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探析
——从内在原因的角度分析

2017-03-10秦立超

关键词:科研活动学术研究不端

秦立超

(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探析
——从内在原因的角度分析

秦立超

(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学术不端是指在学术活动中采用剽窃、抄袭、伪造数据甚至权钱交易等手段获得学术成果。它严重危害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1]。从广义上说,学术不端包括学术腐败、科研不端,它们是学术不端行为的衍生分支。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从科研人员自身的内在原因的角度,分析学术不端问题的成因。为净化学术环境,引导科研人员规范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学术不端 ;学术腐败;内在原因 ;借鉴

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并在一代一代科研人员的传播以及制度的影响下逐步形成。本文旨在从内部原因的角度探讨学术不端行为,为解决这类不良行为提供治理对策的理论基础。

1 部分科研人员的道德、社会责任弱化,科研价值观扭曲

首先,从科研人员的道德角度看,部分科研人员学术道德沦丧。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是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我国的学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精益求精,勇于探索。从中国古代的神医扁鹊苦心孤诣的钻研,到名医华佗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只身投入到研究的瀚海之中,都传承着一种努力而不受诱惑的高贵学术道德。同时,由于学术研究是钻研人类最尖端的真理,其饱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古代学者们通常严格遵循着儒家“兼济天下”的使命,能够深刻体验到身上所承担的责任,因此能将良好的学术研究精神传承下来。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学术研究当中的道德精神和严格社会责任逐渐受到了冲击,部分研究人员的科研价值观逐渐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扭曲。以前的科学家大多是通过不断的调查实验获得珍贵的数据,并以此不断得出珍贵的定理和结论。著名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奖的创始人诺贝尔就是秉承严格学术道德的楷模,他为了获取精准的数据以研制无烟炸药,曾经数次差点葬身火海,在经历了11年的努力之后终获成功,这种难能可贵的学术道德传承到了今天。但是,如今一部分科研人员为了快速地获得成果,不惜剽窃、伪造数据以此来获得各种科研基金,严重地败坏了学术道德。

其次,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部分科研人员社会责任淡化。不只是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发生了蜕变,对社会责任的轻视也是导致学术不端产生的重要内在原因。明末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对科研领域也很具有警示意义,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乎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如今,一些科研工作者把学术研究当作了自己谋生甚至升官发财的手段,将原本的社会责任抛在脑后,他们所注意的是科研项目背后可以获取的物质奖励、职务提升、社会知名度的提高。种种迷失在个人利益得失之中的私心杂念,最终导致了科研人员忘却社会责任,从而引发了学术不端行为。

再次,科研价值观的扭曲也是学术不端产生的重要原因[2]。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以往科研工作者将学术的严谨性和真实性放在了首位,本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从事学术工作,忍受着学术工作的艰辛和孤单从事着研究,从而得出了宝贵的学术成果。正如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所说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在正确的科研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得出最真实的科研结果。然而,韩国黄禹锡等一系列事件的披露,反映了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受到了市场经济中急功近利思维的冲击,部分科研工作者不愿忍受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寂寞,也不想靠着踏实的成果赢得学术界的认可,而是将科研学术工作作为自己晋升的阶梯,为了取得成果就想尽办法拉项目接课题,项目接过之后草草完成了事。他们注意力的重点不是放在学术工作本身,而是放在了拉关系、跑项目方面,严谨的科研价值观被扭曲,最终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因此,科研道德的沦丧、科研人员社会责任弱化、价值观的扭曲最终导致了科研人员诚实信念的瓦解,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和升级。

2 科研人员自身的生活、工作压力较大

道德沦丧、社会责任缺失、价值观扭曲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然而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不仅是这几点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来自科研人员自身的压力。有些人由于自身生活、工作压力大被迫采取了一些越轨行为,这也是造成学术不端频发的重要原因。

