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苏菲的选择》中苏菲的生死“选择”

2017-03-10

理论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内森苏菲斯汀

李 丽

一、苏菲的选择和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关注的重点为,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不是一位反法西斯斗士,更不是一个英雄,她只是一个普通女性,一个在父权主义家庭中长大,一心只想过平凡幸福生活的普通女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奥斯威辛集中营这样极端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历史地点,面对她身边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生与死,在男性强权和法西斯的残暴之下作出了一系列无可选择的选择,并承受着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永无休止的负罪感和苦痛折磨。泰戈尔说过“人并非在历史中呈现自己,而是挣扎着走过历史”,这句话在那样的背景之下更是正确到令人触目惊心。

男权思想已有数千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爱尔兰裔美国人、女性主义者凯特米利特首先定义了男权制。男权制,也称父权制,其与男权、男权主义、男性主义、父权、家长制等名词在学术定义上重叠,表达方式交互使用,意即男子在家庭、社会中的支配性特权。男权制指的是男性统治,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领域以及古代最重要的宗族祭祀权,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平等是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权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男性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男权制的内容包括男性统治、男性认同、女性客体地位和男权制的思维模式四个方面。小说《苏菲的选择》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上半叶。小说的主要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泯灭人性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然而《苏菲的选择》不同于一般的大屠杀小说,没有对战争的残酷进行浓墨重彩的直接描写,而是借助苏菲的回忆和讲述,让读者看到和理解战争幸存者的心境与遭遇。

在《苏菲的选择》中,主人公苏菲多次面临一系列人物的生与死,例如她的父亲、母亲、波兰地下党、她的儿女、集中营里的同胞、她的情人,包括苏菲自己,面对这些人的生与死,苏菲作出了她的选择,贯穿全书的多次选择正是苏菲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选择,她没有反抗,没有战斗,她只想活下去,保护亲人,保护自己,然而这些都成为梦想,一次次破灭。男性的统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黑暗没有给她任何自由选择的余地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因而苏菲面临这些人物的生与死所作出的是无可选择的选择。生在一个无可选择的时代、处在一个无可选择的境地,却还要被迫作出所谓的选择,这正是苏菲的悲剧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把小说定名为《苏菲的选择》实在是具有讽刺的意味。

二、苏菲的数次选择

1.苏菲面对父亲和丈夫的生死

得知父亲和丈夫被逮捕时她没有生离死别的哀伤,因为她和他们的感情己相当疏远。后来在华沙冬天的一个夜晚,她向华沙地下抵抗组织领导者汪娜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她是平静的,她说:“他死了,他是我父亲。”让苏菲不解的是她的父亲——一个曾经进行过歇斯底里的反犹演讲的法西斯教授,居然会在第三帝国被德国人杀死,所以苏菲对于父亲和丈夫的死更多的是惊愕而不是悲伤。就在那个晚上,汪娜预告了自己的死亡、苏菲的死亡、还有苏菲孩子的死亡,所以有时苏菲会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恶事坏事都是因她父亲而生的。战后的苏菲对斯汀戈说过,“我父亲是个十恶不赦的魔鬼”。这就是一个女儿对于自己亲生父亲的真实评价。

苏菲童年生活在波兰的克拉科夫,那是一个充满音乐的美丽祥和的城市,但是父亲的存在使得苏菲在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感到一种压力。父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大学法学教授,学识渊博、政治观点激进、狂热地反对犹太人,在家中也有着绝对的权威。苏菲绝对地顺从父亲,她视这种顺从为忠诚,并对这种忠诚毫不怀疑。她每天都在说“是的,爸爸,谢谢你,爸爸”,因为她知道她必须尊敬父亲,力图做一个符合当时伦理观念的好女儿。她刻苦努力地学习速记和多种语言,对父亲的要求严格执行,她竭尽努力去迎合父亲。她甚至顺从父亲的安排嫁给了他的助手,在无爱的婚姻中生下两个孩子,苏菲的成年生活因此压抑而无趣。可是在给父亲当秘书的过程中,在给父亲打印他的政治宣传手册时,她知晓了父亲可怕、残忍的反犹太主义思想——“灭绝”——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她无法理解父亲的这种想法,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竟然有如此狂热可怕的纳粹思想,尽管他是站在波兰的立场上进行自己的哲学思维。这让她非常震惊,所以在恍惚中苏菲打错了几个单词。可父亲仅仅因为她的几处打印错误就在众人和她的丈夫面前说她像猪一样愚蠢。苏菲听着父亲的训斥,“终于看清这个男人,这个父亲,这个赋予我血肉之躯的人,仅只把我当成一个下人而已,一个奴隶……而且我还得摇尾乞怜”。在那一刹那间,苏菲产生一种对父亲的强烈的恨,这是苏菲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父亲心中毫无地位和价值,也是她第一次产生了对父亲的恨意。作为一个在极端父权主义家庭中长大的她,习惯了永远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思考问题,毫不抗争地接受一切,而这种思想影响了她一生,虽然看透了他父亲的真面目,但是在这个男权世界里控制苏菲的不仅仅是她的父亲,随后的战争和战争的制造者更加残酷地摧毁了她的一生。

