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析

2017-03-09蒋怀柳陈昭颖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风载体育人

蒋怀柳,陈昭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外语学院, 武汉 430074)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析

蒋怀柳,陈昭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外语学院, 武汉 430074)

学风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也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风建设和大学精神两者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探讨大学精神视域下学风建设的路径,是大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学精神; 学风建设; 路径分析

大学的学风体现了学术之风、学习之风和教学之风,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基石,是大学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更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充分体现了校风、教风、学风等主体所倡导的主流价值。学风建设和大学精神培育与弘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学风建设可以促进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又保证了优良的学风建设。因此,探讨大学精神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精神与学风建设的内涵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积淀并形成的激励、指导和规范大学行为的价值体系,是被全体成员所认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与独特气质。大学精神具有引领、教育和传承的功能。一是在理想信念、发展目标和行为准则上引领和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战斗热情;二是在优良品德的培育和形成中德育育人,在知识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中以智育人,在情操陶冶和素质培育中以美育人;三是对学校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并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治学与文化建设中。

学风,广义上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认真求学做人的风气。狭义上就是大学生求学做人的风气。追求真理、探索真知,将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相结合,志存高远、努力实现中国梦学风是当代大学学风的内涵。“学风建设关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道德水准,关乎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并最终关乎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趋向。”[1]学风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学风建设中,以科学的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逐渐规范和形成优良学风;同时,还要以大学精神为导向,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环境、制度、教育等方面共同营造优良学风。

二、大学精神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导向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灵魂和文化核心,能够传递给学生坚定的信念与求知的力量,成为他们奋斗的导向和行动的航标,使学生产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在高校学风建设和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是研究科学、追求真理的殿堂,不仅要产生思想和学问,也要为社会和全体师生员工提供理想和信念。大学精神的导向作用以大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培育大学文化和制度等方面,外化为学风的引领,为教师育人科研和学生求学做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能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育人、求学态度和人生态度。大学精神的导向作用既为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同时也对道德的形成和养成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激励作用

大学精神对学风建设的激励作用,是大学精神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内在影响,是一个由内到外的激发过程,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大学精神可直接激发起高校师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师生努力提升自己,激发自己从内心深处产生自觉为社会、为人民而努力拼搏的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精神直接对学生提出要求,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其次表现为以大学精神为核心营造的校园文化,无形中会给学生带去动力和压力,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情感,达成对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认可,能促成学生自主产生对这一目标的追求,最终实现大学精神对学风建设的激励作用。

(三)育人作用

学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面育人,即在优良品德的培育和形成中德育育人,在知识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中以智育人,在情操陶冶和素质培育中以美育人,培养品德高尚、知行合一的大学生。大学精神对学风建设的育人作用主要体现在德育育人方面,是一个由外到内的过程。优良的学风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将科学文化知识与道德修养相结合,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精神支持,是高校对大学生治学的具体要求,也是学风建设目标所在。

三、大学精神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化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对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2]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一方面带来了社会新风气,同时也夹杂着不良的社会风气。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多元化的思潮同时也冲击着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和行为,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人际和思想等方面,极大的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正如引发社会关注的大学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滑坡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部分学生甚至少数教师急功近利,缺乏学术道德,缺失理想信仰,受“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 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倾向”的精致型利己主义影响。

(二)内容不详尽

大部分高校为了建设优良学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成才,针对本校学风出现的问题,制定了很多建设性的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校学风的发展。但也有的高校没有足够重视大学精神对学风建设的导向作用,片面追求学风建设,割裂了大学精神与学风建设的联系,导致学生不能认清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想信念教育缺失。有的高校只追求表面优良学风的形成,忽视学生学风形成的过程,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学风。有的学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只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明确方向的专业人才,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造成学生治学不修德,学术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危害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综上原因,则是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观念片面、单一的情况,阻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

(三)载体利用低

学风建设不能离开一定的载体。学风建设载体是承载学风建设目的、任务、内容等信息并为教育主体所运用,能联系教育主客体并促进其发生互动的教育方式。当前的学风建设载体主要有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传媒载体四种形式,是学风建设有效开展的助推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风建设载体发展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的载体得到充实和更新,新型的载体形式不断涌现。在新形势下,部分高校未能及时挖掘有效、新型的载体,或者未能选择和运用学生所接受、所喜欢的载体,未能发挥各种载体的互补作用,普遍存在载体利用率低的现象,不能为学风建设出成效。

四、大学精神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探讨

(一)培育大学精神,突出学风建设的价值导向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首要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在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稳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系,有助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的把握”。[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发挥大学精神的导向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还要坚持高校人才培养方向,进一步转变“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将大学精神教育与传承融入到德育、智育和美育工作中,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大学精神的激励作用,将高校的人才观融入到大学文化中,更好地激励师生将学业与事业与人生价值追求相结合,从而强有力的推动大学学风建设。

(二)定位目标内容,明确学风建设的行动方向

优良的学风是高校多方面共同管理的结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用大学精神指导学风建设的行动方向,准确定位好各环节目标内容。一是定位教师主体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将大学精神融入到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环节中,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激励教师和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增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定位学生主体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内动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要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倡导学术自由和创新精神,浓厚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开展教育与引导,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浓厚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与社会、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的思想境界。三是落实制度建设,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强调依法治学,制定学术行为规范、教师道德规范,将学术道德水平纳入教师考评、素质评价体系,用制度引导师生学术行为规范,拒绝学术腐败;加强全面育人成效,构建和完善学生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不仅要考量知识掌握的结果,还要注重能力素质提升的成效。

(三)强化载体功能,提升学风建设的育人效果

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学风建设载体,采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网络传媒等多载体方式增强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一是对高校现有的学风建设载体进行综合评价,对效果差的载体进一步改进或及时淘汰,并稳固传统载体的地位与效果;对覆盖面广、成效显著、能传承和体现大学精神的活动载体要进一步升级和巩固,打造文化品牌。二是要根据高校学风建设的规律和高校实际情况,寻找并选取有利于学风建设工作开展的新载体。特别是在传媒载体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如微课堂、MOOC网络课程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开展自主学习的“新宠”,高校传统教育方式受到前所未有挑战,高校要有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进一步摸索学生接受并喜爱的学风建设载体。三是对传统载体和新载体有效整合,优势互补运用、相互支撑,形成合力,实现载体的有效助推作用。

[1]刘一鸣.高校学风建设与大学生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2]赵银.论高校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途径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3]梅荣.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学风建设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周中之,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

[5]樊泓池,王贵新,等.多元化社会分层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与重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

[8]蓝晓霞,袁芳,张安梅.行业特色高校大学精神文化培育探思——以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

责任编辑:郑诗锋

A Study on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in the the University Spirit

JIANG Huai-liu, CHEN Zhao-yi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430074, China)

Academic atmosphere is university’s soul. It is the intensive embodiment of university spirit.Reportofthe18ththeCPCNationalCongresspointed out that it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are fully developed in all aspects. The report further clarified the mission and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made clea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promote each other, which is dialectical unity. It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universities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university spirit, which has posi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university spirit;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path analysis

2017-09-05

蒋怀柳(1979-),女,浙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昭颖(1986-),女,广西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344X(2017)10-0051-04

猜你喜欢

学风载体育人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学风就是质量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