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母语者对基础生成话题结构的感知与使用研究
2017-10-23胡丽娜李艾倪黄雪宜
胡丽娜,李艾倪,黄雪宜
(1.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外语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09 2.上海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40)
汉语母语者对基础生成话题结构的感知与使用研究
胡丽娜1,李艾倪2,黄雪宜2
(1.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外语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09 2.上海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40)
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语语料数据分析,考察最典型的名词性成分做话题的基础生成话题句在汉语母语使用者中的理解与产出的对比情况。结果显示:在相同语义条件的制约下,主谓结构较于其对应的话题结构在母语使用者的理解与产出中均更为突出,因此支持话题结构为语用概念的观点。在四种类型的基础生成话题结构中,第四种“关于话题句”的接受度最高,在口语产出的语料中也最多,第三种话题和不位于句首的述题的名词短语是总分关系的话题结构接受度最低,而且在口语产出的语料中也最少。两组被试中,中年人相比于初中生的话题性更加明显,因此年龄与职业很可能是影响汉语母语使用者对基础生成话题句的理解与使用的重要因素。
话题结构;汉语基础生成话题句;口语产出;信息结构
根据Li和Thompson[1],汉语属于话题突出(topic-prominent)语言。尽管学界关于话题结构本身性质与功能的认识尚无定论,但汉语中存在大量异于英语与其他主语突出型语言的话题结构。目前国内外关于汉语基础生成话题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汉语话题结构本身的语法地位及其在汉语作为第二外语习得过程中的理论意义。关于汉语母语使用者对话题结构的习得研究比较少,典型的汉语基础生成句则更是如此。本文通过问卷和分析电视剧脚本,考察汉语母语使用者对典型的汉语基础生成话题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话题)的理解与使用情况:探讨他们在理解与使用上的异同、汉语基础生成话题句的种类与分布,以及影响他们使用基础生成话题句的因素。
一、基础生成话题句
Chafe[2]称非移位话题句即基础生成话题句为“汉语式”(Chinese-style)话题句,也有部分学者称其为汉语悬垂话题句[3-5]。话题句可分为移位类型和非移位类型[3]。在移位话题句中,话题是通过移位生成的;在非移位话题句中,话题是基础生成的。基础生成的话题句不具有句法语缺(gap),话题与谓语只有语义关系,没有句法关系,也不是谓语的论元,即使删除话题,也不影响整个句子在句法上的完整性。根据Li和Thompson[6]85,话题是一个句子描述的对象,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事物或人,因此话题是有定的或类指的。话题经常出现在句首的位置,话题之后经常跟着话题标记,如停顿或者逗号。汉语话题化成分的语类范畴非常广,话题可以是名词短语、介词短语、动词短语或者句子,其中最典型的是名词短语。本研究只涉及最典型的名词短语作话题的汉语基础生成句。
根据话题和述题的关系,基础生成话题句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话题和述题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是领属关系。这种话题—述题结构也叫双主语结构,如例句(1)。话题和述题中的名词或者名词短语也可以是总分关系,也就是说,述题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是话题的一个子集。这种话题句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述题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位于述题的句首和话题毗连,如例句(2),本研究称这种话题句命名为第二种话题句;一种是述题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不位于述题的句首,如例句(3),本研究称这种话题句命名为第三种话题句。
(1)兔子,耳朵长。
(2)中国的大城市,北京最漂亮。
(3)中国的大城市,我只去过北京。[7]
(4)这场火,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6]96
在例句(2)和(3)中,北京是中国大城市的一个子集。由于存在包含关系,话题总是作为上级,而述题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则是话题的下位词。第四种基础生成句如例句(4),话题和述题中任何成分没有句法关系而是跟整个述题存在语义关系,这种话题句经常被叫做关于话题句(aboutness topics)。
