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巧织锦
2017-03-10郑玉
摘 要: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已经普遍为语文教师认可,设计一组能很好串联教学内容的问题也成为许多老师的追求。而设计好的问题,成就好的课堂就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问题设计模式。文章就将探讨框架问题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框架问题的内涵、框架问题设计的必要性、框架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英特尔未来教育 框架问题 设计
好的语文课应当是什么样子的?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答案。在笔者看来,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就像是老师带领学生去织一匹华美的锦缎,将各种零零散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织就美丽的图案。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负责穿针引线的问题设计。
然而当今语文教学中却只有余映潮老师提出了著名的“主问题”设计模式,其他问题设计模式依然默默无闻,实在可惜。而本文就将以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框架问题设计模式为对象,探讨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给语文老师更多的启发。
一、框架问题的内涵
框架问题是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用来明确单元学习范围,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的一组问题。框架问题依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来看,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问题,分别是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其中,内容问题是基础问题,具有明确的答案,它和教学内容中的大小知识点联系紧密;单元问题是在内容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加深,结合单元教学展开的问题;基本问题是指向学科的核心思想和关键研究,能够揭示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问题,基本问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是非此即彼的,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
二、框架问题设计的必要性
(一)目前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弊端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当中,问题设计存在着许多弊端,包括提问的随意性,问题的浅显、低效、缺少语文味等。对这句话进行梳理,可以看出问题设计的弊端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出现在问题上,过于简单;另一个出现在提问上,“碎问碎答”。过于简单的问题常常费时费力,学生还学习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比方说,语文课本中的注释、作者简介之类的问题学生一望即知,在课堂上提问这类问题不免有浪费时间之感。问题设计要多着眼于那些能真正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探究性问题。“碎问碎答”带来的最大伤害就是严重破坏了语文教学内在的逻辑性,语文教学应当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而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提问却打破了这种次序感和逻辑性,把教学内容拆得七零八落,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形成系统的认知。
(二)语文教学中框架问题设计的意义
针对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这些弊端,采用框架问题的形式能够很好地串联起教学内容,让问题设计的优势突出,劣势减弱。框架问题把教学中所需要的问题分为三个層次,三者缺一不可,却又环环相扣。从内容问题看起,三者是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感觉;从基本问题看起,却又有一种高屋建瓴之感,就像是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再去看文章的了然之感。因此,在笔者看来,框架问题设计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从三个层次问题的内容上看,完成了语文教学不同维度的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三个层次的问题也恰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这三个维度,达成了教学目标。
从三个层次问题间的关系看,层层深入,有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语文课文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而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恰像是三个台阶,从基础知识到文本赏析再到更高层的文学批评、价值观的探讨,学生一步步迈上理解的高峰。
三、框架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结合笔者应用的实例来谈)
(一)内容问题的设计
内容问题是最基础的问题,它的设计要紧扣课文,设计出一系列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的问题,既包括知识性问题也包含一些鉴赏类的问题。
如《故都的秋》中,笔者设计的内容问题的其中几个: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几幅秋景的画面,能否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
“这段文字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作者为什么在描写秋雨的文字里插入一段对话?”
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属于知识层面的,比较简单,后面的概括稍难,但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也能回答出来。第二个问题依然有两个问题,一为知识性问题,一为鉴赏感悟性问题。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分析鉴赏,要结合上下文,发挥一定的联想能力才能回答出来。
总之,内容问题属于基础性问题,往往包括知识性和鉴赏性问题两类但以知识性问题为主,内容不会超过课文内容之外,因此叫做内容问题。
(二)单元问题的设计
单元问题是对内容问题的进一步拓展,往往要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来设计。通过一篇课文来完成单元教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单元问题设计的目的所在。
比这在《故都的秋》中,所设计的单元问题其中有:
“作者在文章开始之处罗列了许多秋日胜景,但在行文时却描写那些普通地方的景色,为什么?”
“作者在文中所写的议论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牵涉到作者行文时的匠心以及他独特的审美体验,作者偏爱清静悲凉的感觉,所以他所选择的景物也无一不沾染悲凉之色,这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正是本单元写景抒情散文的一个教学重点。而第二个问题关注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本质特征,也属于一个更宏观些的问题。
单元问题关注的是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它着眼于课文的一字一句一段,但却着意于整个单元,或者说是更高一层次的主题。
(三)基本问题的设计
基本问题是所有问题里最难的,也是唯一一个不需要标准答案的问题。基本问题是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可以延伸的点来设计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它的目的不在答案,而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一般每篇课文有一个基本问题就够了。
《故都的秋》中,基本问题是,“如何看待文人悲秋的传统?伤春悲秋,人类是否具有一些情感共相?”
《兰亭集序》中,基本问题是,“当你触及到‘生命短促、无可挽留的悲剧性本质时,你该如何树立你的生命观?”
这两个问题都是课文中提炼出来的,却又远远超过课文的内涵,是对课文本身的一种升华。这两个问题都需要联系古今,讨论悲秋传统,你就不得不回溯古人诗句,找出些例子来,探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悲痛的原因,你也不能够忽视那些和他有着一样想法的前人。但联系古今,找到共性都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展示你的个性,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如问题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生命悲剧性本质已经淋漓尽致地在你面前展现了,当我们在知道了生命的短暂时,我们自己在整个人类生命长河的微不足道时,我们要怎么看待自己的生命,怎么度过这一生呢?是消极度日,还是更加珍惜自己短暂的生命,去做有价值的事情呢?
这样,由一个基本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语文上升到哲学,从个体上升到全人类,再回归到个体存在的意义上来,学生的思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程度的激发。
总之,基本问题作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讨论它可能比解决它还有意义。有时,引出问题比了解问题更有价值。
结语
框架问题设计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提出的一种问题设计模式。虽然它提出的背景是西方教育,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它“穿针引线”,一定能织好语文教学这匹锦。
(郑玉 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