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隐性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2017-03-09

关键词:隐性社团师生关系

张 瑶

高校隐性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张 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隐性课程作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高校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缺乏人文教育,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学校应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引导和沟通,增加人文关怀,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隐性课程最先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学者视线的,其起步远远晚于国外,我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还不够深刻,加之当前高校对隐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理清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对于研究隐性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隐性课程具有目的性、方向性、计划性。隐性课程从属于课程。隐性课程是非学术性课程,它不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教学计划开展的学科教学,而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隐蔽地获得经验、知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学生通过隐性课程,隐蔽地获取知识,增加经验。

一、隐性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物质类隐性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校园环境。大学生大多是住宿制,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基本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而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一定总是积极的,笔者将校园环境分为两部分来进行分析:首先是建筑设施。校园内的建筑设施主要有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图书馆及相应的设备等。这些建筑设施不仅要满足教学要求,还应体现出学校的价值追求,满足大众的审美。第二是生态环境。校园内绿色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舒缓心情,体现出自然美,艺术美,和谐美。校园内的树木还可被各系和个人认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美化校园。

2.教室布置。当今高校教室布置较为单调,多数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而对于进一步的教室环境的挖掘还不够深入。优雅的教室布置不仅会使学生身心愉悦,提高学习能力,而且也会使教师得到放松。

(二)精神类隐性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校风。校风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领导的作风。积极健康的校风对学生思想道德应起到引导、督促和归正的功用。高校的学风应是健康向上、勤奋好学的,但随着当今就业难度的加大,许多学生盲目考证,功利性倾向增加,学风不再纯粹,这对于整个学校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教风体现在每个老师的课堂表现上。老师的幽默风趣,有利于感染学生,活跃学生思维,形成乐学的学习氛围;有的老师治学严谨,专注于学术探究,学生在朝夕相处中也会受其影响,有利于学生形成勤学的研习氛围;有的老师博文广识,闻一知十,学生在其影响下易形成刻苦的研习气氛。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是校风中级别最高的,同样地,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它会对教师产生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到学生,更会直接作用于学生。

(2)人际关系。首先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包括老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和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一是,教育者自身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分别从两方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形象与综合素质。教师的仪表仪态是最外显的,也是最容易被学生察觉到的。教师的言语是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媒介。常言道,言为心声。一个人优雅的言语可以体现出其学识,修养与素质。作为老师,其职业的特殊性对言语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老师发音标准,表达流利,更对其用词准确性,谈吐优雅度有着很高的要求。二是,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大学的老师不及初高中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长,有人便认为师生关系在高校不再重要,实则不然。师生相处时间虽然看似缩短了,但高校更加提倡民主,平等,师生关系也理应更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教师工作的展开,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愿意、乐意与老师交流,营造出和谐平等的氛围。其次是同辈关系。大学生每天将近有一半的时间都是与舍友在一起度过,而且由于某些高校采取的是学分制和选课制,班级的观念逐渐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宿舍成员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宿舍成员的影响对其是最重要的。优秀的宿舍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品德,日渐养成努力奋斗,乐观的品性;[2]相反,消极的宿舍文化易于使学生养成好吃懒做,沉迷享乐等不良的习惯。

(三)制度类隐性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学校的管理机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是用来规范管理学生的行为,维护学校日常运行的,而且在实质上“制度与道德原本就有着亲缘关系,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特点相异而又义理相通”。[3]制度可以直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节,对学生的观念进行引导,而制度中所隐含的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也会对学生产生间接的影响。

2.学校的组织机构。高校一般成立有多种学生组织,各种学生组织的成立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责任心,有利于培养学生服务大众的奉献精神,增强了集体意识,也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治校观念,真正使学生做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学校的利益分配制度。学校利益分配制度以分配的对象为标准分为对教职工的利益分配和对学生的利益分配。合理科学的进行教职工利益分配,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公平公正的进行学生利益分配,合理分配各类名额,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要求,养成严于利己的品格;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制度中感受到公平的力量和对制度的信赖,促使自身形成正直坦率的性格。