2.苏菲面对波兰地下党的生死

苏菲在被逮捕并送入集中营之前,与波兰地下党人托泽夫相爱,她爱托泽夫甚至胜过爱内森。然而,当托泽夫的同为波兰地下党的姐姐汪娜请求她伸出援手帮助地下党、包括帮忙翻译许多包含纳粹秘密消息的重要文件的时候,她担心那会殃及自己的儿女,选择了断然拒绝,因为她知道战争的残酷,她明白德国军队的残暴。苏菲懂得托泽夫和他的姐姐汪娜都是无私并且勇敢的人,明白他们对人类和他们的波兰同胞的献身,但是看到两个年幼的儿女,她无法做到放弃孩子的安全甚至生命去帮助托泽夫和汪娜为代表的波兰地下党人。她毅然决然地用德语对汪娜说:“我是认真的!决心已定!我决心已定!这就是我最后的回答!”虽然苏菲因为自己的怯懦、对犹太人命运的漠视,没有忠于人性、没有忠于同胞而感到深深的内疚,但是为了保全她的一双幼小的儿女,她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战后,苏菲在内森又一次发疯般折磨她之后向斯汀戈吐露心声,说她喜欢斯汀戈似乎是因为斯汀戈像托泽夫一样诚实、直率、像个大男孩儿。她对托泽夫的思念让她沉浸在痛苦里,她甚至在醉酒的状态下企图投海自杀。但是苏菲对于汪娜还是有着很深的恨,她认为早该让托泽夫摆脱他姐姐的“邪恶”的控制,认为汪娜应该对托泽夫的死负责。托泽夫每次除掉出卖犹太人的告密者之后都会呕吐,苏菲认为汪娜让自己的弟弟充当华沙唯一的杀手是不公平的,在苏菲的男权意识当中,汪娜作为一个女性,没资格作地下组织的领导,更不应该指挥托泽夫。

3.苏菲面对母亲的生死

在纳粹占领波兰期间,因为想要给患肺病的母亲补充营养,苏菲冒险去黑市买肉,希望可以给母亲吃点儿好的增加一点儿营养。然而由于战争物质严重匮乏,德军严令禁止平民食用肉类,所有的肉类都要供应德国军队,苏菲和母亲作为波兰人、被占领者,连吃肉的资格都没有,她买肉是犯法的,卖肉给她们也是犯法。就像当年日寇铁蹄下的中国城老百姓因为缺粮被饿死一样,战争这部残酷无情的机器直接摧毁无数人的性命和尊严。

当苏菲怀揣火腿乘火车回家的途中,遭遇德军的围捕并被当成走私犯人关进了监狱,最终和她的儿女一起被送到令人胆寒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而她的母亲,据后来被送到集中营的波兰人说,也在不久后死于肺炎。面对母亲的生死,苏菲所作出的选择是苏菲的诸多选择中最坦然、最没有犹豫的选择,一个女儿必然的选择,但是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之下,这样坦然而坚决的选择既没有挽救母亲,也让自己和一双儿女蒙难。

4.苏菲面对儿女的生死

悲剧的选择经常是在两种恶中所进行的选择。这是小说写到最后才为读者揭晓的苏菲隐藏最深的秘密,也是苏菲被迫作出的最残酷的选择。刚被送到集中营那天,一个德国军官因为被捕的人群中美丽出众的苏菲忽然用流利的德语大声声明自己是波兰人、是基督教徒而不是犹太人,决定对她特别“开恩”,让她在儿子和女儿中选择一个,而不是把两个孩子一起送去焚尸炉。苏菲无法理解、无法选择、拒绝选择,拼命哀求不要让她选择,但这些都无济于事,在德国人扑过来掳走两个孩子的瞬间,苏菲下意识地放开了女儿,留下了儿子。作为母亲,苏菲不得不在两种恶中进行选择,无论选择哪个孩子都是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但如果不选择,两个孩子就都会被杀。她明白无论作出哪种选择,伤痛都将永远伴随着她。然而,她根本无法逃避这种选择。

