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7-03-10徐晓航

关键词:文明制度生态

徐晓航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

徐晓航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水平比较低,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需要在政治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优越性;在经济上强化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助力作用;在文化上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建设和谐的生态文化;在社会上构建绿色社会,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与常态化,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制度;美丽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路径研究

人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生态问题日积月累,最终演变成生态危机。蕾切尔·卡森说过:“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使自己受害。”[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地从治理污染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使社会生产、消费、制度和观念发生根本变化。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在生成路径上多是自下而上由问题入手,“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虽然短期内也会取得一定的治理成效,但往往又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有前瞻性、系统性和长远性。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

1 政治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优越性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社会制度基础

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也不仅是生态理性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和政治问题,这决定了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制度根源上入手。资本主义制度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平衡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拥有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条件,这也是我们开展一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制度基础。从整体上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经济制度上,发挥公有制的优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化制度上,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社会制度上,发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制度优势,融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之,我们要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中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不断展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1.2 美丽中国梦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美丽中国”建设任务,并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中国作为后起之秀,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要克服现代化的生态危机,实现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生态基础,是历史使命和生态文明时代的共同要求。正如美国著名环保理论主义家比尔·迈克基本所言:“当我们愿意为自然的利益而付出更多的时候,当我们重新确立了保护自然的神圣感的时候,或许我们侵蚀性的、傲慢的文明的1万年,我们观念上永恒的1万年,我们周围的石头被炸裂的1万年,将让位于谦卑文明的1万年。”[2]在党的领导下,践行美丽中国梦,依靠制度解决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必然。因此,要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生态旅游以及综合生态产业等体系,将生态制度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注重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两个公平,增强民众在生态建设上的获得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也具有后发优势,表现在:一是学习先行者成功的经验,二是吸取先行者失误的教训。解决生态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我国是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胸怀全球的思考与担当。从这个角度来讲,美丽中国与美丽世界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在立法、政策、技术及资金方面加强国际合作。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到现代化与生态化双赢的事业中,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1.3 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监管力度,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落实

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各项环境法律制度越来越成为衡量和裁决环境事务的标尺。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能够代替或减少事后弥补性手段,增强环境治理的预防性。民众生态思维方式的形成,自觉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实现,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制作用,因为从外在教化尤其是法律约束到内在的道德自觉是民众思维方式生态化的主要途径。从国家层面大力推动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立法工作,弥补现有相关法律的空白和漏洞,力求早日建立全民系统的法律体系。此外,要优化现有的生态文明相关法律,细化被忽略的内容,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同时,修改这些法律法规中不合理之处,提高原有法律法规的科学化水平。通过严格立法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义务,把环境保护的内容充实到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执法制度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通过严格执法,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上运行。改变环境执法主体权力分配混乱的局面,扩大环境执法的方式、种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解决执法力度不够、监控力度偏软的问题,加大市场主体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成本。

2 经济上:强化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助力作用

2.1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重新审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人类经济活动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发生某种联系,自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当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对生态系统造成干扰和破坏时,就会引发生态问题甚至是生态危机,因此生态危机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而生态文明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是经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实现也需要经济的发展来保障,需要新型的经济形态和产业体系作为支撑,这是社会文明史发展的必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冲突,离不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方面,以制度为手段才能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生态文明行动。将理论性的生态文明理念细化为具体可行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约束和指导,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以制度为手段,才能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各方面的复杂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对各种关系进行全面规范和有效协调,才能确保整个生态文明系统有序运行。

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固有利益藩篱,畅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利用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生态建设问题一度被忽略,导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压力空前巨大,甚至严重失调。如今可以利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来倒逼和引领发展方式转型,经济增长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根据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来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如今,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发展转变成中高速发展,因此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经济新常态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当立足于我国所处的战略机遇期,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重视生态工作,降低经济攀比的势头。就地方政府而言,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增加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建立官员环保问责机制,强化政府官员的环保职责,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约束力度与监督力度。建设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绩观,严格项目准入的环境门槛,限制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优化配置的供给侧改革,是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重要经济改革策略。就企业生产而言,重在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防止资源浪费,而不是继续持有经济短视态度、固守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改革有难度,需要制度保障,才能突破固有利益藩篱,畅通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2.3 构建生态市场机制,增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活力

