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体系下的人力资源建设思考*
2017-03-09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长郝长江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长 郝长江
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2010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率先运作教育部与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对接机制。在教育部指导下,我们在江苏常州首次举办了中国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这是由政府、行业协会、石化类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四方共同参加,促进校企融合,共赢发展的有效尝试。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成为我国政府部门与行业携手推进教育改革机制创新的新模式,在各行业中起了引领作用,被称为职业教育领域机制创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破冰之旅。
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对接,体现的是教产合作、共赢发展的理念。通过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对接,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这已成为学校、企业的互利共赢之路。
自2010年首次举办对接高峰论坛以来,我们又于2012年,2013年,2015年分别在锦州、苏州、吉林成功举办了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对接活动,今天在大庆这次高峰论坛是第5次对接活动,被列入教育部2017年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系列活动之一。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的主题是:终身教育体系下的人力资源建设思考。我的报告主要有三部分:
一、行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中错综交织的深层次矛盾,石油和化工行业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和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2016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29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1.7%,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的13.3%。利润总额达到6 444.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9.4%。
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各类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石油和化工规模以上企业29 624家。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从业人员1 687万人。行业需求的增长拉动了化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石油化工类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全国开设石油和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和中专院校分别达到500余所、600余所和700余所,加上相当数量的技工院校,在校生约百万人。每年数十万毕业生加入行业人力资源队伍,人力资源队伍的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促进了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石化行业人力资源建设仍然存在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流动加速和人才流失率高等突出矛盾,化工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2011年到2015年,中高职化工类专业招生连年下降,本科化工类专业招生也出现总体下行趋势。2016年情况更加严重,各地中、高职几乎所有涉化专业均出现大幅度下滑,与2015年相比,有的学校招生降幅甚至达到了70%。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将难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教育输出规模萎缩与行业对人才的持续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2015-2020年,全行业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长108万人,平均每年需求21.6万人,高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长38万人,平均每年需求7.6万人。从院校毕业生供给来看,全国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毕业生每年约13万人,即便全部加入技能劳动者队伍,技能劳动者每年仍有8.6万人缺口。
此外,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条件薄弱,校企合作发展不均衡,培养能力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现实问题,依然制约着行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发展。
进入十三五,全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约束、产能供给过剩、成本上涨过快、产品价格下降等市场倒逼机制,促使行业的发展由过去主要依赖物质资源向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源转化,知识和人才、员工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行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为此我们把“构建行业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二、终身教育体系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意义
教育事业不仅包括学前教育、学校教育,还包括学校教育后继续教育在内的整个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化工教育“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意见》提出了化工教育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石油和化工产业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行业教育服务体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教育资源更加集约,不合理结构进一步改善,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终身教育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首先,终身教育是行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人力资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条件薄弱等),已经严重制约了行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发展。石油和化工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心智和技能要求。企业有通过开放式教育培养多层次、高层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工有依托灵活的学习方式,多途径的学习成果积累,获得知识和学历的愿望。因此,就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的素养,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求。
第二,终身教育对提升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终身教育体系下的学习,从传统学校教育扩展转为个体教育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无论从学习内容的广度,到学习的时间制定,都是自身个体主动完成的事情,突破了传统教育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得到强化,学习者本身对于知识的需求具有明确的需求,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内容更贴合企业发展需求。另外,学习的过程不局限于校园或培训机构,学习者不再有年龄、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这对改善行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终身教育有利于行业企业文化与院校文化互通互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石化行业每年吸纳数十万本科、高职及中职毕业生加盟产业大军,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核心要求,传承和创新校企文化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先进的工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而化工教育院校也负有传承、培育和推进行业先进文化的重要职责。文化育人是教育界的焦点问题,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融通更涉及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终身教育可以通过灵活的学习形式,以无定形学习成果的形式,包括企业文化培训,企业文化进校园,积极推进行业企业优秀文化融入院校教育全过程。