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2017-03-10陈芳娟
陈芳娟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陈芳娟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我国大学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介绍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母语文化的渗透,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传播母语文化。基于此,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及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文化渗透;传播母语文化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自20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非常重视,并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我国的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实现中国梦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力量支撑。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生力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状
语言学研究由最初的形式主义语言观到结构主义语言观再发展到功能主义语言观,我国外语教学已从单纯对“语言能力”(乔姆斯基)的培养发展到对“交际能力”( 海姆斯)教学的注重和培养。交际能力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外语教学也逐渐认识到语言教学中目的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目的语教学中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对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即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双向交流,而不仅仅只关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对方不仅需要我们了解他们国家的文化,也希望通过交流能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本土文化。许多外语学习者经过多年的学习后,对目的语文化相当熟悉,但对母语文化却知之甚少。南京大学著名的从丛教授曾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他发现有许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清华大学的张为民对中国大学生(包括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涉及到中国事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语言教学界对语言文化的研究在不同层面上的广泛展开,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问题(何自然,1993;王宗炎,1993;高一虹,1994、2002)。Kramsch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定位于提高意识,而非采纳认同”。要解决文化缺失就必须要认识到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要以辩证的批判性思维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教学,对西方文化的引入必须要有选择性,应在传播和创新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文化。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母语及母语文化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正迁移作用
迁移是心理学名词,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Lado首次提出“语言迁移”。语言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正迁移即指语言学习者将母语中先前习得的知识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并且这种迁移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负迁移则会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母语和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能力有着一定的正迁移作用。母语是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基础,外语的学习过程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须依赖母语来进行认知处理。我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在母语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的,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以母语为基础的学习规律,在尚未完全掌握第二语言之前这些学习规律会被运用到第二语言学习当中去。学习者运用母语的学习规则来学习第二语言是正常的学习过程,如果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杜绝母语,这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将目的语与母语以及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对目的语与母语的共性和区别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目的语的学习。
2.2 加强母语文化渗透是提高大学生文化差异辨别能力的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这一提法体现了对于不同文化应保持的态度。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正处于形成过程中,他们对于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能力较强,但是辨别事物的能力还存在不足,对于外来文化因素都是来者不拒,不加辨析。因此,英语教师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应该辩证地对中西文化进行教学,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当平等、公正地对待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促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文化意识和提高文化差异的辨别能力。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时,应该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进行辩证地学习。对待西方文化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应该一味地认为西方文化就优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也不应该对西方外来文化一概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把西方文化拒之门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量输入母语文化并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保护母语文化的优良传统。
2.3 加强母语文化渗透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两个方面是同等重要的。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即贯穿人类思维与言行之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而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在本质,两者不可能单独存在。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时期是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学校及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人格塑造与健全的重任。英语语言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应升华到人文素养的培养。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中外文化对比教学法,将母语文化与西方文化同时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包容外来文化和发扬母语文化态度的形成。
2.4 加强母语文化渗透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需要的基础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外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强调:“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人进行交流的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交流是指交流的双方进行文化交流,在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向交流的对象传播本土文化,而不是简单地理解目的语文化。王宗炎先生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向一方面学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不断加深,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进入我们的生活,而作为跨文化交际前提的母语却被忽略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很熟悉目的语文化知识,却不能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出去。在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是进行交际的前提,没有母语文化,也就没有跨文化交际的发生。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就是为传播、继承和发展母语文化,没有母语文化,也就不存在交际的意义。语言和文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如果在交际中只涉及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母语文化,那就失去了自己的身份象征和身份地位。
2.5 加强母语文化的渗透是传播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准备是不断传播中国本土文化、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学习和使用英语“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不仅仅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也应该适当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知识青年群体,不仅要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应该对中国本土文化深入了解,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英语向外国人推介中国文化,让外国人熟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介绍中华文化的交际能力的任务,承担起保护、传播、创新中国文化的重担。作为教师和学习者,我们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学习本土文化,保护本土文化,传播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应该辩证地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传授,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国文化传统,辩证地对待中西方文化,才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
