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悟“情”“景”中品“人”
2017-03-10陈玲卓成金
陈玲+卓成金
【摘要】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在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程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情境和语用。在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着力让学生“苦”中悟“情”,“景”中品“人”,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情境;语用;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56-03
【作者简介】1.陈玲,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江苏宿迁,2238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宿迁市名教师;2.卓成金,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育局(江苏宿迁,223800)局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察访药材、修订《本草纲目》之“苦”,感受人物以苦为乐、为民造福、严谨认真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语言描写、关键词句,体会其对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学习课文以苦写乐、以景衬人的写法。
【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无论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着眼点、归宿地。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境性。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身情感的融入、生动语言的渲染、影像资料的介入等,可以促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开展对话。
语用为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本质应是语用教学,而语用教学的本质则应是语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捕捉文本中的语用教学点,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多写,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把握语文学习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起感知
师(出示李时珍图片):还记得他是谁吗?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中有些生字词很难认读,有信心挑战一下吗?
复习生字词:安徽、轮廓、青苔、舀水、砚台、胭脂、呃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
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相机板书:苦
二、品“苦”悟“情”,深化认知
师: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主人公的“苦”?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1.“住”得苦。
生读: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指导朗读。)
师:李时珍师徒就要在这里留宿,你觉得——
师:李时珍却笑着对弟子说——(出示句子,生读)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吃”得苦。
生读: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师: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啃”能换成“吃”“咬”等字吗?说说理由。
师补充:古人远行,基本是靠步行,随身携带一些大饼、馒头之类的面食。这些面食时间一长,就风干变硬了,就像砖头、石头一样。你从“啃”字中悟到了什么?(启发:李时珍一路上的饮食很粗劣,作者用词准确形象,表达了对李时珍师徒的深深敬佩)
师:可是,李时珍觉得苦吗?(再次出示李时珍对徒弟说的话,学生充满感情地读)
师:像这样的辛苦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出示:长年累月,生读)怎么理解?
学生想象说话: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师徒( );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李时珍师徒( )。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李时珍?(以苦为乐、为民造福、无私奉献)
师小结:李时珍的“苦”,是为了老百姓的“福”。正是因为他心中有“为民造福”的信念,才能如此“以苦为乐”啊!
教师再次出示李时珍的话,齐读。
三、“景”中品“人”,学习写法
师: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奔波了一整天的李时珍并没有休息,他说——(出示句子: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学生读)
师:李时珍要做什么?“趁着大好月色”可见——(没有灯可以照明,可见条件艰苦)不仅没有灯,也没有桌椅可用。他们就“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这样的桌子平整吗?稳当吗?用起来舒服吗?
师(出示图片):认识它们吗?这就是文中提到的几种药材。
出示句子,读: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消暑解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师(出示图片):根据李时珍的描述,猜猜看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药材?
师小结:这些文字记录了药材的名称、外形、生长、用法、功能等,多准确,多具体啊!来,把這些文字再读一读,读得慢一点,清楚一点。
师:李时珍写着,写着,停了下来,为什么呢?(出示图片)看,这两种药草实在是长得太像了,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出示句子,生读。
师:抓关键词品悟:端详、扯下、嚼嚼、若有所悟。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
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一心为民。
师:破败的古寺内,李时珍正在孜孜不倦地记录着、思考着、研究着……寺外呢?(出示课文的结尾,齐读)这结尾,写了哪些景物,给你什么感受?一个“移”和前面的哪句话照应,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这里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表达情感,这种写法叫“以景衬人,借景抒情”。在我们的习作中,如果也能尝试运用这种写法,会让我们的习作更加生动、精彩。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师: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百草,查资料,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同学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作业:把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推荐阅读:《本草纲目》《李时珍传说》等。
【评析】
近期,笔者听了陈玲老师的课。陈老师运用对话策略,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上出了浓郁的语文味儿,本节课是一节优质的阅读课。
1.注重情境创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的一个维度是“境”,这是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另一个维度是“情”,情感是有意义学习的前提。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语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
教学中,陈老师始终融入自己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从神态、表情、动作到说话的语气、语调,她力求引导学生感悟李时珍师徒行路之苦、饮食之苦、住宿之苦。她反复充满感情地追问:“这样的条件,你们觉得苦吗?李时珍觉得苦吗?”这促发了学生的思考,突出了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对于文中提到的几种药材,学生是非常陌生的,缺乏形象的感知,如“金银花”“鸡肠草”“鹅肠草”等,教师相机补充了药材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了解这些药材的外形、功能和用法,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2.教学思路明晰。
教学思路是教学的蓝图,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往往就体现在教学思路上。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思路紧扣教学重点,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复习导入—“苦”中悟“情”—“景”中品“人”—课外延伸。其中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通过角色转变,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感悟人物以苦为乐、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品质。学生对“苦”的感受越具体,对文本的内涵、人物的形象感悟就会越深刻。
3.立足素养提升。
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品词析句。品词析句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特质之一,它既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科应当重点落实、着力培养的能力。
这节课,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的培养。如教师抓住“啃”字,让学生跟“吃、咬”进行比较,补充介绍古人出远门所带的食物多是馒头、大饼等面食,容易风干变硬,想象李时珍师徒“啃”干粮的样子,指导学生体会师徒的饮食之“苦”。这么一番品析,这个“啃”就在学生心里刻了痕,扎了根,生了情。
拓展想象。想象是阅读和写作的翅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入和作文内容的创新。教师抓住“长年累月”,提供句式让学生拓展想象: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师徒( );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李时珍师徒( )。
这个练习,让学生在想象中丰满了人物的形象,在语言描述中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充实了学生对“长年累月”的感知。
领悟写法。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模仿运用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有效地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这篇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景色描写,如“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地移到了中天”,课文为什么用这段景色描写作为结尾呢?教师先启发学生说说“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给他们的感觉。有的学生说“有点儿怕人”,有的说“很恐怖”,有的说“天气真冷”,有的说“环境恶劣”等等。再让学生思考最后一句写月亮的话与上文中的哪句话呼应,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寺外,环境恶劣,夜深人静;寺内,李时珍在干什么呢?”“结尾的景色描写,衬托了李时珍勤奋刻苦、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这种写法就叫‘以景衬人或‘借景写人。希望同学们以后在习作中也能学着运用景色描写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阅读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内容的过程,更是学习写作、学会表达的过程。
周一贯先生说:“一节好课在专业观摩上的价值,不僅是它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专业认知领域,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操作经验,从而有利于提升观摩者的学理高度和专业水准,更在于它能够激起我们对一些新领域的深度思考。”可见,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主要是看其背后的理念创新,看其对观摩者“心向往之”的意念唤醒,看其对学生生命和生活的影响……当然,就本课而言,在教给学生“以景衬人”这种写法的基础上,教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迁移运用这种写法,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