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蝇王》中孩子群体的心理分析

2017-03-09王永江

关键词:蝇王头领拉尔夫

王永江

《蝇王》中孩子群体的心理分析

王永江

《蝇王》中,孩子群体注重头领的品质、领导的效能与遵守公共纪律展现了他们的理性品质。注重第一印象,抛弃理性,坚持唯乐原则,崇尚暴力则表现出他们非理性的一面。

群体;理性;非理性;头领

长篇小说《蝇王》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发表于1954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这部小说进行探讨的文章很多,大多从个体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拟从群体的角度分析小说中孩子这个群体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中的奇特的孩子群体。

一、孩子群体心理的理性因素

(一)注重首领的品质

孩子们选举拉尔夫作为他们的首领,是因为他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令人羡慕的游泳技能、对大人话语的形象模仿,以及沉着的言谈举止。孩子们天性爱炫耀,首先是要有炫耀的资本,拉尔夫就恰恰具有这些资本。他自小就跟着当军官的父亲学会了游泳,有了这一技之长,在竞争中就具有了无形的优势。他的父亲是海军军官,在战争年代,军官意味着对于饱受战争折磨的人们的保护与拯救,象征着力量与权威,家庭背景是权威力量的一个重要来源。模仿是孩子们的又一个天性,拉尔夫模仿战机,戏弄猪仔,他也模仿大人说一些脏话,例如,“sucks to your aunt”(去你的姨妈)、“Shut up”(闭嘴)!他的成人般的话语无意识中也在孩子们间树立了极高的权威。

相比较而言,猪仔的爸爸死了,妈妈又难以启齿,自己身体肥胖,还有气喘病,不会游泳。 从一见面猪仔就对拉尔夫产生羡慕之情,成为拉尔夫当选的铁杆支持者。其他的孩子则没有竞争的优势:“Some were naked and carrying their clothes; others half-naked, or more or less dressed, in school uniforms, grey, blue, fawn, jacketed, or jerseyed. There were badges, mottoes even, stripes of color in stockings and pullovers.”[1]9从上面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年纪较小,衣衫不整,外貌与拉尔夫一比就相形见绌,不具备当头儿的条件,也就很难在首领的选举中胜出。

(二)注重领导的效能

领导心理学中的PM理论有两个维度:P (performance)维度是代表工作绩效的维度,这是团体的目标达成机能,或称为完成团体目标的职能,其中包括计划性和压力等内容。M(maintenance)维度是代表团体维系的维度,维持强化团体的机能。[2]32-33孩子群体有一个宏观的目标,那就是能够得救,回到有大人主导的所谓文明、理性的世界。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日夜维持一堆篝火,不能让它熄灭,以便让过往的航船发现他们,拯救他们。但是维系火堆对于这群小孩子来说太难了,似乎了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而拉尔夫作为首领不能有效地带领孩子群体完成这个目标;目标不能实现,并且错失了得救的一个机会,致使他对其他孩子指责与抱怨,这就必然导致他与其他孩子的矛盾与冲突。从PM理论分析,拉尔夫既不代表工作效率,也不能维系整个群体的团结,属于“双不型”首领。孩子们外有野兽怪物(无论是想象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威胁,内有吃野猪肉的生理需求,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首领带他们战胜对外在怪物的恐惧,满足食肉的内在需求。他们要的不是推理与议论,而是行动与安全感。正是具备并表现出这样的品质,杰克才成就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三)遵守公共纪律

孩子们选举了他们的头领之后,按照命令,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建设宿营地,分配任务(任务因为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不随地大小便,维护公共场所应该有的卫生与清洁,维护火种,期待很快得到救援。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理性的光辉。

二、孩子群体心理的非理性因素

这部小说中,孩子群体心理的非理性因素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甚至喧宾夺主,战胜了人们通常视为现代文明社会基础的理性。

(一)注重第一印象

孩子们特别注重第一印象。孩子们当初选拉尔夫当他们的头领,拉尔夫漂亮的外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细读小说来探索、感知这种作用。小说开头就详细描写了这个男孩的外貌:“The boy with fair hair, he was old enough, twelve years and a few months, to have lost the prominent tummy of childhood and not yet old enough for adolescence to have made him awkward. You could see now that he might make a boxer, as far as width and heaviness of shoulders went, but there was a mildness about his mouth and eyes that proclaimed no devil. ”[1]4拉尔夫长着金色的头发,十二三岁,没有了小孩的小肚子,年龄在孩子群体中比较大,身体健壮,将来可能成为拳击手,长相漂亮和善。从肖像描写来看,拉尔夫的帅气、和善的外表具有作为孩子们头领的亲和力,漂亮的外貌是他成为孩群首领的先决条件。杰克一行一出场则以黑马的姿态出现:他们是整齐的队伍,穿着相同的制服,训练有素,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杰克本身也与众不同,他是唱诗班的头儿,他的徽章是金色的,象征他的特殊地位。但是杰克的相貌与拉尔夫相比就不是敌手了,他是大身架的瘦高个儿,红头发,满脸鸡皮疙瘩和雀斑,随时准备发怒。这种长相不具备亲和力,让人唯恐避之不及。最后的关键是选举时的现场,我们可以从最关键的时刻找到拉尔夫当选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拉尔夫不愧是海军军官的儿子,临场不乱,沉稳自若,膝上安稳地摆放着他召集众人的海螺;而此时杰克后院失火,合唱队的罗杰也赞成投票选举,于是杰克败下阵来。

