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017-03-10连雅静

菏泽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二语英语口语口语

连雅静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连雅静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二语习得理论提出在无意识学习一门外语时并不需要有意识地预先学习掌握相关语法知识。将之运用到英语口语教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语言输入手段;应该更注重学生的有效输出;应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二语习得理论;口语教学;输入;输出

随着国际化步伐的推进,英语已经不局限于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国民教育系列中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与汉语学习同等重要的科目。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迅速掌握英语基本规范并进行适当交流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实际完成和实践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从二语习得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以此来促进口语教学。

一、二语习得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人们运用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对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由此在该领域产生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理论,其中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最为著名。这一理论根据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的启发,提出在无意识学习吸收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时并不需要有意识的预先学习掌握相关语法知识。这些理论虽不能解决教学、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包括五个假说:1.习得—学习假说;2.自然顺序假说;3.监控假说;4.输入假说;5.情感过滤假说。

1.习得与学得假说。“习得”(acquisition)与“学习”(learning)有很大的区别。习得是学习者在社会交流中无意识接受语言片段信息,在熟悉的情形下能够正确使用,但是并不知道使用所遵循的规则;学习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掌握语法规则之后学习语言,重点在于把握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规则并在使用的时候不自然的想到并运用这些规则。显而易见,习得根据实际语境获得对语言的理解,习得的知识直接用于特定场景的交流,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产生起到启动作用,而学习的知识被用来监督语言的理解和产生。

2.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遵从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按照自然的顺序排列。学习的时候具有先后顺序,这种顺序是规则的自然的顺序,而不是教师的讲课顺序。

3.监控假说。通过“习得”方式掌握语言的人,主要在于学习语言的功能和内容上,因而不需要随时关注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规范,能够自如的根据场景使用这种语言;使用“学得”方式掌握语言者,对于语言的语法规则掌握的非常娴熟,说起来头头是道,然而在口语表达时就词不达意,因为他们时刻在监控语言的表达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规范,而没有注意表达的含义是否到位。从语言使用的目的来说,便于交流的方式显然是最适合的方式,因此“习得”比“学得”更为重要,语言习得方式才能真正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4.输入假说。输入假说是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输入的形式对学习者没有那么重要,而是应该重点理解输入的意义,通过“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而逐步习得二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要突破现有的学习水平,接受输入的语言水平不能太高,比现有水平稍高最好,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水平,而不是突飞猛进。如果用数学来定义,现有水平表示为“i”,下一阶段表示为“i+l”,如果要取得学习成就,自然不能是“i-l”,但是如果是“i+2”、“i+3”...也并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5.情感过滤假说。输入是外部刺激,并不能完全决定学习效果,学习者本身的心理状态作为内因,起到关键作用。比如学习动机、自信心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和情感变量能够极大影响学习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这些“情感因素”能够过滤语言的输入,这一理论被称之为“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认为,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心、积极态度和情绪对学习的影响非常大,昂扬的学习动力、乐观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能够促进输入的吸收,过滤语言作用相对小,吸收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反之,悲观的态度,消极的态度,对语言的情感过滤作用大,吸收的语言量就少。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大量的高校英语教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后读、写方面能力大幅提高,然而在听和说方面的应用能力进步不大,尤其是使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时表现尤为明显,语句不规范,不考虑句型句式。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首先,在口语课堂上,教师的口语教学过于强调口语理论知识和语法规范,在口语表达时,语法纠错占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常常打断学生思路进行纠正,长此以往,学生不敢也不爱发言,课堂口语交流畏之如虎。此外,很多口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连续不断的输出各种语法知识和注意事项,以自己为主,而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也没有时间去理解和实践,只是被动的接受。少数学生甚至会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教学工具,是为了配合教师的上课需要应答几声。久而久之,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兴趣索然,对口语课程产生厌倦和反感,自然不会主动参与教师主导的口语课堂。

其次,一些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准备一些不切实际的教学材料。这些口语训练话题或者材料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听起来高大上,但是由于背景复杂,口语对话涉及的词汇相对较为生僻,学生既听不懂也不会说。因此经常会出现老师激情满满,学生走神瞌睡的现象。