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无论选择放开哪个孩子对她来说都是致命的,但在那一刹那苏菲选择了放开女儿。为什么是女儿而不是儿子?男权制社会造就了苏菲的男权意识,男性统治和男性认同的思想在她的头脑里根深蒂固,这种思想让苏菲在潜意识中认为她的父亲希望她去死,这种潜意识又延续到苏菲与女儿的关系中,她在那一刹那作出了牺牲女儿的选择,所以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苏菲选择了牺牲女儿伊娃。同时,女儿就是苏菲的另一个自我,在她选择将女儿送入毒气室的同时,苏菲也在精神上杀死了自己。这一次的选择让苏菲彻底崩溃,击垮了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所有意志和情感。谁都无法评判一个母亲如此的选择,她的选择也没能挽救儿子,只是让儿子比女儿稍晚一点走向被纳粹灭绝的命运。然而,苏菲却为此永远背负痛苦枷锁,永远不能原谅自己,余生一直生活在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苏菲几乎放弃了她的一切——美貌、健康、身体甚至她的良知。在男性统治的男权制社会之中,女性处于客体地位,并且处于男性之下。男权导致了苏菲的苦难,然而在一个女性根本无可选择的世界里,苏菲不得不依赖男性甚至期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拯救。儿子是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活下来的唯一寄托,后来以汪娜为代表的集中营里的波兰地下党人向她提供了可能挽救她儿子生命的德国人的利波斯波恩计划(即所谓的德国新生计划),为了能够让儿子活着,苏菲选择牺牲色相以求得纳粹军官鲁道夫霍斯的恩赐。这是一个母亲最无奈的选择,然而她仍然失败了,她没能挽救儿子,鲁道夫霍斯没有把苏菲的儿子吉恩移出集中营,没有把他列入利波斯波恩计划,吉恩很可能在比克瑙或者德国的什么地方和其他孩子一样被冻死了。

5.苏菲面对奥斯威辛集中营里的犹太人、波兰同胞、吉普赛人的生死

二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惨绝人寰,集中营、焚尸炉是黑暗与人性泯灭的象征。苏菲虽然不是一个犹太人,但她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梦想、家庭、青春,甚至最亲爱的孩子,她所经历的和犹太人没有区别。由于苏菲精通波兰语和德语,对两种语言打字机和速记都能熟练操作,她被安排做纳粹军官霍斯的助手,而不是像其他暂时存活下来的人一样成为苦役犯。霍斯的工作就是指挥屠杀,苏菲协助霍斯工作,因此,可以说她间接参与了屠杀。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苏菲面对无数犹太人、吉普赛人、和自己的波兰同胞的生死,她选择了助纣为虐,所以苏菲是一个受害者,但同时也是一个帮凶。事实上,如果不为霍斯工作那她就无法活下去,所以这个帮凶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儿子和自救。但是她亲眼目睹了犹太人化成的青烟从比克瑙的大烟囱里缭绕升空,每当站在霍斯那间屋顶阁楼的窗户旁穿过窗外干枯的草地向外张望时,她都无法从令人窒息的犯罪同谋的罪恶感中挣脱出来。在那段时间里,她一直扮演的正是一个强烈地仇恨犹太民族的恶毒角色。她父亲所谓的灭绝犹太人的“梦想”竟然在苏菲的目睹下逐步实现,这让苏菲难以忍受,“真想一死了之”,泯灭人性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把苏菲变成了另一个人。

6.苏菲面对情人的生死

苏菲在二战后的美国碰到了她心中以为的救世主内森。内森拯救了苏菲的性命还给予了她女人所需要的很多东西,但有着精神疾病并且吸毒成瘾的内森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地对可怜的苏菲打骂、虐待、折磨。苏菲本以为带自己走出痛苦并带给自己希望的内森可以使她开启幸福的生活,可现实非常残忍。内森声称“我们必须死,死亡是必要的”。内森有天晚上没有回来,苏菲非常担心和害怕,她生怕内森出事,但她却连一个询问的电话都不敢打。这个在苏菲的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的精神病患者并没有给予她充分的爱和关怀,反而会随时忽然开始对苏菲的疯狂折磨,向她身上小便、强暴她、刺她、踢断她的肋骨,做任何他想对她做的事。小说的最后内森在电话另一头开枪,扬言要杀死苏菲和斯汀戈。面对这样的情人,苏菲虽然和斯汀戈一起逃离,却选择执着地一遍遍努力尝试联络内森,也就是说在内森要杀死她的情况之下,她想到的仍然是内森的安全、只想确认内森平安,而她自己,被内森百般辱骂也在所不惜。