英语中的话题只能通过句法准允,而汉语中的话题既可以通过句法准允,也可以通过语义准允[3]。因此,汉语中存在基础生成句但英语不存在。当然,基础生成话题句并不是只存在于汉语中,日语也有基础生成话题句。
二、文献综述
Chao[8]率先将“话题”和“述题”的概念引入汉语研究,认为汉语的主谓结构究其本质而言实为话题-述题结构,并指出一半以上的汉语句子属于话题-述题结构。当前国内外关于汉语话题-述题结构的争论与研究重点一方面集中于话题结构本身的特殊性质及其语法地位,另一方面侧重于汉语话题结构的二语习得探究,即将话题凸显性和主语凸显性视作影响语言习得过程的两种重要参数。
关于基础生成话题句的一般性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理论层面诠释话题结构本身的句法语义特征,一些研究试图在句法结构中确立话题的语法位置,将话题视作等同于主语和宾语的句法成分。Li和Thompson[1]指出,汉语话题的一大显著特点表现为其相对于谓语动词的独立性,即话题无需作为谓语动词的论元出现,基础生成话题句亦构成汉语的基本句型。Xu和Langedoen[9]试图确立话题在句法结构中的语法位置,依据话题与述题的语法关系特点将汉语话题句细分为六大类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Shi[10]也同样认为,话题-述题结构体现为一种句法手段,话题总是与述题通过空语类或代词回指相关联。韩巍峰[11]则将话题视作等同于主语和宾语的句法成分,同时认为话题本质上体现为基础生成。另一些研究提出了无论是基础生成话题句还是其他类型的话题句都可以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进行理解。Pan和Hu[3]进一步发展了传统意义上制约基础生成话题句的相关性条件,并指出由于话题与述题之间不存在显性的选择性关系,基础生成话题句应当属于语义语用的界面问题。徐烈炯和刘丹青[12]对汉语话题结构进行系统性研究,探讨了大部分与话题结构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指出基础生成话题句受限于相关性条件的制约,但他们却并没有明确解释何为相关性条件,文本中引证的例子也多来源于上海话。陆烁和潘海华[13]认为,基于语义的允准条件分析可以解释看似复杂的第一种基础生成话题结构(领属关系的话题)的允准现象,并且对于句法分析所观察到的主宾语不对称现象、邻接性现象等都有较好的解释力。
一些语言学家着重研究以汉语为母语或汉语二语使用者对基础生成话题句习得情况,考察话题凸显性或主语凸显性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对中介语可能产生的影响。Chien和Lust[14]通过测试95名2到6岁的汉语儿童习得名词短语作话题(话题与主语构成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认知情况,证实儿童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存在话题和主语概念并重的现象。Hendriks[15]考察了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和学习法语为第二外语的成人习得语篇衔接手段的情况,并指出了二者在话题结构使用方面的特点与频率的差异。Yuan[7]在承认基础话题句存在的事实基础上抽样考察了102名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英国本土大学生习得基础生成话题句的情况。着重探究了基础生成话题句中名词性成分作话题的类型,具体包括:话题与述题中宾语位置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述题中包含疑问小句;述题中包含主语,同时宾语与话题相关。最后通过水平测试和接受度判断证实了基础生成话题句在二语学习中往往习得较晚并存在困难。通过对比Yu⁃an[7]的研究,Liu[16]分别考查了名词性成分作话题所涉及的三种次小类:话题与主语构成领属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和类属关系,证实了汉语二语习得者在学习初期建立语言新结构的可能性。
前人关于基础生成话题句的考察无论在理论建设方面还是语言习得等应用研究领域都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然而,考察汉语母语使用者对汉语话题-述题结构的研究还尚待深入。其次,目前研究过程中采用的语料也主要是通过写作或口头采访获取,其他诸如生活影视作品中使用的剧本等日常语料却很少受到关注。本文将对比汉语母语使用者对汉语基础生成话题句的理解与产出,探讨影响汉语基础生成话题句的种类与分布,以及影响他们使用基础生成话题句的因素。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汉语母语使用者对基础生成话题句理解和产出有何异同?
(2)基础生成话题句的种类与分布如何?
(3)影响基础生成话题句的理解与产出的因素有哪些?
