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中国地方志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2017-03-10张晨
2016年12月8-10日,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协办的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在沪召开。本次会议以“地方志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滕建勇、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分别致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邱新立作了题《地方志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的主题报告。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潘捷军,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王依群、生键红,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牟国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科研处处长张英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处副处长宋丽亚等出席会议。特邀专家和相关研究学者、入选论文作者代表以及来自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有关省志办、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各区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和相关人士120余人到会。
会议贯彻《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精神,紧紧围绕“地方志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年鉴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地方史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针对进一步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地方志工作是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地方志学科建设仍需吾辈努力
会议指出,地方志不仅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功能,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的今天,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精神栖居地所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地方志工作是文化强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
新时期,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到了新水平、新高度,明确了地方志工作在改革发展大局中的目标任务。2015年8月25日,国办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64号),全面而详细规划了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路线图,其11项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到“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制定方志、年鉴理论和方志学、年鉴学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方志、年鉴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成熟的方志学和年鉴学学科体系。”
会议认为,地方志学科在学科定位、学科属性、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结构体系、学术规范、成果积淀、研究机构、研究人才和学科平台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研究和提升空間,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为地方志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有助于地方志的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提高,有利于地方志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地方志事业的长远发展。
会议认为,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视野下的方志理论研究工作具有多重内涵。
一是方志学理论研究。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方志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特征,其中包括方志学基本理论、方志学史、方志学通论、方志学方法论、方志学文献等方志理论的形成,方志编纂实务、方志学大辞典(在编)等方志实践指导和方志综合工具书的出现。
方志学之所以能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它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方志实践的巨大发展作为客观基础和现实依据,方志科研方兴未艾,大量的方志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为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具体而言,它包括方志学基本理论、方志学史、方志学研究方法(方志学方法论)以及分支学科方向诸如方志管理学、方志心理学等方志学理论;方志学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学科关系紧密,交叉重叠部分是当前方志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国内方志学研究与国外方志学研究学术交流日益密切,比较方志学研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是具有更广泛意义的“方志科研”还应包括:方志事业发展规律探索;方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形势、新特点;方志工作与现代科学新技术的结合,方志信息化;传统方志文献资源的保护与挖掘、整合;方志新闻媒介以及公众舆论宣传;方志文化塑造、传播;方志工作新机制构建研究;方志人才素质、品质、境界提升研究;方志工作部门打造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路径分析;方志工作“三贴近”以及方志工作增强吸引力研究;等等。根据类别划分,我们可以概括为方志事业发展、方志科学技术、方志文献资源、方志媒介传播、方志文化、新时期方志工作机制、方志人才、方志产业、方志利用(“读志用志”)等学科研究方向。
三是方志理论研究工作不是单一纯粹的学习、研究、探讨,它与方志实践的现实发展紧密联系。就目前的方志实践发展需要来看,方志理论研究工作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即方志编纂经验总结,旧志整理研究,方志理论人才培养以及系统性的方志理论研究。
二、继往开来,近代方志转型的新视角、新思路与新趋势
会议认为,梁启超、李泰■、傅振伦等运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方志学,取得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初步奠定了方志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在方志学学科体系不断建构的进程中,“方志学”内涵由“编纂之学”向以“科学”为旨归转变。绵延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地方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近代方志既传承古代方志,又促成现代方志的基本定型,实现了方志学理论的重要转型。近年来,随着修志实践的大规模开展,方志学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尤其自1980年代初全国首轮修志以来,有关章学诚、戴震、梁启超、余绍宋、王树楠、吴宗慈、李泰■、甘鹏云、王葆心等方志学家及其思想的探讨日益增多,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有关方志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脉络也日益明晰。
