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微信交往的心理功能与机制

2017-10-23张文江

关键词:解构话语建构

张文江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大学生微信交往的心理功能与机制

张文江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微信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新媒介,对大学生的交往产生了一定影响。大学生微信交往具有动机功能、认知功能与情绪功能等,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了特定的影响。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过程中,微信互动协商和微信话语建构起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发生着较强的社会建构作用。同时,个体对微信的同化和顺应也在解构着原有交往心理与行为模式。大学生对微信应持有开放的态度,合理有效地使用微信,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

微信;微信交往;朋友圈;社会建构;大学生

引 言

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正式推出的微信(WeChat)支持单人或多人参与,使用者可通过手机网络查阅与发送图片、文字、语音或视频等丰富的信息。作为一款跨平台的多功能通信工具,已经成为影响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媒介。由于微信客户端可直接与QQ及手机通讯录的朋友进行通信,且只产生少量费用,它也成为大学生用户群青睐的移动网络社交软件。有调查表明:84.7%的大学生在使用微信[1],甚至达到94.71%[2]。如此,微信朋友圈确实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一种社会关系网络。在这种关系网络中,交往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并存,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特定的影响。

据微信官方网站显示微信已成为超过9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正如微信官方网站所宣称,它确实已“是一个生活方式”[3]。这个“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和心理机制。对于沉浸在微信中的大学生群体,合理看待和使用微信,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微信被广泛使用的背景,分析大学生微信交往的心理功能,并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构建大学生微信交往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合理地认识和使用微信的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微信交往的心理功能

人际交往具有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基本作用。从心理学来看,人际交往的基本目的是达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其本质在于心理与行为的互动,并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微信交往的目的与本质也不外于此。人际交往对处于青年早期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人格成长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相对现实交往,微信交往的基础是信息网络平台,它在大学生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出了独有的特点。

1.大学生微信交往的动机功能

主体的需要是行为的源泉,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来引发、维持与调整主体的行为反应,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基本力量。人都有交往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说明通过交往可以获得爱和归属感,交往需要也因此称为爱与归属的需要。现实交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相应需要,但从内容和形式上,微信交往方式是交往需要满足的一种有益补充、扩展和延伸,这尤其体现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上。

微信为大学生满足交往需要提供了一种灵活而有趣的手段,并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满足现实交往所难以满足的需要,激活相应的动机,产生相应的行为。这得益于微信功能的即时性、丰富性与互动性。微信的功能给个体带来了虚拟交往世界,但相对而言,它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微信朋友圈是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的结合[4]。微信交往与现实交往的结合是建立在微信朋友圈的强关系上,即朋友圈多为亲朋好友等紧密关系,且情感水平维系较高。这也是微信不同于纯粹虚拟网络世界的地方。这也给大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使用微信打开了通道,实际的交往需要和动机在半虚拟的世界中实现。

2.大学生微信交往的认知功能

作为移动网络交往平台,微信为个体创造了传播和共享信息的便利条件。如此,微信交往为大学生全面地认知自我和认知外界提供了重要途径。微信交往的认知功能有利于促进自我和谐的发展和人格的成长。所谓自我和谐,一方面是指个体自我内部的和谐融洽,另一方面是指保持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平衡。自我内部的和谐融洽、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平衡,两者都需要发挥个体的认知功能来实现。微信交往恰恰为此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同时,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相互影响,人的认知因素指引行为反应,行为过程和效果反作用或改变认知方式,而认知和行为都发生在人所处的环境,三者处于动态的作用过程之中。微信使用行为的产生源于个体认知上的好奇和需要,当大学生熟悉微信的功能时,把对它的好奇和需要赋予微信使用行为,产生人际互动。互动的平台就是微信创造的网络交往环境。这个平台提供的信息同时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如此,人的微信认知、微信行为和微信环境构成了微信交往的信息流的通道和载体,从而形成了微信人际交往的互动过程。

3.大学生微信交往的情绪功能

在微信人际互动过程中,大学生通过查阅、传播和分享丰富的信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存在人际传播效应,能够互相感染。人的交往总是处于一定场中。在微信使用的心理与行为场中,积极情绪的表达与传播激活他人愉悦的情绪情感,同理,消极情绪往往可能影响他人的感受。这种情绪传播影响机制对处于青年早期的大学生更有显著作用。

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情绪情感丰富,波动性也大,对个体的发展既可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也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从实际来看,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微信的使用频率及心理投入对微信的情绪传播影响都有中介和调节作用。

从实质上看,微信交往毕竟带有网络虚拟性质,它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影响不同于现实交往。如此,情绪情感的表达与传播有一定的场依存效应,当个体回归现实世界时,微信的虚拟场不可避免地转换为实际的现实场。在这种场的转换过程中,大学生在认知与情绪上的转变,是联结虚拟与实际情绪情感的关键个体因素。若能实现顺利转变,个体的虚拟场与现实场相一致,微信对情绪带有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否则,可能会对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微信交往的心理机制:社会建构论的视角

社会建构论为分析大学生微信交往的心理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微信交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建构过程。

1.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

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正式形成的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格根于1985年发表的《现代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运动》一文。随后,社会建构论成为影响心理学的重要思潮,被视作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代表。社会建构论认为心理与行为的意义存在于交往主体之间,而非独立存在于个体自身。人理解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取决于人际之间的沟通、协商、冲突、修辞等。经由社会协商而产生的理解方式对个体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5]社会建构论特别强调社会协商和话语对人心理和行为的作用。社会协商和话语的作用正是发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2.微信交往心理的社会建构:即时互动与微信“话语”的作用

