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不对称现象类型及其成因的潜显阐释*

2017-03-09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反义词语法现象

赵 聪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汉语不对称现象类型及其成因的潜显阐释*

赵 聪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语言的不对称现象有多种类型,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等多方面。不对称现象的产生是语言潜显转化过程中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条件的成熟,潜语言成为显语言,不对称现象将不再存在。

不对称;文化;心理;潜显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对称的现象存在,可以带给人们视觉的和谐,整齐的美感。其中,对称可分两类,一类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分别等距排列于某一中心点或线的两侧,形成对称,如两扇门,相对于门缝的中心线而形成对称。另一类是两个相对或相反的现象成对排列或存在,如大—小,长—短,美—丑,香—臭,快—慢,男—女,公—母,雌—雄,等等。而语言学上的不对称现象主要指后者。语言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提高了语言表现魅力。比如语言中有“老公”的说法,指的是丈夫,但与之对称的“老母”却不指妻子,而是指母亲。因此,把妻子说成“老母”就成了笑料。这在相声等艺术表现中,通过类推出错,可以增加笑料,产生幽默的力量。

然而,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的理据究竟何在?本文重在理析汉语不对称语言现象类型之后,探究其形成原因。

一、汉语不对称现象的语言类型

语言中许多语误是由乱用不对称而造成的。这在语言中比比皆是。如:

舅父 +舅妈、舅母(有舅父,有舅妈、舅母)

叔父 -叔妈、叔母(有叔父,无叔妈、叔母)

伯父 -伯妈、+伯母(有伯父,无伯妈,有伯母)

语言的对称与不对称,有的可以类推;但类推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说舅妈、舅母,却不能说叔妈、叔母。与伯父的对称情况又有所不同,可以说伯母,不能说伯妈。

汉语的不对称现象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同音异形导致的不对称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因为汉语的文字是表意文字,虽然汉字多达五万多个,但汉语的音节,不标声调只有412个,标调后也只有1281个。因此,汉语中同音异形的现象普通存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不对称现象。例如yuányīn这两个音节有两种书写方式:原因和元音。“原因”在辞海中解释为:“①原来因为;②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元音”是指“①纯正而完美的声音,常用以指诗歌;②音素的一类。声音颤动,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受到阻碍而发出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词形成了同音聚合,而两个词语的语音和书写形式、词义没有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具有不对称性。其它的如:

Shīshì也是两个音节,可以构成两种书写形式:失事-失势。二个词语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Jiāoqì也有音节,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骄气-娇气 。

Zuìhòu的两个不同的书写形式是:最后-醉后。

Rénshēn的两个不同的书写形式是:人身-人参。

ShānɡRén的两个不同的书写形式是:商人-伤人。

三个词的不对称现象也有,如:

Yuánxínɡ有三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圆形-原型-原形。它们意义也不一样。圆形的意义是: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原型的意义是: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的意义是:原来的形状和来面目。三个词的书写形式和意义完全不同。

(二) 同形异义构成的不对称

同形异义词是指形体相同而音和义不同的词,即多音多义词。同形词聚合的不对称表现在,其书写形式与语音、词义的不对称及字音与词音的不对称关系上。由于轻声而导致多音多义词的现象很多,例如“地道”一词,如果读dìdào,就表示“地下的交通坑道”的意思,反之,如果读dì·dao,就表示“纯粹的、真正的”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如:

东西:分别有两个读音,一是dōnɡxī,意义是东方与西方。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二是dōnɡxi,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特指人或动物。曹禺《雷雨》:“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三)多义词的不对称

多义词是一个词一个音多个义,其语音相同且各义项之间是具有密切联系的。多义词的不对称现象反映在它内部所包含的各个义项的关系上,例如:“骄傲” ①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②自豪;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骄傲”这个词的两个义项的理性意义相同而感情色彩不同,这又是一种词义不对称现象的体现。

这种特殊的不对称现象在古汉语中就有所体现,同一个词包含相反的意义,古汉语称为反训。如“乱”, 意思是:无秩序;混乱。《逸周书·武称》:“岠嶮伐夷,并小奪亂。” 朱右曾校释:“百事失紀曰亂。”然而,“乱”也指古代统治者称善于治国的能臣。《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这种训诂现象,古汉语称为反训。其实是语言的不对称现象的体现。这类多义词的不对称,有施受同词、美恶同词二类。

1.施受同词不对称

受,有不同的意义。一是接受的意义,如《劝学》“故木受绳则直”;二是授予的意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纳,有收进的意义,如《屈原列传》“亡走赵,赵不纳”。纳又有上交的意思,如《促织》“成妻纳钱案上。”

2.美恶同词不对称

豪,有卓越的意义,如《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又有强横的意义,如:《张衡传》“是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杂,有不纯、混杂义,如《桃花源记》“勿有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意义带有贬的色彩。杂也有各种颜色调和匀称,五彩缤纷的意义,如《愚公移山》“杂然相许”,这里的“杂然”不是乱七八糟,而是指众口一词,是褒义。

