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幸福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2017-03-10李丹
李 丹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试论幸福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李 丹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幸福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幸福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反映出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的重要性。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认知与情感相结合,以幸福感的发生机制为中心,在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追求幸福,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
幸福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策略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幸福指数的高低。目前,关于幸福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大多数的研究注重幸福心理学的概念界定、理论的发展、影响因素、理论研究等,[1]而关于幸福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的研究却少之又少。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存在各种身心失调症状,包括抑郁、焦虑,这也在我们的社会上悄悄蔓延。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也是需要迫切关注的。为了帮助大学生应对日益竞争的压力,使学生树立积极状态,改变错误认知,提高生活满意感、拥有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提高生活的幸福度,从而提高幸福感和快乐感。因此,通过幸福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可以训练大学生具有更乐观的性格和策略,用积极的方式营造生活情境,教会他们进行心理调节等,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从而获得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
一、“幸福”和“幸福心理学”的定义
关于幸福的定义,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和智慧应该在一起,幸福由智慧和知识决定,有了智慧和知识的人必定是完美的人,是幸福的人。柏拉图却认为幸福是善的理念的传递,认为精神需求远远高于物质需求,他主张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人们才能到达幸福的精神世界,可见,这些早期的学者主要将幸福的定义限定在个体的主观感受上,将幸福与各种主观因素结合起来。
在《辞海》中,“幸福”被定义为“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2]这种解释的意思是幸福指美好的理想生活以及人们对环境或生活的一种满足,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正如邢占军教授所说:“幸福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3]“幸福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一个小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幸福生活,研究精神品质,引导人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的学科。
二、幸福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幸福心理学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备受关注是从1999年的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开始的,之后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最受欢迎。虽然在中国内地的实践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晚、实践少,也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但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国家和人民都越来越重视幸福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添加了幸福心理学的团体实践课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我们生活的周边,时常会听到大学生的口头禅,如“抑郁”“郁闷”“恼火”“洪荒之力”等词语,[4]郁闷一词是大学生当中最常用词汇之一,郁闷,在个体的层面指的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指个体自我心理上确实有压力,需要改变现状,而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办法,所以感到窒息和痛苦;与此同时,郁闷一词所反映的社会焦虑心理,不仅存在于弱势群体中,而且也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精英群体中。[4]身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幸福感较低。反思大学生幸福感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尽管大学生接受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关于幸福心理学的专业教育却少之又少,例如:一部分课程教育过于重视社会价值,却忽视个体的幸福体验;过于重视远大目标,忽略当前的满足感;过于看重外在行为,而忽略了内在感受,情绪体验;过于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需求等,可见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偏离了它最初的出发点,与人们的幸福感相背离,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将幸福心理学穿插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管理体系中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会灵活运用幸福心理学也显得迫在眉睫。
三、幸福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 以幸福心理学为出发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幸福心理学”为出发点,就是以人本感受为出发点,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将个人放于社会中,考虑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考虑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从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角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塑科学的理想目标。[5]其实这种观点很早已经被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初,马斯洛就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6]人们开始注重低级需要,主张以正确的角度看待人的存在和发展需要的历史性、社会性,就会将低级需要满足与高级需要满足联系起来,个体幸福与共同体幸福联系起来。以“幸福心理学”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教育引导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幸福心理学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的幸福为本,发掘人的幸福能力,调动人的欲望,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促进个体和共同体的发展。
(二) 以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方面,认知,是指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个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具体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受教育的已有知识、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此传统的借助系统的知识、固定的逻辑语言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依然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情感,指人的内心感受的情绪体验,强调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教育,用积极、高尚的情感去调动受教育者,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将受教育者的态度、兴趣、心理、动机、意志力等融合在一起,使课堂具有人情味,满足受教育者的身心需要,尤其是幸福心理需求,从而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幸福感。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尽可能地把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往往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恐惧和焦虑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验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才会更容易获得幸福。
(三) 以幸福感的发生机制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幸福心理学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持心理健康的学科,将其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的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幸福心理学课程中,幸福感的发生机制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趋向:第一种是幸福感生理机制的研究,强调人类的幸福感是大脑认知和评价客观世界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其产生必定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第二种是社会比较机制研究,认为人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动力,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即为社会比较;第三种是动机理论机制研究,认为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7]总之,结合以上三种幸福感研究的方式,幸福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每个人关注自身的需求,找到自己生命的使命感,主张每个人在不同的层次为社会服务,在积极幸福心理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引导受教育者感知幸福的能力,提升受教育者的幸福感。
(四)在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追求幸福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才能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鼓励从工作有提升、师生有期待、人人能感知的环节入手,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握着力点、找准突破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入。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关注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情绪,积累正能量,培养学生追求幸福的耐心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确立起过程的幸福观,注重幸福心理学,把幸福看成是永恒追求的目标,需要不断地创造的过程,并在每一个阶段目标完成后尽情地享受幸福的意境,进而冲向下一个幸福目标。
幸福心理学就是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心理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日益走向以人的幸福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受教育者以幸福心理学为出发点,树立科学人生观和理想目标,开启将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以幸福感的发生机制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创造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追求幸福,将幸福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灵活运用。
[1] 穆臣刚.哈佛心理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28.
[2] 舒新城.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28.
[3] 张羽,邢占军.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5(4):03-04.
[4] 杨林香.大学生“郁闷”心态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2):23-24.
[5]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9-120.
[6] 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43:36.
[7]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9-120.
G641
A
1671-5454(2017)05-0110-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5.030
2017-06-27
李丹(1991-),女,山西吕梁人,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责任编辑 远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