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华小说《活着》的主题意蕴思考

2017-03-09马敏娜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永城福贵余华

马敏娜

(河南永城职业学院 文化艺术系 ,河南 永城 476600)

余华小说《活着》的主题意蕴思考

马敏娜

(河南永城职业学院 文化艺术系 ,河南 永城 476600)

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即对人类苦难的关注,这也就造成了其作品浓重的悲剧氛围。无论是其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余华都着眼于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对其进行深切的哲学关照。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无论是写生还是写死,他不囿于人物和情节本身,而更注重对生命本体的探究及人物命运演绎过程中带给读者的思考。《活着》是余华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深沉厚重。作品关注人类的苦难命运并彰显人顽强的生命力和价值,给读者以人生启示。

《活着》;苦难;主题意蕴;生命价值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1992年发表于《收获》,随后在多个国家发行出版,获誉很多。1994年,小说被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并于同年获法国戛纳电影节大奖。《活着》是一部蕴含血与泪的作品,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苦难人生,体现出作者一以贯之的创作主题,即对人类苦难命运的关注。

一、对苦难人生的人文关怀

《活着》讲述的是人在苦痛磨难中的挣扎生存。在社会巨变的时代,一个小人物活着本就是艰难的,而巨大的苦难打击一个个接踵而至,无休无止。主人公福贵对于亲人由于天灾,更由于人祸造成的相继离去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只能默默地见证、承受,这是福贵所遭受的最大的痛苦。小说从开篇到结尾都贯穿着人的死去,但这部书的名字却叫做《活着》。余华所阐述的生死观就是再苦难的生活人也要顽强地活着,单纯地活着,不为其他。这也许看来有些荒诞,却传达出余华对苦难人生深刻体会和人为关怀: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苦涩,都要坚持下去并勇敢面对。

二、对人性与命运的艺术展现

首先,《活着》展现了对人性善恶的探究。

福贵的儿子有庆学校校长是县长春生的夫人,生产时大出血急需输血,善良单纯的有庆第一个到医院去献血,但没想到他竟被医生活活地抽干血而死去。所以,福贵的妻子家珍一直对县长春生怀有芥蒂,躲着不和他见面。随后,文化大革命到来,春生被打倒,所有人都跟他划清了界限,甚至包括他的妻子。落难之际,家珍却接受了他,安慰、鼓励他,给予他活下去的勇气。让我们看到小人物身上熠熠闪光的善良品质,体现出人性善的一面。而有庆之死无疑展现了人性恶的一面。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本应一视同仁,但他们却那样冷漠无情,为了攀附县长活生生地夺去有庆的性命!他们眼中只有身份的差异,却没有生命的平等!有庆死后,他们对福贵的冷漠质问,更让人目瞪口呆。

其次,《活着》展示了对命运的追问和思量。

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本分老实、小心谨慎、不求大富大贵的小人物,可他一家人的命运遭际却如此悲惨痛苦。女儿凤霞只是想要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却生生地让老天夺去了生命。女婿二喜老老实实地在工地干活,挣钱养家,却遭如此厄运。凤霞和二喜虽身有残疾,但性格乐观,待人和善,两人非常相爱。家里买不起蚊帐,二喜就先上床喂饱蚊子,再让怀孕的凤霞睡觉,可上天也让这对恩爱夫妻遭受命运的打击。上天夺走了福贵的父母、女儿、女婿、妻子、儿子,就连他最后一个亲人,他的外孙都不放过,也离开了他。名字虽为福贵,却占尽了人世间的苦痛和不幸。这不禁让人诘问:命运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可以这样堂而皇之地夺走福贵身边一个又一个亲人?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但却引发我们对命运、对生活和时代深深地思索。当命运不能握在自己手中时,人只能勇敢地面对并默默地承受。福贵在亲人接二连三地离开后依旧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努力地活下去,这不能不令读者为之动容,感受到人的意志的伟大和坚强。作品没有描写绝望的痛哭,没有血与泪的控诉,只是平静地讲述了福贵苦难的一生,却让整部作品更加沉郁悲凉,或许这就是余华所说的“以笑的方式哭”。

三、对生命价值永恒性哲学思考

短暂的生命不代表生命的价值也转眼即逝,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永恒的。《活着》中的主题之一便是对生命价值永恒性的探究,它延续并创新地阐述了中国传统生命哲学。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讲究人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探究生命的产生、发展及意义。余华的创作深受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影响。

《活着》叙述了乡村农民的生存现状,展现了福贵等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作品的开篇描述了一副男耕女织、自然和谐的乡村景象:河水清澈见底,村民自给自足。但紧接着就展示出人物在时代下跌宕起伏的命运,也展开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探索。爹娘的死去、妻子儿女的死去更让福贵认识到活着的不易、活着的重要,无论发生怎样的恩怨情仇,都以坦然和宽容的态度去面对。无情的命运没有打倒福贵,他依旧热爱生命,乐观地活着。福贵对生命永恒的坚守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小说并没有叙述伟大的人生或恢宏的历史,而是讲述一个小人物的人生起伏,琐碎而又平凡,但背后又透露着不平凡。

通过《活着》,余华向读者传神写照了他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活着就是探究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过程,它蕴含着人对苦难的忍受,也包含着人对命运的超越及自我超越,展现出人的顽强精神和坚定意志。“活着”二字充分点明作品主题,体现了余华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思考,这也是人类所要探索和思考的主题。人类首先应深刻认识活着的价值及意义,才能对死亡有深刻的认知,才会更加向往活着的美好。

四、余论

《活着》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悲剧命运来展现人生的苦难,审视当代乡村农民的生活状态,体现强大的人类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具有崇高的人为情怀,唤起读者对自我的审视和激励。作品的主题之一是超越苦难。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巨大苦难后,并没有深陷其中,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他面对苦难呈现出的坚强意志令人感怀。“幸”或“不幸”都是一种态度,我们应秉持一颗从容的心去面对。《活着》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命哲学的启示录,它启示人们应该珍爱生命,坚强生活,活着,才是一切幸福的开始。

[1] 杨晓燕.从《活着》看余华的风格转变与主题嬗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9):21-24.

[2] 李铁青.苦难与永恒的双重变奏:对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主题的文化探析[J].名作欣赏, 2015(9):30-34.

[3] 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余华90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5-29.

责任编辑:之 者

2016-12-26

马敏娜(1981—),女,河南永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学与语言文字教学。

I207.42

A

1671-8275(2017)02-0103-02

猜你喜欢

永城福贵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河南永城:裹包玉米走俏 农民省心增收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中粮集团百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落户永城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由商丘入永城途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