(二)学生方面

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初中就进行全面的英语学习直到大学毕业,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在小学就开始英语听说的训练。经过长达十年之久英语的学习,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构建了丰富的语法体系,具备了张口说英语的基本条件;其次,多年高强度的求学生涯使大学生接触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对其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拥有丰富的说的素材,更容易就某一话题展开论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注重语法知识的积累,认为掌握了语法知识就能学好英语,因此,对于教师布置的其他口语学习任务应付差事,错过了大量的口语锻炼机会。这种长期以来的重读写、轻口语的现象导致英语口语变成“哑巴式英语”,甚至很多硕士、博士毕业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毫无障碍,而在口语交流时捉襟见肘,词不达意,

还有部分学生也认识到了学习口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课后热衷于各种口语活动,但是他们没有进一步丰富口语词汇和句式,而是过于刻板记忆常见句式,没有任何变化,因此在表达的时候语句平淡无奇,对话内容和英语初学者水平毫无二致,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句式,重复相同的句型,没有一点新意,不能够吸人眼球。常常无法和口语较好的人愉快自信的交流。

三、启示

(一)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语能力。以前教师只对语言的准确程度,语法准确性作要求,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导致了很多学生害怕开口,害怕出错,也使得学生慢慢的对口语失去了兴趣。近年来我国外语口语课堂上越来越重视为学生们提供有趣的口语氛围,让学生大胆说英语,不断改正,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专业四级口试分析结果显示,1995年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在测试情况下,讲话平均语速为每分钟82个字;2001年每分钟达98个字,比1995年平均语速增加了16个字。

为了达到外语口语交流性的目的,教师想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互动的学习环境,但是现实表明能提供的语言环境,除了课堂上,学生几乎找不到使用英语的环境。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考虑到创造语境,加强互动,但互动不应局限于提问和回答,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二)多样化的语言输入手段能丰富口语产出的内容。根据克拉申理论,可理解性的学习的内容才能更容易被人们习得,因此将学习内容可理解化是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教师在课堂口语教学时,必须对教学材料精挑细选,选择适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素材,形成所谓的可理解性输入。具体来讲,对于交流的主题,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天马行空的内容虽然引人入胜,但是学生无法表达,学习的东西也没有得到利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库就没有得到更新,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库就会陈旧甚至丧失。当然,选择的材料过于简单也不合适,对于大学生口语课,已经不同于幼儿园的孩子开始接触英语,不能一开口还停留在“Hello”、“Good morning”这类简单句式上,稍微复杂的对话便不知所云了。总而言之,过于复杂或者简单的材料都不能形成适合的可理解性输入,前者过于晦涩,后者简单重复,都会造成语言输入失败。

在口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这种多样化的语言输入,能够提供非常丰富的素材,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加以使用,而且在课后也很有效。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语言输入,比如流行电影、流行音乐、网络用语等,由于这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她们在课后会津津乐道,把这些素材引入口语交流,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充分发掘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库,对其进行更新利用。随着语言输入的增加、词汇和表达内容的丰富,学生可以针对某一特定情境迅速从大脑中调出相关的信息,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表达的适合性,不仅能学以致用,还能够温故而知新。

(三)有效的输出有利于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口语课堂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们的有效输出,而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是与其它课堂的主要区别。老师的口语要表达的流畅生动,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开口的能力,学生讲的不合理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的矫正,使得学生能够不断的进步。现如今,很多学生在学习口语时存在一个误区,即只是追求口语的语速而忽略口语的质量。根据1995~ 2000这段时间专业四级口语成绩分析结果,显示出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对故事复述正确率为75%,而即席讲话的平均正确率为68%(文秋芳,2001),教师应合理利用语言输出的功能,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在口语方面的问题,在表达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输出反复假设检验,自我修改,以提高学生口语交流的能力。

