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安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安徽高等教育论坛2017年会综述
2017-03-09刘永亮高鸿雁
刘永亮,高鸿雁
(淮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安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安徽高等教育论坛2017年会综述
刘永亮,高鸿雁
(淮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是建设高等教育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切入口。为积极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工作,同时也为我省高教管理者、研究人员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2017年4月28日至29日,淮北师范大学举办了“安徽高等教育论坛2017年会”。教育厅厅长李和平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做了专题报告。国内著名学者、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高教所所长胡建华教授应邀做主题报告。校党委书记王磊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校长陈士夫教授主持了论坛报告会。来自全省22所本科高校的10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还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安徽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与未来展望”“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选择与探索”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论坛为我省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思路,凝聚了共识,对我省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双一流”建设
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相互叠加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尽管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离“双一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通过世界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分析,指出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次不断上升,我国农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材料学、数学等学科在世界学科排名中位次较高,工程与技术领域的排名靠前。他通过大量的数据,从十个方面对我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做了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别敦荣教授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015年达3647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5年超40%,2016年达42.7%,高考录取率2015年达74.3%;但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生源存在不足,就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依然很低,2014年时专科以上就业人员只有16.05%,我国虽然已步入高等教育大国行列,但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差距较大。2020—2024年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将突破5000万;2018—2022年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会突破50%。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具有先降后升的趋势,2020年将下降至8437万人(比2014年约少1000万人),2028年跌入谷底,随后逐年上升。他认为,随着“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和工程专业认证以及中西部高等学校支持计划等政策和措施,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会有显著提升。
别敦荣教授还对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文件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别敦荣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将带来诸多“蝴蝶效应”,如从“双一流”到“五一流”、各类排名、人才竞争等。他指出,“双一流”建设尚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委行动迟滞,地方反应敏捷;重入选可能性,轻实际作为;重硬件和师资,轻理念、制度和文化;重科研发表,轻教育贡献与服务等。他认为,只有通过凝练先进大学理念、完善自主办学机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开发先进的大学功能和发展标杆学科专业,才可能有效地推进“双一流”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教授认为,作为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始终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领域如此,教育领域亦如此。他以日本“21世纪COE计划”和“全球COE计划”为例,分析了“双一流”建设的国际潮流。他认为当今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排名的时代”和“全球化的时代”,“双一流”建设内含强国意义和标杆作用。国务院“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已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包括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世界级的科学研究和卓越的全球影响力。他认为,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的标杆作用,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并给予配套政策;高校应该明确目标,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学科规划建设,把科学研究摆在突出位置。胡建华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将带来学科的“泛一流化”、学科评估的排名化、本科教学的弱化及高校挖人乱象等诸多负面效应,在高教改革实践中应予以警惕,加以克服。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安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
在安徽高等教育论坛2017年会上,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教授以“‘双一流’建设引领教育现代化”为题,对安徽省高等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等问题做了阐述。
(一)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
李和平教授指出,“十二五”以来,安徽教育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优先发展,坚持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率先试行职业教育市统筹、县整合,率先提出并构建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率先进行分类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对我省教育进行大面积深入调研基础上,发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例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教育资源配置相对滞后的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需求和优质教育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和教师队伍落后的矛盾;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教育投入保障不到位之间的矛盾等。李和平厅长认为,推进安徽教育现代化有着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家教育现代化呼吁安徽教育现代化,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需要教育现代化,安徽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教育现代化,安徽教育改革发展基础能支撑现代化的需求,五大发展理念落实能助推实现教育现代化。