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中人的本质的实现
2017-03-10朱盼盼
【摘 要】 本文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途径的理论,阐述了人类从农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时各种要素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的本质的实现也出现了新的方式和特点。分析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认为在信息社会,人类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提升信息的技术水平,不断加强网络监管,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本质。
【关键词】 信息社会;人的本质;实现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实现的观点
1、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和阐述。一方面,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其中,“自由自觉的活动”指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证明,人来自于动物,但最终提升为人类,其根本原因在于实践。在实践中,猿脑进化为人脑,使人有了意识和语言,使人类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使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界和人类本身。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实践,人与动物没有区别。
另一方面,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是人产生的最终根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它只是人的类特性,并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社会关系的产物”。[2]人与人的区别,在于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社会关系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关系”,是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等各个方面。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关系,“人在生产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性,也就构成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3]由于社会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因此人的本质也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变化和发展。
2、人的本质的实现
与人的本质观点相适应,人的本质的实现也可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来阐述。从实践来讲,人的本质的实现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过程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而物只能是客体。人的实践活动既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又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客体主体化,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人)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对实践客体(物)的认识和改造,使物能为人所用,满足人的多种需求。主体客体化,是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作为实践客体的人的认识和改造,是人与自身相符合的过程。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人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
从社会关系来看,人的本质的实现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从人降生到这个世界,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例如,人的家庭、血缘等是无法选择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人受社会关系的牵制,是被动的社会关系的承受者。但社会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生产关系,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变化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还可以通过革命和改革来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人的本质。
二、信息社会中人的本质的新变化
信息社会是相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言的一种以信息、知识、高科技为主导的社会形态。在信息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灵活,人的本质也呈现出新的变化。
1、劳动三要素的新变化
马克思在说明人的类本质时,主要侧重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他认为,劳动有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信息社会,掌握科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脑力劳动者代替了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工人等,成为了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劳动资料也不再是简单的物质生产工具,而是由计算机、互联网等强大的信息工具组成;劳动对象已经延伸到了无形的信息领域,不再局限于有形的物质世界。
2、劳动方式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跨时空劳动、基因劳动、虚拟劳动等的出现,成为了信息时代鲜明的特征。跨时空劳动是指人类摆脱时空的束缚,将活动领域从地球延伸至太空。它是在不受空气、重力干扰的太空条件下,利用了原子的聚变,对原子进行生产和加工。航空航天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的发展,使跨时空劳动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基因劳动是利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通过对基因的剪切和组合,从而达到生产基因产品的目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农作物改良、疾病诊断和治疗、生物制药以及克隆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充分显示出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虚拟劳动是一种通过智能手段在虚拟空间里生产虚拟产品的数字化劳动。它超越了时间、空间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拓宽了人类认识和活动的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和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
3、社会关系的空前丰富
马克思曾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4]信息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形成的。一方面,人们交往的领域更加广泛。互联网的互联、共享思维将整个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跨地域交往成为现实,例如,在中国,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买到美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产品。另一方面,人们交往的深度不断增强。信息社会以信息的迅速传播、利用为特点,因此,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更注重合作与共享以求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特别是,信息社会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虚拟关系,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在虚拟的情景下、虚拟的主体间进行,极大地补充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密切了人们交往,深化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三、信息社会中人的本质实现
在信息社会,人的本质的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促进了人的本质的实现与发展。信息社会以高度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将整个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它“带给人类的是改变世界、改变自我的一次飛跃,是人类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5]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造成了人的异化。信息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改变了社会结构的形式,但也控制了人们的生活,使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丧失,沦为机器的附属品,导致人际关系日渐紧张,不利于人的本质的实现与发展。因此,在信息社会,人的本质的实现,趋利避害显得尤为重要。为避免信息社会人的异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应对,控制信息对人的不利影响。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
在信息时代,“信息就像是一条无垠的大海,而人就像大海里的一艘船,如何判断、选择、运用信息就像海里的船要驶向何处一样”,[6]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们就会在信息的狂轰乱炸中迷失方向,很容易陷入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的泥沼,导致许多不良的后果,例如,当前网络上流行的“直播”节目,受到许多人的跟风追捧,实际上,“直播”节目中有许多不良因素存在,它是人们价值观扭曲的表现,不利于人的本质的实现。在信息社会,人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人们在进行信息选择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选择那些能促进自身发展的信息,更好的实现人的本质。
2、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信息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在主客体关系中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是人作为主体区别于活动客体的特性”。[7]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人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人与信息的关系实质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信息,并按照主体自身的需要选择和利用信息,使信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要认识到人始终是实践的主体,尽管信息技术带给人类便捷的生活,但它终归只是一种劳动工具和生存手段,不能将二者本末倒置,让信息控制人们的生活。
3、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降低信息安全风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大的促进了信息在数量上的增加。这种信息量的激增导致信息泛滥和超载,许多垃圾信息夹杂其中,使信息的质量下降,例如,网络上存在着许多虚假信息、色情信息等,干扰人们的思维和视线,妨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互联网的互联、共享的特点,使得信息安全显得尤为关键。对于企业和公司而言,信息泄露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对个人而言,信息的泄露将会给个人生活带来许多困扰,阻碍了人的本质的实现。因此,在技术层面上,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不仅能减少信息垃圾的泛滥,提高信息的质量,让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高效;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强信息的安全指数,防止信息泄露的发生,降低因信息安全问题带来的损失,减少人们心理上的恐慌。
4、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可以暂时逃避来自周围人群的约束与监督,随便一個代号就可以代替自己,不用去顾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这种虚拟空间里,人们随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人肉搜索”“吐槽”“炒作”等现象应运而生,使得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比现实世界的更加令人触目惊心,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促进信息社会中人的本质实现,就要不断加强对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的法制监管,利用法律的强制性消除信息技术带来的弊端,和谐网络环境,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者遵守道德、伦理的规范,将法律手段和道德手段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使信息社会人的社会关系异化得到有效的缓解。
综上,在信息社会,人的本质的实现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信息异化的控制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8]只有国家、社会、个人整体配合,通力协作,发挥和利用信息技术的长处,才能抵制和消除信息技术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3][7]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6.98.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1—142.
[5] 孙伟平.信息社会及其基本特征[J].哲学动态,2010.9.
[6][8] 张立彬.信息异化的根源及其控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9.3.
【作者简介】
朱盼盼(1991-)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马列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