三、实证研究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约十万字的《家有儿女》电视剧脚本两种方法进行。其中,问卷的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来自云南某中学,年龄12—14岁的40名初一学生(女,22;男,18),平均年龄12岁。第二组被试为来自不同非外资企业的42名36—55岁的中年人(女,20;男,22),平均年龄46.9岁。为了避免二语以及方言的影响,所有的被试的二语水平都低于初级水平或者从未有二语学习的经验,同时,第二组被试的背景方言均来自北方语系。
问卷问题设置形式为:问卷调查总共包括40组共80个句子,其中20组为目标组,20组为干扰组,每组包括一个话题句,一个语义相同但是是主谓结构的非话题句。每组话题句与非话题句随机打乱顺序,被试选出符合自己语言表达习惯的句子。目标组和干扰组都尽可能地选择最容易的词汇,同时句子的长度也尽可能简短以减少句长对被试判断的影响。
2.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中,第一组由任课教师监督在课堂上完成,用时10分钟。发出40份问卷,40份均为有效数据。第二组共有42个人接受了问卷调查,其中一份问卷回答不完整,一份全部选了A选项。删除无效问卷,总计采用了40份为有效数据。
电视剧脚本是从经典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随机抽取了20集,大约十万字作为分析基础生成话题句口语产出的材料。语料由研究者手动分析,逐篇逐句阅读,记录话题-述题结构个数、种类。Li和Thompson[6]根据主题(即话题)和主语的分布把汉语句式分为四种:有主题也有主语的句子;主语和主题重合的句子;没有主语的句子;没有主题的句子。本文只研究话题特征显著的第一和第三种情况。基于以上原则,十万字左右的电视剧本中共找到了35个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话题的基础生成话题句。
3.结果
首先,表1列出了在问卷调查中第一组、第二组被试及两组合并对话题句的选择结果,以考察两组被试对话题句选择情况的异同。
表1 问卷调查中选择话题句的数量与比例
在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被试中,分别有40份问卷,每种基础生成话题句分别有200个。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被试选择话题句的比率分别为20.6%和31.1%,其中初中生比中年人对基础生成话题句的接受度低,卡方检验显示两组被试选择话题句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χ2=13.564,p<.001),两组之间选择的话题句数量有着显著差异,说明年龄很可能是影响汉语母语使用者对基础生成话题句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两组被试在话题句选择的种类上分布趋于一致,第四种话题句的接受度最高,第三种话题句的接受度最低。具体而言,在第一组被试中,选择第一种、第二种和第三种话题句的比例均在15%左右,而第四种话题句的接受度最高达到38%。在第二组被试中,第四种话题句的接受度最高已接近50%,第一种与第三种接近30%,而第三种话题句的接受度最低仅占18.5%。
其次,为了更加直观地对比两组被试对话题句的选择数量,图1列出了两组被试合并之后在四种话题结构中选择的话题句与非话题句的具体句子个数。
图1 问卷中两组被试选择的话题句与非话题句的对比情况
在收回的有效的80份问卷中,每种话题句和相同语义的非话题句共有400句。如表1与图1所示,话题句的平均接受度仅为25.9%,而且每组选择的话题句都少于同语义的非话题句,其中两组被试所选择的第一种、第二种和第三话题句都远远少于非话题句,第三种的接受度最低,被选63次仅占15.8%。第四种的接受度最高,被选175次占43.8%,表明在相同语义的情况下,被试更倾向于选择使用非话题句而不是基础生成话题句,。
在问卷调查的第四种话题句的目标句中,被选最多的是句子(5),共计被选75次,而选择最少的句子为(6),仅被选了10次。第三种话题句接受度最低的,尤其是句子(7),仅被选9次。
(5)这场火,幸亏他们来得快。
(6)这个消息,他们无动于衷。
(7)花,我最喜欢梅花。
最后,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基础生成句的总体选择情况以及理解与产出之间的差异,表2列出了两组被试基础生成话题句的选择数量,并与电视剧脚本中使用的基础生成话题句数量进行对比。
表2 两组被试问卷调查与电视剧本中话题句的数量与比例
在共80份的两组问卷调查中,基础生成话题句共1600个。表2显示,被试仅选择414个基础生成话题句,仅占25.9%,而在约十万字的电视剧本中仅找到35个名词短语做话题的基础生成话题句。说明不论是在理解还是产出,基础生成话题句所占比例都不大,表2也同时表明四种类型的分布情况也比较接近。具体而言,第四种话题句接受度最高,在口语产出中也最多,其次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第三种接受度最低,并且在电视剧脚本中没出现过。
四、讨 论
基于第三部分的研究结果,本部分将回答和讨论第二部分的三个研究问题。
第一,本研究调查的结果显示:汉语母语的使用者不论是在理解还是产出的语料中,基础生成话题句都没有表现突出的特征。这与汉语为话题突出型的语言类型似乎存在矛盾,很可能是因为话题结构的适用实际上应该看成是语用的问题,反映发话人对受话人认知状态的假设,据此调整语用策略。周士宏[17]认为,句子的形式和意义除了可以从句法结构、语义结构、韵律结构研究以外,还可以从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的角度进行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就要遵守一定的结构,选择好谈话的出发点(话题)以突出交际的兴趣中心,才能把信息顺利地传递给受话人。在一定程度上,信息结构以语用为根据决定了表达时所采用的语序,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适当的语用环境,话题化就无法完全实现。汉语是一种语用敏感型(sensitive to pragmatics)语言,是否使用话题句来表达涉及到“语用—句法”现象,可以把话题—述题结构当成一种“语用结构化了的结构”(pragmatically structured construction)。
第二,不论是理解还是产出,第四种话题句最多,而第三种最少。第四种话题句(如:那场火,幸亏消防队员来得快。)是典型的汉语话题句,话题与述题在语义上相关且无法在述题部分找到对应的位置,述题是对话题的某种论述。在这种话题结构中,话题与述题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松散的和语用上的解释。这类话题结构体现了汉语话题优先的显著特点,在口语中使用得较多,听起来自然地道。
根据最简连接原则(the Principle of Mini⁃mal Attachment),人们接触到一个句子时,首先会将句子成分连接到最简单的结构上,如果这种连接不能产生意义,他们才会寻找其他可能的结构。最简连接原则概括了人脑分析句子时的一种倾向性,证明了人脑中的最简、最原型的结构似乎就是SVO。第三种基础生成话题结构(如:水果,我最喜欢香蕉。)违反了最简连接原则和邻近原则,人脑中的语言加工倾向于简化加工的过程,因此第三种基础生成话题结构在理解判断上接受度都最低,在口语产出的语料中也最少。