比如我们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我国新一代的产业工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是我国产业工人和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浓缩和升华。通过终身教育,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引进石化类院校课堂教育内容里,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石油和化工从业者的社会良知和民族精神,继而身体力行,成长为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院校文化也可以引入企业生产和职工培训,通过灵活的学习制度,进行学习成果认定,增强石油和化工全产业链的安全、环保和健康问题意识,将全员自律和共同意识的“责任关怀”理念转变为职业行动。通过市场环境下法律、法规、监管规则和合规意识教育,贯彻“全球契约”等国际公认的企业行为规范等,使行业企业文化与职业院校文化实现互通互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构建石油和化工行业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理念,两个基本原则和三个实现方式。一个基本理念即“终身教育理念”;两个基本原则,即“坚持校企合作”“坚持产教融合”;三个实现方式,即“建立灵活学习制度”“实现学分积累转换”“进行学习成果认定”。
三、行业终身教育体系下开发人力资源的实践探索
当前,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构建行业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行业学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2011年5月26日,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了《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2011年10月,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加入国家开放大学(行业)支持联盟,并与国家开放大学筹备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石油和化工行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
建设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行业学院的总体思路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经验,对每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职工和社会人员提供教育机会,在行业优质教育资源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平台上,构建开放的、多样化的、高质量的石油和化工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
依托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培训机构和行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大学学习中心(企业大学)。结合互联网技术手段革新,设点单位共同承担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开放大学教学、培训工作。
整合社会各级教育和企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完整的、与行业人力资源发展需求对接的石油和化工教育大平台。支撑行业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和高质量供给。
二是建设石油和化工行业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学分银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学分银行”制度。2016年5月10日,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获批“国家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石油和化工行业分中心(行业学分银行)”,这为行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了灵活的办学方式,也为构建行业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学分是用于衡量学习者学习成果、价值和水平的计量单位。学分银行是模拟、借鉴银行的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习者各类学习成果(学业成就)进行统一认证与核算,是具有学分认定、积累、转换和检索等功能的新型学习和教育管理制度。学分银行就是在终身学习理念下,让每个人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拥有学习机会,让接受不同类型教育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
学分银行的核心是学习成果认证框架。学习成果框架在国际上称为“资历框架”。通过学习成果框架,可以实现不同层级的学历教育的纵向衔接,也可以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横向贯通。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以及无定形学习成果(如工作经历、获得的国家证书、行业培训证书、职业鉴定证书、技能大赛获奖证书以及各类技术成果等)之间,实现相互转换,就需要一个桥梁——基准体系。通过建立一整套行业的基准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应关系,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互相转换。行业学习成果的基准体系建设也是行业学分银行建设的关键工作。目前,在有关院校、研究单位和企业多方参与下,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基准体系。明年将编制“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这两大类基准体系。
今天我们为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石油和化工)大庆认证基地、常州认证受理部进行授牌,这是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三是建设石油和化学工业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石油和化学工业人力资源开发网,通过开发和整合行业优质资源,依托大数据分析,将实现一网五平台。即:石油和化工行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门户网站,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行业学院教学管理平台,石油和化工行业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的操作平台,石油和化工行业从业人员学习、培训平台,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交流、转让平台,石油和化工行业人才供需交流平台。
整个平台运转践行“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整合化工教育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五个关联:企业职工培训与学历教育的关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联,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关联,教育考试与职业鉴定的关联,以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关联等。
综上,建设石油和化工行业学院、建设学习成果认证中心,以及开发石油和化工人力资源平台,都是我们为构建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做出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目前这几项工作都在积极地推进和建设中。
在此基础上,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将进一步整合政府、企业与院校资源,为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对接做一些具体事情。比如针对高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少的问题,我们将在暑假组织高校生产实习带队教师进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并举办石油和化工院校及培训单位教师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针对高校生产实习难问题,我们将于今年下半年举办高校化工类专业校企合作与生产实习研讨会。为推进教育培训服务“一带一路”,我们计划筹备石油和化工行业“走出去”教育与培训联盟等。
各位代表和业内同仁,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持续长久,然而这种持续是不能建立在超越能源和环境的承载基础上,在资源、环境有限的条件下,唯有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我们的行业而言,终身教育体系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也是整个行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构建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就眼下而言,可以说是一条看得见的路、切实可行的路、也是一条全新的路。同时,这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发挥力量,因此,希望广大企业和院校积极参与进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共融,为构建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