首先,随着教育的普及,具备学术研究能力的高学历人员大量增加是导致科研工作者竞争压力增加的重要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大陆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已经大为提高,每年的大学招生数达到了700余万、硕士研究生达到近60万、博士研究生达到7万,2008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博士培养国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含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已经达到了310家。回溯到1983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联合北京市政府召开了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授予马中骐等18人博士学位,而博士培养单位仅有中科院、中科大、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五所高校。当时的十八位博士成为了中国含金量最高的博士,也在日后为中国的学术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笔者查阅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网站,中国招收的博士生已经达到了近7万人。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时,无形之中加剧了就业、工作等竞争压力。目前,东部地区本科院校招聘教师一般都需要全日制博士学历,而且要看本科和硕士所学专业及毕业院校,博士的就业也不尽乐观。以笔者所学的法学专业为例,笔者曾经在山东一家规模较大的律师事务所实习,在律师事务所中执业的律师已经有华盛顿大学、俄罗斯库班国立大学的法学博士等。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博士并非不想进高校任教,毕竟高校有着职称、住房以及稳定的收入的吸引力,他们选择到律师事务所执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就业压力大,找不到合适的高校,就又参加了残酷的司法考试从事律师职业。

而博士进入高校或者工作单位之后,待遇也没有以前那么优厚。以笔者的一位博士亲属为例,该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方向为内分泌专业,毕业后进入某地级市人民医院工作,虽然有总数10万元人才引进费用,但是分五年摊派到各个月份当中已经严重稀释了这部分资金,各种收入相加后也难达到五位数。很多博士是在工作不顺利之后,选择辞掉原先工作,全职回到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在成家立业之后,回学校重新学习。这些人本来就肩负着供养家庭的重担,再加上攻读博士后收入有限,就不得不跟随导师申请课题、项目以满足支出。但是,随着高学历人才的增加,课题的申请愈发艰难。在十几年前,高校教师花费几天时间撰写课题申请资料,根本不用考虑以后的事,因为当时课题的取得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在今天,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准备课题申请书,也难获得通过[3]。部分博士、博士后人员被迫跑关系,通过各种途径申请课题,这本身就消耗了部分课题费用和时间,导致课题获批后为了按时完成被迫采取抄袭以及伪造数据等方式结题。因此,教育的普及,就业、课题项目等申请难度加大,导致科研工作者工作压力陡增是造成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

其次,科研人员面临的各种考核、测评也是导致压力增加的重要原因[4]。随着高学历人员的普及,以前博士毕业到高校可能几年之内就能升为副教授,但是目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博士生到学校任教后,不仅评职称难,而且要在五年之内完成一定的成果才能续聘,如果在该期限内无法完成该成果将可能面临解聘的危险[5]。这些博士毕业生为了完成考核的任务,被迫花大量时间做课题和项目。但是如前文所述,目前课题、项目申请愈发困难,首先在申请上耗费精力,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研究任务,这就使得科研人员被迫采取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同时,科研人员追求职务晋升的难度加大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以高校为例,目前职称的评定主要看科研的成果,要想晋级到副高以上职称,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五篇以上的文章,然而高校教师不仅面临着授课的重任,又要在课余照顾家庭并搞科研,如此困难重重。科研人员为了获得更好的工资、住房、职称等待遇,需要大量地参与科研活动,这就使得本身时间有限的科研人员采取了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通过伪造或者捏造数据等手段完成科研任务。

因此,科研人员自身面临的生活、工作压力,又不能合理地将这些压力化解,是导致学术不端产生的重要原因。

3 学术研究人员追求名利,自身学艺不精

当今社会充斥着一种急功近利的风气,大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纯洁。在此风气影响下的科研人员自然难免不受其影响,真正能静下心来搞学问的学者已经为数不多,相当一部分学者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如到电视台当评论嘉宾,以此来获得名利双收,这部分学者在取得一部分成绩之后就不再安于学术的寂寞。

在高校,随着一部分导师忙着做节目、跑关系,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门下的硕士、博士生造成了不良影响。而没有导师尽心指导的硕士、博士们,只能自己埋头研究,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博士不再那么安心学习,到校外各种教育机构兼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使原本该学习的时间不能保证,从而导致了他们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达不到应有的学术水平。而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都对博士申请答辩资格做了规定,一般需要两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才能获得博士答辩资格。目前博士在校生已突破二十万,以每人两篇为标准,就意味着这些博士毕业生要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发表约四十万篇核心论文[6]。以三年学制为例,这就意味着每年需要发表十几万篇核心期刊论文,而我国在2009—2010年核心库期刊仅有 748 种(以C为标记),扩展库期刊仅有375 种(以E为标记),为了获得答辩资格不仅需要加强学习,还需要交纳高昂的版面费甚至通过公关才能在相应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因此,科研人员本身学术水平低下,不能将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当中去,却又要面对各种考核,这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又一重要内在原因。