第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5岁以上的被试比十几岁的初中生选择更多的话题句,而且两组被试选择的话题句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很可能是受语言输入与所处环境的影响。初中生接受比较正式的书面语教育,而且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较少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比较正式。康健[18]36认为,在汉语里,特别是书面语里,的确存在着大量的主谓句。与此相反,大部分中年人已参加工作,他们的语言受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影响比较多。例如,一位被试开零售店,选择了60%的话题句。他说为了生意方便,脑子里记住了各种各样商品的名字,说话时便不自觉地先说商品名,再做陈述,久而久之便影响了他的语言表达习惯。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一名开早餐店的被试做问卷时选择了所有的话题句,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选择时,她说只是凭表达习惯,并没有多想。从这两个例子来看,话题句的理解与使用很可能跟年龄、职业有着密切关系。
结 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语语料数据分析,考察最典型的名词性成分做话题的基础生成话题句在汉语母语使用者中的理解与产出情况。结果显示:在相同语义条件的制约下,主谓结构较于其对应的话题结构在母语使用者的理解与产出中均更为突出,因此支持话题结构为语用概念的观点;在四种类型的“关于”基础生成话题结构中,第四种“关于话题句”的接受度最高,在口语产出的语料中也最多,第三种话题与不位于句首的述题的名词短语是总分关系的结构接受度最低,而且口语产出语料中也最少;两组被试中,中年人相比于初中生的话题性更加明显,因此年龄与职业很可能影响汉语母语使用者对基础生成话题句的理解与使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选取各个不同年龄段与不同职业的人作被试,以考察话题突出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突出,以及何种职业的人的语言表达更具话题突出的特性。还可选取更大容量的不同类型的口语语料,以考察不同类型的口语语料是否会对话题句的使用产生影响。
[1]Li,C.&S.Thompson.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G]∥In C.N.Li(ed)Subject and Topi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457-489.
[2]Chafe,W.Giveness,Contrastiveness,Definiteness,Subject,Topics,and Point of View[G]∥In C.N.Li(ed)Subject and Topi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27-55.
[3]Pan,H.&J.Hu.A Semantic-pragmatic Interface Account of(dangling)Topics in Mandari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11),1966-1981.
[4]路华.悬垂话题句的结构与推导[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2):89-90.
[5]张孝荣.悬垂话题句的线性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41-44.
[6]Li,C.&S.Thompson.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7]Yuan,B.Acquisition ofBase-Generated Topicsby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Chinese[J].Language Learning,1995,45(3):567-603.
[8]Chao,Y.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68.
[9]Xu,L.&D.Langendoen.Topic Structures in Chinese[J].Language,1985,61(1):1-27.
[10]Shi,D.Topic and 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J].Language,2007,6(2):383-408.
[11]韩巍峰.语序类型学: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12]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3]陆烁,潘海华.汉语领属话题结构的允准条件[J].当代语言学,2014,16(1):15-30.
[14]Chien,Y.&B.Lust.Topic-comment Structure and Grammatical Subject i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a Study of Equi-Constructions[J].Child Language,1983(22):74-82.
[15]Hendriks,H.The Acquisition of Topic Marking in L1 Chinese and L1 and L2 French[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0,22(3):369-397.
[16]Liu,F.Acquiring Topic Structures in Mandarin Chinese[J].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15,4(1):1-21.
[17]周士宏.汉语句子的信息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8]康健.汉语语序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校 人云
H319
A
2095-0683(2017)04-0069-05
2017-05-15
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教研项目(JAS160838)
胡丽娜(1982-),女,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李艾倪(1993-),女,四川巴中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黄雪宜(1989-),女,福建晋江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