会议指出,学界从近代方志转型的角度,对方志学理论、方志学家及其思想作了专门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综观已有成果,大多注重于宏大叙述,缺少实证性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如何循着方志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厘清方志学的渊源流变,通过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和理论构建,取得足以支撑这一论说的研究成果,成为当务之急。
会议认为,应当以修志机构与人物档案文献为基础,追溯方志学的历史源流,深入把握地方志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借以探索近代方志转型背景下,“方志学”内涵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复杂原因,及其背后所牵涉的思想学术源流与人事体制变迁,进而将“方志学”概念还原为历史,深化方志理论研究。同时,还应注意近代方志转型的重大历史背景,系统梳理近代“方志学”概念产生、发展与演化的历史脉络,勾勒其形成“专门学问”与构建“独立学科”的历史图景。
会议认为,当前方志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应当充分利用修志人物与机构的档案文献,从修志机构沿革、修志人物思想和修志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方志学予以全面考察,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勾勒方志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图像,厘清方志学渊源流变的历史脉络,进而实现方志学理论的深化与方志学学科的构建。会议指出,当前方志学研究注重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趋势,既是构建方志学学科体系的客观需要,又为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以及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
三、还在路上:方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会议认为,方志理论研究工作对于当前地方志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转型意义重大,它能够促进实现史志工作“以学术提高带动业务发展,以业务前进推动学术革新”格局的形成,能够促进基层史志工作实现战略性改革和突破性发展。从根本上说,方志理论研究不是孤立的学术研究,它是史志工作新思想、新观念、新价值的形成和凝结过程,它是在史志实践基础上总结和发现的经验教训、明理箴言。方志理论对于方志实践是思想对于实践的指导关系,方志理论的指导、引导以及促进作用是方志实践不断前进的思想动力,是解决方志实践过程中出现新问题的智力火炬,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方志实践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真理之眼。
(一)“方志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议题的提出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地方志治理现代化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的时代命题,是地方志工作进行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大趋势、总方向,是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核心价值的应有之义。
(二)方志法治与方志治理现代化:从“方志法制”到“方志法治”、从“依法修志”到“依法治志”、从“修志体制”到“治志体制”的逻辑转换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结合地方志工作领域,方志工作的法治化与依法治志是当前地方志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地方志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编修地方志是地方志工作的本职业务,确切的说,是一种专业技术工作。基于此,国家对于地方志工作的管理和调控是指导定位,即对地方志编修专业技术工作的“指导”。所以,在认识上,通常认为“依法修志”是地方志工作法治化的主要內涵。而现实工作中,国家层面对于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显然不会局限于此,它更深刻的定位应当是“领导”而非指导。以此为视角转换,以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为考察对象,我们发现,“依法治志”的地方志工作法治观亟待确立。
“依法治志”是“方志法治”阶段的发展特征,更加强调地方志事业的领导地位和法律主体地位。方志工作部门除了“编修”层面上的主体地位以外,还应包括地方志权利权益方面上的法律主体地位,即代表国家和人民承担维护地方志权利权益。这就要求方志工作部门坚持立意“官修”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从重“修”轻“官”到重“修”兼顾重“官”,承担领导主体责任,履行法律主体义务。
我国业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织实施”的修志体制。在“治志”视域下,应当如何创建符合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发展规律和适应当前地方志工作实践发展的治志体制是一个宏观的顶层设计问题。“方志法治”的价值内涵值得我们努力探索。
(三)当前地方志实践可能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以方志文献为基点,如何正确看待地方志工作与档案工作的关系
方志文献是方志档案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性资源,确切的说,是方志档案的基本来源。方志文献与方志档案在表现形式上、内容上和范围上具有同质、交集和交叉的特征。在现有地方志和档案管理体制下,方志文献和方志档案分别由方志馆和档案馆收藏保存,方志馆和档案馆作为不同界别的行政管理部门,分别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由于方志档案先天的“二重性”,“治档”与“治志”出现职能职责上的交叉重叠与业务上的交集。
方志档案先天的“双重性”,演变为方志档案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双重性”——稀缺性和竞争性。档案界和方志界争夺方志档案资源将成为必然趋势,方志档案资源的稀缺性会同时给档案界和方志界的基础工作带来现实挑战和客观压力。此外,一些具有方志档案收藏及研究性质的学会、研究会、研究基地等社会团体,对方志档案资源的竞争性争夺会加剧方志档案资源的市场稀缺性和资源有限性。
如果从宏观业务角度来看,档案界“依法建档”,方志界“依法修志”,各自业务范围泾渭分明,分界清晰。然而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与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是有机统一的,两者必然存在业务流程上的接续与交集。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对象共同性来看,档案事业与方志事业的服务宗旨是一致的,服务对象是同一的。“依法治档”与“依法治志”都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共同组成。
这个问题(视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大环境和方志档案工作整体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依法治档”与“依法治志”体现的是档案界和方志界在业务上的互相配合与相互衔接,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的统一。
(四)新时期地方志工作的新机遇——“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继“四个讲清楚”,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又提出,“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中国地方志如何体现出时代之担当,如何以自身的独特载体优势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构建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方面体现作用和价值,这是“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的核心要义,这也是我们方志人应当不懈追求的光荣使命。
作者简介:张晨,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