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愿问的兴趣、会问的方法、敢问的勇气
——古诗《石壕吏》提问法教学尝试

2017-03-09广西岑溪市三堡中学黄文桂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4期
关键词:石壕吏老妇老翁

广西岑溪市三堡中学 黄文桂

马克思说:“与答案相比,问题是更加重要的。”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我国晋代文学家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提问法教学是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材各个方面,或自行设计问题由同学讨论抢答,或发现疑点向同学征答,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的教学方法。许多优秀的教师,常常不是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被动作答,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愿问的兴趣、会问的方法、敢问的勇气。通过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一批批思维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就这样培养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导者。只有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提问法教学,不但养成了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强化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删除了语文课的冗余信息,缩短了教学流程,使语文教学和训练,棒棒击在鼓心上,不失为语文教学高效长效的途径之一。

下面以《石壕吏》一课为例,谈谈我对学生探索——发现——质疑——解疑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风,诗人杜甫以简洁的笔墨叙述了在安史之乱中一户人家横遭战祸的悲惨遭遇。在课前阅读中,我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沿着不同方向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参考学生递交上来的问题卡片筛选、整理,制定教案,然后把这些问题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解决。

一、课前的质疑引导

考虑到学生思维程度、知识水平的不同层次,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读书中于“无疑处见疑”。在课前,对学生的质疑作了适当引导,提示学生至少应从几个方面研究探讨:字、词、句的理解;诗中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的言谈、举止、行踪等有无疑点;其他如标题、详略、手法等都要有所思考、研究。经过引导,学生提出了几十条字词、文意及其他方面的问题,经过筛选、整理,再把有代表性的高质量的十余条问题围绕主题的理解,形成一条问题线索,安排在课堂上层层深入地讨论解决。

二、问题的分类处理

学生提出的问题,依据其难易程度作了分类处理。第一类是学生可以查阅工具书解决或经过讨论可解决的问题,如书后注释字词理解以外的,比较浅易的语法、修辞等,基本上全部由学生自己自行解决。第二类虽然关乎到文章主题意蕴的正确理解,但仍可通过学生争论而获得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寻根究底。如“有吏夜捉人”一句,为何“夜捉人”,而不白天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一句,为何老翁逃跑了,让老妇留下来?为何“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其他的人呢?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让不同层次学生互相交流充分合作,让更多的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在相互争论、质疑、补充中,他们会自己得出比较一致的看法。第三类问题,既关乎文章主题意蕴的正确理解,且具有一定深度,而学生讨论、补充又不能获得正确理解的,我就把握时机,选择最佳突破口,适时适度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思考问题。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以上第三类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讨论。如有学生提出:老妇自己说“请从吏夜归”,而且还“急应河阳役”,是她自己要求去的,好像不算是“捉人”。还有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老妇既然说了“室中更无人”,何以又说“唯有乳下孙”?既然是“唯有”,怎么又提到“有孙母未去”?老妇说话不是在自相矛盾吗?对这两个问题,学生众说纷纭,争辩激烈,思维已呈蓄势待发之势,处于最活跃状态。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注意,全文中直接写吏的只有两句话,为什么题目要用“石壕吏”?这说明“吏”在本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又启发思考:老妇致词时,“吏”在干什么?“吏”可能说些什么?如果把“吏”的话加进去,变成对话的形式,应该是怎样的?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两人一组进行了对话试验。经过这样的点拨和师生活动,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自然明白,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来的,而是在差吏的威逼下,不得不一步步交代出来。诗文省略了差吏的话,才显得似乎矛盾,而老妇的“请”和“急”,其实是因为要掩护老翁,尤其是掩护有乳下孙的年轻的母亲,才不得已而出口的,并非真正的主动请求应征。这些问题的解决,由于选择了较好的切入口,让学生换角度思考,避免了看问题的表面性、片面性,从而顺利地解开了疑惑。

另外,学生还提出了些与文章主旨无多大关系的但确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点到即可,不必纠缠不休。如有同学提出;“夜晚发生这件事时,诗人杜甫在干什么?他是否在冷眼旁观?”学生略加讨论便会明白,诗人并非冷眼旁观。如“吏呼”、“妇啼”,他听到了,“夜久”了还未入睡;“如闻泣幽咽”,隐隐约约的哭泣声他也听到了,说明他一直在关注事态的发展。还有同学提出“在这场劫难中,杜甫可曾做了些什么吗?”这个问题只要让学生理解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怀有深切的同情即可,其余的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想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猜想,不再做具体的讨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问题来自于求知的主体,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有利于准确把握问题的难度,高效的达到教学的目的。通过学生的问,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问,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的问,有效地集中了学习的注意力,优化了学习的过程,激发了想象力、发现力,提高了学习的质量。积极培养学生愿问的兴趣、会问的方法和敢问的勇气,是我们老师改革课堂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学习中愿意质疑,学会质疑,敢于质疑,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石壕吏老妇老翁
老妇干陈秀琴和她的伙伴们
刍议音韵学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三读古诗之我教《石壕吏》
为了忘却的等待
幸福就是投入
如何才能安全过河
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