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急性血栓形成的早期识别和护理
2017-03-09林海燕何茉莉杨可吴敏敏
林海燕,何茉莉,杨可,吴敏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肿瘤科,浙江 温州 325027)
·护 理 研 究·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急性血栓形成的早期识别和护理
林海燕,何茉莉,杨可,吴敏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肿瘤科,浙江 温州 325027)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早期识别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中心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11例PCI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通过早期症状的观察与急救护理,治疗及时,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PCI后患者需早期识别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5 min~2 h内早期护理干预至关重要,能及时发现患者术后异常,从而避免延误病情,改善预后。
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支架内急性血栓;早期护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ACS最为有效的手段,能够显著降低ACS的病残率以及病死率。支架内血栓形成是指支架植入术后,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支架置入处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管腔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阻塞,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心脏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临床上根据支架植入术后至血栓发生的时间,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急性血栓形成(acute stent thrombosis,AST)(0~24 h)、亚急性血栓形成(sub acute stent thrombosis,SAST)(1~30 d)和晚期血栓形成(late stent thrombosis,LST)(>30 d),通常又把30 d以内的血栓形成称作早期血栓形成(early stent thrombosis,EST)[1]。PCI后支架内AST及SAST是该治疗方法的最严重的并发症,有报道称急诊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达2.9%,而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若术后观察不仔细,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心血管中心共收治ACS行PCI治疗患者1 420例,均使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其中急诊PCI 208例,术后支架内AST患者11例,发生率为0.77%,经过严密的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行PCI后发生支架内AST患者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61.5±2.2)岁,平均体质量(67.7± 10.4)kg;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5例,合并高血压病6例;心功能KILLIP II~ III级7例,吸烟史7例(均有20年以上);仅服用氯吡格雷患者4例,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患者7例。当发生急性血栓形成时,6例患者出现恶心、胸闷,3例出现胸痛,1例咽喉部不适,1例颜面部出汗,心率有明显上升(只有1例无变化),血压较之前有变化(5例升高,6例下降),心电图上均有明显ST段改变。
1.2 治疗方法
1.2.1 PCI:心血管医师在DSA引导下经皮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插入动脉鞘管,送入导丝沿导引导管送入靶血管中,将球囊沿导引导管送至狭窄处扩张,撤出球囊导管,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架,沿导引钢丝将支架送至靶病变处,准确定位后扩张、释放支架。其中靶血管病变前降支6例,右冠状动脉3例,三支病变2例;均为血管内药物洗脱支架或药物涂层支架,支架长度为12~36 mm,支架直径2.5~4.0 mm。
1.2.2 支架内AST的治疗:11例患者均紧急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状动脉支架内AST,给予支架内高压球囊扩张、血栓抽吸导管开通相关血管的积极治疗,本组有1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持续性恶性心律失常死亡,其余患者均好转出院。
2 早期识别和护理干预
2.1 早期症状观察 对于在PCI后2 h内患者,每隔15~30 min主动、多次观察患者的动态生命体征变化,特别关注心率、血压的变化,以及面色、有无恶心呕吐、出汗、尿量等。如出现以上症状,需警惕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立即通知医师行心电图检查,正确识别心电图的变化。配合医师急救,并做好救治的准备,避免延误再次手术的最佳时机,有效缩短心肌再灌注的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1例患者AST均在术后2 h内发生,其中8例发生在1 h内,6例发生在术后30~40 min。11例患者术后均不同程度出现咽喉不适、恶心、出汗、胸闷、胸痛等症状,说明术后2 h内,尤其是术后0.5~1 h是需要严密观察的时间点。
2.2 靶血管病变观察 在交接手术患者时,除了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支架个数,应详细了解患者的靶血管术中情况、靶血管的长度及直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植入靶血管内的支架长度为29.5 mm为预测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最优值[3]。本组中靶血管多支病变患者6例,LVEF<50%患者4例,支架长度>29.5 mm患者5例。有此危险因素患者应警惕支架内血栓形成。
2.3 早期应急处理
2.3.1 风险预测处理:护理人员在充分识别与评估PCI后发生支架内AST的风险因素后,立即通知医师,建立2条静脉通路,吸氧,备好抢救车、除颤仪等急救设备。给予低分子肝素、替罗非班抗凝药;对于心功能不全、血压下降者,遵医嘱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血管活性药物,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按医嘱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及速度。观察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高渗性药物做好静脉的保护。详细填写护理记录单,紧急送患者进入导管介入室行冠脉造影检查。
2.3.2 科内成立护理急救小组:建立医护急救团队,一经发现PCI后支架内AST的征兆,立即启动科室应急预案,主管护士、治疗护士、主管医师、推车工友各司其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室人员10~ 15 min内准备到位,为患者争取一切再次冠状动脉造影的时机。
2.4 心理护理 患者因反复出现胸闷、胸痛症状,以及再次介入手术治疗,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耐心地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避免情绪过于紧张,巧妙地安抚患者,消除一切不良影响因素。PCI后返回病房,当出现支架内AST的征兆前,即明显表现出烦躁不安、不能入睡休息,有个别患者出现情绪暴躁或精神不振、懒言少语,给予其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加强有效沟通。护士对PCI后患者早期的情绪识别,有助于对病情发展的判断,增强患者预后的信心。
2.5 生活护理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术后返回病房置气垫床,保持床单位整洁。观察进食、饮水、排便情况。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协助指导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
3 再次介入后护理干预
