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选题过程与思维策略探析
2017-03-09孙泽文
孙泽文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成都 620564)
教育研究选题过程与思维策略探析
孙泽文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成都 620564)
教育研究的选题决定着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程度,也规约着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为保证选题质量,需要遵循确定领域、分析背景、界定内涵和转化问题等选题步骤,采取类比、对立、转换和解剖等思维策略,从而增强选题的价值性,针对性和新颖度。
教育研究;选题界定;选题步骤;思维策略
对于整个研究而言,选题不仅决定研究的意义、内容、创新程度和思考的切入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约了研究的方法和路径。选题是否正确和恰当,直接关系整个科研事业的进展、效益乃至成败[1]。然而,在现有教育著述中对研究选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少课题项目、学位论文和学术专著等在选题的操作和表述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为杜绝选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必须对教育研究选题的内涵、过程及思维策略作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增强选题的价值性,针对性和新颖度。
1 教育研究选题的界说
选题,从字面上讲,即课题的选定,就是从纷繁复杂的众多问题中确定某一领域内所要研究的理论或实践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加以明确和具体化的过程。可见,选题就是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中间环节[2]。选题包含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教育研究的方向,限定研究范围,为具体课题的选择提供线索;二是选择研究的具体课题,把研究指向特定的对象,使之具有概括性和限定性。
选题展示方向,方向限定课题,两者体现为面与点的关系。一般而言,选题针对研究的起始环节而言,当选择的问题能够进入研究过程时就被称为课题。课题就是一个有待于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选题是否能够成为课题,它需要经过实施环节的验证才能确定。当选题与课题一致时,选题也就成了课题。
选题是研究工作中为最为重要的阶段。教育过程纷纭复杂,其中蕴藏着各种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选择那些带有普遍意义和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事实上,研究什么问题,不研究什么问题,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参照,有的可能是研究者在接受某些信息刺激后,意识到某个问题有研究的价值,就把这个问题转化为课题;有的是个人兴趣和一时冲动所致,选择某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还有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并非自己的意愿,而完全是一种责任担当或任务驱使。
但上述现象并不意味选题无需遵循一定的规范。研究者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寻求一个合理的课题,除了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外,还需要具备有关选题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对问题的观察识别、分析判断和综合概括等能力,能从一般人不以为意之处选准一定的突破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和从问题到假设的思维转化。因而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当然,并非任何一个问题都有研究的价值。即使选择了一个有用价值的问题,若限于主客观条件,研究者力所不及,这样的问题也不适宜作为选题。研究者必须反复审视自己是否具有必备的科学知识和研究能力,还包括相关的经验、精力和时间等条件能否满足研究的要求。如果随意选题,就等于埋藏了一颗不果的种子,最终导致研究受挫,甚或半途而废,难以发挥教育研究的功能和效益。
2 教育研究选题的过程
教育研究的选题一般经历一个从产生意向到选定研究方向,从问题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反复思考中不断修正和逐渐完善。一般需要四个步骤。
2.1 明确问题领域,形成稳定方向
教育研究的课题来源广泛,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研究。研究者应该明确问题的领域,根据学科兴趣、知识储备、专业特长以及工作精力,在自己较有优势的领域,经由反复考量后选择相应问题,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从事研究活动的领域[3]。一个研究者可能会对多个方向感兴趣,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要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必须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方向明确、稳定就能集中各种资源,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做长期、深入的研究,形成研究的连续性、累积性。由于个人研究的主攻方向受学科领域的制约,只有把个人的研究纳入到某一具有强的生命力的学科系列中,个人的研究才会得到发展[4]。因此,研究者要围绕学科方向选题,全面搜集、整理已有文献,静下心来独立思考,不时调整和修改研究思路,由博返约,把课题匡定在某一研究领域,力争在该领域里取得重要成果。
2.2 分析研究背景,确立课题目标