长期的男权思想让苏菲对内森产生了深切的爱恋和毫无自我、毫无尊严的依赖,虽然斯汀戈深爱着苏菲但这并不能拯救苏菲的内心、也没能阻止她走向死亡,所以最后她选择离开深深爱他并且会一直呵护她的斯汀戈,回到给她无尽折磨和伤害的内森身边,和他一起服毒自杀 (But when I woke,I was feeling so terrible and in despair about Nathan.By that,I mean so filled with guilt,thoughts of death.It was like ice flowing in my blood.So I must be with Nathan again,for whatever that means)。面对挚爱情人的生死,苏菲选择了通过死亡来实现和爱人永远在一起的目的。

7.苏菲面对自己的生死

苏菲的最后一次选择——自己的死亡,源于她在战争中的数次“选择”,那些“选择”使得她的生命从此充满罪恶感,虽然活着却永远没有幸福。苏菲离开集中营、离开死亡威胁并且获得自由之后为什么曾经割腕自杀?而且刻意选择在教堂自杀?因为她感到上帝已经转过脸去,不再爱她,并且夺走所有她爱的人,让她独自一人苟活在屈辱之中(Christ had turned his face away from me.And that only a Jesus who no longer cared for me could kill those people that I love but leave me alive with my shame),她想通过在教堂自杀的方式来亵渎上帝(Oh,God.So I went to that church.And I took the glass,I knelt down and I cut my wrist.But I didn’t die,of course.Stingo,there’s so many things you don’t understand.There’s so many things thatI wantyou to trustme)。她的心“受过伤了,已经变成一颗石头了”。即使是在战后的美国——和平的新大陆,她仍然逃脱不掉内心对自己的审判和对生活的绝望。苏菲作为母亲的女儿、女儿的母亲、丈夫的妻子的身份,因为女儿被害、母亲病故、父亲和丈夫被处决而统统丧失,深受男权制思想影响的苏菲,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认为她独自一人苟活于世是没有任何价值和希望的。

遇到内森之后,内森对她的爱带给她重新活下去的一丝勇气,但那只是为内森而活;内森对她的折磨和伤害,她照单全收,她是通过或者借由内森的手来虐待自己,让自己受苦,从而达到赎罪的目的。在内森又一次残忍地折磨她并离开后,苏菲试图投海自杀,斯汀戈拼尽全力把她救起后她像一个癫痫突发的人一样剧烈地颤抖,斯汀戈从来没见过那么强烈的悲伤。苏菲说:“你应该让我淹死,斯汀戈,没有人有我这样多的不幸!没有!没有谁像我浑身充满不幸。”斯汀戈这时才辨别出那个“不幸”的轮廓,这“不幸”从华沙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再到布鲁克林这条繁荣欢乐的资产阶级街区,像个魔鬼似地一路无情地追逐着苏菲。

如果苏菲在内森抛弃她并且要杀死她之后选择和斯汀戈在一起,她会很幸福,可是这样她就对不起她死去的亲人尤其是她的女儿。选择内森,也只有和内森在一起,异于常人的癫狂生命才会舒缓她内心沉重的道德谴责和压力,她的心灵只有在死亡中才能获得永恒的宁静。所以苏菲在最后的关头没有选择斯汀戈,痛苦的回忆让她不能做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不能在所有亲人都离她而去之后,尤其是亲自放弃了女儿的生命之后享受那种幸福,她自己就应该承受痛苦而不是获得幸福。而回到内森的身边迎接她的将会是死亡,唯有死亡才能让她彻底赎罪,才能让她得到永久的安宁。所以苏菲选择回到内森身边,心甘情愿地和他共赴死亡之约,从此再没有苦痛和折磨。

三、注定无可选择的选择

作者把小说定名为《苏菲的选择》,然而在父权制时代、二战和纳粹大屠杀的背景之下,苏菲注定无可选择。书中的一系列“选择”与其说是苏菲的选择,不如说是苏菲一次次地被选择去承受苦难。选择苏菲去承受苦难的最主要力量来自于父权制,战争只是一个推动力。在二战之前,苏菲已经因为她的父亲、她的丈夫和不幸的婚姻而陷入困境。战争只是让她更深地跌入无尽痛苦的深渊。她不爱她的丈夫,但是在父权制的社会,她不得不屈从于父亲的安排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并为他生儿育女。

