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实录及立意阐释
2017-03-10江苏盐城市第四中学周中琴
☉江苏盐城市第四中学周中琴
“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实录及立意阐释
☉江苏盐城市第四中学周中琴
近日,笔者有幸开设了“让学引思为学而教”研讨课,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执教“有理数的加法(1)”,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本文呈现该课的教学实录,并对其教学立意进行阐释,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我们学习了负数,这样数的研究范围就扩充到了有理数,从而对小学阶段所熟知的一些内容就有必要作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在小学阶段一个数是由其“绝对值”决定的,进入初中有什么变化?
(2)在小学阶段两个数的加法有几种情况?进入初中有什么变化?请举例说明.
(给学生2分钟的思考时间,然而找学生回答)
生1:第(1)个问题在上节课就讲过,进入初中一个数是由其“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构成的.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比如“-3”就是由其“符号(负号)”和“绝对值(3)”两部分构成的.下面请另外一位同学回答一下问题(2).
生2:在小学阶段只有“正+正、正+0”;进入初中以后学习了负数,所以又有了“负+负、正+负、负+正、负+0”等几种情况.
师:回答得非常好,比如,对于“正+正”,老师举个例子“(+3)+(+2)=”,其他的几个你能分别举几个例子吗?
生2:(-3)+(-2)=、(+3)+(-2)=、(-3)+(+2)=、(+3)+
0=或(-3)+0=.
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2:没了.
师:这位同学起来补充一下……
生3:老师,他忽略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有理数的和,比如“(-3)+(+3)”这种情况.
师:这样经过同学补充我们就得到了六个算式……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生成如下板书: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1)”(板书).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本节课结束时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及其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体会相关数学思想和方法(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6个算式,下面先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尝试得到上述6个算式的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
师:好,时间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讨论,对上述6个算式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在讨论过程中重点思考下列两个问题:(1)结果是多少?(2)你是如何得到结果的?(提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师:请这个小组派代表回答一下.
生4:我们小组以“(-3)+(-2)=”为例进行说明,比如,我借了同桌3元钱,又借了同桌2元钱,最后借了同桌5元钱,所以(-3)+(-2)=-5.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漂亮,他将生活中的“借钱”和数学中的“符号”进行了联系.其他小组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5:我们小组以“(+3)+(-2)=”为例进行说明,电梯在3层,下降2层,位于1层,所以(+3)+(-2)=+1.
生6:我们小组以“(-3)+(+2)=”为例进行说明,现在气温为零下3摄氏度,上升2摄氏度以后,是零下1摄氏度,所以(-3)+(+2)=-1.
师:可以看出,这三位同学分别以生活中的实例,对上述算式②③④进行了解释,回答得都非常好,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能否利用刚刚学习的数轴对上述式子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呢?比如,老师以第①个为例子进行说明,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真听老师讲解:我们规定原点为起点,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从而先以原点为起点向右“走”三个单位长度,箭头指向右方表示“+3”;在表示第二个数时要以第一个数的终点为起点,再向右“走”两个单位长度,箭头指向右方,从而最后的结果是以原点为起点,箭头指向右方(符号为“+”),长度为5的一个数,从而我们有(+3)+(+2)=+5.同学们看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模仿老师的做法,把其他几个算式在数轴上表示一下,表示完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两个问题:(1)结果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2)结果的绝对值是如何确定的?一会儿我找同学总结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
师:时间到,同学们思考得怎么样呢?请这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7:老师,我看出了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
师:还有吗?
生8:同号的两个数相加,符号不变,绝对值是其绝对值的和.还有就是,任何一个数与0相加,还等于这个数本身.
师:还有吗?(众生摇头)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中间(指着板书)这一部分该如何总结.
生9:老师,异号的两个数相加,符号由绝对值大的数决定,绝对值是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师:非常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或课本默读两遍……
在同学们回答过程中形成下列板书:
1.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为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师: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呢,下面看教材的例题:(按照法则按部就班进行)
师:可以看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关键的有两步,一是确定符号,二是确定绝对值.
在讲解过程中生成下列板书:
2.例题:
限于篇幅,下略.
二、教学立意
1.一条主线:前后一致、逻辑连贯.
章建跃教授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心理过程为基本线索,为学生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因此本课例在设计过程中从数学内部的矛盾出发,引导学生得出本节课的主线——6个算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6个算式贯穿始终,前面承接了小学阶段学习的加法,后面引出了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多个数的加法、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等(本课例在小结环节设计了问题:你觉得下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同时,本课例在作业环节与开课之处做到了前后一致,设置了下列选做作业: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对“加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写一篇反思性的小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2.两种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经说过:“学生们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用终身.”上述论断中提到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正是“数学思想”的体现.有专家指出:数学思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笔者却认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甚至需要“点破”,否则,等着学生去领悟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让隐性知识显性化,比如,在本节课的小结环节,笔者着重引导学生总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承前启后,相信,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努力,必会实现在“授之以鱼”的基础上“授之以渔”.
3.三次打磨:终身难忘、刻骨铭心.
磨课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加速的有效手段.本课例前后经过了三次比较大的修改过程,在一次次打磨中笔者加深了对课标、教材的认识,深刻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实现了“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积极转变.同时,在课例设计过程中,比较了不同版本教材中本节课的呈现方式,在“百花齐放”中实现了“一枝独秀”.
我们为上述课例所做的努力只是初步的,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进来,同时对课例提出更多修改意见.
1.章建跃.构建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J].数学通报,2013(6).
2.刘东升.承前启后:一种“生长式”的课题小结——以李庾南老师的课例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4(11).
3.孙庆民,于彬.基于“导学反思”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及思考——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1课时)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6(6).
4.于彬.前后照应:一种“点睛式”的课题结构[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