李和平教授对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提出自己的若干思考:其一,确立一个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二,实施优先发展教育和教育治理现代化两大发展战略;其三,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二是坚持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融合发展,三是坚持建立让最优秀的人教育人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其四,落实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市为单位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学前、特殊和老年教育,补齐短板、扩大教育开放等十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以“双一流”为契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李和平教授认为,安徽的“双一流”建设,是基于“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基于已确定的安徽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总目标,基于国家和省一系列政策激励和支撑。安徽省“双一流”建设的特色在于建设目标更加契合安徽高等教育愿景,建设原则更加适合安徽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建设内容更加符合安徽高等教育实际。安徽“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经过5年持续重点支持,使得安徽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他认为,在安徽“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一流标准、服务地方、完善体系、分类建设、创新发展和绩效优先的基本原则。李和平教授还对什么是一流大学进行了的思考,他认为一流大学有三个维度、六个标准,即一流的办学条件(包括一流的师资、建有一流的办学设施),一流的办学载体(构造一流的学科专业)以及一流的办学效益(包括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开发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产生一流的社会声誉)。他指出,地方高校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把握适应与引领、学科视野与社会视野、卓越与特色、教学与科研、学术与行政、硬实力与软实力以及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关系。
三、安徽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
“双一流”建设对安徽高等教育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双一流”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变革,必将深刻地影响今后一个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985、211高校有哪些担心?地方高校有哪些考虑?如何推进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这些问题是本次论坛与会代表讨论的热门话题。
安徽高教所所长张晶教授谈到,“双一流”建设政策出台后,作为省属211高校,安徽大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压力。他认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对以往的985、211是一个超越,对这些高校也形成了压力。但在省级层面,通过分类发展、梯队建设,扶植和建设一批“双一流”高校的意义重大,应该力争让每所高校都能看到发展的前景与希望。合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王章豹教授表达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感受到的压力和困难。提出“双一流”建设需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分类发展。王章豹教授认为,实现世界一流高校的建设目标难度很大。“双一流”不仅包括世界“双一流”、国内“双一流”,也包括省内“双一流”和“行业双一流”等。他提出今后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思路,应瞄准“一个目标”,构建“一个体系”,加强“七大工程”建设,实现“三个协调发展”。“一个目标”就是建成高等教育强省;“一个体系”是指构建省域特色鲜明、布局结构合理、办学形式多样、学科专业齐全、服务功能全面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七个工程”就是立德树人工程、“双一流”工程、高水平建设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学校创新能力工程及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三个协调发展”是指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省与人口大省的协调发展,高校布局结构、层次结构、体制结构、学科专业机构、人才培养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安徽工业大学前校长、安徽高教管理著名专家王端庆教授从教育病理的视角,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应该走“回归”“自主”“创新”之路。“回归”即“回归大学之道”,以培养人作为大学的根本目的;“自主”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只有真正是自主的才是行之有效的,中国高等教育要尽快实现从“追随型”到“自主型”的过渡。通过对高校学科发展的省际对比统计,王端庆教授认为,安徽高校学科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很难实现常规超越。省属本科高校应以教学研究型为主,大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借助于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双一流”建设服务;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要把学校当成政府机构,不要把学校当成企业,真正让内行办教育,给高校松绑,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安徽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戴玉纯研究员提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路在何方?他认为“双一流”建设是一种战略目标,是一种发展抓手,也是一种资源分配手段,对当前安徽省高校而言挑战大于机遇。地方高校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的稳定和引进,时刻面临着人才“被挖”的困境。在这种状况下,地方高校有可能进一步被边缘化;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机遇的多样性和多可能性。地方高校要紧盯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一流的工作创建一流的学科与大学。他还特别指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一所大学的发展得益于自己内在的气质,学风是一所大学内在气质的根本表现。学风建设是高校守护大学精神、回归大学本真、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新形势下,各高校需要积极营造“环境宽松,治学严谨”的优良学风。
阜阳师范学院时伟教授提出,作为高等教育的欠发达地区,安徽高校应重视加强高教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要结合地方实际,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校要抓办学理念,抓制度建设,抓人才问题,“双一流”建设应注重科研引领,做好“双一流”政策宣讲和解释,高等学校应因校制宜,建设自己的“双一流”。皖西学院王全林教授认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即将来临之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要理念先行。他指出“双一流”建设是一种精英教育思维,而“普及化”是一种大众教育思维,强调多元化和多样性,因此应该重视普及化后的适度均衡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培养创新发展意识、多元发展意识、终身学习意识、国际化意识及竞争发展意识等。
淮北师范大学文胜利教授提出,安徽高等教育发展应立足于“中国特色,安徽实际”,建设“双一流”,地方高校要在五个“把握”上做文章:一是把握“双一流”建设的基本精神、基本理念,即力争上游,争创一流。二是把握机遇。与以往发展战略相比,此次“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建设一流学科,意味着各类高校都有发展的机遇。三是把握基础。不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立足于高校实际,建设好各自的师资队伍是基础。四是把握关键,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提升高校内在发展动力与学术生产力。五是牢牢把握育人这个根本。
责任编校 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