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深入,在多维感悟中建模
2017-03-10迮恒良
【摘要】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对他们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自身年龄特征、认知原点和思维特点的制约,教师教学时可以从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入手,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活动中多维感悟、逐步明晰并内化模型思想,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逐步深入;多维感悟;建模;有余数的除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59-03
【作者简介】迮恒良,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江苏高邮,225600)教务处副主任,高级教师,高邮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高邮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扬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新课标明确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模型思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渗透的数学思想之一。笔者曾执教苏教版二下《有余数的除法》,在教学中,笔者以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载体,逐步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在市级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好评,现分享如下:
片段一:创设情境,在分类中初识模型
1.创设情境,巧分金箍棒。
师:孙悟空有一件神奇的宝贝——金箍棒,你们想要吗?现在孙悟空变出10根金箍棒,打算分给小朋友们。如果你是孙悟空,打算每人分几根金箍棒?
生1:我想每人分2根。
师:可以分给几个人?怎样列式?
生1:可以分给5个人,用10÷2=5(人)。
师:还可以怎么分?如何列式?
生2:还可以每人分5根,用10÷5=2(人)。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还可以每人分几根?能分几个人呢?
生3:还可以每人分3根,可以分给3个人,最后还多1根。
师:是这样吗?自己动手,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一摆。
师:如果每人分3根,剩下的1根还够分给一个人吗?
生:这1根不够分了。
师:还可以每人分几根?
生:还可以每人分4根。
师:如果每人分4根,结果又会怎样呢?先想一想,再用小棒摆一摆,最后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全班汇报,课件演示。
师:如果每人分4根,剩下的2根也不够分了。
2.列式计算,规范写法。
师:每人分2根和5根,我们已经会列式了。如果每人分3根,你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在作业纸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展示结果,教师指名学生说想法。
生:10÷3=3;10÷3=3(人),还剩下1根;10÷3=3(人)……1(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统一格式并板书:10÷3=3(人)……1(根)。
师:你知道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如果每人分4根,你也能像这样列式吗?
同桌互说,教师指名学生说。教师板演,说明算式的含义。
3.算式分类,初识模型。
师:仔细观察,你能把这几种分法分分类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第一种和第四种分法是一类,都正好分完;另外两种是一类,都没分完,有剩余。
教师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学生喜爱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引入新课,让学生在自主分金箍棒的过程中,在已有等分物体经验的基础上,自然列出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算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每人分几根、分给几个人,在不能整除时,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并参照整除算式尝试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让创造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萌芽。在规范格式后,通过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算法模型,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片段二:动手拼搭,在操作中感知模型
课件演示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1个正方形的过程。
师:像这样单独摆,8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生:4根小棒可以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就可以摆2个正方形,列式是8÷4=2(个)。
师:照这样摆正方形,用12根、13根、14根、15根、16根同样长的小棒,分别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
学生在组内动手摆小棒,再全班交流。
教师课件出示摆的结果和算式:12÷4=3(个);13÷4=3(个)……1(根);14÷4=3(个)……2(根);15÷4=3(个)……3(根);16÷4=4(个)。
低年级学生以动作、形象思维为主,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多维探究余数和除數的关系。从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同样长的小棒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用8根同样长的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单独摆”的印迹,再让学生深入思考用12~1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况,并用小棒验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从纯粹的操作逐步向先思考再操作、验证过渡,在操作中直观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模型。
片段三:放飞想象,在推理中感悟模型
师:哪位同学不操作就能知道用13根小棒可以摆3个正方形,还剩1根?
生:12根小棒正好可以摆3个正方形,13根比12根多1根,1根小棒不能摆一个正方形。
师:说得真好。你能照样子说说用14根、15根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况吗?
师:想一想,为什么用15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是3,而用16根小棒摆没有余数?
生:用15根小棒摆正方形,余下3根小棒,16根比15根多1根,3+1=4(根),4根小棒又正好可以摆一个正方形,所以用16根小棒摆正方形没有余数。
师:如果继续摆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根数,先想一想能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再列出算式。
学生自主思考,列式计算,小组内交流想法,全班汇报。教师有选择地板书部分算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像这样摆正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余几根?为什么?
生:可能是1根、2根或3根,因为用1根、2根或3根都摆不成一个正方形。
师(圈出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比较一下这些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是4时,余数可能是1、2、3,都比4小。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思考问题需要具体事物作支撑。教学时,学生由动手操作摆正方形向在脑中自由拼搭正方形过渡,思维有了基础,推理有了扶手,思维层次得到了提升。但如果只对前面几种拼搭情况进行脑中再现,并以此为根据草草地下结论和获得模型,容易使学生养成武断概括、轻易下结论的毛病。因此,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小棒的根数,小组合作摆正方形或在自己头脑中摆正方形,使结论尽可能地具有普遍性,使有余数的除法的模型在学生脑海中自然形成。
片段四:拓展延伸,在概括中明晰模型思想
1.创设情境,巧摆五边形。
师(课件出示图1):猪八戒也在用小棒摆图形,看了他列的算式,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
生:算式错了,余下的小棒不可能是7根。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以从余下的7根里分出5根摆一个五边形,这样摆3个五边形后,还余下2根。
师:你能帮他改一改算式吗?
生:17÷5=3(个)……2(根)。
师:最少再添几根就可以再摆一个五边形了?
生:现在有2根小棒,要想再摆一个五边形,最少要添3根。
师:现在猪八戒准备用一堆小棒来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余几根小棒?
生:可能余下1根、2根、3根或4根。
师(小结):当除数是5时,余数可能是1、2、3、4,都比5小。
师:如果除数是7,余数可能是几?
生:除数是7时,余数可能是1、2、3、4、5、6。
师: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生:余数都比除数小。余数不可能大于或等于除数,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商就要增加1,余数就没有了;余数大于除数就更不可能了。
2.拓展延伸,明晰模型思想。
师:孙悟空还要把一筐仙桃分给他的猴子猴孙,看!(课件出示图2)
师:分到仙桃的猴子猴孙可能是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能是5只、6只、7只、8只……现在余下的是4只仙桃,因为除数比余数大,小猴的只数一定比4大。
师:小猴至少有几只?
生:至少有5只。
新課标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笔者再次聚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通过思维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在分析比较中概括出算式的规律,在理解事理的基础上经历有余数的除法的模型建构过程,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数学模型建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去解决现实问题,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模型的感悟。通过创设首尾呼应、童趣横生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模型来解答“小猴可能有几只”的问题,使他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经历对学生今后研究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积累数学经验、领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从现实问题到数学模型,再从数学模型回到现实问题,不断循环,不断完善,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模型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逐步得到内化。当然,在渗透数学思想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原点、思维特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渗透模型思想,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最终提升他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