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健康的巧克力
2017-03-10
白巧克力,只是一种高脂肪的糖果
情人节一到,巧克力自然又热了一把。许多人喜欢巧克力,但对它是否有害健康又纠结不已。而巧克力行业总是急爱好者之所急,不停发表“科学研究”结论,证明“巧克力有益健康”。但是,卖东西的人说话,靠不靠谱呢?
巧克力的核心原料来自于可可豆。可可豆经过发酵、烘烤、去皮等处理之后,被研磨压榨成“可可浆”(或者叫做“可可液块”)。可可浆可以进一步分离为可可脂和可可粉,成为两种食品原料。
可可脂是一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的植物油。因为饱和脂肪含量高,熔点也就比较高,通常在34°C~38°C之间,所以在室温下是固体,放到嘴里会融化,即所谓的“只融在口,不融在手”。可可粉则是提取了可可脂之后剩下的残渣,类似于大豆榨油之后的豆粕。就像豆粕中含有大豆的营养精华,可可粉中也留着可可豆中的精华,比如矿物质铁、镁、锰、锌,以及各种多酚化合物。
典型的巧克力是在可可浆中再加入一些可可脂。作为油脂,它是巧克力顺滑口感的来源,此外,还有一些风味物质也溶解在脂肪中。所以,可可脂的含量是巧克力品质的一个方面。而可可粉中的多酚化合物以及其他微量成分,则对巧克力的风味和营養价值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那些多酚化合物,对于心血管健康有比较大的好处,而那些矿物质也是许多人容易缺乏的。
2011年,英国剑桥大学发表了一篇关于巧克力的健康价值的“荟萃分析”。所谓“荟萃分析”,就是把各种高质量研究的数据汇总起来,从而得到样本量更大、说服力更强的结论。研究人员找到了7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参与调查人数总共有11.4万,跟踪时间长达8~16年。结果发现:与吃得最少的那组相比,吃得最多的那组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要低37%,而中风率低29%。
这些研究在科学证据的等级上不算高,只能说明“吃巧克力多的人发病率要低一些”这个“相关性”,并不能得出“吃巧克力降低了发病率”这个“因果关系”。不过,考虑到这些研究的样本量很大,或许也可以说明吃巧克力对于心血管健康可能多少有些好处。
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研究所说的巧克力,一般是指“真正的巧克力”,即含有可可粉的那些种类。
也就是说,所谓巧克力的“健康价值”,是来自于可可粉。可可粉中含有丰富的多酚,呈现黑色,有很强的苦涩味。所以,“健康的巧克力”都是黑巧克力——可可粉含量越高,就越健康,而苦涩味也就越明显。
用这些黑巧克力传播了“巧克力有益健康”的概念之后,巧克力行业自然要去改进它的风味。比如加入奶油、奶粉、糖等等。不同原料的组合,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巧克力。
牛奶巧克力是一个大分支。它不用可可脂,而是以奶粉或者浓缩牛奶为主,加入一定量的可可浆。按照美国的食品生产标准,只要有10%以上的可可浆就可以,而欧盟则要高得多。所以,买进口的牛奶巧克力,欧盟产的比美国产的要好得多。但不管出自何方,牛奶巧克力中的可可成分都远远低于正宗的黑巧克力,所谓的“健康价值”也自然要低。
白巧克力则完全不含可可粉,主要就是糖、牛奶加可可脂的产物。与黑巧克力相比,白巧克力的风味口感可能要好得多,但没有了可可粉,所谓“巧克力的健康价值”也就当然无存了。白巧克力,也就只是一种高脂肪的糖果而已。
更值得注意的是“代可可脂”。可可脂比较贵,所以用便宜的替代品才能降低产品价格。要获得跟可可脂类似的口感,替代的油脂必须也含有比较高的饱和脂肪酸。以前,氢化植物油是主流,不过反式脂肪的危害使得它成为了过街老鼠。于是,棕榈油就获得了重用。它和可可脂一样,都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的油,经过精炼,物理性能与可可脂很接近,也就可以“代可可脂”了。不过,正如美国农业部指出的那样,棕榈油代替了氢化植物油,解决了反式脂肪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它更健康。而欧洲食品安全局则发布公告称,精炼棕榈油中含有很高含量的致癌副产物。
好在按照国家标准巧克力中的代可可脂超过5%就必须标明。所以,挑选的时候务必注意一下配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