(四)实践活动类隐性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社团活动。学校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化知识,拓展知识面,又能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竞争的激烈,展现出即席表演的机智美。例如轮滑社和骑行社等社团,这些社团成员间的合作竞争关系不仅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同时也加强了成员间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健康向上的社团当然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但有些学生假借社团名义聚众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也诱导他人走向歧途。

2.社会实习。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拓展知识面,磨练意志,增强应变能力,了解自身不足,取长补短。众多高校都会安排鼓励学生进行实习,大致分为分散式实习和学校安排实习。

二、目前高校隐性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类隐性课程缺乏人文教育

从新生入学到最终毕业,学生四年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而作为学生生活在其中的校园环境,其对学生影响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由于近年来许多高校不断扩招学生,这其中学校的主要精力用于扩建校区,修建宿舍,教学楼等基本设施,虽然整体规划完整,各项设施逐步完善,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却略显匮乏。各类高校建筑只强调统一而缺少了学校特色,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校园环境虽然生意盎然,但只注重了美化环境,却忽视了人文素养,对于能够彰显本校大学精神的特色雕塑建筑明显匮乏,多注重面子工程,忽视了建造真正有益于学生身心的设施。

(二)精神类隐性课程缺乏精神彰显与沟通

有些高校在建设校园时着重于物质方面的增建,对于精神文化的建设明显不足,没有形成鲜明的大学精神,校训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矫正作用不强。学校没有形成鲜明的大学精神,缺乏精神彰显。在人际交往方面,老师与学生缺少沟通和交流。许多任课教师在下课后便离开教室,除了上课以外很少与学生交流,这不仅不利于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也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有着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

(三)制度类隐性课程缺乏人文关怀

一个学校的制度不单单只是用来管理学生,规范学生行为的,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也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如果一味进行说教,缺乏变通,缺少沟通,不能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执行过程中不顺畅,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四)社会实践类隐性课程缺乏教育渗透

社团活动是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等原因自愿组织起来的团体。但不得不承认,许多社团活动多流于形式,社团没有经常开展活动,这种形式主义会使学生产生受蒙骗的心理,进而产生不信赖的消极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社团活动或由于场地限制,或由于社团组织者本身的问题,表现出档次不高,影响不大,不能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

三、加强隐性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一)在物质类隐性课程中增加人文气息

在校园建造方面,学校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应加紧人文景观的强化。充分利用标语,格言,雕塑,广播等,全面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引起学生共鸣,引发校友回忆的建筑。我们可以借鉴吸收国内外大学校园的优秀建筑设施,结合本校校园特点和大学精神,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建筑。

(二)在精神类隐性课程中增加引导和沟通

在校风上,应充分发挥校风的积极作用,驱除其中的歪风邪气,倡导奋发争优的学风,严谨认真的教风,友善亲民的领导工作作风。领导以身作则,层层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努力。在人际关系上,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第一,教师要对自己的位置有正确的判断。教师是学生的导师,要答疑解惑,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教师是学生的协作者,要帮助学生渡过难关,辅导学生走好每一步。第二,教师要与学生创设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经常与学生沟通,在生活中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学生们感受到温暖;在学习中要经常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争取优异成绩。

(三)在制度类隐性课程中增加人文关怀

学校可以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校务公开透明,民主管理,在规章制度方面应更加人性化,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在执行上应循序渐进,有张有弛。在激励机制方面,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对于学生的道德修养、综合素质应有定期测评。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赏罚分明,可以有效的规范学生行为与思想,弘扬优秀代表人物,增强正能量。最后,设立灵活的动力机制。科学的机制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能够适量增添竞争的紧张氛围。

(四)在实践活动类隐性课程中增加教育影响

学校社团应多元丰富起来,学校应鼓励社团发展,多开放场地,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对一些空壳社团予以取缔或进行批评教育,对社团活动定期进行检查与评比,在约束的同时也进行鼓励,使社团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带来益处。

隐性课程是进行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隐性课程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高校工作者也可以利用隐性课程自身的特点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

(责任编辑 远 扬)

[1] 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98.

[2]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8.

[3] 班荣鼎.大学之道:高校学生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

G641

A

1671-5454(2017)03-0102-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3.029

2017-04-05

张瑶(1993-),女,山西大同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隐性社团师生关系
缤纷社团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