifting artistic creation to the masses, close to life.The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promote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people,facilitated China's revolution,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oday's artistic creation.

the period of Yan'an;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The Speech at the Symposium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Yan'an

K27

A

1009-9530(2017)02-0080-04

2016-12-14

乐程(1963-),女,安徽师范大学副编审。周红月(1993-),女,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鲁艺文艺工作者大众化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