面对母亲、波兰地下党、犹太人、波兰同胞和自己儿女的生死,苏菲都是无可选择的,每一个人最终的命运也绝非取决于苏菲的选择。母亲的生死,她无法选择,就连给母亲吃一点肉增加一点营养她都做不到;波兰地下党人的生死也不是她可以左右;无数被屠杀的犹太人和自己同胞的生死,苏菲唯有无奈地面对、机械地执行纳粹军官的命令。苏菲想救儿子的命,可事实上她连见他一面、抱他一下的愿望都没能实现。

苏菲作为一个波兰天主教信徒,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亲人的离开、爱情的煎熬,这些让她精神上接近于崩溃,沉沦在痛苦中不能自拔,死亡变成她唯一的出路。苏菲总是被一种强烈的负罪感包围着,还因为她有着和大多数受害者不一样的身份:除了是受害者,她还是帮凶。过去所作的选择沉重地压在记忆里,使她喘不过气来。即使她已经离开,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个恶魔仍然控制着她。

面对情人和她自己的生与死,表面上看苏菲是可以选择的。她可以不再回去找她的情人,她可以不再理会那个不断疯狂折磨和伤害她的情人,她的身旁就有视她为全部爱和理想的斯汀戈,选择和斯汀戈在一起,她的余生将会被温柔地呵护和照料,她会开始崭新的幸福人生,然而苏菲却无法选择幸福。她对情人的爱和毫无自我的依赖、她内心深处无法承受在失去所有亲人之后独自享受幸福的无尽愧疚和痛苦最终让她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因为唯有死亡才能让她和所有她爱的人永远在一起,并且彻底摆脱自己内心的愧疚和痛苦。

苏菲最终的自杀不仅因为如影随形的负罪感和无尽的绝望,还源于她生命中一系列男性的毁灭性的影响。苏菲被迫作出选择,但那并不出于她的主观意愿,而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要。苏菲的女性身份——女儿身份、母亲身份、情人身份像枷锁一样紧紧地把苏菲锁在男性的绝对控制和占有之下。男权至上的冷漠世界和无情的冲突杀戮构成了苏菲牢不可破的桎梏。战争虽然残酷但终会结束,但是苏菲的女性性别永远不会改变,她长期生存其中的父权制社会不会轻易改变,她作为女性的附属于男性的命运不会轻易改变。

苏菲的无可选择是男性强权和纳粹的罪恶,但作为个体的人,苏菲无法原谅自己,无法从过去的噩梦中摆脱。她唯一的出路就是死亡,和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情人在一起,苏菲的结局是注定的。苏菲的毁灭让我们看到男权和纳粹对人间伦常的破坏和对人类的悲剧性的毁灭。罪恶不会随着岁月的消逝而消失,它带给人类的心灵创伤会永远存在。为了避免苏菲的悲剧,避免奥斯威辛集中营这样黑暗组织的存在,唯一的出路就是“把你的爱倾注到所有的生命之中”。唯有如此,人类才能怀抱脆弱而永恒的希望,去征服悲伤,去面对痛苦、失去和迷惘。这也是小说《苏菲的选择》留给我们的最深的领悟,也是苏菲苦难一生的价值所在。

[1]Rubin.D.W riters of the M odern South[M].Seattle and London:U niversity of W ashington Press,1963:212.

[2]Camth.Cathy.Traum Explorations in M emory[M].Baltimore:Johns H opkins U P,1995.

[3]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M].周玲,杨素娟,译.1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5).

[4]范革新.《索菲的选择》与威廉·斯泰伦的选择[J].沈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3).

[5]方娟.女性主义视角下《苏菲的选择》中女性形象研究[J].合肥:安徽文学,2013(5).

[6]刘春秀,张喆.无法挣脱的桎梏——论《苏菲的选择》中女性的悲剧命运[J].重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7]曾传芳.不可言而言之——解析《苏菲的选择》的叙述策略[J].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9(1).

[8]范革新.女人,人生悲剧中的主角——美国当代作家威廉·斯泰伦笔下的女性[J].北京:国外文学,1999(1).

[9]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田外国文学研究,2010(1):14.

猜你喜欢

内森苏菲斯汀
开悟
开悟
布局
布局
少了5美元
凯帕斯汀《变奏曲》的特点及启发
论《苏菲的选择》中极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影响——以女主人公苏菲为例
炎琥宁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
依巴斯汀联合胱氨酸、卤米松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苏菲寻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