多义词的不对称在古今汉语中十分常见。这种多义词的不对策现象,让语言充满了陌生感,提升了汉语的表达魅力。

(四)同义词的不对称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但在实际运用中,同义词不是完全相等的,同义词从意义相近的角度而言,常常存在着许多不对称。比如“爱护、庇护、保护、袒护、防护”五个都是动词,都含有相同的语素“护”,可是“爱护”与“庇护”感情色彩完全相反,形成了反义对称关系,而“袒护”又与“庇护”的感情色彩相同,又形成了同义对称关系。“保护”是中性词,与“防护”感情色彩相同,形成一种对称。与语素“护”有关的词语都无法与“爱护”形成反义或近义的对称关系,不对称由此产生。

(五)反义词的不对称

反义词是指语言中词汇意义相互矛盾、对立的词。反义词是对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的反映。一对反义词存在着对称的情况,如“好人”也有“坏人”,有“快车”,也有“慢车”。对称现象的存在,让人们可以通过类推组词。但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远”和“近”在组词上有很多不对称,例如,有“远见”“远方”“远程”“近视”“近来”,无“近见”“近方”“近程”“远来”。

热与冷是一对反义词,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是对称的,如可以说“热水”“冷水”,“热菜”“冷菜”。但也有不少不对称现象存在,如可以说“热心肠”,不能说“冷心肠”;可以说“热线电话”,不能说“冷线电话”;可以说“热情”,不能说“冷情”;可以说“热销”,不能说“冷销”等。

死与活这对反义词成存在着许多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对称的有:死人、活人,死水、活水,死法、活法,死路、活路等,但却没有下列对称关系,例如:有“活性”无“死性”,有“活菩萨”无“死菩萨”,有“活埋”无“死埋”,有“活口”无“死口”。

(六)语法结构的不对称

语法结构中同样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同一语义语法范畴下,表示相类、相反意义的语法单位、语法结构,功能上一般具有对称性。不过,总体的对称中也会存在不对称的情况,因而这种对称性是相对的。”[1]例如,我们可以说“他活着”,却不说“他死着”。人们在谈论能否做好某件事时,一般可以说“V好”“V不好”,不说“V坏”“V不坏”。这种语法上的不对称比比皆是。人们十分常用的“很多”“很少”,也有很多语法上的不对称现象。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外国学生的造句错误,如“西餐你很少吃吧?中餐你很多吃吧?”“我们很少机会来中国,但是我很多关心中国。”“中国有很多桥,我们国家很少桥。”“我与你很少见面,我与他很多见面。”

显然以上几组句子不符合汉语语感和汉语顺序,造成问题的原因在于“很多”“很少”本身。从理论上讲,多与少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表数量的形容词,应该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当在多和少前面加上“很”以后成为一个粘合性短语理应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但事实并非如此,两者的语法功能是很不相同的。

二、汉语不对称现象成因的潜显阐释

汉语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论述到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民族本身文化思维的载体。“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用词造句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共同的经验,其中蕴涵着整个文化的世界观、思维模式。”[2]中国是一个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的国家,妇女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男子之下。长期的封建制度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人类文化心理。反映在语言上,表示男性的词语就无标记,例如“司机”,反映女性的词语就有标记,例如“女司机”。关于心理因素,不少学者有过相关论述。袁嘉认为:“从语言学角度说,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须给它一个定义,这就需要一个特定的词来表达。这样一来,很多时候就淡化了给矛盾的次要方面命名的需求,于是产生了以上对立概念无反义词来对称地表达的现象。”[3]人们常说“左撇子”,而不说“右撇子”, 那是因为左手使筷子这个现象对人脑刺激最强烈,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因而人们造出“左撇子”,而右手使筷子是习以为常之事,因此没有必要造出专门的说法来指明。

上述对不对称现象的说明虽然从一个角度阐释了不对称产生的缘由,但仅说明了部分表层原因。不对称现象的产生虽然受到文化心理的制约,但其根本原因则需要从语言本身来寻找。语言的不对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例如“冷”“热”这对反义词,有许多对称的情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对称语言现象,如有“热线电话”无“冷线电话”,有“冷藏”无“热藏”。因此,我们认为对称的打破是因为出现了新的词汇,而随着社会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不对称也有可能成为对称,比如二十多年前,只有“冷饮”而无“热饮”,而现在“热饮”十分普遍。因此,词汇的对称与不对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这个变化取决于词汇的产生与消失。词汇的产生与消失是词汇潜显变化的体现。因此,阐释语言的不对称现象,需从词汇的潜显理论入手,才能作出根本的解释。

潜显理论是我国一些语言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逐步形成的一种关于语言发展的基本形式的语言观念。20世纪80年代初,王希杰开始涉及这个问题,但明确提出语言潜显理论是在80年代后期。而比较系统理论的形成,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其中,“显”是指显现在表层的,现实的状态;“潜”是指潜藏在深层的状态。该理论认为,可以把语言的世界分为显性的世界和潜在的世界两个大部分。所为显性语言就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在使用的部分。所谓潜语言世界指的是,按照语言的规则所形成的一切可能的语言形式的总合,但是它们还没能被这个语言社团所利用和开发。[4](P231)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想象,潜语言的显现,必然会打破语言的平衡,会引起语言现象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就是潜显对立转化、递相演变的运动过程。据此,我们不仅可以借助科学的假设,依据现实的显性语言,对语言发展的趋势作出科学的超前预测,也有能力对语言的变化特别是语言不对称现象的原因作出科学的阐释。