在明确主攻方向后,还要认真分析课题研究的背景。依靠文献查阅,实地调查、专家咨询、自我判断以及听取实际工作者意见等方式来把握课题研究的背景。譬如,自己的研究与同类课题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哪些已有的理论、观点可以为本课题借鉴,别人的研究达到何种程度等。思考这些问题,就能找到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实际的意义所在,从而确立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课题目标对于研究工作也十分重要,它是研究者对课题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达到何种目的的一种具体规定。在同一研究方向上的问题很多,随着背景分析的逐步深入,还应明确课题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的性质是什么,大体估计出要达到什么目的。譬如,是否能填补空白,将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多大程度上助于教育行动的改进,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课题目标确立了,原有问题将渐趋清晰,就会形成一些具有价值的新认识。
2.3 界定课题范围,细化研究问题
研究范围宜小不宜大,不要以为范围越大越好,小范围的问题就没有研究的价值。事实上,小范围问题的主题比较集中,易于提出新的见解,可以使研究更为具体深入。研究范围主要由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兴趣来定,当然,也可以借鉴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的课题指南,帮助自己确立选题范围,使研究方向更明确。
选题范围只是一个笼统的方向,还需要进行分析、梳理和筛选,然后选取其中一个的关键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因此,界定课题范围的关键是对问题细化。所谓细化,就是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把一个大问题的各个主要因素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小问题,按其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在问题细化后,还应敢于质疑实践常规和固有思维,对问题要素之间的联系作出理性推演,把选题聚焦在某一个较为关键性问题之上,最终以课题形式正式确定下来。
2.4 转换问题提法,严谨表述课题
转换问题是指在选题时不断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不少研究者大多被自上而下的课题指南牵着鼻子走,固执于已成的理论,无法摆脱惯常思维,缺少创造性的想像力,这是选题之大忌。研究者应激发选题灵感,不时转换问题提法,从不同侧面和层次上发现各种生长点,杜绝一般的、空泛的和陈旧的选题。如果固守传统,在原有方向上不知回头,很可能销蚀掉研究者的聪明才智而以失败告罄。
转换问题后,还要严谨地表述课题。内容要简洁明了,框定研究对象和主题,提炼中心内容,蕴涵研究假设,表达出变量关系。要避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往往体现出结果,会制约研究的进程。句型要规范,不能用疑问句、比喻句,也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语句,更不能使用缩略语、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用语要新颖醒目,要用特定涵义的词汇反映出问题的实质,使之独到别致,凝练深刻,既彰显精神,又传达神韵。
3 教育研究选题的思维策略
所谓选题思维策略就是研究者处理、加工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5]。为把空泛、模糊和笼统的研究领域转化为清晰、具体和集中的问题,推进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者应在遵循选题原则和程序的基础上掌握其思维策略。
3.1 类比思维策略
这种策略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加以类比,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确定本学科研究选题的思维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用类比思维选题的实例很多,譬如,有学者把生物学中的“向性”概念引申到教育领域中的师生关系研究上,于是出现了“向师性”的概念。又如,夸美纽斯在17世纪所著的《大教学论》,就是把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加以类比,然后依据自然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6]。
大到宇宙星系,小到每个原子运动都存在同一性和一定的相似性。找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是类比思维的重要前提。确定其相似之处后,才能发现两者共同的、本质的联系,然后才能在抽象的层次上对其进行比较、推理和概括。研究者用类比思维策略来发现和选择课题,不仅拥有较宽的知识面,还应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思维品质,能够借用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寻求有新意的研究选题,从而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2 对立思维策略
这种策略是指从已有事物、经验、课题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 从而发现问题、确立课题的一种思维策略[7]。当正向思考某一问题难以为续时,不妨从对立的角度对已有结论加以否定或部分否定, 在“反弹琵琶”中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譬如,石欧的《教育病理学》就是从教学的积极方面的对立面选题;又如“问题—发现式”教学是针对“传授—接受式”教学提出的[8]。通过对立思维确定的课题能给人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
对立思维是怀疑思维品质的具体化。但怀疑绝不是胡乱猜疑,更不是无理取闹地“对着干”。只有基于事实、经验和相关理论,注重逻辑分析,才能突破原有认识的局限,从对立的两极看到彼此的统一性。从而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把事物或现象的矛盾加以充分的展示,形成具有挑战性和颠覆性的选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对立思维有时也可能遮蔽该事物或现象的其他方面,不利于完整、全面地认识该事物或现象。
3.3 转换思维策略
这种策略是指从原有对象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已经研究过的内容,从而形成新课题的思维策略。譬如,《中学生消费现状、消费观念、消费教育的研究》的研究内容一般作为德育问题,但选题也可以从学生消费的调查与教育角度展开;《中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就是从一般学校寄宿生管理(生活管理、卫生检查)中移位出来的,选择了具有较强渗透性与传承力的文化建设为载体,探索寄宿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新方法[9]。