市场行为主体在生态现代化进程中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经济行为主体发展观念的转变,可以引导整个市场乃至国家的生态转型。因为企业作为主要的生产者对于环境所施加的压力和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如果企业能够放弃短期的投机理念,采用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观,那么其对生态现代化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3]。政府应当将生态文明的理念通过市场机制融入到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当然,生态化市场并不是完全自发的市场,而是一个以环境关怀为基础、以环境政策为导向的规范性市场。政府对市场进行合理干预,强调的是政府的服务功能,即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空间。将环境关怀从企业负担转变成企业竞争力,核心是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鉴于生态科技费用高、周期长的特点,除了政府要进行相关行政支持以外,在科研领域也要加强市场化运作。国际经验表明,在市场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推动下的科技创新,直接面对风险压力进行投资,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技术进步[4]。此外,对特殊行业开发稀有资源采用定量使用制、有偿使用制。完善既能体现公平又兼顾生态效率的生态补偿制度,拓展补偿方式,增加补偿额度,探索多元补偿渠道。探索合理、科学、公正的资源税收制,用多种多样的税收制度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

3 文化上: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建设和谐的生态文化

3.1 培养生态文明专业人才,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人力支持

公众对环保理念和环保政策理解程度越深,自身参与和支持政策实施的程度也越深,政策实施的效果就越好。因此,要培养生态文明专业人才,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专业知识,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人力支持。生态文明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对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和专门的环保队伍的培养。加强生态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和学生的生态专业化教育。加大对相关师资人员的培训,提高师资人员的教育能力。通过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灵活教学方法,增加生态教学内容,帮助与辅导他人学会判断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具体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基础教育中普及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结合专业知识,将生态文明的内涵、绿色发展的理念、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学术前沿动态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高校可直接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中,加大生态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和数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教育带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此外,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人员配置,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环境保护监管水平。

3.2 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学习,增强主体参与意识

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包括相关理论、法律、生态现状和生态责任等知识的学习,是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以大气污染为例,由于雾霾天气的存在,民众在心理上十分期待蓝天白云。但是,民众缺乏对雾霾的认识,甚至会因此而容易听信谣言。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需要民众在环保知识上的与时俱进。可以从教育、政府信息公开、媒体宣传、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等方面入手,以加强生态文明知识学习,增强主体参与意识。要重视学校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培养生态法律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态知识储备。生态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也只有信息的畅通,才能增进公民对生态环境现状的了解,实现公民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所以要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保障民众对生态信息的知情权。并且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完善举报制度。发挥新闻媒体的生态科学知识的传播作用,以主流网络媒体为阵地,通过网络课程、绿色广告宣传、网络生态科学知识竞赛等形式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知识教育,充分了解我国当前生态安全面临挑战的现实,认识到用生态文明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学会通过合法渠道表达生态环境诉求,维护自身生态安全的措施和方法[5]。民间环保组织也称环保NGO,是围绕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活动的民间环保团体,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环保NGO的不断发展,其工作领域的分工更加细致,关注的对象更加具体化,从而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加强组织的公信力,塑造专业形象,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当中来。

3.3 鼓励生态文明行为,形成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

越来越多的环境恶性事件使人们日益感受到生态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普遍开展是一个社会集体心理和情感心理塑造过程,需要社会上形成一种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这就需要鼓励生态文明行为,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实处。通过对生态文明行为的积极肯定与认可,通过生态保护文化氛围的渲染与引领,使保护生态环境、珍惜生态资源成为职业道德、生活美德和社会公德。但是要注意生态文明行为的可借鉴性。有的宣传内容不当,把生态保护人士塑造成了悲壮的大英雄,甚至为了生态保护事业倾家荡产。这样虽然会引起人们对环保人士的敬仰,但却不会产生榜样的力量。单纯的“造神”不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我们当前的重点是把勤劳致富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6]。此外,要完善奖惩机制,形成奖优罚劣的政策导向。一些企业缺乏生态危机感和紧迫感,牺牲社会利益,取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环境,更破坏了社会环保氛围,起到了负面的示范作用。因此,要严厉惩处违规违法破坏环境的企业。而对于那些承担起生态责任的企业,要给予表彰、鼓励或者政策支持,以肯定其环保行为,并引领其他企业效仿,形成你追我赶的环保氛围。