(二)理性受到质疑

在小说中有三个人爱推理。但是,“民主与习惯用推理和讨论的方式说明问题的人,在群体中是没地位的”[3]12。猪仔爱推理,在小说中从头到尾都是被嘲笑的对象,最后死于滚落的巨石之下。西蒙也非常善于推理,他自己认为是他的病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推理,但他在群体中没有丝毫地位,每次当众说话都被别人抢白或者取笑,最后在孩子们的狂热的舞蹈中失去生命。拉尔夫是目标导向型的头领,只注意目标是否实现,不注意实现目标的难度是否可控。他善于思考与推理,最初凭借该优势取得了头领的地位,但是好景不长,自己为群体制定的目标与纪律处处受挫,时时受阻,导致了孩子们对他的领导能力的怀疑。“怀疑造成的不明确性,不但不会让群众喜欢,而且可以生出足以致人死命的愤怒。”[3]13最终,拉尔夫成为杰克带领群体追杀的对象,险些丧命。

(三)唯乐原则

弗洛伊德的“唯乐原则”认为人行为的主要动力是追求快乐与满足,实际上是一种“本我”的状态,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的欲望与冲动。杰克喜欢带领孩子们做游戏,让他们暂时忘却野兽的威胁,抛弃日常严格的组织与纪律性,游戏让孩子们处在一种快乐忘我的状态。与讨论遥遥无期的得救、回到文明社会相比,打猎来得更直接,更切合当时的实际,并且能够即刻满足食肉的欲望。弗洛伊德研究发现,人们不但受“唯乐原则”支配,而且还受“超越唯乐原则”控制,即人们具有强制性重复,回到原始状态的要求。[4]4-5孩子们不考虑将来,不计后果地打猎,放火焚烧整个森林,乃至互相屠杀,都表明这群孩子有回到人类原始状态的倾向。全部毁坏殆尽之后,整个小岛的生物与孩子们就都会消失,也就回到了无机状态。杰克在两个支配原则方面,为孩子们做出了表率,体现这群孩子不需要“自我”与“超我”,对“唯乐”与“超越唯乐”原则的诉求。

(四)暴力倾向

孩子们的游戏与打猎处处显示出暴力倾向,巨石砸死猪仔,游戏打死西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非理性的暴力指向。杰克最终取代拉尔夫也体现出这个特征。杰克具有为孩子群体献身的精神,为了弄到野猪肉,他极为尽力,身先士卒,他具备包括拉尔夫在内的群体中其他成员所不具备的胆识与勇敢。另外,杰克具有专制的品质,为了达到目的,对其他成员常常采用暴力野蛮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们不听话,就捆绑殴打他们,这在孩子群体中非常奏效。

综上所述,《蝇王》中的孩子群体注重头领的品质、领导的效能与遵守公共纪律展现了他们的理性品质。注重第一印象,抛弃理性,坚持唯乐原则,崇尚暴力则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拉尔夫在孩子们当中无论长相、体格、年龄、性格、出身、爱好俱高人一筹,并且第一个吹响了召集孩子们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海螺,他当选为孩童们的首领是各种理性心理因素与条件比拼的结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英雄之所以英雄,也必是因为他具备迎合信众的为事业而献身的勇气、不懈的斗志和高尚的利他主义,群体本能地希望英雄表现出他们所不具备的高尚品格。”[3]18至于杰克,我们不能称其为英雄,只能把他叫作孩子群体的头领。从心理分析上讲,他具备其他孩子所不具有的勇敢、献身精神与暴力指向,同时也迎合了孩子们潜在的“唯乐原则”与“超越唯乐原则”。最终,非理性的代表杰克战胜理性的代表拉尔夫。这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1] GOLDING W. Lord of the Flies [M]. New York: The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1954.

[2] 吴岩.领导心理学[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M].冯克利,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 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006-2920(2017)03-0098-03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3.013

王永江,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安阳 455000)。

201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蝇王》的群体心理学研究”(2015-GH-421)。

(责任编辑毕凌霄)

猜你喜欢

蝇王头领拉尔夫
迁徙前的狂欢
迁徙前的狂欢
宴请众小偷
跟着拉尔夫闯世界
浅析《蝇王》人性命题的哲学意义
从“牯岭街”到《蝇王》:儿童之恶的文化思考
《恶童日记》与《蝇王》比较研究
对《蝇王》中“异质空间”的解析
圆斑鹿的等待
一个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