4 科研活动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专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

科研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探索,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专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这就为一些投机取巧的分子实施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机会。

首先,科研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科研人员很难确定科研活动的发展和走向。很多人认为,科研活动的奥秘之处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给科学研究活动带来了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譬如笔者曾与一位从事工科领域的研究生交流,这位研究生所研究的领域是不锈钢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在特定的环境下,不锈钢金属在氯化钠溶液中各个时间段的表现如何,均是需要仔细观察的。于是这位研究生便每隔一段时间便观察金属的变化,以期待能够达到所要求的耐腐蚀性。由于不锈钢金属出现腐蚀的时间难以确定,一开始尚能每隔一小时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行间隔检验之后,便难以确定具体出现腐蚀的时间了,也就难以为以后改进材料提供依据。不仅是在材料领域难以预测结果,很多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活动的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尤其是物理学领域一些最基本的定理,研究这些领域的科研人员有些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发现通用的定理,这就难以对所实施的科研活动作出结论。而有些科研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实现各种待遇的提升便采取了剽窃、伪造数据等行为撰写学术论文,最终为学术界抹黑。因此,科研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其次,科研活动具有专业性,外行人很难理解个中奥秘。尤其是在一些小众的学科,本身研究的人员就相对较少,即使是掌握项目审批权的部门也难以对这些学术活动作出评判。有些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极少,对专业的项目作出科学性评价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样便为一部分学术不端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为本学科领域研究人员少,撰写的论文引用自然也较少,即使是伪造数据、剽窃他人的论文,相关部门也难以对其作出判断,因为大多数人对该领域根本不了解。因此,科研活动的专业性在培养科研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为一部分投机取巧者实施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三,科研行为具有信息不对称性,研究者掌握的信息较少。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发现未知领域的学术奥秘,如果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学术活动了。而由于许多科研项目有效信息较少,这也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概率。由于人们对一些领域本身的信息有限,一部分学术不端分子提供伪造的数据后,相关部门难以对他们的成果进行检验,也难以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评判,进一步加剧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因此,科研行为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专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在为科研活动增添奥秘、吸引科研人员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为一部分学术不端分子提供了机会。科研人员必须保持真诚的态度,认真从事学术工作,才能真正地将学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下去。

以上是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结合周围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要内在原因。当然学术不端行为产生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要想解决学术不端问题,首先就要在科研人员自身上找原因,从内在角度解决这些问题,为学术科研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

[1]李玉香,邓利敏.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规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1,13(4):55—62.

[2]夏卧武.加强“诚信”的道德培养是防范学术腐败的根本途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3):48—51.

[3]蒋兴华.高校科研不端行为表现形式、产生根源及多元防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28—132.

[4]李真真.转型中的中国科学: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诱因分析[J].科研管理,2004,25(3):137—144.

[5]黄安年.目前学术评价体制中存在的问题[Z].学术对话(改进学术评价机制纵横谈):63—65.

[6]胡春艳,刘建义.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治理:社会资本的视角[J].哲学与史学,2012(4):125—130.

责任编辑:卢宏业

On the Cau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Factors

QIN Li-chao

(College of Arts and Law,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China)

Academic misconduct refers to academic activities using plagiarism, cribbing, forgery of data or even money trading to gain academic achievements,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cademia. Academic corruption is the escalation of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It is no longer just a manuscript, plagiariz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others, but also includes forge, steal or even buy and sell academic achievements, seriously deviated from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today’s academic circles. Broadly speaking, academic misconduct, including academic corrup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misconduct, they are derived from academic misconduct branch.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looked up a large number of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round, trying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rea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earchers their own, analyze the cau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So as to purify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guid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personnel to engage in academic research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academic misconduct; academic corruption; intrinsic reasons; reference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1.026

2016-12-20

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性根源与对策研究”(2010GXS5D227)的部分研究成果

秦立超(1990—),男,山东潍坊人,2015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D920.0;G306.4

1674-6341(2017)01-0072-03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学术研究不端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学术不端查询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