2.6 加强母语文化的渗透是实现中国文化发展、文化全球化双重目标的时代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文化也随之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并向全世界范围不断扩散。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在西方文化不断对母语文化的冲击下,需要国人担负起传承和保护好中国本土文化的责任,教师在传授英语文化的同时也应加强、巩固母语文化。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但“文化全球化”不是指全球文化的一体化,而是指多元文化共同存在、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将是文化共同发展的追求。文化发展存在着两种基本类型——进化型和爆炸型,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文化类型向另一种文化类型过渡的可能性。因此,各国人民需要深刻认同自己的文化,培养母语文化意识,使母语文化能更好地适应文化全球化发展。只有这样母语文化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渗透的策略
3.1 适量地增加母语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
教材的编写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教学大纲间接地体现了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教学的依据,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围绕教学大纲来进行。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适当调整教材内容,适量加入一些与西方文化对比的中国本土文化要素,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利用中西文化要素进行对比教学。此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也应该适当加入一些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成果,使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知识能够有所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他们才会准确地表达中国本土文化要素,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平等意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教材编写的内容应涉及到民俗、地理、历史和民族的文化。
3.2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强中西文化的对比教学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交际双方的双向互动,即双方互相交流传播信息,而不是单方的信息传播与接受,在交际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应该传播中国本土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之外,还要传授学生的文化知识,在介绍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向学生输入本土文化知识,让学生去分析、对比中西文化的优缺点,以培养学生辩证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对西方的主流文化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扩宽到中国的哲学和宗教,对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儒家思想进行对比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3.3 提高教师自身的本土文化素养和本土文化意识
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意识。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将知识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既要传授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还要传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所需要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从容不迫,运用自如。另外,教师需要用英语准确地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对民族身份的认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广泛涉猎中西文化知识,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肩负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中必须加大英语教师自身本土文化素养的教育,提升其本土文化意识,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自如地对中西方文化进行辩证的教育,在传授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将之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对比教学,教授西方文化时辩证地吸收积极向上的文化因素,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优劣。
3.4 考试题中加入母语文化的成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校主要通过考试的结果来评价学生学习水平,也通过考试的结果对教师进行教学成果的评价,因此导致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主要针对的是考试,而忽视了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为了考试也只是注重语言的学习。为了改善现状,须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改变当前的考试方式、类型,使教材、教学、考试形成对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考试来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在考试的试题中加入中西文化因素,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例如在阅读、写作中加入中西文化的题目及文化对比的题目。另外,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也可以要求学生以中西文化对比的主题来写小论文,也可要求学生去读相应的中西文本读物来写读书报告,并把这些当作考试的一部分。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对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吸收国外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成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播和保护我国本土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3.5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母语文化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中国本土文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可以举办以中国本土文化知识为主题的英语演讲大赛,通过比赛使学生自学到中国本土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另外还可以以英语角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母语文化的真实性和生活性,给学生创造真实、放松的学习环境。英语讲座也是很好的学习中国文化的途径,可以由精通中国本土文化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4 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地融入本土文化,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教学,辩证地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髓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传播、继承与创新本土文化的需要。本文从教材、教学、教师、考试及课外活动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促进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以改善母语文化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传播母语文化、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Z].2014.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0(19).
[4]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5—39.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何自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离格”现象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2).
[7]王宗炎.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J].外国语,1993(1).
[8]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9]韦建华.重视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EB/OL].http://www.docin.com/p-110047412.html.
责任编辑:富春凯
On the Importance of Infilt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HEN Fang-ju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0, China)
As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re in an era of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rejuvenating the Chinese nation,they are shouldering the great mission of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Chinese culture,and realize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filt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hen the culture of target language is introduce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nfiltrate the native culture, so that it can facilitate learners to disseminate native culture bett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essay, the importance and strategies of infilt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ill be introduc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filt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disseminate native culture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1.045
2016-10-28
陈芳娟(1991—),女,湖南永州人,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H319.3
1674-6341(2017)01-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