从社会建构论的立场来看,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心理与行为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具体而言,大学生微信交往是微信使用主体进行“社会协商”的过程,经过“社会协商”,微信交往中的认知、需要、动机、情绪和行为才有意义。在“社会协商”过程中,社会互动和话语起到关键作用。社会建构正是通过主体间的话语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实现,使人际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得到传递和理解。话语表征着特定的社会文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海德格尔指出“话语是此在的展开状态的生存论建构,它对此在的存在具有组建作用……共在以形诸言词的方式被分享着”[6]。维特根斯坦也论道“个人的意向体现在共享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模式中”[7]。微信交往中的独特话语模式便是微信网络社会的“组织者”,不断建构着微信交往的心理和行为。

大学生在微信交往中,通过即时互动与丰富的话语,实现了“社会协商”,建构起一定的交往模式。其中,微信交往的社会动机被激发,微信交往的社会认知被组建,微信交往的社会情绪情感被共享。由于大学生较为普遍和较高频率使用微信,线上线下在一定程度上联通起来,人际交往的现实场和虚拟场也就有了共同的交集。因此,微信交往的社会建构就有了源于现实交往,兼具虚拟交往的特点,融合了人际交往的强关系和弱关系,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富有吸引力的交往平台。这可能也是微信获得大学生群体青睐的重要原因。

3.微信使用对原有交往心理模式的解构:同化与顺应的作用

图1 大学生微信交往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建构模型

社会建构不仅意味着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累积组合,还包括对个体已有交往心理模式的解构。可以说,在微信交往的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建构与社会解构并存,从反面而言,社会建构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对原有心理模式的社会解构。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知识的获得和人格的发展是在环境中连续进行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化过程。对于大学生微信交往而言,个体不断地在微信场中同化信息,又在顺应它。当大学生个体已有认知结构能够吸纳微信中传播的信息时,就会把它们同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而当已有认知结构难以吸纳当前信息,则可能对自身的认知结构做出改变,进而来顺应当前环境中的信息刺激。同化与顺应的双向作用,改变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微信对个体已有交往心理模式的解构则主要发生在顺应过程中。通过微信的解构和个体的顺应,个体似乎融入了微信朋友圈,自身的语言、情绪等逐渐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也正是微信影响和改变个体交往心理和行为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大学生微信交往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建构是一个因素相对复杂且相互影响的过程,正如图1所示:

从图1中看出:大学生微信交往主体形成的微信场与朋友圈他人形成的微信场双向交互作用,其中,微信互动与微信话语结合的社会协商过程发挥联结和建构的作用,同时,在交往主体之间产生了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化过程,影响了微信交往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微信场又和现实交往形成的现实场发生交流,为大学生微信交往心理和行为的建构提供了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平台。

三、对大学生微信交往的建议

第一,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微信。微信提供的交往平台本身属于客观事物,在网络互联时代,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新媒介。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性,微信也不例外。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学习的作用是正是反,关键靠主体自身的掌控。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对微信充满了排斥的态度,似乎只要用到,就会“手机成瘾”似的。时代的新事物是不可逆转的,它已经出现,且得到9亿多人的使用,必然有其合理性。抱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微信,能够给大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曾经我们认为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中,而今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不正是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平台吗?当然,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微信,并非不要留意它潜在的不足或风险。但从交往来看,这还主要是主体自身的问题。

第二,以互动的方式融入微信。在使用微信过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信息和情感在人际之间得到交流与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交往和归属的需要,创造求知的途径,也可获得即时的社会支持。大学生的微信互动,也是学习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过程。微信的点赞和评论功能为人际互动提供了有趣的手段,大学生不妨充分利用微信的这些功能。在互动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建构或解构,同时也建构和解构着交往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积极的互动有利于正向的建构或解构,是一种社会学习的过程,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

第三,以积极的话语对待他人。在微信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和媒介是主体间的话语。大学生应充分意识到话语的建构作用,利用话语来传播正能量,同时自己分析微信话语的负面作用,避开它的消极作用。微信朋友圈多为“熟人”的强关系,个体可以敞开心扉坦诚自然地交流。大学生在微信中可以分享成功或愉快的事情,快乐的传播则可能强化他人和自身的积极情绪和情感。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或其他失败时,又可通过微信交流及时获得其他人的社会支持,缓解消极的情绪。为此,大学生利用微信话语手段建构起自身积极的交往模式,对个人成长也是一种助力。

第四,适时作出同化和顺应。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过程中,把互动的意识和积极的话语运用行为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对交往的需要、动机、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作出调整,来主动适应微信场。个人和他人及微信功能构成的微信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与此相应,大学生应在吸纳微信信息和调整自身两个方面有所行动。通过微信交往也好,求知也好,同化和顺应是个体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基本过程。通过合理有效地同化和顺应,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五,联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正如前文所述,微信的功能兼容了人际交往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它也联通着网络虚拟和现实真实世界。因而,作为微信交往主体的大学生,在微信使用中应扮演协调好现实角色和虚拟角色两种角色。微信提供的是角色扮演的舞台,而能扮演好,关键靠大学生自己处理好微信角色扮演的“台前”和“幕后”。从交往实际来看,协调好角色扮演的“台前”和“幕后”,充分发挥微信“台前”的功能优势,并辅之以灵活有趣的话语及互动模式,即可能为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锦上添花。

[1]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2):83-86.

[2]祝阳,王欢.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态度的实证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3-88.

[3]微信[EB/OL].https://weixin.qq.com/.

[4]曹畅,郭双双,赵岩,等.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发帖特点及原因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15(4):69-73.

[5]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2-584.

[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89.

[7]苏国勋.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1):11.

责任编校 秋晨

G645

A

2095-0683(2017)04-0132-04

2017-07-02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SK201601)

张文江(1980-),男,河北邢台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解构话语建构
还原
解构“剧本杀”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