3.1 患者风险意识教育 回顾11例患者的既往史,均存在2~5个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因此,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加强对患者的风险意识教育,定期监测及控制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保持理想体质量水平,并向患者讲解戒烟的必要性。
3.2 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忌高胆固醇、高盐制品。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非心功能不全患者,鼓励其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减轻药物性肾损害。
3.3 药物宣教干预 支架内AST的患者需要通过院外长期的规律服药来巩固治疗效果。本组中有1例患者为PCI后2年,由于未正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而再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按时按量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向患者讲明长期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必要性,同时告知患者正确的服用方法,服药期间如发现有牙龈出血、腹痛或胃肠道轻微出血,应及时就诊。医护人同时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积极的干预,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4 心脏康复运动干预 在生命体征稳定,撤除心电监护后,即督促患者进行步行运动训练,采用6 min步行运动试验,试验时要求患者尽其所能在平地步行6 min,根据步行距离将患者分为4个等级:1级:距离<300 m,2级:300~374.9 m,3级:375~449 m,4级:≥450 m。不同等级代表相应心脏功能,心脏康复运动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增强患者的愉悦心理,更好地促进疾病的预后。
4 讨论
PCI后支架内AST起病紧急,常导致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发生,表现为胸闷、胸痛、恶心、呕吐、出冷汗、咽喉部不适等症状,甚至进展为心肌梗死,病死率较高,且大多数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在急性期(支架植入术后24 h内)及亚急性期(支架植入术后30 d内)[4-9]。PCI后早期(5 min~2 h)识别和护理干预至关重要[10]。本组11例患者均在术后2 h内发生支架内血栓,说明术后2 h内,尤其是0.5~1 h是需要严密观察的关键时间点。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PCI后的症状,掌握抢救时间,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缩短心肌再灌注的时间,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护理人员往往能最早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因此形成护理人员应急干预体系至关重要。本中心通过分层次培训考核各级护理人员,紧急模拟演练等,熟练掌握疾病急救流程,抢救物品、药品用量及用法。根据每个护理层次的人员特点、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等合理调配,机动弹性排班。通过分析PCI后发生支架内AST的风险因素、易发环节,并对各个环节逐一讨论,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隐患,重视对护理各个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障护理质量与安全。11例患者急救过程中除了1例因疾病不可逆原因造成死亡,其余10例均在医护人员有条不紊的急救流程下,平安转归。
患者的基础疾病、高凝状态、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0-11],结合本研究中患者的特点,再次介入后做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结合心脏康复运动,不仅促进患者预后,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形成,也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护理。
[1] CUTLIP D E, WINDECKER S, MEHRAN R, et al. Clinical end points in coronary stent trials: a case for standardized defi nitions[J]. Circulation, 2007, 115(17): 2344-2351.
[2] ARMSTRONG E J, FELDMAN D N, WANG T Y, et al. Clinical presentation,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angiographically documented early, late, and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J].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2, 5(2): 131-140.
[3] 杜发旺.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 25(2): 160-162.
[4] SHAH R, ROGERS K C, AHMED A J, et al. Effect of post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bivalirudin infusion on acute stentthrombosis: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6, 9 (13): 1313-1320
[5] YAMAK D, PANSE P, PAVLICEK W, et al. Non-calcifi ed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haracterization by 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J]. IEEE J Biomed Health Inform, 2014, 18(3): 939-945.
[6] DUMSER T, BORSCH M, WONHAS 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ircrew fatalities: morphology, risk factors, and possible predictors[J].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13, 2 (10): 142-147.
[7] FIEDLER K A, NDREPEPA G, SCHULZ S, et al. Impact of bivalirudin on post-procedural epicardial blood fl ow, risk of stent thrombosis and mortality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Euro Intervention, 2016, 11(11): e1275-1282.
[8] KINNAIRD T, YAZJI K, THORNHILL L, et al. Post-procedural bivalirudin infusion following primary PCI to reduce stent thrombosis[J]. J Interv Cardiol, 2016, 29(2): 129-136.
[9] 文亚红, 曾晓斌, 赵颖, 等. 冠状动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J]. 四川医学, 2011, 32(11): 1708-1710.
[10] 张鹤萍, 陈晖, 李虹伟, 等. 25例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患者临床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3): 346-348.
[11] 戴敬, 吕树铮, 宋现涛, 等. 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4, 34(2): 209-210.
(本文编辑:赵翠翠)
R541.4
B
10.3969/j.issn.2095-9400.2017.07.016
2016-09-23
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Y20130325)。
林海燕(1981-),女,浙江温州人,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