多才多样的口语活动有助于学会语言的输出。在口语课堂教学时,不应该只关注口语本身,口语属于英语学习的一部分,应把听、说、读、写同步进行。口语训练活动主要有:1.趣味性口语练习。趣味性口语练习指在课堂上讲笑话、讲自己的经历、讲自己最高兴/难忘/痛苦/尴尬的一件事;播放流行歌曲伴奏,让同学们跟着唱;放映电影经典,让学生自己配音,并比较谁的配音最好。这种练习形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寓教于乐;2.值日报告。教师可以提前拟定报告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其一进行准备,或者自行拟定报告主题,在课前自主查资料准备,可以在正式报告之前请老师或者英语好的同学对内容进行修改;3.看图说话。在屏幕上放映图片,请同学们描述场景,甚至根据图片内容设计情景对话;4.复述。复述需要把握故事的主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填充。对故事的复述不能简单停留在语句和单词是否和原文一模一样,而是要保证故事的情节一致即可,训练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分析、归纳、整合能力,促进语言的多样化使用能力。5.口述与绘画结合。采用双向练习,即一人描述一个场景,另一人根据语言输入进行绘画输出,然后由描述者对绘画表述事实的准确性进行评判,然后两人交换角色练习;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6.情景会话。由教师命题,设计一个交流场景,拟定会话者角色,然后两人或多人进行场景再现,场景最好跟同学们是生活密切相关。7.角色扮演。可以根据电影情节、生活场景设定角色,让同学根据自己角色设计对话内容,然后变换角色,再次重新设计,这样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所要表达语言的差异,同时涉及动作、表情的差异。除了上述活动形式,进行英语演讲、辩论比赛等其他交流形式也能够增强英语口语输出的质量。

(四)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相结合。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将语言的学习过程总结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大脑整理记忆—语言习得机制—语言能力习得—语言输出[5]。可以看出,这个过程过于强调了语言的输入作用,甚至将其置于决定性地位,而忽视了语言输出所具有的作用。语言输出不仅仅是语言输入的一个结果,而且是对语言输入的有效反馈,应根据输出的结果不断调整输入的内容和输入的方式,将理解性输入和目标性输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充分的了解英美语言文化有助于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学习第二语言口语,目的是将其用于直接交流。语言的交流实际上是文化的交流,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范围、层次直接受到所在文化的制约。任何民族、地域的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在输入时有选择性,在输出时也有选择性,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可以通过阅读目的文化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介绍书籍,也可以着重观看现代的外文影片,重点关注特定文化背景、特定交流场景下语言的表达差异,了解第二语言环境中表示委婉、客套、禁忌语言的使用场合,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冲突或者误解。因此,外语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内容的同时,平时要多关注风土人情,使语言表达符合文化内涵,而不是单纯的“汉式外语”(Chinglish)。

综上所述,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口语学习中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教师应该以此理论为基础,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口语水平。在使用理论时,应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合理分配语言输入的时间和反馈输出的时间,关键是把握可理解性输入,监控输出的有效性,根据反馈机制动态调整输入的内容,形成输入与输出互动的良好局面。在输入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形成内在的思维模式,将多样化的输入能够根据交际场景准确的选择性输出。当然,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应用克拉申的语言学习理论时不盲从盲信,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理论应用的形式和架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二语习得理论中国化、本土化、自己化,形成最适合学生的一套理论体系,达到口语教学真正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教师方法得当、学生学有所成,口语交流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1]李金红.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指导作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3):110-112.

[2]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 J].外语界,2001(4):30-32.

[4]王慧颖.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铜仁学院学 报,2010,12(3):98-99.

[5]王荣英.大学英语输出教学论[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赵滨丽.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81-182.

(责任编辑:谭淑娟)

The Enlightenmen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to Oral English Teaching

LIAN Ya-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puts forward that unconscious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does not need conscious learning of its grammar in advance. The theory can be applied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by a variety of means of language input. Students’ effective output should be stressed and a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model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wel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put; output

1673-2103(2017)04-0132-04

2017-01-20

连雅静(1991-),女,山西忻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G424.1

A

猜你喜欢

二语英语口语口语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初中生的我们怎么训练英语口语?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酒中的口语诗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浅谈加强高中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