4 社会上:构建绿色社会,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社会基础

4.1 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的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似乎是小问题,实则是社会大问题,每时每刻都会对资源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间接影响生活方式。并且,消费方式不仅是财富消费问题、经济发展问题,更是涉及到人们的财富观、幸福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比如汽车不仅仅被当作一种代步的工具,也不仅仅是高效率的工具,而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实现全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化,将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如德国环境社会学家约瑟夫·胡贝尔所言:“如果不是有意的,其实市民的主动性和消费者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在生态创新上发挥影响作用。在民主制国家里,这些组织能够影响政府和企业的政策。同样地,最终消费者和消费者需求能对生态创新的消费品的发展和普及起到重要的反馈作用。”[7]虽然一部分人有了绿色生活意识,但离转化成绿色行为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因此,要从自身做起,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的消费方式。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使用清洁能源。不但要在自家做到节约水电,在公共场所也要厉行节约。总之是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远离铺张浪费。从政府角度来讲,要规范绿色消费市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建立权威的绿色标识制度,建立便于查询的平台,加大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引领民众绿色消费。此外,要限制过度华丽的包装,避免过度生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科技,开发面向公众的绿色生活APP,让公众随时可以关注绿色生活指数。当文明、健康、绿色的消费方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的时候,全民环保也就会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奠定坚定的群众基础。

4.2 严格社会生态文明管理,优化人居环境

幸福虽然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但这种幸福感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基础和条件之上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所居住的环境状况越来越关注,幸福度与环境状况紧密相连,生态民生格外重要。生态宜居环境不仅是指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美化,也包含着环境人文关怀,要遵循绿色、舒适、健康、安全、便捷的原则,严格社会生态文明管理,优化人居环境。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大力修建城市湿地、公园、绿地,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强力推行节能减排,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做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与此同时,政府要保障有效环境监测的实施,积极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此外,要对未知的灾害及潜伏的突发性因素保持高度警觉状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城镇化过程中,加快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绿化工作,严格治理农村污染,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防止农村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牺牲品。生态宜居环境与人们的环保行为相互促进,环保行为有利于形成优美卫生的环境,优美卫生的环境则有助于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集体认同感。

4.3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示范区的开展与推广

科学的理论总是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且,只有来自于或成长于实践需要的理论,才会具有形塑或重铸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力量。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需要通过试点工程来检验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国区域自然条件分布不同,经济条件发展水平不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既不能不加区别地制定制度,又难以离开实践检验而加以完善。因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试点实践,在生态制度建设各领域进行试点工程和示范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虽然不能先验性地假设任何一个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局地性试验,都会自觉追求或包含着某一生态文明理念或策略,但是足够多的个例的广泛性尝试肯定会体现出一些理念或战略层面上的实质性革新[8]。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的政策试点有利于破解现行制度与体制下的诸多管制难题。另一方面,个例或局地的经验总是鲜活与生动的,但也总是个别性的或不易复制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推广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国家已经加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工作,各地区也出台了相关示范区试点规划或方案。但是,在大量试点开展的同时,既要避免准入门槛或建设水准的降低,又要注重经验总结,取得实质性成果,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示范区的开展与推广。

[1][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

[2][美]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孙春晓,马树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12.

[3]周鑫.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62.

[4]王宝安.以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12.

[5]蔡永海,谢檬.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紧迫性、问题及对策分析[J].理论探讨,2014(2):74.

[6]梦玲.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23.

[7]Joseph Huber.Pioneer Countries and the Glob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Theses from the Viewpiont of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Theory[J].Gla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18):362.

[8]郇庆治.三重理论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1):18.

责任编辑:富春凯

Study on th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XU Xiao-hang

(College of Marxism,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is relatively low in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which can not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politics, we should exert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econom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ush fun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In culture,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of the think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uild a harmonious ecological culture; In society,we should build a green society and provide soci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We can finally realize the harmoni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beautifu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study on paths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1.001

2016-11-08

河北省生态和发展环境研究基地项目

徐晓航(1992—),男,河北承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61

1674-6341(2017)01-0001-04

猜你喜欢

文明制度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对不文明说“不”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