无论怎样转换思维,都需要按照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发挥思维的灵活性,不能囿于已有结论,应从新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意义,找到问题分析的最佳切口,使之更加接近事实和规律。一般来说,变换思考角度要向研究较少和较弱的方面转化,尤其向研究的空白点转化。当对事物的某个方面了解得较透彻时就应转向不甚了解的其他方面;当对某一事物各方面都了解得较透彻时就应关注多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在关系的交汇处寻找更高层次上的综合[10]。
3.4 解剖思维策略
这种策略是要求研究者把某一复杂而模糊的问题,按照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从而确定课题的一种思维策略。譬如,《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选题,由于“非智力因素”非常复杂,研究者可以根据“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将问题分解为“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等子课题[11]。选择其中某一小课题,也能做出大文章。
由于一些模糊的、空泛的问题包含了多种变量,关系极为复杂,研究者遭遇这种情况时不要急着“一口吃成大胖子”,要在关键矛盾中寻找到关键线索,将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加以展开,形成一定结构网络。但对问题的剖析并不像用刀切蛋糕那么轻松,研究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思维触角,分析时既要考虑到部分对整体的影响,也要顾及整体对部分的影响,还要考虑各个“分离”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12]。这样就会形成新颖、独特而有较高价值的研究选题。
5 结语
在教育研究选题中最忌讳的是“拣到篮里便是菜”,选题如果差之毫厘,其整个研究就会失之千里。为规避随意选题,研究者应加强理论修养,关注本学科发展动态,注重实践历练,需要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形成思考、质疑和想象的能力,还要系统学习选题的相关知识,真正把握选题的内涵、原则、过程与思维策略。惟其如此,才能做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熟练地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不断提升选题的水平和能力,使其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价值性和新颖性,为教育研究的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
[1]叶继元,等.学术规范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4.
[2]张景焕.教育科学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65.
[3]龙文祥.做身边的研究[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7.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84.
[5]王凯.教育科研论文选题的思维策略[M].教育科学研究,2009,(2):76-78.
[6]参阅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
[7]俞爱宗,金哲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41.
[8]邓李梅.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选题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79(5):17-20.
[9]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参考文献[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3: 231.
[10]参阅袁能先.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22-127.
[11]缪剑峰.教师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34-36.
[12]金建国.17颗突发奇想的“聪明炸弹”[M].上海:晨光出版社,2002:133.
Analysis of Subject Selection Process and Thinking Strateg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SUN Ze-wen
(School of Teachers, University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Sichuan, Chengdu 620564, China)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determines not only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content and innovation, but also the method and path of research.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topic, we need to follow the steps such as determining the domain,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and transforming issues, and adopt the thinking strategies such as analogy, opposi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issection, thus enhancing the value, target and novelty of the topic.
education research; topic selection; topic selection step; thinking strategy
G30
A
1674-344X(2017)8-0085-04
2017-07-10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及其培育路径探索”(2016GA41)成果之一。
孙泽文(1957-),男,湖北沙洋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