人类语言至少可以分为潜语言和显语言两类。潜语言是深居意识领域,尚未出现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而显语言就是我们通常使用的语言,显语言的确定性与潜语言的不确定性形成鲜明对照。王希杰认为,语言等于显语言加上潜语言,他说:“在交际中,凡是已经在话语中出现了的就是显性话语,而话语中并没有出现的东西则是潜性话语。”[5](P219)他指出:“显词就是在我们观察它之前已经存在着的词,对观察者来说一个经验的事实。”[5](P220)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所有词都是显词,如:水、火、电脑、手表、苹果、大米、汽车等是显词。但语言中还存在着一些可能出现但尚未出现的词,王希杰说:“当今出版界的‘霸’是颇为不少的,他们以权谋私,坑害作者和读者,是叫做‘出霸’呢,还是中叫做‘版霸’好呢?但是一直到90年代的今天,我们的汉语中依然是没有‘出霸’或‘版霸’这些词语。但是你却不能够因为它还没有出现,还没有被人们所使用,就说它们不合理,不存在。”[5](P220-221)

潜显理论适用于语言不对称现在的解释。根据潜显理论,语言中的显词只是整个语言世界中的很少一部分,而潜词的数量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现实的语言世界中,显词与潜词数量的不对称是造成语言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比如,红绿二词中,红茶、绿茶构成对称,但有红酒,却没有绿酒;有红军,却没有绿军,构成了不对称。但绿酒、绿军等词汇在理论上都是可以的,它们都是潜词。只要有一定的时机,它们会成为显词,并与红酒、红军构成对称。但绿酒、绿军的产生,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等时机的。以前中国没有绿军,但前苏联有绿军,美国也有绿军蓝球队。目前我们没有绿酒,但谁也没法说,绿酒永远不会产生,因为“绿军”“绿酒”都是符合构词规则的。

语言中的不对称是因为合适的词汇还是处于“潜”的地位,一旦条件成熟,潜词成为显词,不对称也就消失了。比如,现在没有“死埋”“死口”“近见”“近方”“近程”“远视”“远来”的说法,但在理论上,它们是存在的,只不过在没有浮出水面而已。如果一旦这种说法成立,那死与活的不对称就减少了。语法上也是一样,现在可以说“很少关心”,以后也有可能说“很多关心”。

潜语言成为显语言,需要一定的机会,也需要符合社会需要,适合民族心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群体对词汇的适应度是十分不同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应该说,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是促使语言潜显变化的导火线。

根据潜显理论,显和不显是有条件的;但语言始终处于潜和显的过程中,语言的各种属性和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层面,都存在着潜与显的两种情况。潜、显的转换与对称、不对称的转换是互相一致,并有利于社会交际。

三、结 论

以潜显理论来解释汉语不对称语言现象是科学合理的。

首先,潜显理论从根本上解释了不对称现象的成因。虽然不对称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改变,制约不对称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比如虽然在习惯上,我们不说“右撇子”,但在理论是可以的,谁也不能肯定以后不会出现“右撇子”。语言使用上的不对称现象,是由于某些词汇还处于潜的地位,一旦成为显性,不对称就不存在了。

其次,不对称现象是语言从潜向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潜性语言成为显性语言,是需要条件和时机的。潜性语言时时蠢蠢欲动,一有时机就浮出水面。因此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也是时时发生变化的。

最后,语言潜显的转换是需要机遇的。这与文化、心理、社会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平时所说的不对称的各种因素,都是影响语言潜显转化的条件之一。

可见,汉语不对称现象只不过是语言潜显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对称与不对称的变化是语言潜显变化的反映而已。我们以潜显理论为主要原因,再结合社会、文化、心理、修辞等因素,才能对语言的不对称现象作出合理、科学的解释。

[1]陈一.偏依性对举结构与语法单位的对称不对称[J].世界汉语教学,2008(3):28-42.

[2]赵平分,曹卫红.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及文化阐释[J].河北大学学报,2006(2):108-110.

[3]袁嘉.现代汉语不对称现象二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1):70-74.

[4]夏中华.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潜显理论[C]//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铁晓娜]

On the Types of the Phenomenon and the Cause of Asymmetric Chinese Language

ZHAO C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China)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linguistic asymmetry, which involve many aspects such as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o on. The generation of asymmetry is a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latent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ondition of maturity, the latent language becomes the explicit language, so the asymmetry phenomenon also does not exist.

asymmetric; culture; psychology; latent and display

2016-10-25

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词义不对称现象研究”(项目编号:Y201223981)。

赵聪,硕士,讲师,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H195

A

1009-1734(2017)01-0112-05

猜你喜欢

反义词语法现象
认识反义词
反义词 大不同
找找反义词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